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個疫情下,和別人接觸過不洗手行嗎?


勤洗手是一個基本習慣。

在醫學史上,嚴格洗手曾經推動了巨大的進步。

產科醫生伊格茲·塞麥爾維斯(IgnazSernmelweis)是第一個教會醫生洗手的人。1818年,塞麥爾維斯出生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1844年,他完成學業並選擇了產科學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兩年後,塞麥爾維斯來到維也納總醫院產科病房工作。

維也納總醫院的產科病房有兩個病區,病區設施類似,最大的不同是一病區由醫生和實習醫生負責接生,二病區由助產士負責接生。奇怪的是一病區的產婦死亡率遠遠高於二病區。僅在1846年,就有451名產婦死在了一病區,而二病區只有90名產婦死亡,相似之處在於多數產婦都死於產褥熱。

產褥熱在現代醫學中,被稱之為「產後感染」,而在塞麥爾維斯做產科醫生的時候,細菌學理論還沒有誕生,因此,年輕的塞麥爾維斯看著那麼多產婦在醫院分娩後喪生,痛心萬分卻不知原因。他詢問高年資的醫生,得到的解釋是:可能是醫院裡的某種瘴氣所致,可能跟地球磁場有關,可能與產婦乳腺阻塞導致母乳在體內腐敗有關等等。不管這些理論在今天看起來多麼荒謬,在當時都是被廣泛接受的假說。1847年,維也納總醫院的法醫學教授科勒什克(Kolletschka)死於敗血症。據說科勒什克是在解剖中割傷了自己的手指患上敗血症而死的。塞麥爾維斯參加了科勒什克的屍檢,他發現,科勒什克的屍體呈現的許多特徵和因產褥熱死亡的產婦非常相似。塞麥爾維斯的腦中忽然閃過一個念頭:會不會是某種「屍體顆粒」害死了科勒什克和產婦呢?細想之下,他發現了另一個被大家忽略的事實:一病區的醫生和實習生們常常在解剖完屍體後來產科病房查房,醫生們經常用觸摸過屍體的手為產婦體檢,而二病區的助產士不參與解剖屍體。

為了驗證推論,塞麥爾維斯要求一病區所有的醫生在解剖操作後都必須用漂白水洗手,還要用氯化鈣消毒器械。在此舉實施的很短時間內,一病區的產婦產褥熱死亡率從近20%急劇下降到1%左右。但是塞麥爾維斯的成功沒有得到同事們的認可,除了少數的支持者外,大部分醫師對他的舉措不屑一顧。矛盾很快顯現了出來,1849年塞麥爾維斯失去了自己在維也納總醫院的助理教授職位。為此,他一氣之下離開維也納返回故鄉。

1851年,塞麥爾維斯成為了布達佩斯羅切斯醫院的產科主任,他要求自己管轄病房的醫生和護士們嚴格執行洗手的要求,這使得病房的產褥熱死亡率明顯下降,也為他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塞麥爾維斯始終沒有放棄將自己的理論公之於眾的想法。他在匈牙利的醫學周刊上發表了3篇論文論述自己的觀點,但是這3篇論文都是用匈牙利文寫的,根本不可能被主流的醫學界看到。於是,塞麥爾維斯決定用德文來書寫自己的觀點,1861年他出版了《產褥熱的病原、癥狀和預防》一書。然而,雖然著作出版了,但是大多數醫生不是不予理睬,就是嘲笑譏諷。

在石灰水洗手得不到推廣的情況下,塞麥爾維斯的精神狀況開始出現問題。他越加固執好鬥,在寫給維也納的產科同仁的信中,他憤怒地將對方稱為「婦女屠殺的參與者」。1864年,塞麥爾維斯的精神狀況越發不穩定,妻子和好友相信他已經患上了精神疾病,為避免在匈牙利的醫學社交圈中影響他的名譽,他們陪伴塞麥爾維斯回到了維也納,將他送進精神病院。1865年,塞麥爾維斯在維也納精神病院中被守衛打傷,傷口繼發細菌感染,數日後,年僅47歲的塞麥爾維斯去世。

就在塞麥爾維斯去世的那一年,法國科學家巴斯德開始研究蠶病,並發現了蠶病的病原菌,自此開啟了細菌學說的偉大時代。1894年,人們在布達佩斯為塞麥爾維斯建立了紀念館。如今,布達佩斯市中心的一個廣場上豎立著他的紀念雕像,布達佩斯最著名的醫科大學以他的名字命名。


一般來說勤洗手是好習慣,因此建議洗手,雖然對方不一定是新冠肺炎感染者但洗手還可以切斷流感等傳染病的傳播途徑。

回答僅供參考


應該洗手,不過是工作上的事,不能讓對方知道,好像是自己嫌棄人家。為此盡量等到工作結束後,在洗手間里洗手。為此這段時間,盡量不要讓手亂動,亂摸……第二就是不要拿食物吃,第三就是能少接觸就少接觸,第四就是不要隨便和陌生人接觸。最好在一些辦公桌上放一些消毒紙巾,對於熟識的人,可以接觸後,擦擦,其實我覺得品質在於你我的理解,大家都是一樣的人,為什麼不能即工作順利,又身體健康


這個我覺得還是看個人吧,如果你覺得無所謂可以不用經常洗,但是你要比較愛乾淨,比較注意個人,洗洗當然更好


勤洗手在疫情期間是好習慣,但工作環境和條件不允許的情況很多。

那辦法就是戴手套,很多勞保用品店都有賣一次性手套,選擇一款不影響工作、佩戴舒適的就行。

戴上手套以後,一般來說就不會輕易去用手去淘鼻孔、剔牙縫、揉眼睛、撓痒痒。這樣病毒和細菌就不會通過粘膜和創口感染。每次褪下手套之後就扔棄,並用消毒液給手部消毒。工作時戴好口罩,佩戴眼鏡。回到家以後就立即洗澡和更換外套,基本感染風險可以降到最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