陪孩子。

上班每天至少八小時,這八個小時如果都不能讓我提升,索性換工作吧。


先說short answer:都選擇,都不能放棄。

具體來說,這件事在我看來是三個變數,第一是孩子的需求量,第二是父母的身體與精力狀況,第三是規劃時間的靈活度與合理度。

第一個變數,和孩子的年齡與性格關係很大。高需求的孩子在三歲以前,尤其需要主要撫養人大量的陪伴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即使不是高需求的孩子,幼年時主要撫養人的關注也非常重要。

第二個變數,身體健康還是最重要的。昀兒一歲前作為高需求睡渣,夜醒無數,我每天天不亮就起牀去上班,下午三點多提前下班回家帶孩子,晚上只能八點多和孩子一起睡覺,才能保證不透支自己的身體。

第三個變數,在孩子略微大一點了的時候(每個孩子不一樣),可以不再那麼依賴大人持續的陪伴,能花些時間專心自己做一件事。哪怕這時間只有五分鐘十分鐘,我都可以想辦法利用起來。

譬如五分鐘的時間完全夠我煮上米飯,洗洗切切一兩種菜。又譬如十分鐘的時間,夠我看完半章自我提升相關的書。他如果需要我專心陪他,就會主動告訴我,媽媽不要看書,專心陪我,這種情況下我也會很樂意專心地和他一起玩他感興趣的活動。

有的活動比如拼樂高、玩單人桌遊,昀兒有時可以自己玩四五十分鐘,我會跟他說好,媽媽需要接下來這半個小時運動健身,就在能看到他的地方戴著耳機健身,互不幹擾。

如果孩子上學了,我雖然還沒有親身體驗過父母這一方的角色,但我還記得自己作為小孩子的時候,寫作業的時候是很樂意父母也安靜地工作學習的。這種無聲的陪伴會成為長久的溫暖記憶。


作為一個重視陪伴孩子成長的寶媽,我是利用上班空閑期,下班路上和孩子睡後提升自己,利用雙休和每天下班後孩子清醒的時間儘可能多地陪伴孩子。

每個人的童年只有一次,我們養育的每個孩子的成長也只有一次,我不想錯過有機會陪伴孩子的每一刻,盡自己最大努力給孩子帶來歡樂,讓她能夠真真切切感受到母愛,尤其是在孩子還不能獨立自主需要媽媽陪伴的年齡。

研究表面,孩子小的時候缺少父母的陪伴,會缺少安全感,影響孩子健康人格的發展,小時候給足了安全感,孩子更自信,性格更開朗,依照個人及身邊人的成長經歷,我也認同這樣的觀點,與其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我願意先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給他更多精神食糧。

當然工作技能也需要提升不然肯定會落後,進而影響家庭收入,影響生活質量。陪娃佔了時間,時間緊張,我們可以把要提高的技能排個優先順序,抓住關鍵的百分之二十的重要技能,實現百分之八十的工作收益,是很容易實現的。


下班後,你會選擇看書學習來提升工作技能,還是來互動陪伴孩子?

為什麼要二選一,難道這不該同時兼顧嗎?

你可以互動陪伴孩子之後再看書,或者今天陪孩子明天看書,時間精力分配好即可!

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拿起書一起閱讀,親子閱讀本身就是高質量的陪伴。如果孩子大一點可以自己獨立看書,那麼你們一人一本書,一起享受閱讀時光,不是很贊嗎?


我們經常聽到這種聲音:

沒時間:「平時上班太累了,下了班也是在家工作,陪孩子的時間實在有限……」

低質量:「雖然下班後回家儘力陪孩子,但容易分心,陪伴質量不高……」

缺指導:「我在家也想好好陪孩子玩兒,但陪著陪著就發現,沒啥可玩了……」

因此,在有限的時間內,為孩子提供高質量的陪伴就非常關鍵了。陪孩子的時間就那麼多,怎麼才能「變出花」來?

1.讓孩子享受勞動樂趣的家務時間

職場父母確實很辛苦,下班回到家還要洗菜、做飯、收拾家裡,但如果讓孩子也參與到日常家務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淘米摘菜、擺放碗筷等,就可以讓孩子在享受勞動樂趣、鍛煉動手能力的同時,收穫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

2.暢快聊天和歡笑的進餐時間

在一天的勞作結束之後,白天分散各處的家人重新相聚在一起,面對一桌美味佳餚,心情格外愉快。

此時,爸爸媽媽可以講講今天看到的新聞或者一個很好笑的笑話,工作中的一件事或者與朋友的一次談話,孩子可以聊聊自己在幼兒園玩了什麼或者今天又交到了哪些朋友……

3.激發多元智能的遊戲時間

喫過晚飯後再帶孩子是很容易「偷懶」的,忙活一天下來,不少父母想著看個動畫片糊弄一下算了。但你一定也發現了,哪怕是玩同一件玩具、同一個遊戲,家長是否參與,孩子的高興程度絕對不一樣。當你投入到與他的互動中,進入那個小小世界,給予充分的肯定和回應時,你會發現,他看你的眼睛都會發光。

4.創造溫馨的親子閱讀時間

閱讀是一個人看不見的「精神地圖」,在默不作聲地「導航」著我們的人生,左右著人生的格局,而親子閱讀則是打開孩子閱讀興趣的最好的方式。

晚上睡覺前,是最適合開展閱讀活動的時間。那一刻,孩子偎依著媽媽,媽媽繪聲繪色地給孩子講故事,共同經歷一段奇妙的時光,這本身就是一幅動人的畫面。多年以後,孩子可能已經忘了故事的內容,但這幅畫面卻能映入孩子的心底,成為他永恆的溫馨回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