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金庸的小說,有那麼多性格各異的人物,作家是怎麼把握的,難道真的見過這麼多不同性格的人嗎?


2021.2.9補充

禁止抬杠。你覺得我說的錯,那就你對,沒必要說服我


2021.2.2原文

答主小白,僅個人感想。若和大神大佬、高贊大V理論衝突,以他們為準


近些天也思考過類似問題。自己也剛起步,努力當中

1、首先我覺得,靠一些什麼標誌性的動作、用具、口頭禪來刻意塑造人設,是最初級的。不是說不能用,具體看場合。反正我只是說我不喜歡用這種方法塑造人物罷了

2、其次,針對題主說的,金庸筆下這麼多性格不同的人物,難道真見過這麼多嗎?

答案是,確實見過這麼多。就連我自己都見過無數不同性格的人,我以前還很喜歡作為練筆,去寫我身邊的同學和朋友的性格,每個人都有微妙的差異

要有能夠觀察別人和觀察自己能力的本領,才能體會到性格細微之處,而不是臉譜化

3、現實中的人物性格,遠比金庸小說人物,乃至任何一本小說里的人物性格要複雜多了。跟現實中的人物比起來,金庸人物其實還算是有點臉譜化了

但你基本上不可能把現實中觀察得到的人物性格,完全照搬到小說里去。因為現實太複雜,太微妙,你也沒法在小說裡面寫得很微妙,那樣只會讓人物性格變得稀碎

所以你必須放大某些方面的特質,減輕一些別的特質,同時結合一些別的人物性格,藝術化塑造一個人

當然,你也不能放大或減輕過了頭,否則就成臉譜化了

4、我自認為自己有這觀察能力,但表現不出來的原因是寫太少,慢慢練

目前我習慣採用的,是把自己看過的印象深刻的影視劇裡面的人物形象,代入到自己的人物當中。感覺比較得心應手

當然最後應該還是要達到自己塑造人設的本領,慢慢來就是了

不觀察,不看書看劇,刻意設計編造人物,往往都會假大空


寫小說如何設定人物性格(一)人格結構五因素模型黑門山的視頻 · 14.1 萬播放

我帶這個問題去找體育老師。

她說,有些作家是憑藉天賦與直覺去設定人物性格。

我對她說,像我這樣沒有天賦,直覺很瞎的人也想寫小說,那該怎麼辦?

她說,那就只能依靠工具了。


體育老師向我介紹了心理學中的「人格結構五因素模型」,它非常接近於「人格」的真實維度。

我對她說,咱們不是在討論「性格」嗎?怎麼說起「人格」來了?

她說,「性格」是「人格」的組成部分之一。「人格」是由性格、能力、氣質、需要、動機、興趣、理想、價值觀、體質等方面共同構成的。

我們寫小說時,最好是依據「人格」來設計人物。

這樣一來,人物就具有了更立體,更鮮活的基礎。


「人格結構五因素模型」是一個非常簡潔高效的工具。

它把「人格」劃分為五個因素:

神經質(N)

高分特徵:煩惱、緊張、情緒化、不安全、不準確、憂鬱。

低分特徵:平靜、放鬆、不情緒化、果敢,安全、自我陶醉。

外傾性(E)

高分特徵:好社交、活躍、健談、樂群、樂觀、好玩樂、重感情。

低分特徵:謹慎、冷靜、無精打采、冷淡、厭於做事、退讓、話少。

經驗開放性(O)

高分特徵:好奇、興趣廣泛、有創造力、有創新性、富於想像、非傳統的。

低分特徵:習俗化、講實際、興趣少、無藝術性、非分析性。

宜人性(A)

高分特徵:心腸軟、脾氣好、信任人、助人,寬宏大量、易輕信、直率。

低分特徵:憤世嫉俗、粗魯、多疑、不合作、報復心重、殘忍、易怒。

認真性(C)

