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从这次疫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转归可以引出一些思考,解决医患矛盾,不应该只著眼于医疗过程本身,就医前,就医中,就医后都有产生矛盾、激化矛盾的风险,预防矛盾远比化解矛盾更重要。

减少病患。将疾病扼杀在萌芽中,减少病人数量,减少不必要的就医,也能减少对医疗资源的不必要的挤兑和浪费。如果放到非疫情期间,减少病患的方式包括并不限于鼓励合理膳食及锻炼以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合理分诊以避免人群在医院发生拥挤、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和卫生意识以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等等。人少发病,就能少就医,就医环境、医保压力等问题也能随之改善。

严格落实各项医疗规章制度以及其他社会制度。如果在疫情发生初期我们能够以更快速、更合理的手段将信息传递,促使相关方做出正确的决策,避免人为干预导致应有的预防措施变成马其诺防线。比如如果我们对非法野生动物交易早一点痛下杀手,无论这次疫情还是上一次的非典,以及其他的人畜共患疾病,其实都可以避免,至少降低发生的风险。再比如,传染病网路上报这一次为什么没有发生应有的作用?已经有各种报道在还原当时的情况,但是就像刚开始的哨声一样,响亮的响了一下就被打断了。再比如,CDC的作用到底是什么?能否把话筒还给应该说话的人比如CDC,能否在一项医疗规章制度失灵时尽快用其他方式弥补漏洞?在非疫情期间,允许专业人士发声,允许专业人士就自己专业向公众预警,不让医疗规章制度被ZZ绑架,是不是可以有效避免疫情扩大?

正确引导民众。引导民众正确认识疾病,正确认识死亡,正确认识医疗在人和自然规律关系中的作用,正确认识医护人员的地位,避免由此产生过高的、不切实际的医疗期望。避免因为疾病产生多度的、不必要的负面情绪及次生灾害。放在非疫情期间,那就是引导公众合理看待死亡、伤残,而不是因此产生不合理情绪,报复社会,甚至伤害救治自己的医护人员。也应该在民众中形成崇尚健身,合理保健养生的风气。

强有力的治疗措施,充足的医疗资源。这一次疫情再度暴露出我国医疗资源的匮乏和低冗余,以至于一场疫情导致国家重镇城市的崩溃,直至大批外地医护人员支援后才有缓解。甚至在外地医疗人员抽调后,对其他地区医疗资源也产生影响,导致其他疾病患者治疗产生困难。如何让医疗资源更充足?开源节流。让更多的人进入医疗行业,让更少的医护人员流失离开。如果平时有较充足的医疗人员储备,在特殊时期也就能更好的应对突发事件。

合理的医疗费用。这次疫情个人基本不用花钱,国家承担了绝大部分治疗费用,个人来说损失在可承受范围之内。而且,从我平时的工作来看,提高报销比例,降低个人负担,减少个人损失,可以降低和患方的沟通成本。所以,非疫情期间,增加医保投入,我认为也是减少医患矛盾的重要措施。

强力打击涉医违法犯罪。我个人认为,这次疫情期间对涉医违法犯罪活动的强力打击震慑了有医闹潜质的某些人,这也使得医护人员能够安心诊疗,不用思前想后。我很期望这样的举措能够延续到日常医疗活动中。

行拘?刑拘?法律威严何在?

谢邀。


保健品企业国有化,收得的全部智商税反哺医疗行业。

把自己买安慰剂的钱给全国人民交医保,岂不美哉?


如果说最根本的,我觉得就是从医疗改革的思路解放出来,转而进行健康改善。换言之,采用一种间接路线,通过改善公众健康而非改善医务人员待遇,全面改善医患关系。

而当前的医改策略,控制药占比也好,推崇中医也好,控制影像学检查也好,说实话都是为了省钱,但这个思路根本上就是向钱看,以医患关系恶化为代价的:在医疗支出压缩的情况下,严惩医闹不会导致医患关系改善,反而会导致恶性伤医事件。坦率说,把病患看做统计数字而非一个个的人,医患关系的改善永远在地平线。

