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臺灣

何謂修心?如何修心?


善男子。復有十二種勝法。菩薩成就。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等十二。

一者 安隱心為與一切眾生樂故。發菩提心。

二者 愍念心他惡來加 能忍將護 不生異相故。發菩提心。

三者 大悲心為荷眾生 大重擔故。發菩提心。

四者 大慈心為拔一切惡道苦故。發菩提心。

五者 清凈心能於餘乘 不生願樂故。發菩提心。

六者 無染心為離一切煩惱濁故。發菩提心。

七者 光明心為求無上自性清凈光明照故。發菩提心。

八者 幻心能知諸法究竟無物故。發菩提心。

九者 無物心能知一切無所有故。發菩提心。

十者 堅固心於諸法中不可動故。發菩提心。

十一者 不退心能證諸法究竟盡故。發菩提心。

十二者 度諸眾生不生厭心如說修行故。發菩提心。


佛說的心就是身口意,也就是我們想的,說的,做的,一切行為舉止,會影響別人,會留下痕跡,會種種子的這顆心,所以想的不會錯,說的,做的就不會錯,怎麼樣才能想對呢?聽經明理纔行,因為佛已經把所有正確的在經中講出來,告訴我們,我們只需要依教奉行就可以了。

那麼怎麼修呢?聽懂聽明白了,就會按照佛在經中講的真實殊勝義理去對照,對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是不是跟佛的教戒一樣,雖然我們一樣生活,工作,但是目的是為了去得到它們,還是為了更好的護持弘揚佛法,這就是兩個概念了,一個是執著,一個是大做佛事,借假修真,完全是兩種境界。明白了這點,自己聽經明理懂了明白了,幫助別人也懂也明白,這是應當份內的事情,為什麼?因為眾生的自性一樣,大家都應該得到和佛一樣的真實利益,而且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不為名不為利。只為了帶給眾生真實利益,這裡面就巧妙的用上佛的智慧慈悲德能降伏住貪嗔癡了。


「性主七分,命主三分。」「修心入手,修心了手。」在性命雙修的丹道體系之中,心性的修養至關重要。沒有一定的德修作為根基,就難以承當修鍊大事。

所以修心是根基 修心就是開心量。

現今產生的種種慾望和貪求,使天性靈性受到矇蔽和破壞,要凈化和完善個體生命,就必須逐步清除這些障礙。所以,要積功培德,與人為善,常行方便,助人為樂。

須知行得一分善事,即多一分光明;行得十分善事,即多十分光明;時時處處行善事,則時時處處皆光明。「人心不死,道心不生。」逐漸掃除迷障,使自己的本我天性靈覺恢復純凈,陰霾盡去,而神光常存,則無時無處,不在大道之中,合於先天,與道為一。

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道德修養高深的人,與人為善,樂於奉獻,對於內心世界是一大財富,精神上必然充實,心胸自然開闊,內炁平和,毫無芥蒂。所謂:「德正則心安,心安則炁順。」

與此相反,假如心地不純,德行欠佳,甚至心術不正,道德敗壞,必使心神經常處於不安定狀態,往往妄念起伏,心火熾盛,難得清靜,即使從事功修,亦難以見到效驗。


所謂修心,就是明白自己,明白真實的自己。

至於如何修,就是在平時的生活中,有煩惱有情緒波動的時候,反觀自己,為什麼會煩惱?因為什麼不開心?不要帶偏見和立場,要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問題,才能真的看明白,真的瞭解自己。


什麼是真正的修心,就是看別人看什麼事都只看好的方面,只看別人的優點,不看也不說別人的不好。有了問題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往外怨。有大德曾講「找好處開了天堂路,認不是閉了地獄門」。怨人煩人,喜歡找別人的不好,就是在往心裡裝垃圾,時間久了身體也要得病。這不僅是修心,更是最好的養生。


從找心開始,如果不知道如何找,請參照我講的,(太乙金華宗旨)視頻講解,裡面有。

觀念,定,靜,也是不可缺的,


佛教的方法介紹下:修心就是修正自己的心,使之符合於宇宙的規律,首先是對因果輪迴生起定解,修出離心,然後修菩提心,發誓將一切眾生安置於佛地,最後修人法二無我,證悟法界真相。或者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這些得找明師,一步一個腳印,按次第系統修學。


體休則靈顯,靜下來找的自心本我,集中一念,守一尋中,可以修心


修心就是自我成熟,自我解救的過程,認識生命的無常,希望能不被一些虛妄的東西纏縛自己,就是修心。

修心的方法,都是從熄滅三毒開始,三毒就是貪,嗔,癡。沒有人能一下子熄滅三毒,大家都是漸進性的盡量去做的。


(一)何謂修心?

簡單理解,就是修鍊自己的內心和意志。

而站在實際修行的角度,修心是一種深度的生命體驗

更進一步去理解,

修心,

其根本在於——清楚認識並且感知到「我」和「身體」「心」、「情緒」、「念頭」等,

以及同各種外物之間的區別。從而,通過「觀察」這個「身體」「念頭」「情緒」「心」,以及各類外物,來找到「我」。進而,解決世界級難題——我是誰?

何謂修心?這便是「修心」。

(二)如何修心?

儒釋道三家,各自給出了具體修行實踐的方法:

1、儒家曰「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本質,端正事業物境等末用,

從而修鍊內心,求得內在的良知本體,

認識自我,認識世界。

2、釋家曰「止觀」、「定慧」。

停止思慮,空掉念頭,從而通過進入「定」下來的這種境界,來「觀察」自我內心,認識世界。

3、道家曰「守中」、「坐忘」。

或聚焦自己的意識,而歸為「一」,或虛化自我意識,而歸為「無」。從而,認識自我,認識世界。

看似三家方法不同,

實則,三家方法本質上都是為了——獲得旁觀者視角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說白了,就是把「我」從「我」身上摘出來之後,且「站」在一旁,再去「看看」那個「我」

具體選擇什麼方法,也要看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接受程度,

可稱為「緣」。除此之外,由於修心只能自己體驗,因此唯一真正的參考指標,就是自己具體實踐之後的具體體驗,可稱為「份」。

如何修心?依緣分修心。


修心《修心》 無事心不空, 有事心不亂 ; 大事心不畏, 小事心不慢。 2021.4.周子清海口隨筆 0 贊同 · 0 評論查看完整文章


哈哈!換個不一樣的說法!

修心簡單的說,就是提升堅持原始的方法獲取多巴胺的能力!

比如說餓了喫飯,困了睡覺,休息好了運動,這些原始的方式都能讓人感覺快樂!

但是人有智慧,可以繞過原始方法,直接獲得快樂。。。比如吸煙,喫美食,遊戲等!

而走捷徑獲取快樂,比原始獲得快樂要容易得多!就算是明知道不對,也忍不住一遍一遍去重複!以至於有束縛之感!

擺脫這種束縛就是修心!至於如何修?自然是在點滴中積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