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市面上的外國作品的譯作又多又雜,經常猶豫不決選哪一個譯本好。但我想應該沒有多大差別吧,如果作家描述了一個事物,即使有上千種不同的翻譯,也還是在描述那個事物,即使用著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同的文字,也在竭盡全力表達著作者想表達的東西,所以最後所傳達的東西應該也一樣吧。


肯定會的,作為一個有點英語基礎的我,親身經歷講解。

一百個讀者心裡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做外國作品譯本的作家也是一樣的,每個人的理解都基於自身的見識,因此他們在翻譯的時候會不自覺帶上自己的理解,從而傳達給我們看譯本的人。而這是原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嗎?並不一定。

當然,深層次上的理解偏差並不會對原文大意造成很大的影響,最多是給你一點先入為主的概念。一本譯作往往不是表面意思翻譯,而是「信達雅」的翻譯,並不會生硬的把原文直譯過來,可以的話,藉助翻譯工具讀原本肯定更好,但沒有那麼多精力,選好的譯本來讀也是ok的。


文學翻譯,不好意思,基本是再創作,所以莫言老師才能得諾貝爾獎。


是的,做出版這些年,發現是這樣的。比如我自己前幾年在中青社做的莎劇版本,我們選擇的是朱生豪譯本,他翻譯的除了通俗更多是意境很美,比散文還好。而且很多意譯處理的特別好。在做的過程中我們比較過方平譯本,還有後來看到的許淵沖譯本,都不一樣,但意境貌似都沒有朱生豪譯本好。尤其是許的譯本許多地方比較直譯,缺少點意味。


當然會不一樣

創作者和譯者終究是有差異性的兩個人

不提語言,就環境、教育、甚至性別都不一定相同

國內最常見的情況,很多出版社都是硬性要求,然後就出現女性去翻譯男性作者的作品,而男性去翻譯女性作者的作品,這譯出來的東西,可以說從根本就失了原有的味道。


這不廢話嗎,你試試把道德經翻譯出去。

無論怎麼翻譯,那就是本萬用率,怎麼用都潮,但翻譯不就成一類了?

還有國外翻譯進來也不會特別成功,看過幾本翻譯書,自己再去看原文,就是不一樣。


會,別問我怎麼知道的,說出來都是淚。(當然只是一部分翻譯家這麼缺德,故意脫離作家本意,還有極小部分翻譯家極其負責,翻譯上一本書會花上幾年的時間,努力追求原著,但是這樣子的終究是少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