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不可信。

人们总喜欢把「天赋」和「努力」割裂开来,以为这是两件完全没有关系的事情。然而,事情的真相是,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有天赋的人会比没有天赋的人远为更努力。对于有天赋的人而言,努力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越努力就越成功,越成功就越愿意去更加努力。

在读高中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同学在某门科目上特别优秀,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同时,他们也确实花了更多的时间,而且非常乐意为了这门科目花上这么多的时间。更要命的是,这些学霸们即便花了这么多时间,往往也不觉得累。而那些所谓的「学渣」们,即便试图通过投入更多的努力来追上,但最后失败的例子多,成功的例子少。久而久之,就弃疗了。于是,成绩好的同学就成绩越来越好,而成绩不好的同学仍然成绩不好。这时候老师就会说:「看看那谁谁谁,人家花了这么大的功夫,比你们努力多少倍,所以成绩这么好。看看他,再看看你们,你们成绩差,别老觉得是天赋问题。以你们的努力程度,根本轮不到拼天赋。」(迷之高中班主任附体...)

但真的是这样吗?以我个人的经验,其实不是的。比如说,当年还在上中学的时候,我的语文向来成绩好,但英语就一般般。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对各种古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特别感兴趣,就会主动找来读,然后记诵、尝试去理解。比较能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记性不错,这算是一点小小的天赋。然后我就发现,这点小小的天赋让我在语文这门科目上,始终保持优势,考试考得比其他同学好,而且也会得到老师表扬。于是,我就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背那些古诗词,去读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甚至尝试去写作一些东西。长此以往,我的语文成绩就越来越好。我语文成绩好,是因为我特别努力吗?表面上看,确实是的。但如果再追问一句,为什么我在语文这门科目上特别努力,而别的同学就不努力呢?原因就在于,我能够非常清晰地感受到,我在语文上的投入可以很直接地体现为成绩上的优势和老师的表扬。而其他同学则会发现,他们尝试做出的努力并没有获得这样的收益。或许,他们如果愿意更长期地投入努力,也会获得显著的收益。但这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更大了,很多人在还没迈过这个门槛的时候,就放弃了。

刚才说到,我的英语在中学的时候一直一般般。之所以一般般,确实是因为当年花的功夫不够,努力太少。比如说,高三那年坐我后面的那位男生,平时自己没事的时候写文章也会喜欢用英文写,看东西也喜欢看英文的。毫无疑问,他对英文的投入远远比我大,远远比我更努力,他的英语成绩也远远比我好。但他英语成绩好,真的只是因为他更努力吗?其实不然。他英语成绩好,是因为他向来在英语方面的优势让他感受到,这样的投入是有效果的。我的英语成绩一般般,是因为我一直没有感受到这种正反馈。即便我一时花了很大的功夫,努力尝试提升英语成绩,但也不一定很快见效。不用等到高三,当年还在初中和高一、高二的时候,我就对此深有体会。我刚刚说,我其实记性还不错。但每次背诵英语课文和英语单词,我就觉得非常痛苦,总是背不下去。为什么背不下去?表面的原因是不肯花时间,或者背的时候心思不集中。那时候班主任、家长都会劝我,可以少花点时间背那些唐诗宋词,省下来时间去背英语单词。但我不乐意,因为我本身就英语基础不好,即便突击式地背了英语课文,也不能提高多少,进而更不能立刻获得多少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但背古诗词就不一样了,背的越多,成就感就越大,考试的时候的优势就越大。两相权衡,当然会选择在语文上花更多的功夫,而不怎么在英语上花功夫。

因而,这里就出现了一正一负的两条反馈链。正反馈是,在某一领域更高的天赋使得我们不用太艰难地就能在这个领域取得相对的成功,这样的成功让我们能够迅速地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进一步激励我们在这个领域投入更多的努力、精力和时间,最终又让我们取得更大的成功……负反馈则是,在某一领域的天赋本身就不高,根本没有机会品尝「努力就能成功」的美好果实,于是就不愿意在这个领域投入更多。即便偶尔想要试图翻盘,投入了更大的努力,但效果却未必立竿见影,于是慢慢地又选择了弃疗……

所以,努力和天赋是绝对不能割裂的。在一个领域有天赋的人,往往更愿意去投入更大的努力。与其相信什么「以绝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没必要拼天赋」这种鬼话,不如想办法找到自己真正有天赋的那些领域,然后尽快形成正反馈机制,在这些领域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


近期其他回答:

历史上有没有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人却有(血缘)关系?

