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不完美父母,歡迎關注我們,成為「剛剛好」父母!


關於孩子興趣班的選擇,在這幾年的養育路上,我也是慢慢摸索、試探、嘗試,才跟孩子們一起找到了方向。回顧這一路,我還蠻多感慨的。

身邊很多朋友都知道,我是很重視孩子學習和能力啟蒙的家長,所以他們有時候也會來問我,怎麼看待培訓班?那些五花八門的暑期集訓班、興趣班,到底意義大不大?

每次這個時候,我都會說,「培訓班的設計目的更多出於能力精進。如果孩子能力到了這一步,自己也想去上是可以的;但如果只出於想培養孩子不輸在起跑線,推著孩子去上不會真正對孩子有幫助。」

在我看來,強推無用,只有親眼看到孩子學習喜歡事物時眼裡發出的閃亮光芒,以及對知識的好奇和執著,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驗證孩子是否感興趣的標準。

而這些其實也是我從我家孩子身上學習和了解到,接下來我也想來分享我在興趣發現和培養上的經驗心得,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啦~

01 如何發現孩子的興趣呢?

興趣,是孩子能夠持續往前發展的很重要的驅動器。缺少了興趣,孩子們就會慢慢失去眼睛裡的光芒,最終可能就真的淪為「完成任務」、「為了媽媽而上興趣班」的機械性用功了。

如何發現孩子的興趣呢?就是多陪孩子多試試。

像我家兩個孩子的專註點、興趣點都很不一樣,上次我同事做選品測試,拿了一盤蘑菇釘玩具來,死命吆喝著讓我家兩個孩子玩,可是哥哥弟弟都很拒絕。他們覺得「蘑菇釘太簡單了」,不就是拿著小蘑菇釘往盤子里插嗎?毫無技術含量。

可當我很好奇地跟他們說,我覺得這些蘑菇的作用不僅僅只是裝飾啊!他們完全是一個一個小人嘛,小人可以做什麼呢?兩個孩子馬上異口同聲說——「打仗!」,然後他們就開始用棋盤來做陣地,用不同顏色的蘑菇來做兵將。這些都會讓一個小小的蘑菇釘教具,變成了他們眼中最好玩的玩具,而這裡面鍛煉的創造性思維,又怎麼會不夠呢?

02 找到「對的興趣」

「對的興趣」,顧名思義,不是我們強加在孩子身上的興趣,而是孩子真正喜歡並願意投入熱情的興趣。

興趣這種東西,從來都不是設定好的,它存在一定的機遇和隨機性,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孩子發現興趣的過程有時候帶有很多的偶然、突發、隨機和凌亂,父母也沒有辦法去給孩子下一個標籤,孩子更無法一定得迫使自己對某一件事情產生興趣。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是否允許孩子去尋找自己的人生路,是否願意跟孩子一起感受並體驗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我們自己本身是否願意開放地接受和吸收新的事物,都會有所影響。

父母的核心作用,是幫助孩子在最早的六年時光里,盡情通過更多的體驗和感受,去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積累和成就感。這也是家庭教育的地基。

我們可以通過親子陪伴的時光,豐富、系統性的優質探索活動,讓孩子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情,這就是孩子的激情所在。

在盡興和深度體驗後,當你發現孩子願意花上好幾個小時認真地練習打架子鼓,願意犧牲玩遊戲或者外出遊玩的機會去學習畫畫,那麼我們可以說,這些孩子都找到了「對」的興趣。

03 興趣是發自內心的喜歡

每次一談到學習興趣和習慣的培養,也有很多朋友會提出擔心,覺得孩子好像對什麼都沒興趣啊,怎麼辦?然後,家長最終的解決方案就是不停地把孩子往培訓班送,彷彿只有培訓機構,才能啟發孩子興趣、培養孩子成才。

有很多孩子上興趣班的體驗是無趣和不開心,卻敵不過父母希望自己贏在起跑線的心情。(而且這種心情更像是會傳染的「焦慮」一樣,讓周圍其他家長也開始忐忑:是不是我也得送孩子去上培訓班了?這難道又不是捨本逐末嗎?)

