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是習慣到不如說是被迫接受。

「那有人喜歡孤獨啊,只是害怕失望罷了」——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女孩子在上學的時候,總喜歡成群結隊。下課一起去小賣部買零食,上廁所要一起,集合排隊一定要站在一起。操場很難看到有落單的女生散步,籃球場周圍也很少會發現孤零零的女生看籃球。

有一回大家都在說一個梗:「怎麼辨別大一的和其他年級的?」

「只要成群結隊的就是大一的。往往一個人的那就是大二大三的啦」

高中是一群人的高中,大學是一個人的大學。好像我們越來越大,身邊的朋友就越來越少。

《令人心動的offer》里扎心的一幕,裡面的一位實習生丁輝,在滿滿一天的工作之後回到家發現女朋友給自己點了一個生日蛋糕,這才想起來今天原來是自己的生日。

圖片來自百度

何老師看到這一幕的時候隨即說道:「剛好這個實習就是在他生日的這個月,剛好律所有一位中年級律師,剛好這位律師比他大,剛好他又坐在人群的最遠端。其實這一切的剛好在他看來就是剛剛不好。」

圖片來自百度

我相信大多數打工人看到這一幕都會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傷心事。想到一年365天只有這麼一天是屬於自己的,但是還是要在公司卑微加班,或者生日當天又恰恰好遇到了一堆煩心事。不知道你們小時候的生日是怎麼樣的,回想一下,我在高中的時候,每次我過生日無論關係近不近的同學都會送上溫暖的祝福,在那一天,你桌子上的禮物永遠是最多的,永遠有一群朋友記得你。

再後來,朋友去了不同的城市念書,聯繫漸漸少了關係漸漸淡了。我們各自奔赴各自的人生,各自走向各自的生活。

這大概就是,成長的代價。

《棋魂》里,儲嬴離開了時光之後,小光說了一句「我現在感覺好孤獨」

朋友也好家人也好誰都不可能一直陪伴你。小光在沒有了儲嬴的陪伴以後,才是真正的獨立成長。

害怕孤獨的人總會想要湊近熱鬧里,其實空虛的熱鬧只會讓自己感覺更孤單。學會獨處,學會與自己相處才是一個成熟的人應該做的。在感情中,害怕孤獨的女孩子往往會很容易受傷,會極度沒有安全感。

拿我自己舉例子吧,別人年頭寡到年尾,我是年頭被騙到年尾。還不是同一個人,你說在同樣的地方栽跟頭就也還好,我是一樣的坑不同的地方才兩次。就像我簡介里寫的,每天在學習怎麼辨別渣男,不過我還的確沒有認真學習過。這太難了,所以為了不被渣男再次洗禮,一個萬能的辦法就是不談,堅決不談,聊都不聊。就只能這樣。我身邊的朋友,有一些就是害怕一個人,就覺得沒有男朋友是不行的。她們不缺能力和才華,但就是好像某些時候獨立不起來,這裡就是害怕孤獨。

一直害怕孤獨的人,是很難成長的。

有個治癒傷痛的方法就是【獨處】獨處不是叫你與世隔絕,不是去深山老林里過原始生活。是給自己留一點個人空間。不去進行無必要的社交,在家安心的享受時間帶來的安靜。很多人說,獨居是容易上癮的,這大概也就是習慣了獨處的結果。

獨處能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每天被手機里的消息轟炸,不論你喜不喜歡想不想看永遠都有源源不斷的推送。碎片化的閱讀的時間管理容易讓我們本該充裕的時間段變得不充裕,時間在我們的指尖不知不覺的就過去了。有段時間我們每天都堅持早起去圖書館背書學習效率效果都特別好。但是有一天我停掉了,我自認為在家依然能夠好好學習。但是!那天上午吃完媽媽給我做的早餐,下意識的打開手機開始刷刷短視頻,然而,我猛的一回頭,就已經快到中午了。可能這個小案例還不夠明顯,你仔細想一下是不是每次周末的時間都比工作日要過的快許多。