如何看待「散装江苏」?

基金定投一定赚钱吗?

给男朋友送什么礼物好?


闲著也是闲著,不如学点英语:

电子书英语词缀与英语派生词(新版)作者 王文斌 等¥ 27.19去查看?

还有免洗洗手液:

【一件包邮】水木情怀 草本抑菌 免洗洗手液75度酒精京东¥ 29.90去购买?


天赋只是门槛。


想要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努力和非凡的机遇。


天才创始人


1971 年,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新计算机中心成立了。[1]该中心坐落在贝尔大街,它是一座全新建筑,有著米黄色的砖砌成的墙体,临街的一侧嵌著茶色玻璃窗。当时,大学里的那些巨大的电脑主机被集中放置在一个白色房间中,计算机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忆道:「那个房间看上去有点儿像《2001 太空漫游》最后一幕中的建筑。」在房间的一隅放置著几十台键控打孔机——这是那个年代电脑终端的必备硬体。在 1971 年,这些仪器代表著世界最尖端的科技水平。密歇根大学的计算机系世界闻名,在这里学习过计算机的学生都曾频繁出入那间白色的主机房。当年,在这些学生中有一个 10 多岁的、呆头呆脑的男孩儿,他就是后来享誉全球的计算机科学家比尔·乔伊[2]。


乔伊就读密歇根大学的时候正值新计算机中心成立之时,那年他 16 岁,又高又瘦,顶著一头乱糟糟的头发。乔伊高中毕业于底特律北法明顿中学,同学们认为他是书呆子,所以送他一个雅称:「最用功的学生」——意思是他从不跟女生约会。刚进大学的时候,乔伊曾梦想将来成为一名生物学家或是数学家;但是,就在他大一那一学年快要结束的时候,他无意中发现了这座计算机中心——就在那个时候,他迷上了计算机。


从那时起,计算机中心就成为乔伊生活的全部。他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时间学习编程,即便是暑假期间,他也在一位计算机教授那里找到了一个兼职的机会——这样他整个暑假就都能编程了。1975 年,乔伊考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在这里,他更是痴迷于计算机软体编程不能自拔。博士入学面试的时候,他在匆忙之中准备了一份结构复杂的演讲,当时的情形正如他的一位崇拜者后来所写的:「那些面试官完全被如此精彩的演讲震撼了。一位考官后来这样回忆说:『简直就是基督舌战长老。』」


后来,乔伊加入了改造 UNIX 系统的项目团队。UNIX 系统原是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首创的,用于大型电脑主机的软体系统。经由乔伊团队改编的这个版本非常优秀,目前全世界正在运行的数以百万计的伺服器系统软体,依然是他们的那个 UNIX 版本。「当你的苹果电脑处于这个有趣的模式时,你依然能看到这些代码。」乔伊说,「那都是我 25 年前编写的,至今也没什么变化。」还有,如果你好奇当初是谁编写了那么多软体,从而使现今网上冲浪成为时代潮流,我现在可以告诉你,这个人也是比尔·乔伊。


从伯克利分校毕业以后,乔伊与人合伙在矽谷创立了 Sun 公司(太阳微系统公司)。Sun 公司是我们这个时代电脑科技变革的主要推手之一。公司成立后,乔伊著手重写另一种计算机语言——Java,这种语言使他的事业更加如日中天。在矽谷圈内,乔伊享有和微软的比尔·盖茨同等重要的地位,同行视他为「互联网领域的爱迪生」。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家戴维·杰勒恩特说:「比尔·乔伊是对现代计算机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人之一。」


类似比尔·乔伊这样的天才的故事我们已经听到过许多次了,内容其实都差不多。计算机行业是一个以纯知识精英为主导的行业。计算机编程的世界不存在传统的校友关系网,你并不能依靠金钱或者人际关系取得领先地位。计算机行业是一个充分开放的新兴行业,人们只根据成就和天分评价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这里的成功人士都是最棒的,而乔伊无疑正是这些最优秀的人中的一个。

如果没有前文谈到的冰球队和足球队的例子,我们很容易接受以上这种对成功的解释:他们的成功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但事实并非如此。除了能力,机遇和其他完全随机的优势也在帮助特定领域的「异类」走向成功之巅。


有没有可能在这里也找到与前文提到的特殊机遇相似的运作模式呢?让我们回到比尔·乔伊的故事中仔细找找看。


10000 小时有多久?