實際上在早教啟蒙中,如果不清楚孩子的興趣所在,不懂得捕捉孩子眼裡的光,從而去激發引導,單憑著「推娃去上培訓班」的外力並不一定能有所收穫。

我跟你分享另外一個家長的例子

我有個粉絲朋友也把孩子送去學英語,在這之前她的孩子沒有上過其他興趣班,她是在家裡陪娃的過程中發現孩子其實挺喜歡英語的,也願意學更多。

她跟我說了一個小細節,她教孩子英文字母的那段時間,孩子每天把單次卡貼在浴室的玻璃上,每天晚上洗澡都給字母們澆水,嘴裡還念叨:「B啊B,我來給你喂水啦。」遇到一時想不起來的字母,就急著要媽媽告訴她答案,平時也總愛聽英文的兒歌、看原版繪本……正因為看到孩子的熱愛,她才萌發了送孩子去系統學習的念頭。

她特意去研究課程體系的內容,因為第一學期的課是親子課,所以她也一起上課的,她很積極,會去做筆記,回家拉上孩子多練習,同時看孩子目前學習的進度,再去網上找一下相關的有趣的素材來引導孩子。

因為她的表現,讓孩子覺得這是媽媽跟她一起在做的事情,也學得非常帶勁。孩子心裡覺得不孤單,跟媽媽也有了很多共同話題,反而因此越學越興奮,還跟媽媽一起比賽,這讓兩個人的英語都了很大進步。(要知道,那個粉絲朋友最開始的英語,也只是剛剛過4級而已,加上不工作多年,能忘光的早就忘光了。)

大家覺得這位媽媽的做法怎麼樣呢?我覺得她有兩點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初心對了;並且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來激發孩子的內驅力。

所以啊,相比推娃去上興趣班,用言傳身教來引導孩子發現興趣、培養興趣,更能讓孩子更加享受其中,這也是我們可以做起來的。

關於如何引導孩子探索的方法,我之前有寫過一些文章,裡面的方法都可以應用到引導孩子發現興趣上,希望可以給到大家一些參考。

注意力遊戲啟發孩子探索:

萌芽:如何用注意力遊戲啟發孩子對世界的觀察和洞察力??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言傳身教開啟孩子內驅力:

萌芽:開啟孩子的「內在驅動力」之前,父母還需要創造哪些先決條件??

zhuanlan.zhihu.com圖標

04 最容易放棄的「50小時」法則

找到對的興趣往往只是開始,孩子同樣需要更長的時間去渡過下一個難關,就是心理學提到的「50小時」法則

人們開始學習任何一個新知識或新技能,最初的50個小時是容易放棄的,大多數人會在前50小時就知難而退,選擇放棄。而一旦熬過了最艱難的50小時,能堅持到底實現自己目標的概率,就會超過50%。

任何人早期的興趣都是脆弱而模糊的,他需要有力的培養,並且精心的研磨才能獲得更深厚的力量。所以堅持必不可少,但明確了興趣和熱情之後的堅持,又長什麼樣子呢?

認知心理學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了「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的概念,讓孩子有目標地持續進步。幫助孩子積累更多的刻意練習的機會,去拆解困難,重新理解和面對困難,這同樣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堅持度,讓堅持和勤奮成為孩子內在的驅動力。這個過程,也是心理學上的「賦能」

生活里我們經常看到兩個孩子用同樣的時間,花了同樣的努力練習,卻收穫不同的效果,原因何在?因為練習的方式不一樣

舉跑步的例子,一個孩子跑步每天都是同樣的動作,每天花完成1000米距離的跑步,控制在15分鐘內,而另外一個孩子,每天也完成1000米,但是爸爸媽媽一直幫孩子記錄跑速,距離和路線,跑完後的心跳或者中間穿插的快跑的次數,並且給孩子制定了一個短期目標,每天提高一點跑速。

這樣一段時間練習下來,收穫的結果便會完全不同。第一個孩子也許還停留在15分鐘跑完1000米,但是第二個孩子可能就需要10分鐘就能跑完1000米。

所以刻意練習跟普通的練習方式最大區別在於它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最直接的一點,當我們針對孩子的某一個目標設定「刻意練習」方向的時候,是需要基於孩子沒有突破的特定弱點,我們首先得有一個定義清晰的延展性目標。