圖片來自微博

獨處的好處我就不一一羅列了。下次有機會專門寫一期吧。

話說回來你都看到這裡了,不考慮給辛苦碼字的我點一個贊嗎?嘻嘻。

情感當中,我們如果不再害怕一個人的孤獨,那麼我們就可以做到,像風一樣。這麼才是像風一樣?你來去自如,明白這個世界上所有的陪伴和錯過都是本應該的,風在你臉上吹過,它沒有錯,你留戀它吹過你的感覺想要它一直在這,那就是你的錯。

papi醬上熱搜的婚戀觀的價值排序其實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當下年輕人的價值排序就應該是,自己>伴侶>孩子>父母。我們還處於沒有養家重擔的階段,我們還是處於拼搏自己學業與前途的年紀。所以更加在意自己,與自己相處而不是貪戀另一半給你的溫暖,要知道,他可以選擇給你,也可以選擇不給你。

回到孤獨這個詞上面來,我們被迫接受也正因為我們需要成長和進步。我們可以接受孤獨也要習慣孤獨也要明白,我們本就是孤獨的。

謝邀啦!希望看到這篇回答的小可愛都能內心強大,堅韌有力。


從高中開始,我習慣並享受著一個人吃飯,逛街,去圖書館。。。

孤獨從高中開始。高中的老師無時無刻不再提醒你:「抓住一切時間學習」「不苦不累,高中無味。」而我和當時的朋友們一起吃飯,每次吃完總是還要等一會;有時還會為了保持我們的友誼做一些我看來是浪費時間的事情。漸漸的,我不願意再遷就,開始了一個人吃飯,學習,回宿舍。就這樣一直持續到現在。

叔本華說過:「要麼庸俗,要麼孤獨。」任何事物皆有利弊。當我們總是附和他人,遷就他人你獲得的是融入圈子,可失去的是「自我」。

遷就久了,漸漸的你就會沒了自己的主見,犧牲自己的利益,變得庸俗。

《月亮與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蘭德,他有一個富裕和美滿的家庭:妻子漂亮,愛慕虛榮,兩個孩子健康快樂。

按理說,他應該滿足於這種人世的快樂才對,儘管這種生活未免庸俗和平靜。但是,就在他們婚後的第17個年頭,他拋棄一切隻身去巴黎只是為了能夠畫畫。

離開倫敦的他,失去了物質情感上的一切,他的身體是孤獨的,可心靈是充實的。其實想想世界其他著名的大家,莫奈,愛因斯坦等他們的生活在我們看來也都是孤獨的,但他們在自己的領域都有不凡的成就。

我們時常感受到孤獨,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心靈的空虛」

當我們忙碌自己的事業,工作,學習時根本不會想到「我好孤獨鴨,好想找人說說話」。所以,我們要充實自己,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去看看喜歡的小說,去學習插花裝飾一下自己的房間。。。高質量的獨處遠比跟著朋友侃大山會讓你感受到充實。

那於我而言,從高中就開始一個人的感覺就是:「爽!賊拉爽,上廁所的那種爽!」

一個人的時候,不用擔心大家都去商場時你害怕掃了大家興只得跟著去;

一個人的時候,不用擔心室友打包回去吃你也跟著打包回去;

一個人的時候,想吃什麼吃什麼,想參加什麼社團參加什麼社團。

但我也可不是像「自閉症」患者那樣,不跟任何人交流接觸。事實上,我的朋友圈很廣,我也有摯友,是從初中時結交的,時常保持著聯繫,和舍友相處融洽,積极參加各種活動還結識其他系的朋友。

世界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人和人之間的差別是在所難免的。這就意味著在人生的路上,註定有些事情是必須我們自己走過的。

你掛科了,沒有人會陪你補考;

你生病了,沒有人會替你難受;

你要考研,你參加工作的朋友沒有必要和你一起學習。

我們總要學會接受孤獨。

接受孤獨,享受孤獨。並不是意味著遺世獨立,鑽進深山修鍊成妖或者躲在小黑屋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我們生活在社會中,身擔不同的角色,接觸形形色色的人,深處一張複雜的關係網中。我們要以合理恰當的方式讓自己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不要總是遷就別人活成別人喜歡的樣子。

最後呢想說,人終其一生都是孤獨的,來的時候自己來,死的時候自己走,也沒人願意跟我陪葬啊。想想這,不就釋懷了嘛


借用《斷舍離》中的一段話來回答。

有人說:人生想要達到一定的高度,就必須學會孤獨。當然,這種孤獨不是那種被拋棄的無奈,而是急流勇退中留給自己的一份安靜,一種反思。唯有孤獨,給我們合適的空間去感悟生命,反省自我。


謝邀 習慣了 謝謝


孤獨更能讓人了解自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