高分特徵:有條理、可靠、勤奮、自律、準時、細心、整潔、有抱負、有毅力。

低分特徵:無目標、不可靠、懶惰、粗心、忪懈、不檢點、意志弱、享樂。


體育老師說,每個因素都有「高分特徵」與「低分特徵」。

我們在設計人物時,首先對人格的五個因素打分。

比如,我們來設計一個男性人物。他的人格五大因素打分如下:

神經質(N)

低分特徵:平靜、放鬆、不情緒化、果敢,安全、自我陶醉。

外傾性(E)

高分特徵:好社交、活躍、健談、樂群、樂觀、好玩樂、重感情。

經驗開放性(O)

低分特徵:習俗化、講實際、興趣少、無藝術性、非分析性。

宜人性(A)

高分特徵:心腸軟、脾氣好、信任人、助人,寬宏大量、易輕信、直率。

認真性(C)

高分特徵:有條理、可靠、勤奮、自律、準時、細心、整潔、有抱負、有毅力。

設定完之後,我們把這些人格因素通過故事情節體現出來,那麼讀者將看到一位愚笨、單純剛直,忠厚老實、重義氣,有骨氣、仁心義膽、勤奮的男性人物。

體育老師問我,這個男性人物可能是誰?

我說,難道是《阿甘正傳》中的阿甘?

體育老師說,這是《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


再比如,我們來設計一個女性人物。她的人格五大因素分數如下:

神經質(N)

低分特徵:平靜、放鬆、不情緒化、果敢,安全、自我陶醉。

外傾性(E)

高分特徵:好社交、活躍、健談、樂群、樂觀、好玩樂、重感情。

經驗開放性(O)

高分特徵:好奇、興趣廣泛、有創造力、有創新性、富於想像、非傳統的。

宜人性(A)

高分特徵:心腸軟、脾氣好、信任人、助人,寬宏大量、易輕信、直率。

認真性(C)

高分特徵:有條理、可靠、勤奮、自律、準時、細心、整潔、有抱負、有毅力。

設定完之後,我們把這些人格因素通過故事情節體現出來,那麼讀者將看到一位心思機敏,機智無雙,嬌俏可愛,古靈精怪,聰明絕頂,靜若處子、動如脫兔的女性人物。

體育老師問我,這個女性人物可能是誰?

我自信地說,這不就是《金瓶梅》中的潘金蓮嗎?

可萬萬沒想到,體育老師不講武德。

她一邊用10噸重的鐵鎚猛砸我的胸口,

一邊怒吼道:「這是《射鵰英雄傳》中的黃蓉!」



源於作家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

作家不是生活在孤島上,他會接觸到很多人,那些人會做出很多符合各自性格的事。

我們也一樣。

但作家比常人多了一樣,觀察力異常的敏銳。他們能夠總結各類人的性格特點,可以搜集各類人能夠體現其性格特徵的語言、神態、動作,甚至心理活動。

而這些,都可以直接用到文學創作中去。

但是,如果每一個文學作品中的人物,非要在現實生活中存在才可以,那就不是創作。

作家還會有豐富的想像力來將自己積累的人物素材進行加工。

為了塑造出一個聰明人,他可能會把現實中的聰明人甲和聰明人乙柔和在一起,取其兩個人性格中更有利於體現聰明的地方。

為了塑造出一個笨蛋,他可能會把現實中的笨蛋甲和笨蛋乙柔和在一起,取其兩個人愚笨的地方。

總之,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而塑造的人物形象在現實中一般會有原型,而根據情節需要,會把原型進行重塑。

拿我自己來說。(我談不上作家,就是一個寫手)

我寫過很多人物,有男人有女人,有老人有小孩。有富人有窮人,有好人有壞人。

我在寫這些人的時候,我會把自己幻想成符合人物性格的那個人。

我會想,我是他(她)們,我應該說什麼樣的話,面對一些情況,如果我是他(們),應該做出什麼樣的動作來。

寫作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你在寫作的過程中,你就是自己作品人物的上帝。

你可以讓她哭,也可以讓她笑,可以讓她活,也可以決定讓她死。

不過你這個上帝要扮演的像那麼回事。

多讀、多寫,多觀察、多思考。

大家一起開心寫作吧!