這裡並不是讓我們籠統地跟孩子說,「你堅持不下去啦?」「你不想練習了?」,這些話是沒有意義的,我們要幫助孩子習得堅毅,關鍵是要及時發現孩子的弱項,這個可以從與孩子的交流當中,或者觀察孩子上課表現,甚至跟指導老師的聊天中發現這些細節。

比如我們發現正在學習籃球的孩子,運球的時候經常不能控制球的方向,那麼我們就可以跟孩子一起定一個小目標:「能夠沿著一條線,平穩地把球運到對面。」

再比如我家孩子之前遇到過的鋼琴瓶頸期,當時他出現的狀況是,在連續彈奏了40分鐘後,剩下的10分鐘是他非常沮喪和疲倦的時刻。所以我們制定的目標是,「每天練50分鐘,但是拆成兩段25分鐘」的方式,通過靈活地把握好這些關鍵之處,我們才能夠真的制定對孩子有幫助的目標。

越清晰的目標、定義越準確,越有利於孩子去找到突破口。

05 體驗全情投入的狀態

明確了目標之後,我們仍然需要陪著孩子,去體驗什麼叫做全神貫注、全心投入地練習狀態。意味著當我們對裡面的過程同樣是有質量標準的,如果沒有質量標準,只是重複的作業,對於任何人的精進其實並不會有太大的幫助。

先不說孩子,來說說咱們成人吧。如果我們環顧一下我們身邊的工作環境,身邊是不是有一些朋友,即便有十年工作經歷,但是他的能力卻好像一直停滯著不動一樣,哪怕他的資歷很深,但實際上業務水平只是正常水準,我們也只能勉勉強強說一句「哦,也就那樣了」。

有多年工作經驗,不等於有複合型工作技能,就正如我們陪孩子的時間總數,並一定等於我們的親子陪伴質量就一定高,是一個道理。

這裡的區別因素,就是我們是否能夠同時做到這三點:

  • 我們自己是否願意全神貫注以及不懈努力;
  • 過程中我們能否得到即時的、有益的反饋;
  • 我們是否也願意進行持續的反思和完善。

這當然就是一個整體的系統,每一個環節都環環相扣。以練琴為例,我們要讓孩子努力地帶著目的去練習,既然是練習我們同樣需要對裡面的過程是有要求的,我們拆分了整體的練習時間,但是我們也同樣對練習質量是有要求的,比如孩子在指法、坐姿和節奏等方面,孩子也需要全神貫注地投入到練習的過程。

所以在練琴時,我也會跟孩子約定,我們雖然把時間拆分成了兩部分的,但是每一部分的要求仍然是需要的。放鬆肩膀、抬高手腕、控制節拍,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通過提醒讓孩子注意到的地方,通過重複的練習,直到孩子能夠真正駕馭這些曲目。

接著,我們仍然需要在過程中保持跟孩子的密切溝通,我們針對孩子的表現作出具體的反饋,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取得了不錯的進展,哪些方面仍然做得不夠好。這裡最關鍵的是我們的溝通方式,我們到底是為了揪著孩子的錯誤不放,還是我們更重視裡面的反思和探討性,都會讓我們能否真正地幫助孩子獲得更大的改善。

父母都希望自己在孩子成長的角色上有「指導意義」,但很多時候,往往不是我們說的道理是錯的,而是我們通過這些語言所強調的目標失了偏差。我們的反饋最好的方式是基於理解和尊重,我們更需要讓孩子看到過程雖然需要汗水的灌溉,但是這個過程可以很美好。

像在鋼琴這個高難度的樂器學習中,當孩子手中可以彈出美妙的音符,當孩子發現原來自己在識譜能力上進步空間很大,當孩子第一次在小朋友們面前演奏的時候,這個過程同樣是重新塑造了他的自信和自我形象。當孩子開始進入到這個領域,每走過的一段路,都是孩子堅持的證明,這便是孩子成就感的最客觀感受。

想明白了這點,其實可以幫助我們重新獲得平常心,如果我們對孩子堅持的目的是為了一個結果、一個成績、一個比賽,那我們永遠就只能盯著結果來議論孩子,但如果我們認可孩子走的每一步都是堅持,孩子每一個努力彈奏的瞬間,遇到障礙排除困難的過程都是堅持的話,那我們才能更全情投入地跟孩子享受這個過程。

