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怕窮,老了怕死,得病了怕沒錢治病更怕死,死了還年輕又不甘心。我們這一代人太難了!


啥也不怕,怕不得好死


那個都怕,就怕生前沒有錢,死了沒錢入葬


生,

最開心的事是一覺永不醒來,

挫骨揚灰,

魂飛魄散。


生老病死誰都會經歷,怕與不怕有用嗎?善待自己,擁有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擁有健康的體魄,安逸的晚年應該不是問題。


不怕生,其他都怕,老了就快死了,各種不適,麻煩,所以怕老,不到40就想80,80就掛了。病,難受,還很麻煩,各種不適。死,覺得80命太短,活的得不夠,大概有所希望沒完成吧,先120看看情況再說吧。


  生老病死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之後必須要面臨的四個鐵定的規律,它不會因為我們的意志而改變,是人生中必然會出現的現象,也是必然的自然規律。

人的出生和死亡就像是野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就如孔子所說,未知生,焉知死

  病

  電影《我不是葯神》里有句扎心的台詞,「我生病吃藥這些年,房子被吃沒了,家人被吃垮了。誰家沒個病人,你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嗎?」

  在村裡有老人常年卧病在床,一半的身體已經癱瘓了,不知道能不能治好,因為5個子女沒人考慮這件事情,健康的時候,大家還能照顧一二。

  現在生活不能自理了,吃喝拉撒都得人照顧。幾個子女都躲得遠遠的,略有人性的子女也不敢多照顧,因為一旦有人照顧,其他的人就完全不管不顧。誰都不願意把老人往自己家裡送。所以只能放到醫院裡去。最後合計著一家照看兩天。

  老人身體沒什麼大礙,就是腦子有點模糊,不認識人,吃喝都跟往常一樣,能吃能喝,吃相還很貪婪。就是吃喝拉撒把子女折磨的夠夠的,心裡巴不得老人早點死……

  我曾和媽媽聊過這個問題,她說她可以不怕衰老、疾病和死亡,但怕麻煩別人,怕因為不能自理生活而讓孩子受累。

也許對於病人來說,被人照顧是一件沒有尊嚴的事,但對於有孝心的家屬來說,只要他還在一天,只要還能得到他的一個眼神,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就似馮唐說,醫學從來就應該是:To cure, sometimes. To alleviate, more often.To comfort, always「偶爾治癒,常常緩解,總能安慰」。

  當然,醫療技術在不斷進步:不能進食,可以用鼻飼;不能自主呼吸,可以戴呼吸機;心跳停止,還可以心肺復甦……

  可除了單純地延長生命,「活著」的條件,還要有喜怒哀樂的情緒,會愛會笑會哭、有思想有感情。

有一個地方最能讓人感受人生的悲歡——醫院。

在醫院,你可以聽到嬰兒稚嫩而生機勃勃的哭喊,也可以聽到病人痛楚的呻吟,還有吐出最後一口氣後旁邊的哭號。

  假如您熬過病期,就會發現生病是身體和心靈上的雙重摺磨。往小了說,生病會影響食慾、影響心情,打不起精神;往大了說,生病會毀掉一個人的意志力,甚至求生慾望。

  可「病」卻能夠有效預防,望您平時多鍛煉,生活規律,保持心情舒暢,就能夠有效減少各種疾病的發生。

  老

  「桌上有一隻雞,雞腿已經不屬於我!」

  老春節在家,教奶奶用微信,簡單的視頻和語音功能,第一天我教會她,第二天老人就又記不得怎麼操作了。

  年輕時精明能幹、心靈手巧的奶奶,如今也沒了當年的風采。「腳是老年人真正的危險」。

  媽媽每次去外公家,都會給他洗腳。一位衣冠楚楚的老人,可以自己吃飯散步、看書思考,卻無法彎腰夠到他的雙腳。

「老」就像日落一樣無可避免。

  生命老化的故事就是身體器官走向衰竭的故事。牙齒開始脫落,血管變硬,骨頭卻變松,大腦變小,慢慢失去肌肉,同時開始容易摔倒,這一切都是正常現象

  特別是人老了,各種疾病大病小病都會找上門來,輕者頭疼腦熱感冒發燒,重一知點腦血管堵塞半身不遂癱瘓,各類疾病比比皆是,而我們中國人的求生意識很強烈,但凡能治,哪怕治好像植物人一樣,哪怕不能進食下胃管,等等……

