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跟個人的年紀有關吧,年輕的時候,最優解是能靠近你的人生理想;等到40後你會發現根本就沒啥人生目標這個事,過好當下就是人生的本質,這就無所謂最優解了。


先看什麼叫最優?

這得有個人,然後這個人有個關於好壞的標準。

在這個前提下,才有「最優」這種說法。最符合他的「好」的標準的那個選擇,對他來說就叫最優。

那麼他的標準有可能是對的嗎?這個標準到底存不存在?

我們都知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是因為人的眼界有限。你可以把未來想像成一片漆黑,人的眼界就像手電筒,只能照到跟前很小的範圍。

那麼人會根據這個能看到的部分產生某種期待和標準,認為某選擇是對自己最好的,那麼放到更大的範圍里,真的是最好嗎?

一個人有可能眼界拉長到整個人生乃至整個時間長河裡,放大到整個地球乃至整個宇宙來判斷好壞嗎?不可能的,對吧?

那麼哪裡有個「最優」?誰來判斷「最優」?你得活到宇宙盡頭,且洞悉宇宙內所有的發生,你才有那個資格和信息量去判斷最優,不是嗎?可是這根本不可能。

你怎麼知道你現在所謂的損失,在未來不會給你帶來更好的收益?

你怎麼知道你現在的得到,不是奠定了未來更大的失去?

你丟了錢包,你覺得好喪,想著早知道今天不坐公交了,這時候你心裡的「最優」選擇是打的。可是你怎麼知道這個損失會通過蝴蝶效應對你和世界造成什麼影響?也許錢包被一個窮困潦倒準備自殺的人撿到,用裡面的錢吃了一頓飽飯,又對人生燃起了希望,幾十年後幫了你一把。也許你丟了錢包之後心情不好,出去買了杯奶茶疏解一下然後碰到了未來的人生伴侶。也許是錢包被小偷偷了,他得到這筆錢後出去快活,被警察掃黃時抓到,無意中破獲一樁要案……無數種可能,不是嗎?然而誰又有資格和能力來判斷是不是最優?

永遠沒有。

你能做的是,接受一切的已發生,不後悔不懊惱;在每個當下做自己想做的事,能做的事,儘力去改善自己的生存狀態;而對未來永遠抱有積極樂觀的態度。這就是你能做的「最優」選擇。


如果人能認清自己內心的需求,那麼人總是能做出「最優解的」。

不同人有不一樣的人生追求,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也會有不同的追求。這個追求可能是金錢、可能是親情、可能是權力。。。。。。我想很多人想說「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不過可惜的是,因為我們的能力、資源、時間是有限的,我們不能選擇所有東西,只能選擇一部分、放棄一部分。我們選擇事業與金錢,難免在家庭上的投入會減少;我們選擇了親情愛情,那麼這些情感的羈絆也許會成為事業的障礙。以我個人的理解,對於大多數像我一樣智力平平、沒有太多社會資源的人來說,我們做不到「全都要」。這就是人生的無奈之處,不可能所有事都能順著我們的心意來,我們需要作出選擇。

從另一面來講,人的慾望是無限的。也許你現在覺得事業上能掙個年薪「一百萬」,家庭能每天陪伴家人一個小時就是所謂「最優解」的結果了;在達到後,又覺得事業上能掙個年薪「一千萬」,家庭上每天陪伴家人兩個小時才是所謂「最優解」的結果了。。。如此循環往複,不控制自己內心的慾望,慾望一定會超出我們的能力,進而將我們吞噬。我們應該度量自身的能力,反思自己內心最為渴望的東西,作出自己的選擇,放棄一部分東西,並為此負責。只有這樣的選擇,才是「最優解」。


最優解是指完美解。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任何事物有好的一面必然存在與之相對不好的一面,因此不存在最優解。

但是在明白選擇無法完美後,則存在最貼近內心慾望的解法,選擇最想要的,放棄無法得到的,包容選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舉例來說,你選擇一份穩定的工作、穩定的薪水,可能需要包容公司政治和工作前景黯淡;你選擇創業,就不能抗拒創業所帶來的風險。


沒有所謂最優解。你選擇了A,就永遠不知道選擇B或者選擇C會是怎樣。接受未知和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也是生活的一種趣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