這便是我們價值觀的投影,這樣的目光更長遠,對孩子的堅持鬥志,反而更有激勵性。

哥哥現在的練琴狀態

(像現在練琴難度越來越大了,沒有時間和平常心的保證,是更難堅持的。)


在孩子的能力啟蒙上,有一點我很堅持,就是不要追求速成大法。如果有什麼技能,是可以通過短期特訓來培養的,那麼這項技能也會很快從你的記憶庫里丟失,最終還是沒有辦法真正幫助到你的成長。

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渴望知識,並且願意沉下來專註和探究,這本身就是每一個父母在學齡前都需要去面對的事情,但這項功課不應該只是丟給興趣培訓班,也不是給孩子報了50個興趣培訓班,孩子就能成人成才。

現在偷的懶,很容易成為將來撿不回來的痛,如果說學齡前有什麼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保護好孩子內心最具有潛力的好奇和探索心!一起互勉吧~

@知乎親子

END

我是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註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碼字不易

如果對你有所幫助

可以關注我

也可以點個贊哦


下面這個測試讓幫你找到孩子的興趣點!

來自耶魯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斯騰伯格曾提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我們稱之為天賦。一旦找到屬於他自己的天賦後,順應才能的趨勢去努力,更容易取得輝煌的成就。

耶魯大學發布的「孩子潛能自查表」,通過孩子的日常行為,便能推測他的天賦所在。

各位家長不妨先來了解孩子的天賦,再幫他們做出最佳的選擇吧!

(測驗來源:美國耶魯大學羅伯特·斯騰伯格博士研究的一種「多方面」的測驗)

1、他在背詩和有韻律的句子時很出色。

2、他很注意你在愁悶或高興時的情緒變化,並做出反應。3、他常常問諸如「時間從什麼時候開始」「為什麼小行星不會撞到地球」這樣的問題。4、凡是他走過一遍的地方,他很少迷路。5、他走路的姿勢很協調,隨著音樂所做的動作很優美。6、他唱歌時音階很准。7、他經常會問「打雷、閃電和下雨」是怎麼回事。8、你如果用詞用錯了,他會給你糾正。

9、他很早就會系鞋帶,很早就會騎車。

10、他特別喜歡扮演什麼角色或編齣劇情。11、出外旅行時,他能記住沿途標記,說:我們曾到過這裡。12、他喜歡聽各種樂器,並能辨別它們發出的聲音。13、他畫地圖畫得很好,路線清楚。14、他善於模仿各種身體動作及面部表情。15、他善於把各種雜亂的東西按規律分類。16、他善於把動作和情感聯繫起來,譬如他說:「我們做這件事興高采烈。」17、他能精彩地講故事。18、他對不同的聲音發表評論。

19、他常說某某像某某。

20、對別人能完成與不能完成的事他能做出準確的評價。

答案在這裡↓↓↓

①如果孩子在1、8、17條表現突出,代表他可能有很好的【語言】天賦。

具有語言才能的孩子,父母應該常請他描述一些對象、一件事、一個自然現象等等,並經常給他提供這方面的書籍。

②如果孩子在6、12、18條表現突出,代表他可能有很好的【音樂】才能。

這類孩子在很小的時候(2.3歲)就特別注意傾聽有規律的聲音,只要有音樂出現,他就會瞪大眼睛專註地聆聽,這時他所表現出來的專註程度,連七八歲的孩子都比不上。這表明他在音樂方面潛能很大。

③如果孩子在3、7、15條表現突出,代表他可能在【數學、邏輯】方面有天賦。

他喜愛下跳棋和象棋,能很快明白一些等量關係。如果給他一些完全混亂的玩具,他會分門別類地把它們歸類。

這種孩子,也許他上學後的數學成績並不理想(這可能由於他對講述的課程語言方式不適應,或者注意力太容易分散引起),但他在這方面的潛能是不應懷疑的。

④如果孩子在4、11、13條表現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空間】方面的才能。

他有豐富的想像力,他對繪畫、機械組裝有濃厚的興趣。應該多帶他遠行,並從小讓他作畫地圖的遊戲。

⑤如果孩子在5、9、14條表現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身體動覺】才能。

通常運動員和舞蹈家都有這方面的天賦。

⑥如果孩子在10、16、20條表現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自我認識】才能。

通常劇作家或者導演會有這方面的才能。

⑦如果孩子在2、10、19條表現突出,代表他很好地【認識他人】的才能。

這類孩子對自我和別人都常常不由自主地做出判斷和反省,具有與人交往、溝通、組織方面的潛能。


上興趣班也要注意年齡,孩子上興趣班的最佳年齡:

1、外語

從大腦發育來看,6歲前的大腦側向化尚未完成,寶寶在學習英語時,是用整個大腦學習的,比長大後用部分大腦學習英語會更快速和熟練。正常兒童4歲時便能掌握母語的全部語音,越早接觸外語越有優勢。如果家庭條件允許,寶寶1~2歲就開始親近英語,3歲以後跟著老師正規學習比較好

2、繪畫

每個寶寶發展都有差異,最早在八九個月,最晚兩歲左右,就可以開始讓寶寶進行第一步的塗鴉探索了。這實際上是讓寶寶開始接觸筆和紙,感受手的運動對白紙產生的影響。真正報班跟著老師學習一般從四歲左右開始比較適合。

3、書法

書法是一種技巧性很高的藝術,字要寫得漂亮且具有藝術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對書法有興趣的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學一二年級就可以開始接觸書法。真正系統地學習書法,年齡不宜太小,學齡兒童從三年級開始學習書法較為適當

4、鋼琴、古箏、小提琴

鋼琴、小提琴和古箏都對孩子的手指力度和力量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孩子學琴年齡太小,就無法達到這一力度要求,這不僅不能很好地學習,而且時間一長還會對孩子手指的正常發育有損害。孩子學習這些樂器的最佳年齡是5—6歲。

5、籃球

學籃球最好的時間段是6-16周歲,6-10周歲主要是學一些基本功,基本功要從小打好;而且這個階段孩子的身體也正在發育,運動能夠促進孩子的生長發育。10-13周歲則是孩子開始學習技術的階段。

6、跆拳道

7歲左右的孩子,身體的柔韌性、爆發力及頭腦的接受能力都是學習跆拳道的最佳時期,孩子在這個黃金時間學習,進步將非常迅速。具體來說,女孩子的最佳學習年齡在六七歲,男孩子在七八歲。

7、象棋、圍棋

圍棋和象棋的開始適齡期是3-4歲,只要孩子能區分棋子的黑和白,棋上的文字可以了解即可。這兩種棋都有很難的專業術語,如果要充分了解,一般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

8、舞蹈

舞蹈對於孩子的身體柔韌性發展有較好幫助,3歲以上可以開始接觸啟蒙教育,對培養寶寶的律動和節奏感有益。但是專業舞蹈的訓練建議等到10歲以上為佳,因為專業舞蹈訓練強度大、時間長,容易損傷肌肉,對於10歲以下孩子的生長發育不利。

7、編程

根據教育認知學,6-12歲孩子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開始形成,這個階段是學編程的黃金期。編寫程序遵循嚴密的邏輯,還要不斷調試、回溯和debug,孩子在學編程後會不自覺用編程思維去思考,學會規劃和安排,還能自己查缺補漏。可以提升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看完兩件事:

如果你覺得這篇內容對你挺有啟發,我想邀請你幫我2個忙:

1. 點贊,讓更多的人也能看到這篇內容(收藏不點贊,都是耍流氓 -_- )

2. 關注我 @小碼王在線少兒編程,讓我們成為長期關係

我是小碼王在線,專註分享孩子成長乾貨,構建孩子面向未來的思維方式。

發佈於 2020-01-03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已重置][已重置]

對什麼感興趣」,別說孩子,很多大人終其一生也沒有給出答案,甚至沒有認真面對過這個課題。不必過於糾結,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存在很多bug

興趣的bugs

我們知道,「興趣」是個好東西,它就像你在遊戲里吃了以後能開啟滿血高能模式的增益道具,讓你容易進入心流(Mind flow),潛能up,效率up,幫你自動抵擋過程中的枯燥、煩人。所謂廢寢忘食的忘我、痴迷狀態,這時人的體驗是無比暢快,無比珍貴的。