在将近一代人的时间里,心理学界都在不断争论一个大概很多普通人以为早已被解决的问题:到底是否存在与生俱来的天赋。很显然,答案是肯定的。并不是每一个生于 1 月的球员最后都能进入职业球队,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少数生来就有天赋的人。可以说,成功是天赋加上后天的努力。但问题是,随著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们发现,天赋的作用其实很小,而后天努力的作用其实很大。


天才论中最著名的案例出现在 20 世纪 90 年代:心理学家 K.安德斯·埃里克森(K.Anders Ericsson)和他的两名同事在顶尖水平的柏林音乐学院展开的一项研究。[3]在该学院一些教授的配合下,他们将小提琴专业的学生分为 3 组。第 1 组由最优秀的明星学生组成,他们个个都有成为世界级独奏家的潜质;第 2 组则由那些仅被认为不错的学生组成;第 3 组由那些将来不太可能成为职业演奏家,只可能在公立学校当音乐教师的学生组成。这 3 组学生都被问及同一个问题:从首次接触小提琴至今,你练琴一共练了多少小时?


3 组学生都是在大约 5 岁那年第一次接触小提琴的。在最初的几年中,所有学生的练琴时间都大致相当——每周两三个小时。但当他们到了 8 岁时,不同组别的学生的练琴时间就开始产生差别了。第 1 组学生的练习时间开始明显多于其他两组:9 岁时每周的练琴时间为 6 小时,12 岁时每周 8 小时,14 岁时每周 16 小时。这样一来,随著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练琴时间不断增加,到了 20 岁上下(这个年纪的学生已经很自觉了,能够为了变得更加优秀而主动练习),他们每周的练琴时间是 30 小时。实际上,到了 20 岁,这些卓越的演奏者在练琴上已经投入了 10000 小时了。作为对照,第 2 组学生到 20 岁时的练琴时间累计为 8000 小时,而「未来的音乐教师们」的练琴时间累计只有 4000 小时多一点儿。


埃里克森带领团队又著手研究业余组与职业组的区别,相同的情况出现了。业余组中的人在儿童时期每周的练琴时间从未超过 3 小时,到了 20 岁,练琴时间累计只有 2000 小时;而职业组的练习时间随著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到了 20 岁,那些未来的演奏大师的练琴时间已经超过 10000 小时。


埃里克森的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结论是:第一,根本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花比别人少的时间就能达到比别人高的成就;第二,也不存在「劳苦命」——一个人的努力程度比别人高却无法比别人更优秀。研究结果表明,一旦一位演奏者进入顶级音乐学校,唯一能使他出人头地的方法就是:刻苦练习。成功的要素在这个阶段变得简单明了。还有一点是,那些顶级演奏家,他们练琴不只是比其他人更加努力,而是比其他人努力十倍,甚至百倍。


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完美掌握某项复杂技能,就要一遍又一遍地艰苦练习,而练习的时长必须达到一个最小临界量。事实上,研究者就练习时长给出了一个神奇的临界量:10000 小时。[4]


「研究发现,任何一个领域的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 10000 小时的训练。」神经学专家丹尼尔·列维京(Daniel Levitin)写道,「随著研究的不断深入,作曲家、篮球运动员、作家、滑冰运动员、钢琴家、棋手,甚至江洋大盗,无论你是什么,10000 小时这个神奇的数字都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当然,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能从等量的训练中获得更好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还未发现任何一位世界级的专家在其专业领域中的训练时长少于这个数字。人的大脑好像必须花费那么长的时间消化理解,才能达到极其精通的水平。」

这一准则甚至适用于人们通常所说的「奇才」,比如莫扎特这位 6 岁就开始作曲的音乐神童。心理学家迈克尔·豪(Michael Howe)在他的著作《解读天才》(Genius Explained)中写道[5]:


莫扎特在真正成为职业作曲家之前,他早期的作品并不出色。他的那些作品很可能大多出自他父亲之手,只是后来得到不断修改罢了。莫扎特童年时期的多数作品,如 7 首钢琴与管弦乐协奏曲,大部分是在其他作曲家的帮助下完成的。完全出自莫扎特之手,并被奉为他的第一部经典作品的,是第九号钢琴协奏曲(No.9,K.271),然而,这部作品是他在 21 岁时创作的。那时候莫扎特作曲已有 10 个年头了。


而音乐批评家哈罗德·C.勋伯格(Harold C.Schonberg)在谈到莫扎特时有更为深刻的见解,他认为莫扎特实际上是「大器晚成」,因为他经历了整整 20 年的作曲生涯,才创作出了最伟大的作品。[6]


成为国际象棋大师也需要大约 10 年的时间(国际象棋大师鲍比·菲舍尔问鼎冠军宝座用的时间稍微少一些:他花了 9 年时间)。[7]10 年意味著什么?这意味著一个人大约可以投入 10000 小时对某一特定项目进行长期刻苦的训练。10000 小时是取得伟大成就的神奇数字。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电子书查看完整内容

电子书

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全新修订中文版)

[加]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中信出版社

¥41.40 会员免费

发布于 2020-10-10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李栩然李栩然我的职场干货类回答,知乎收藏点赞200万次。本回答节选自盐选专栏,有助于解答该问题

我认识一个在招办工作的朋友,每年都能看到许多考上清北学生的材料。


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这样的天之骄子。


见得多了,他经常给我的感叹居然是:

能进入清北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天生的。


这句话的残酷之处在于,从他所能观察总结的现象来说,大部分能考上清北的学生都是「天赋异禀,基因好」;更残酷之处在于,那些考不上但能凭借其他本事进入清北的学生,只能说「生的更好,中了卵巢彩票」。


因为工作的原因,他还去过不少清北学子的家中。


这些人的家庭既有大富大贵,也有一贫如洗,当然绝大多数都是工薪或中产。


无论是哪种,讲起来自己的孩子,都是「从小学习就比较好,父母操心很少」。


他去过的其中一户人家,父母都是捡垃圾的,可小孩儿硬生生就是从一个偏僻小乡镇里考进了市里的中学,并从此一路开挂进清华。


家庭那么差,父母也没文化,但成绩就是好,简直无解。


虽然现在贫寒学生在名牌大学里越来越少,但在他看来,并非贫寒家庭的孩子天赋都不好,只能说好的家庭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让天赋好的孩子更能发挥所长,更容易脱颖而出。


就像一块好料,好的打磨能让其成为美玉;但如果深埋尘土、无人问津,时间长了看起来也就是块普通石头了。


他的看法让我很不爽,毕竟就我所知,大部分天赋很好的学生,要想进清北也需要付出极大努力,非常勤奋才能做到。

我刚说出我自己的想法,他冷冷地反问了我一句:


你难道不觉得,能长时间地保持勤奋状态且学得进去,这本身也是一种天赋吗?


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一个人——雷军。


小米上市后,估值近 700 亿美元。


于是有很多人出来分析他为什么能成功,说来说去关键词都是勤奋。比如 6×24 小时工作制,经常不眠不休,等等。


所有这类鸡汤,都解释不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勤奋的人很多,搞 996 的公司也很多,但不仅做不到雷军或小米的成就,甚至根本达不到自己的预期。


再来看看雷军。


1969 年出生,1987 年考入武汉大学,2 年时间修完学分,是系里 20 年来《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拿到满分的两个学生之一;大学期间和别人合写了一个加密程序,在大三的


时候就成了那个年代的「万元户」;毕业后觉得市面上关于程序的书水平太低,于是写了一本《深入 DOS 编程》,成了畅销书;23 岁加入金山软体公司,29 岁成了金山公司总经理,并被武大聘为名誉教授,给武大捐了几十万,这个金额在 90 年代末可以买下北京一栋楼。


2000 年,雷军拿出 50 万创办了卓越网,2004 年以 7 500 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亚马逊,然后几乎是力挽狂澜地将几近破产的金山拯救回来,直到 2007 年金山上市,他身家过亿,功成

