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從這次疫情的發生髮展和治療轉歸可以引出一些思考,解決醫患矛盾,不應該只著眼於醫療過程本身,就醫前,就醫中,就醫後都有產生矛盾、激化矛盾的風險,預防矛盾遠比化解矛盾更重要。

減少病患。將疾病扼殺在萌芽中,減少病人數量,減少不必要的就醫,也能減少對醫療資源的不必要的擠兌和浪費。如果放到非疫情期間,減少病患的方式包括並不限於鼓勵合理膳食及鍛煉以降低慢性病發病率、合理分診以避免人群在醫院發生擁擠、提高公眾科學素養和衛生意識以降低疾病發生的風險等等。人少發病,就能少就醫,就醫環境、醫保壓力等問題也能隨之改善。

嚴格落實各項醫療規章制度以及其他社會制度。如果在疫情發生初期我們能夠以更快速、更合理的手段將信息傳遞,促使相關方做出正確的決策,避免人為干預導致應有的預防措施變成馬其諾防線。比如如果我們對非法野生動物交易早一點痛下殺手,無論這次疫情還是上一次的非典,以及其他的人畜共患疾病,其實都可以避免,至少降低發生的風險。再比如,傳染病網路上報這一次為什麼沒有發生應有的作用?已經有各種報道在還原當時的情況,但是就像剛開始的哨聲一樣,響亮的響了一下就被打斷了。再比如,CDC的作用到底是什麼?能否把話筒還給應該說話的人比如CDC,能否在一項醫療規章制度失靈時儘快用其他方式彌補漏洞?在非疫情期間,允許專業人士發聲,允許專業人士就自己專業向公眾預警,不讓醫療規章制度被ZZ綁架,是不是可以有效避免疫情擴大?

正確引導民眾。引導民眾正確認識疾病,正確認識死亡,正確認識醫療在人和自然規律關係中的作用,正確認識醫護人員的地位,避免由此產生過高的、不切實際的醫療期望。避免因為疾病產生多度的、不必要的負面情緒及次生災害。放在非疫情期間,那就是引導公眾合理看待死亡、傷殘,而不是因此產生不合理情緒,報復社會,甚至傷害救治自己的醫護人員。也應該在民眾中形成崇尚健身,合理保健養生的風氣。

強有力的治療措施,充足的醫療資源。這一次疫情再度暴露出我國醫療資源的匱乏和低冗餘,以至於一場疫情導致國家重鎮城市的崩潰,直至大批外地醫護人員支援後才有緩解。甚至在外地醫療人員抽調後,對其他地區醫療資源也產生影響,導致其他疾病患者治療產生困難。如何讓醫療資源更充足?開源節流。讓更多的人進入醫療行業,讓更少的醫護人員流失離開。如果平時有較充足的醫療人員儲備,在特殊時期也就能更好的應對突發事件。

合理的醫療費用。這次疫情個人基本不用花錢,國家承擔了絕大部分治療費用,個人來說損失在可承受範圍之內。而且,從我平時的工作來看,提高報銷比例,降低個人負擔,減少個人損失,可以降低和患方的溝通成本。所以,非疫情期間,增加醫保投入,我認為也是減少醫患矛盾的重要措施。

強力打擊涉醫違法犯罪。我個人認為,這次疫情期間對涉醫違法犯罪活動的強力打擊震懾了有醫鬧潛質的某些人,這也使得醫護人員能夠安心診療,不用思前想後。我很期望這樣的舉措能夠延續到日常醫療活動中。

行拘?刑拘?法律威嚴何在?

謝邀。


保健品企業國有化,收得的全部智商稅反哺醫療行業。

把自己買安慰劑的錢給全國人民交醫保,豈不美哉?


如果說最根本的,我覺得就是從醫療改革的思路解放出來,轉而進行健康改善。換言之,採用一種間接路線,通過改善公眾健康而非改善醫務人員待遇,全面改善醫患關係。

而當前的醫改策略,控制葯佔比也好,推崇中醫也好,控制影像學檢查也好,說實話都是為了省錢,但這個思路根本上就是向錢看,以醫患關係惡化為代價的:在醫療支出壓縮的情況下,嚴懲醫鬧不會導致醫患關係改善,反而會導致惡性傷醫事件。坦率說,把病患看做統計數字而非一個個的人,醫患關係的改善永遠在地平線。