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幸剛好遇見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對它一見鍾情,並真的有條件去干這件事情,更別提幼兒園的小孩子,用來「遇見」興趣的時間本來就很短。 更重要的是,人可以對體驗過的事情感興趣,也可以宣稱對沒體驗過的事情感興趣。那麼孩子以為的「感興趣」是真的「感興趣」嗎

有幾種情況: 1. 因不了解而認識片面的葉公好龍 比如孩子上了興趣班的試聽課後表示很感興趣,但交了錢正式上課還沒多久,很快改變主意打退堂鼓。因為試聽課展現的大多是這件事吸引人的、容易產生成就感的一面,而弱化漫長習得過程中的枯燥部分,並且也沒有了第一次體驗的好奇新鮮感加持,「三分鐘熱度」再正常不過。 2. 沒有對比而產生的暫時最優可選項 這很好理解,遺憾的是,人受所在時空的限制,不可能遍歷世間一切事情,再精確比較,得出答案。 3. 受其他因素影響的「誤判」 指的是孩子此時感興趣的不是這個「興趣」本身,可能是來自於偶像效應、從眾行為,比如班上很多人學街舞,於是心生嚮往。 反過來,「不感興趣」也可能不是真的「不感興趣」,比如該技能的學習門檻高,初學上手難度太大,孩子可能會因此在一開始就產生放棄的念頭;比如不喜歡上課的老師、環境,都有可能決定孩子口中的「感不感興趣」。

這樣看來,興趣可遇不可求,迷惑飄忽不定,難道作為家長,我們要就此打住這個話題,佛系試聽,隨緣報班嗎? 當然不是。

讓興趣成為興趣

  1. 給孩子創造儘可能多的體驗機會

不需要接觸市面上每一種興趣班,「琴棋書畫」已經是集合N種技能的大分類,如果發現孩子對器樂絲毫不感興趣,那麼在試聽完鋼琴課後不必接著試小提琴,可考慮轉向圍棋、擊劍、美術等。

2. 用心觀察,識別孩子表現相對出色的項目

通常,我們並不是因為感興趣所以擅長,而是擅長所以感興趣。得到正面反饋,被稱讚,有成就感,於是投入更多的時間在這個項目上,技能越發純熟,則更受肯定,更多投入,這是一個良性循環。一開始也許是「誤以為」自己感興趣,而隨著深入的探索,發掘出當中的樂趣和美妙之處,因而產生真正的興趣。

3. 幫助孩子判別項目學習的半衰期(Half Life)長度

有一些目標任務常常因為短時間內很難看到收益,或者平台期(也叫瓶頸期)太長,而被誤以為這是徒勞的、不適合的項目,因而直接放棄。或者像前面說到的,初期上手難度高,比如小提琴和古典吉他的上手要比鋼琴難得多,古人云:」三年琴,五年蕭,一把胡琴拉斷腰。」說的就是同個道理。

這些需要克服初期不快的事情,我們稱之為「長半衰期事件」。我們可以用理性和這樣的判定性知識來克服,但小孩子很難有長遠的目光看到堅持的力量、量變到質變的力量。這時就需要家長的輔助,或循循善誘,或使用適當的約束力。

4.擺正心態,「興趣」是奢侈品,不是必需品。孩子的興趣特長培養應當作錦上添花的活動,不必設置高期待,引導孩子發現學習過程中的樂趣,記住那個珍貴的「啊哈」瞬間(Aha Moment)才是重要的目標。

洋洋洒洒碼一堆字,但現實是,大多數還未「偶遇」興趣的孩子只會表達「抗拒」和「不那麼抗拒」。興趣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或許是我們想多了。

感謝閱讀。

@知乎親子


對什麼感興趣」,別說孩子,很多大人終其一生也沒有給出答案,甚至沒有認真面對過這個課題。不必過於糾結,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存在很多bug

興趣的bugs

我們知道,「興趣」是個好東西,它就像你在遊戲里吃了以後能開啟滿血高能模式的增益道具,讓你容易進入心流(Mind flow),潛能up,效率up,幫你自動抵擋過程中的枯燥、煩人。所謂廢寢忘食的忘我、痴迷狀態,這時人的體驗是無比暢快,無比珍貴的。