身退,做起了天使投资人。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2010 年 41 岁的雷军创立了小米,1 年后小米手机横空出世,当年销售过百万台,第 3 年接近 2 000 万台;8 年后,小米上市,上市时估值 539 亿美元……


雷军虽然不是清华、北大的学生,但如果这样的人不叫天才,我不知道什么叫作天才。想想你读大学时在干什么,29 岁的时候能干什么,承认他天赋高很难吗?说实话,大家如果


老老实实去看雷军的经历,就会发现他在学习考试、数学推理、计算编程、领导团队、战略思考、市场嗅觉甚至个人魅力上都有太多的优秀特质。


之所以老是拿「勤奋」来说事儿,是因为你很容易就能看到「勤奋」,也很容易就能「模仿」。别人学习 10 个小时,你学习 12 个小时;别人加班到 12 点,你加班到凌晨 3 点。


然后,就可以了吗?


我就想问一句,大家高中时都没有过面对学霸碾压,再怎么努力都望尘莫及的绝望吗?


如果从雷军这样的人身上,只能学到一个轻描淡写的「勤奋」的话,不好意思,从铁杵磨成针的故事里我能学到一打。


做出勤奋的样子很容易,难的是一直保持全身心投入。


所有学习和工作效率低的人,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一到要做事的时候,就会感觉全世界的风吹草动都是诱惑。

当你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勤奋都是在耗费时间,成效低下而又疲惫不堪。


勤奋能决定的只是下限,真正决定人与人上限差距的,是你能否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到你正在做的事情上,全神贯注。


而这才是那些优秀的人身上真正拥有的特质。


他们在集中注意力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几乎可以忽略全世界,保持全身心投入、高度集中注意力。


更可怕的是,只要需要,他们往往可以一天十多个小时持续这样,经年累月、从不懈怠。


这才是隐藏在勤奋表象背后的真正特质,一种更本元的能力:专注


当我查阅雷军早年经历的时候,发现中学时期的他非常喜欢下围棋,还拿过学校的围棋冠军,而围棋本就是一个需要高度专注的脑力运动。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37 篇内容

盐选专栏

成为极少数:个人成长的修炼法则

栩先生 作者

¥29.40 会员免费

编辑于 2020-07-24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10 人已赞赏

赞赏用户赞赏用户赞赏用户赞赏用户赞赏用户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金陵小老头金陵小老头公众号:金陵小老太

你换个角度想

这个世界上没有努力,只有喜欢,而喜欢来自于天赋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做起来的感受是不同的

比如读书

有的人拿书就困

有的人遇到喜欢的书手不释卷

这俩人谁努力?

比如踢球

有的人上了球场如野狗见肉

有的人上了球场如蛤蟆入冬

自你出生之日起,你做什么事情不觉得累,做什么事容易觉得累就定下来了

但是我们自己往往不知道

很多球迷都说自己喜欢打篮球,打篮球不觉得累

其实是打篮球玩不觉得累,一正式开始训练,吐的跟狗一样,要不了多久就想放弃了,完全没有当初自以为的那么享受

类似的还有电竞

多少人都觉得自己打游戏肯定会很努力,结果到了青训营当天晚上就回家了,整个人身心都受到了伤害,长时间不能恢复正常生活,所以有传说青训营才是中国最好的网瘾戒除所

最顶级的努力就是陶醉于其中

陆羽研究茶,鲁班玩木头,宋徽宗玩书画,于谦玩狗都是类似的情况

勉强是没有幸福的

勉强的努力就是让你有点基本的能力,不至于自己没法独立生存

而高水平的努力看的就是天赋

我跑十公里是享受,你跑五公里是折磨

咱俩比比谁跑步更努力?