  只道要能留一口氣就必須治,有時候看著躺在病床上的老人真的是生不如死,有些老人清高了一輩子,到老被病痛折磨的卻保留不了一丁點尊嚴。

  衰老不僅意味著尊嚴的喪失,也使人失去了保護自己的能力,也失去了獨立、自主的生活。

  養老院是老年人的一個選擇,但它只是一個機構,而不是一個家。

  機構的目標是保障人的安全,它規定你什麼時候就寢、起床、穿衣、吃飯、娛樂。你不能擁有自己的寵物,更不能獨自外出散步,因為那不安全。

  人總是這樣:對於自己而言,我們要的是自主權;而對於愛的人而言,我們要的是安全。可是,雖然人老了,但對生活的要求不能僅僅是安全,老人依然願意追求生命的尊嚴和價值。

 其實,我們唯一可以用來對抗衰老的就是用精神的蓬勃去延續我們的存在。

  死

《聖經·傳道書》中說:「生有時,死有時」

  這裡套用一段歌詞:

  有人曾站在金字塔高點

最廉價數不清妒忌與艷羨

走過了這段萬人簇擁路

逃不過墓碑下那孤獨的長眠

這個世界真是公平得很吶!

  對死亡的恐懼實質是對未知和離別的恐懼,其實我們害怕的不是死亡本身,害怕的是意識的消失。

  溫馨提醒: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總之,生、老、病、死,都只是一種人生狀態,衰老是每個人都將面對的事實,面臨的困境,但年齡並不取決於你的年歲,而在於你的心態,只要心態年輕,一切便無所畏懼。

 還是晏殊的那句小詩說得好: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現實一點:

  沒錢,生不起,奶粉太貴,喝不起。

沒錢,老不起,保母太貴,請不起。

沒錢,病不起,藥費太貴,看不起。

沒錢,死不起,墓地太貴,葬不起。

  最後,送你三個字:平常心!


病。

生的話,我丁克。

老和死的話,生物發展規律,坦然接受。

唯獨生病,萬一癌症了,更怕。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我現在的答案是:都怕,因為對生命有敬畏心,生命的秘密法則非人力可控;也都不怕,因為怕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會帶來更壞的結果。

最早,因為從小身體不好,我一直害怕生病,但凡小病小痛內心就戲很多,這個狀態從幾歲持續到成年。沒想到身邊發生了外公中風,而且不止一次而是三次。前兩次每次都會被醫生告知老人家以後可能就偏癱在床不能動了,外公卻不認命不服輸。每一次都努力復健,第二次中風前甚至已經能恢復到打太極拳耍太極劍的程度了。這樣的他,讓我意識到,病痛面前,心態最重要!

面對死亡,以前的我從來沒有真正面對過,家人的離世我也從來沒有緣分陪伴彌留時刻,所以我一直對死亡無比恐懼,有喪事的地方會繞遠道。直到我母親突然離世,等我從外地趕回老家早已陰陽兩隔。開追悼會的前一天,親戚問我,要不要送母親最後一程,怕我害怕,但又想勸我去,畢竟我是母親唯一的孩子。當時的我也是無比忐忑,最後害怕抵不過心裡想親自送別的渴望。焚化爐前磕過頭,再等來的就是還有餘溫的白骨。出乎意料,那一刻的我特別平靜,默默地在心裡和母親告別,裝壇,放進我送她的小飾物。那一刻我明白了「死別」的意義。

現在的我,還沒經歷「生」,卻常常會考慮「老」,因為單身必然會面對,「生」的遺憾「老」的無奈。可是人生不就是這樣嗎,有確定有未知,最後的走向都不過是那一抔土,不同的未知的是過程的精彩。

活得精彩,活得自在,無懼生老病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