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幸剛好遇見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對它一見鍾情,並真的有條件去干這件事情,更別提幼兒園的小孩子,用來「遇見」興趣的時間本來就很短。 更重要的是,人可以對體驗過的事情感興趣,也可以宣稱對沒體驗過的事情感興趣。那麼孩子以為的「感興趣」是真的「感興趣」嗎

有幾種情況: 1. 因不了解而認識片面的葉公好龍 比如孩子上了興趣班的試聽課後表示很感興趣,但交了錢正式上課還沒多久,很快改變主意打退堂鼓。因為試聽課展現的大多是這件事吸引人的、容易產生成就感的一面,而弱化漫長習得過程中的枯燥部分,並且也沒有了第一次體驗的好奇新鮮感加持,「三分鐘熱度」再正常不過。 2. 沒有對比而產生的暫時最優可選項 這很好理解,遺憾的是,人受所在時空的限制,不可能遍歷世間一切事情,再精確比較,得出答案。 3. 受其他因素影響的「誤判」 指的是孩子此時感興趣的不是這個「興趣」本身,可能是來自於偶像效應、從眾行為,比如班上很多人學街舞,於是心生嚮往。 反過來,「不感興趣」也可能不是真的「不感興趣」,比如該技能的學習門檻高,初學上手難度太大,孩子可能會因此在一開始就產生放棄的念頭;比如不喜歡上課的老師、環境,都有可能決定孩子口中的「感不感興趣」。

這樣看來,興趣可遇不可求,迷惑飄忽不定,難道作為家長,我們要就此打住這個話題,佛系試聽,隨緣報班嗎? 當然不是。

讓興趣成為興趣

  1. 給孩子創造儘可能多的體驗機會

不需要接觸市面上每一種興趣班,「琴棋書畫」已經是集合N種技能的大分類,如果發現孩子對器樂絲毫不感興趣,那麼在試聽完鋼琴課後不必接著試小提琴,可考慮轉向圍棋、擊劍、美術等。

2. 用心觀察,識別孩子表現相對出色的項目

通常,我們並不是因為感興趣所以擅長,而是擅長所以感興趣。得到正面反饋,被稱讚,有成就感,於是投入更多的時間在這個項目上,技能越發純熟,則更受肯定,更多投入,這是一個良性循環。一開始也許是「誤以為」自己感興趣,而隨著深入的探索,發掘出當中的樂趣和美妙之處,因而產生真正的興趣。

3. 幫助孩子判別項目學習的半衰期(Half Life)長度

有一些目標任務常常因為短時間內很難看到收益,或者平台期(也叫瓶頸期)太長,而被誤以為這是徒勞的、不適合的項目,因而直接放棄。或者像前面說到的,初期上手難度高,比如小提琴和古典吉他的上手要比鋼琴難得多,古人云:」三年琴,五年蕭,一把胡琴拉斷腰。」說的就是同個道理。

這些需要克服初期不快的事情,我們稱之為「長半衰期事件」。我們可以用理性和這樣的判定性知識來克服,但小孩子很難有長遠的目光看到堅持的力量、量變到質變的力量。這時就需要家長的輔助,或循循善誘,或使用適當的約束力。

4.擺正心態,「興趣」是奢侈品,不是必需品。孩子的興趣特長培養應當作錦上添花的活動,不必設置高期待,引導孩子發現學習過程中的樂趣,記住那個珍貴的「啊哈」瞬間(Aha Moment)才是重要的目標。

洋洋洒洒碼一堆字,但現實是,大多數還未「偶遇」興趣的孩子只會表達「抗拒」和「不那麼抗拒」。興趣真的有那麼重要嗎?或許是我們想多了。

感謝閱讀。

@知乎親子


不管小孩子對什麼感興趣,進了幼兒園之後,男孩子都對奧特曼感興趣,女孩子都對艾莎感興趣。

如何知道孩子對什麼感興趣,有幾個方法:

  1. 直接跟寶寶交流

寶寶對某個事物感興趣,他們都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問年齡小的寶寶對什麼感興趣的時候,需要給一個非常詳細的問題,指明是什麼活動。我小孩剛滿三歲的時候,我帶他去試外教課。在此之前,他從來沒有參加過比較正式的課堂活動。一對二的外教課,半個小時試聽,他跟外教玩得挺開心的,離開的時候不願意走,跟我說好好玩,下次還要來。回家路上也跟我強調,覺得好好玩。下午睡覺前還要跟我講,今天玩得很開心,下次再去。寶寶都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要想知道他們對某個活動感不感興趣,直接跟寶寶交流是最簡便的方法。

2.問老師或者經常跟孩子接觸的人

如果不確定小孩子在幼兒園裡對什麼活動比較有興趣,可以問老師。一般幼兒園的觀察報告裡面都會很生動地記載寶寶對什麼感興趣,因為對老師來說,寫寶寶對什麼感興趣,比寫寶寶對什麼不感興趣要保險很多。

3.給孩子嘗試不同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觀察孩子的興趣點

帶寶寶去參加各種不同的活動,在活動中觀察他們的興趣點。現在的興趣班那麼豐富,家長想得到的,市面上都有,可以去參加免費試課活動。但是需要辨別好的培訓機構。很多培訓機構都是重裝修,師資都是市場上隨便找的人,每家都差不多,靠著包裝的課程來忽悠家長。據說,有一些培訓機構的老闆就是干裝修的,干著干著發現裝修是培訓機構的核心競爭力,就轉行做早教做培訓了。而且很多免費試課的效果,跟實際上課的效果差別很大。前文提到的外教課,朋友推薦的,據說算是成都比較好的,至少是英國人,我帶小孩去聽了,沒覺得跟別的外教有什麼不一樣的,上課水平也很一般。要是別的家長一聽到小孩不斷給自己講,覺得好好玩,要再去,可能就報名了。辨別好壞就是帶著批判性思維,多試,多聊,多查資料。

4. 不僅要關注寶寶正式的學習,也要關注寶寶非正式的學習

寶寶在家自己玩的時候,也要多觀察寶寶的興趣點。我家小孩就特別喜歡昆蟲。他很小的時候,帶他到山裡的度假屋避暑,我家人就會逮各種安全的小蟲子給他玩。現在三歲半,看電視都愛看discovery的昆蟲世界。平時周末也愛去科技展覽館看昆蟲科技展什麼的。每次我出門旅行或者出差,問他要什麼,他都說要昆蟲玩具。後來我直接買了DK的自然百科全書給他,一本中文的,我爸負責給他講,一本英文的,我來給他講。

作為家長,在幫助寶寶尋找自己的興趣的時候,需要做到幾點:

1.明確知道感興趣不代表擅長,不要對寶寶有過多的要求

比如小孩子喜歡畫畫,就給他提供一個很大的畫畫的區域,裡面放著大的畫板和紙筆。他愛怎麼畫就怎麼畫,自由表達。我們家長能做的,就是給他提供一些素材,或者是準備一些親子畫畫遊戲之類的,讓畫畫這個活動更有趣。但是不要期望他成為畫家。要上畫畫培訓班,也要跟他商量好之後,再帶著他去試課。

2. 不要對寶寶所有的活動都有過多要求,偶爾對某一項活動堅持一下自己的要求就行

比如寶寶對畫畫感興趣,主動提出要去培訓班,去了培訓班之後,發現他開始倦怠了,不想去上課,可能就需要我們出來對他施加一點要求了。然後再想辦法鼓勵寶寶繼續保持興趣,比如一起去外面畫畫,組織家庭畫畫比賽,互相解讀畫作等。這主要是幫助寶寶堅持自己的興趣。要求過多,或者過硬,容易用力過猛,結果適得其反。


孩子對什麼感興趣,這簡直像黑暗裡面的明燈一樣的耀眼。然而有些家長太過自我為中心,竟然看不出來。

真正感興趣會有以下表現:

1、反覆提想要學這個。大致就是扭腰踢腿撒票打滾鬧著要學。

2、願意主動練習。

3、會由於班裡教的太慢,進度太慢而苦惱。

4、周圍如果有水平更高的小朋友,願意主動請教。

當然,興趣不等同於才能。

這都是小時候學興趣班的教訓。有的時候真是點背,最感興趣的事情,偏偏是最沒才能的事情。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