这种天赋就是不同人对不同事情的内分泌差异

我每想明白一个问题,全身都是飘起来的,抽烟喝酒啪啪啪的兴奋感都没有办法相提并论

但是对于有些人思考是很辛苦的事情

而我专心做一个事情却非常的困难

是人就有长短,有长短的人生

比努力不如比选择

选择对了

所有的努力都是享受,而且还很爽哦……


我认识一个在招办工作的朋友,每年都能看到许多考上清北学生的材料。


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这样的天之骄子。


见得多了,他经常给我的感叹居然是:


能进入清北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天生的。


这句话的残酷之处在于,从他所能观察总结的现象来说,大部分能考上清北的学生都是「天赋异禀,基因好」;更残酷之处在于,那些考不上但能凭借其他本事进入清北的学生,只能说「生的更好,中了卵巢彩票」。


因为工作的原因,他还去过不少清北学子的家中。


这些人的家庭既有大富大贵,也有一贫如洗,当然绝大多数都是工薪或中产。


无论是哪种,讲起来自己的孩子,都是「从小学习就比较好,父母操心很少」。


他去过的其中一户人家,父母都是捡垃圾的,可小孩儿硬生生就是从一个偏僻小乡镇里考进了市里的中学,并从此一路开挂进清华。


家庭那么差,父母也没文化,但成绩就是好,简直无解。


虽然现在贫寒学生在名牌大学里越来越少,但在他看来,并非贫寒家庭的孩子天赋都不好,只能说好的家庭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让天赋好的孩子更能发挥所长,更容易脱颖而出。


就像一块好料,好的打磨能让其成为美玉;但如果深埋尘土、无人问津,时间长了看起来也就是块普通石头了。


他的看法让我很不爽,毕竟就我所知,大部分天赋很好的学生,要想进清北也需要付出极大努力,非常勤奋才能做到。


我刚说出我自己的想法,他冷冷地反问了我一句:


你难道不觉得,能长时间地保持勤奋状态且学得进去,这本身也是一种天赋吗?


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一个人——雷军。


小米上市后,估值近 700 亿美元。


于是有很多人出来分析他为什么能成功,说来说去关键词都是勤奋。比如 6×24 小时工作制,经常不眠不休,等等。


所有这类鸡汤,都解释不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勤奋的人很多,搞 996 的公司也很多,但不仅做不到雷军或小米的成就,甚至根本达不到自己的预期。


再来看看雷军。


1969 年出生,1987 年考入武汉大学,2 年时间修完学分,是系里 20 年来《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拿到满分的两个学生之一;大学期间和别人合写了一个加密程序,在大三的


时候就成了那个年代的「万元户」;毕业后觉得市面上关于程序的书水平太低,于是写了一本《深入 DOS 编程》,成了畅销书;23 岁加入金山软体公司,29 岁成了金山公司总经理,并被武大聘为名誉教授,给武大捐了几十万,这个金额在 90 年代末可以买下北京一栋楼。


2000 年,雷军拿出 50 万创办了卓越网,2004 年以 7 500 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亚马逊,然后几乎是力挽狂澜地将几近破产的金山拯救回来,直到 2007 年金山上市,他身家过亿,功成


身退,做起了天使投资人。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2010 年 41 岁的雷军创立了小米,1 年后小米手机横空出世,当年销售过百万台,第 3 年接近 2 000 万台;8 年后,小米上市,上市时估值 539 亿美元……


雷军虽然不是清华、北大的学生,但如果这样的人不叫天才,我不知道什么叫作天才。想想你读大学时在干什么,29 岁的时候能干什么,承认他天赋高很难吗?说实话,大家如果


老老实实去看雷军的经历,就会发现他在学习考试、数学推理、计算编程、领导团队、战略思考、市场嗅觉甚至个人魅力上都有太多的优秀特质。


之所以老是拿「勤奋」来说事儿,是因为你很容易就能看到「勤奋」,也很容易就能「模仿」。别人学习 10 个小时,你学习 12 个小时;别人加班到 12 点,你加班到凌晨 3 点。


然后,就可以了吗?


我就想问一句,大家高中时都没有过面对学霸碾压,再怎么努力都望尘莫及的绝望吗?


