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也不算窮。廣州三套房子,洛杉磯兩套別墅。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父母有時候買東西特別省錢(除了出去喫飯以外),買個東西也會非常討價還價。這也導致我買個東西也要習慣性比較價格,貴了就不買了 。還有就是說今天早上我媽逛街買了1000多化妝品,早茶三百多,回家的時候還叫我洗車?明明洗車50塊錢可以搞定還要我大熱天的洗,真的是很氣人!還有上次我媽買了一個差不多2000塊錢的鍋,可是我想買一個幾百塊的藍牙耳機都不給我,原因竟然是她在幾年前已經給我買了一個2000多的beats。可是我想要的不是頭戴式耳機,是入耳式的都不給我買。


你父母要是像你一樣花就攢不下這麼多房子別墅了


經濟範圍內我想給她她想要的一切,然而並沒有那麼多錢,還要面對現實啊!


關於金錢這件事我也想過很多次,這次來總結一下思路。

每個人對待金錢的態度都是不一樣的,主要跟天性和經歷有關。

好比如,有些人屬於有一千萬才會買幾十萬的車子的人,而有些人是有兩百萬就會買幾十萬的車子的人。這個是消費觀了。

我自己有很多買東西的想法,或者說小計劃,是基於我自己這個性格使然的。所以我常常會反省自己,我想的跟我孩子想的肯定是不一樣的,我要尊重她。

例如,我喜歡買便宜性價比高的東西,然後重點在多,而如果我女兒喜歡買貴的性價比不高的東西,重點在精的話,那麼我就尊重她。即使我心裡癢癢的,我也不出手製止她,或者評價她。我覺得這個就是尊重。

但是。

我可以。1,表達我的想法。好比如我會說,家裡已經很多了,如果是媽媽,我就不想買了。講這個話的時候,我一般就雲淡風輕,她愛聽不聽,不用太刻意。所以她有時候也會反駁我說,我很喜歡我就是想要。2,設置底線。好比如,這個月按照我的經濟能力我給了她多少份額的零花錢。那麼她買什麼都不能超過這個份額。她嫌多嫌少我都直接明瞭,我沒錢了。

在錢這件事上,我覺得我沒什麼話語權,就是教不了孩子什麼大道理,畢竟自己就是個普通人。

所以我覺得自己能做的,就是不要影響孩子,造成矛盾。像這個題主問的,總覺得自己父母怪怪的,這就是矛盾的地方了。

還倒不如,劃清界限。父母的錢是父母的,支配權在父母手裡,父母給你的零花錢纔是你可以支配的。讓孩子明白,你雖然是這個家庭的,但是卻不是共享我們的財產的。但在零花錢裏,父母也不要去幹涉孩子,就是既然錢都給孩子了,不是買毒品之類任何有害的東西就隨孩子吧。

我感覺這個道理如果能一直貫穿到孩子長大也適用。

好比如,小時候父母願意給你花大錢買昂貴的東西那是父母願意,送給孩子的禮物,但是你有使用權卻沒有支配權,就是說,買的東西是由我來決定的,而不是你。

孩子長大了,父母有錢能給孩子買房,(我一般建議寫父母的名字)那是父母願意,不是你。

父母賺的錢,父母有支配權。孩子賺的錢,孩子有支配權。互不干涉,會少很多矛盾。

這樣孩子不會覺得父母虧欠自己什麼,諸如你那麼有錢,給我點都不行這種忤逆的想法…父母也不會過分干涉孩子,控制孩子,諸如我賺錢賺得那麼辛苦,你居然買這些有用沒用的…

在這裡,有一個小技巧,就是除了給孩子應有的支配的錢外,父母自己願意給孩子的部分就看父母的三觀可言了…有的人認為要富養,有的人認為要窮養…真的是全憑父母自己喜歡。

但都遵守一條原則吧,就是讓孩子覺得父母是愛他的就可以了。


你跟那個問匡威鞋的一樣。錢是父母辛苦賺的,願意給你花是情意,不給你或者引導你付出勞動才能得到你想要的,那是對你的教育。


想要的還是要靠自己賣啊,父母不是自己,他們是另外一個人,心裡也是有小九九的。


第一,看經濟能力。

第二,萬事都順著孩子,這叫溺愛。

第三,孩童時期看見什麼新鮮的東西都想要


畢竟錢不是自己的,不可能隨心所欲的花,而且即使是自己的,也不可能想買啥就買啥,都要考慮考慮,除非是疫苗公司兒媳婦那種,不是自己辛苦賺的錢使勁揮霍…

我父母也不是滿足我的所有願望,小時候很想要的東西得不到,長大了自己買的起了也不想要了,如果將來是我的孩子,在不慣壞他的前提下盡量滿足要求


不一定吧。

不過,我有個觀點,自己掙的錢才大大方方的花得心理舒服,我不習慣花別人的錢,父母的也是。以前讀書的時候,除了必要的學費,基本生活費,從來不多要。 其它想買什麼都自己想辦法。


別糾結父母了,自己的心頭好,自己攢錢自己買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