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得到裏的文章,中寫到: 「我以前搞物理的時候就有個突出的感受。在美國做個報告,你會發現下面聽講的一大片都是中年人。回中國做個報告,聽眾幾乎全是年輕人。當然這說明中國的未來充滿希望,但是這也說明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還比較……嫩。"

中國二三十年後,等這批年輕人長到四五六十歲,會像文中的那樣,全民求知科學嘛?或者說,幾十年後,還是大人物忙於經濟政治炒概念,小人物繼續「安居樂業維穩」,社會和諧穩固?


不會,二三百年後也不會。

世界永遠是二八定律,科學技術是二八定律其中的二八定律,百分之一的科技推動世界進步,而這百分之一的科技是極其枯燥無聊。

科技大部分時間是枯燥無聊且絕望的,科技是是門檻很高的,需要高的智商,很好的教育條件,建國初期有初中畢業的華羅庚數學家,但是現在會有初中畢業的數學家嗎?或許有 但是難度比以前成倍增加,以後就更沒希望了。

以前科技有個顯微鏡,有個望遠鏡就可以進步,現在一個對撞機1000多億,一個大射電望遠鏡也是幾十億人民幣,為什麼 基礎科技已經全面進步了,進一步的科技硬體軟體都倍增了。

現在的物理理論都是幾十年前的理論,是現在人不聰敏不是,是科技進一步需要的代價是前面的很多倍

顯然有硬體高額的經濟成本,你普通人會讓你用成本那麼高的技術設備嗎?軟體成本 以前初中畢業華羅庚有,以後大學畢業在前沿科技面前都是小學生,技術進步的後期,所需要的是指數增加,更後期增加翻倍。

而顯然這些條件不足以支撐全民求知,全民可以健身,全民可以環保,以為這些不需要成本,也不要個人智商。


一定會的。

因為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

那將是非常可怕的。


一個多樣化的社會應該會更香。

美國也非全民求知科學。


我認為不會。

我不相信二三十年之後的社會會到馬克思的理想社會。那個時候人還是社會與資本的附庸,人的存在感與滿足感很難從很高冷的科學獲得(如果你只是欣賞科技館的煙花表演,那就另當別論,並且哪怕這樣也很令常人可及和難以置信的瘋狂),反而從人與人的之間社會交往中的相互認同和接受得到(比如說親情,恩情,友情)。

而最有可能全民共學的反而是人文科學(文學,藝術,歷史,哲學,宗教),其中最親民的便是文學和藝術,歷史與哲學是需要長期積累的,而宗教便是受眾最廣的,但確是造成問題最多,急需要去改革的人文社科。但總之,以上諸者皆為人和人的存在立言。


現在是真的看不出來,往下了說,畢竟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陷入奶頭樂無法自拔;往上了說,科研環境不太令人滿意。但是就國人對下一代教育的重視的情況來看,那些愚昧的事情會越來越少。只能說衷心希望中國科學實力能越來越強吧。


二三十年太少。

要兩三百年。

因為綜觀歷史,我們就會發現科學越是進步,所需求的人力,物力也就越發高漲。如果說在過去的世紀以來,科學不過是上層人的玩具的話,那麼在未來,科學就將成為所有人的事業,要求共同的智慧參與其中。

所以,如果人類文明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繼續發展,那麼對科學的求知將會成為人生活的常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