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媽媽對我說很難聽的話,我想請問父母和孩子說話需要分寸嗎?


需要。

晚輩的言行很多時候都是從長輩那學過來的。

長輩關心晚輩,用心對待晚輩。晚輩學著用心對待長輩時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委屈的感覺。

長輩對晚輩整天譏諷打罵,晚輩學到的自然也是譏諷打罵。要他們不學長輩,像其他人那樣正常說話?你得給他一個能夠正常說話的環境啊。

你教的是什麼,他們學到的就是什麼。如果你教的不好,你自己素質不高卻希望晚輩素質高,學得好。那當晚輩的學好了之後,下一步一般都是遠離這個不靠譜的長輩。

人之常情。


需要!

幼兒會模仿,不管對錯,你只要口吐芬芳一次,他過後能給你完整的多次複述。還會像個復讀機一樣問你:媽媽,mmb是什麼意思呀?你要是敢在家脆一切懟天懟地懟空氣,娃就能記住你的語言你的表現,在差不多的情境下狠狠地懟你,你暴怒,他會疑惑地問:你教我的呀。最後崩潰的肯定是你。

青春期會有強悍的自尊,青少年的自尊心可能比窗戶紙還薄,分分鐘會羞憤欲死。常年處於沒有分寸的難聽話的洗禮下,本性不夠善良的很可能成長為全身戾氣的垃圾人。本性善良的孩子,疫情期間青少年自殺事件頻頻發生,這就是他們對自己的救贖了。

在外人眼中,我在父母的溺愛中長大。但是我一輩子忘不了我小學五年級和初二期末考試一塌糊塗的時候,我媽媽威脅要把我趕出門去睡大街。我也忘不了我找的男朋友我爸爸不同意他就威脅我要去我單位告狀宣揚我已經同居的「醜事」。抱抱題主,以後盡量不要對自己的孩子說過分的話。


說句不好聽的,大部分父母,在心裡沒覺得孩子是個有情感、有主見的人。

孩子不能有負面情緒,有負面情緒就是過度滿足或者打罵。

有主見就否定或者以過來人的姿態審視你。

雖然是父母,但是人與人之間尊重是相互的。我愛我的父母,但是我不能接受他們不把我當人看


我想你是問:父母要尊重孩子嗎?

生活中,更強調晚輩對長輩說話要有分寸,不要冒犯長輩。但長輩對晚輩說話,好像更隨意,有無限的權利。這種習慣性思維方式,造成有些孩子感覺被父母的話傷害,但卻沒辦法解決。

其實,父母需要尊重孩子,這是很重要的親子關係。父母尊重孩子,一方面給孩子示範如何尊重別人,另一方面,也是為孩子尊重自己提供了榜樣。誰不希望被尊重呢?難道父母不希望孩子尊重自己?任何一個父母,估計都希望得到孩子的尊重。

尊重,是精神上的需要。父母可能認為,物質上更重要,於是,忽略了孩子的精神需要。這是一種誤解。試想:你給一個人準備了最可口的美味,但是卻羞辱TA,責罵TA,貶損TA,在這樣的境況下,再好的美味也有人吃了難受。

禍從口出,這適用於所有人。難聽的話,過分的話,父母最好克制自己不要對孩子說出口,因為說了,不但起不到父母希望的積極作用,反而讓孩子傷心痛苦,甚至埋怨父母,與父母對抗,導致家庭關係冷淡。

就上述問題而言,我的回答好像主要是針對父母,但其實,孩子改變不了父母。如果TA們想說,TA們可以說,你堵不住TA們的嘴,也不能捂耳朵。所以,最好的辦法是改變自己。

如何改變自己呢?管好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別讓父母挑理,這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另外,不與父母爭吵,越吵越被傷害,所以,自己先閉嘴,有空就想想如何把自己的事情干好,這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


太需要了,很多大人習以為常的話都可能傷害到孩子。

陪伴孩子長大成人是一個十分艱難且漫長的過程,在一個孩子漸漸長大的過程中,會出現許許多多的問題,心理上也在一天天的變化。所以在教育的過程要細心謹慎,要注意孩子的情緒,切勿用過激的語言說孩子,跟孩子說話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把握好分寸。

不要老是把「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放在嘴邊,孩子也是有自尊的,也需要鼓勵和安慰,如果說得不到鼓勵的孩子如同久旱的秧苗,那麼那些不但得不到鼓勵反而時常受到打擊的孩子只會變成渴死的枯草。

心理學家塞德茲就認為:「打擊只能使孩子變成一個懦夫,變成一個無能的人。它有極大的危害性,它甚至能毀掉一個孩子。」不要老是把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獨特的閃光點。與之相反的,家長也不宜太誇張,說你是這世界上最棒的這種不切實際的話,這種話會把孩子寵到天上,摔下來時的感覺可想而知。

父母不要老是把「你怎麼這麼笨、你怎麼什麼都不會」掛在嘴邊。現在許多父母都討厭孩子問問題,缺少耐心,往往嫌孩子理解力差,這是不對的。這隻會在不知不覺中壓抑孩子心中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慾和學習動力。更嚴重的是抹殺了孩子心中最可貴的求知精神。

對待主動提出問題的孩子,父母應當耐心解答,慢一點也沒關係,因為每個人都是這樣成長過來的。要一步一步慢慢地來。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會讓孩子有成就感、自豪感,還有利於培養親密的親子關係。

不要老是把「我早說過,這樣……你不聽,現在好了吧!」放在嘴邊,孩子雖然小,但是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很多父母會在孩子失敗,吃虧,遇到挫折後,總會忍不住的用過來人的身份嘲諷孩子,但這種做法無疑是進一步在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長期如此,孩子很可能會習慣性地自我否定,不敢去嘗試新事物,不敢面對困難與挫折,甚至會失去自己的主見。這樣的做法是非常不提倡的教育方式。

多給予孩子安慰和鼓勵,要培養、增強孩子的自信心、自立性,不要讓過激的語言傷害了孩子,這不僅需要分寸,更需要智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