在改革方向上,我比较推崇「上医治未病」,从头痛医头,有多少医保办多大事的疲于奔命转变为健康模型指导下,改善从出生到死亡的全周期健康情况。具体手段有,通过保险费的浮动干预公众生活方式,通过NGS等手段和基础医学的投资干预心血管疾病和消化,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曲线,建立国家级药品开发机构负责受益人群较少的罕见病药物开发。

很多人可能会用这次疫情反驳我的观点,我倒觉得其实这次疫情恰恰说明,只要把人民健康放到首位,那么一切的蝇营狗苟都会如冰雪般消融,这就是所谓的优越性。


我个人觉得医患问题主要是穷。

医生穷。患者穷。

医生穷。没办法用最好的材料。提供更好的服务,吸引更多的人学医和就职。

患者穷。没办法承担最好的治疗方案,没办法支付合理的医疗费用,没有意愿及时就诊。能拖就拖能不看就不看。

医闹的本质是因为借医疗问题采取违法行为牟利的行为。

如果是医生问题。那么是医疗事故问题。

应由卫计委和法院判决。而不是患者闹。

看病贵(穷,同等医疗质量,中国的费用很低廉了)

看病难(小病不治,小病乱治,大病没钱治。

很多医生因为太累或者太穷而改行。如儿科医生集体辞职。比如带来更多医患问题。

如果大家都很有钱。看病不是大问题。还能享受舒适服务。


将医疗交给市场。

彻底的,100%的,将医疗定价权还给医疗行业。

医疗既然是服务,那就应该将医疗行为的法律性质定为服务。

具体用词记不清了,大意没记错,曾经见过一个专家说:医疗的双方是不公平的。如果是家政服务,双方对于所能提供的服务是都能掌控的,甲方掏钱,决定购买乙方的服务内容,双方对于服务的内容都有了解,公平交易。医疗不行,相当于甲方掏钱,但是所有的服务内容都由乙方决定。所以乙方又拿钱又拿主意,这是不公平的。

那我想请问,如果一个行业没有专业壁垒,你会掏钱买这个行业的服务或者产品吗?

废话,吃喝玩乐不用学,生老病死不用买,衣食住行不用教。

但是医疗现在没有任何服务的角色,没有定价权和议价权的服务,不是服务。

是被垄断的资源。

垄断会产生什么?价格错配。

价格错配会发生什么?黑市代偿。

很多人这次疫情中开始嚷嚷:医疗资源必须姓公!

我呵呵,医疗资源必须姓公,前提是有医疗资源。

医疗资源中,医疗人力资源(不懂术语,按字面意思理解)有几个特点:成才慢,教育成本高,专业壁垒高,

所有的学术资源,都这样。

但是问题在于,咱们国家缺大夫啊,真缺啊。

每十万人拥有医生数量,你可以去查查。

这次疫情,会给孩子们上医学院鼓劲儿吗?

你冷静想想,如果让你上前线,你怕不怕?

人家就算没经历过社会,90后,00后都是网路原住民。脑子活泛,不好糊弄。

退一万步,医学院今年因为疫情的热血招满。

5年之后,热血褪去,会有多少人上临床?

我国已经一只脚踏进世界中心最高舞台,发展机会将会多的数不清。

医学院里躲5年,混个及格,多考几个金融证书,多学点CS,多点时间去做点小生意,多点功夫去学习法律,多学一门外语。网路学习时代,容易得很。5年,多一年躲在学校里,试错成本比一般本科低。

我真心建议,各位金融、互联网公司的HR,不要看一个医学生是不是清北复交,你就让他把执业医师考到430,再带上你们相关专业证书,满足条件了就要,一定都是人才。

出来之后,有技术和知识,还带著最高的专业壁垒,转行什么不可以?

哪里都能有正经事干,一样费心费力,何必多读7年书,然后冒著生命危险工作?

你们说看病难看病贵,原因是什么?是我们没那么多大夫!

疫情期间,多少三甲医院的主力科室因为没有研究生劳动力瘫痪?各位副高正高,你们用的了病历系统吗?

再不彻底还原医疗服务的市场性质,不尊重人性,不尊重市场,我们怎么让大家愿意来当医生?我们拿什么来补充你们希望姓公的医疗资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