在改革方向上,我比較推崇「上醫治未病」,從頭痛醫頭,有多少醫保辦多大事的疲於奔命轉變為健康模型指導下,改善從出生到死亡的全周期健康情況。具體手段有,通過保險費的浮動干預公眾生活方式,通過NGS等手段和基礎醫學的投資干預心血管疾病和消化,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曲線,建立國家級藥品開發機構負責受益人群較少的罕見病藥物開發。

很多人可能會用這次疫情反駁我的觀點,我倒覺得其實這次疫情恰恰說明,只要把人民健康放到首位,那麼一切的蠅營狗苟都會如冰雪般消融,這就是所謂的優越性。


我個人覺得醫患問題主要是窮。

醫生窮。患者窮。

醫生窮。沒辦法用最好的材料。提供更好的服務,吸引更多的人學醫和就職。

患者窮。沒辦法承擔最好的治療方案,沒辦法支付合理的醫療費用,沒有意願及時就診。能拖就拖能不看就不看。

醫鬧的本質是因為借醫療問題採取違法行為牟利的行為。

如果是醫生問題。那麼是醫療事故問題。

應由衛計委和法院判決。而不是患者鬧。

看病貴(窮,同等醫療質量,中國的費用很低廉了)

看病難(小病不治,小病亂治,大病沒錢治。

很多醫生因為太累或者太窮而改行。如兒科醫生集體辭職。比如帶來更多醫患問題。

如果大家都很有錢。看病不是大問題。還能享受舒適服務。


將醫療交給市場。

徹底的,100%的,將醫療定價權還給醫療行業。

醫療既然是服務,那就應該將醫療行為的法律性質定為服務。

具體用詞記不清了,大意沒記錯,曾經見過一個專家說:醫療的雙方是不公平的。如果是家政服務,雙方對於所能提供的服務是都能掌控的,甲方掏錢,決定購買乙方的服務內容,雙方對於服務的內容都有了解,公平交易。醫療不行,相當於甲方掏錢,但是所有的服務內容都由乙方決定。所以乙方又拿錢又拿主意,這是不公平的。

那我想請問,如果一個行業沒有專業壁壘,你會掏錢買這個行業的服務或者產品嗎?

廢話,吃喝玩樂不用學,生老病死不用買,衣食住行不用教。

但是醫療現在沒有任何服務的角色,沒有定價權和議價權的服務,不是服務。

是被壟斷的資源。

壟斷會產生什麼?價格錯配。

價格錯配會發生什麼?黑市代償。

很多人這次疫情中開始嚷嚷:醫療資源必須姓公!

我呵呵,醫療資源必須姓公,前提是有醫療資源。

醫療資源中,醫療人力資源(不懂術語,按字面意思理解)有幾個特點:成才慢,教育成本高,專業壁壘高,

所有的學術資源,都這樣。

但是問題在於,咱們國家缺大夫啊,真缺啊。

每十萬人擁有醫生數量,你可以去查查。

這次疫情,會給孩子們上醫學院鼓勁兒嗎?

你冷靜想想,如果讓你上前線,你怕不怕?

人家就算沒經歷過社會,90後,00後都是網路原住民。腦子活泛,不好糊弄。

退一萬步,醫學院今年因為疫情的熱血招滿。

5年之後,熱血褪去,會有多少人上臨床?

我國已經一隻腳踏進世界中心最高舞台,發展機會將會多的數不清。

醫學院里躲5年,混個及格,多考幾個金融證書,多學點CS,多點時間去做點小生意,多點功夫去學習法律,多學一門外語。網路學習時代,容易得很。5年,多一年躲在學校里,試錯成本比一般本科低。

我真心建議,各位金融、互聯網公司的HR,不要看一個醫學生是不是清北復交,你就讓他把執業醫師考到430,再帶上你們相關專業證書,滿足條件了就要,一定都是人才。

出來之後,有技術和知識,還帶著最高的專業壁壘,轉行什麼不可以?

哪裡都能有正經事干,一樣費心費力,何必多讀7年書,然後冒著生命危險工作?

你們說看病難看病貴,原因是什麼?是我們沒那麼多大夫!

疫情期間,多少三甲醫院的主力科室因為沒有研究生勞動力癱瘓?各位副高正高,你們用的了病歷系統嗎?

再不徹底還原醫療服務的市場性質,不尊重人性,不尊重市場,我們怎麼讓大家願意來當醫生?我們拿什麼來補充你們希望姓公的醫療資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