如果从雷军这样的人身上,只能学到一个轻描淡写的「勤奋」的话,不好意思,从铁杵磨成针的故事里我能学到一打。


做出勤奋的样子很容易,难的是一直保持全身心投入。


所有学习和工作效率低的人,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一到要做事的时候,就会感觉全世界的风吹草动都是诱惑。


当你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勤奋都是在耗费时间,成效低下而又疲惫不堪。


勤奋能决定的只是下限,真正决定人与人上限差距的,是你能否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到你正在做的事情上,全神贯注。


而这才是那些优秀的人身上真正拥有的特质。


他们在集中注意力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几乎可以忽略全世界,保持全身心投入、高度集中注意力。


更可怕的是,只要需要,他们往往可以一天十多个小时持续这样,经年累月、从不懈怠。


这才是隐藏在勤奋表象背后的真正特质,一种更本元的能力:专注


当我查阅雷军早年经历的时候,发现中学时期的他非常喜欢下围棋,还拿过学校的围棋冠军,而围棋本就是一个需要高度专注的脑力运动。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37 篇内容

盐选专栏

成为极少数:个人成长的修炼法则

栩先生 作者

¥29.40 会员免费

编辑于 2020-07-24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10 人已赞赏

赞赏用户赞赏用户赞赏用户赞赏用户赞赏用户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金陵小老头金陵小老头公众号:金陵小老太

你换个角度想

这个世界上没有努力,只有喜欢,而喜欢来自于天赋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做起来的感受是不同的

比如读书

有的人拿书就困

有的人遇到喜欢的书手不释卷

这俩人谁努力?

比如踢球

有的人上了球场如野狗见肉

有的人上了球场如蛤蟆入冬

自你出生之日起,你做什么事情不觉得累,做什么事容易觉得累就定下来了

但是我们自己往往不知道

很多球迷都说自己喜欢打篮球,打篮球不觉得累

其实是打篮球玩不觉得累,一正式开始训练,吐的跟狗一样,要不了多久就想放弃了,完全没有当初自以为的那么享受

类似的还有电竞

多少人都觉得自己打游戏肯定会很努力,结果到了青训营当天晚上就回家了,整个人身心都受到了伤害,长时间不能恢复正常生活,所以有传说青训营才是中国最好的网瘾戒除所

最顶级的努力就是陶醉于其中

陆羽研究茶,鲁班玩木头,宋徽宗玩书画,于谦玩狗都是类似的情况

勉强是没有幸福的

勉强的努力就是让你有点基本的能力,不至于自己没法独立生存

而高水平的努力看的就是天赋

我跑十公里是享受,你跑五公里是折磨

咱俩比比谁跑步更努力?

这种天赋就是不同人对不同事情的内分泌差异

我每想明白一个问题,全身都是飘起来的,抽烟喝酒啪啪啪的兴奋感都没有办法相提并论

但是对于有些人思考是很辛苦的事情

而我专心做一个事情却非常的困难

是人就有长短,有长短的人生

比努力不如比选择

选择对了

所有的努力都是享受,而且还很爽哦……


你换个角度想

这个世界上没有努力,只有喜欢,而喜欢来自于天赋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做起来的感受是不同的

比如读书

有的人拿书就困

有的人遇到喜欢的书手不释卷

这俩人谁努力?

比如踢球

有的人上了球场如野狗见肉

有的人上了球场如蛤蟆入冬

自你出生之日起,你做什么事情不觉得累,做什么事容易觉得累就定下来了

但是我们自己往往不知道

很多球迷都说自己喜欢打篮球,打篮球不觉得累

其实是打篮球玩不觉得累,一正式开始训练,吐的跟狗一样,要不了多久就想放弃了,完全没有当初自以为的那么享受

类似的还有电竞

多少人都觉得自己打游戏肯定会很努力,结果到了青训营当天晚上就回家了,整个人身心都受到了伤害,长时间不能恢复正常生活,所以有传说青训营才是中国最好的网瘾戒除所

最顶级的努力就是陶醉于其中

陆羽研究茶,鲁班玩木头,宋徽宗玩书画,于谦玩狗都是类似的情况

勉强是没有幸福的

勉强的努力就是让你有点基本的能力,不至于自己没法独立生存

而高水平的努力看的就是天赋

我跑十公里是享受,你跑五公里是折磨

咱俩比比谁跑步更努力?

这种天赋就是不同人对不同事情的内分泌差异

我每想明白一个问题,全身都是飘起来的,抽烟喝酒啪啪啪的兴奋感都没有办法相提并论

但是对于有些人思考是很辛苦的事情

而我专心做一个事情却非常的困难

是人就有长短,有长短的人生

比努力不如比选择

选择对了

所有的努力都是享受,而且还很爽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