其實追根到底就是多看多想。

寫書,尤其是寫好書,是需要靈氣的。

而個人理解,靈氣,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閱歷,另一部分是心氣。

回歸主題,作家為什麼可以寫出這麼多風格各異的人物?

這裡我和很多人的見解不同,他們一定,見過。

不過不是世俗之中的見過,而是精神世界裡的見過。

一個正常人,每天至少也見過形形色色上百人了吧,聯繫深的就像家人朋友,聯繫淺的亦如老闆同事,甚至擦肩而過的陌生人。

但是即使是多年的好朋友,你思考一下,筆給你,你能寫出「他」嗎?

想著是不是很簡單,但是真的動起筆,很大可能你會感到陌生,對這個再熟悉不過的人陌生。

但是作家不是這樣,每見到人,就會習慣性地分析他的行為舉止,衣著談吐,包括但不僅限於說的話做的事,甚至一些小動作。

普通人也可以看到這些,但是缺乏對細節的觀察以及系統性的記憶,以及感悟。

而很多作家,尤其是厲害的作家能做到,久而久之,他們就會顯得比常人更加懂得事故人情,更加見多識廣,更能看透人心,筆下的人物也就更加栩栩如生。

這也是很多人口中常說的,閱歷的由來。

接著,更多形式的人我們是一生之中多很難見到的,比如我是一個學生,我就很難知道官場中人的彎彎繞繞,街上乞丐的朝不保夕,上流社會的意氣風發……

我有一個朋友就有種習慣,喜歡去很多城市走走停停,去咖啡店,去購物街,去小作坊,去貧民窟,去荒野,去鄉村,喜歡和別人攀談,甚至體驗別人的生活,無論對方是街邊賣燒烤的小販,是飯店裡喝酒的油膩大叔,甚至是坐在路邊歇腳的裝卸工人,街邊賣藝的行乞者……

她說自己喜歡這種感覺,聽別人吹牛逼,或者訴苦,或者感慨,就彷彿置身於別人的人生中,甚至有一次在和街上一個老乞丐攀談時,老人用結結巴巴的語言說到自己兒子死的時候,她甚至落下淚泣不成聲,不是那種矯揉造作的哭泣,而是停都停不下來那種痛哭。

老人有文學底蘊嗎?老人的故事生動無比引人入勝嗎?都沒有,至少我聽著沒有太大的觸動。

但是她會,因為她更會捕捉那些質樸語言之中隱藏著的細膩情感,並將其擴大豐富,最終變成自己的體驗和感悟。

她稱這種能力為:共情。

我羨慕這種本事,並且一直試圖去模範,但可惜和她相比相差甚遠,但依舊卓有收穫。

這是空間上的,而時間上的呢?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不可能參與解放戰爭,不可能見識工業革命,文藝復興,甚至三皇五帝,秦滅六國,光武滅佛。

現在世上也不可能有人真的經歷過那些時期,也不是所有作家都能親歷跨度極大的生活。

所以一種溝通時間和空間的東西出現了。

書!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多數人聽過這些話,但是真的聽進去的能有幾個呢?

多走,是跨越地域見識風土人情的最好手段,很多作家寫書之前也會有採風這個習慣,不去真正經歷感悟,寫出來的東西總是有些蒼白的色彩的。

多讀書,是捷徑和補救,不需要付出多大的時間和金錢的代價,便能在前人的筆下見識不同人的生活和經歷。

讀史記,可以縱觀華夏千年的歷史,浩瀚長河中,無數大人物小人物在其中奮力掙扎,起起伏伏。

讀詩經,能看到幾千年前人們的愛戀以及對幸福對自由對愛的歌頌。

就比如《活著》,余華先生是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受其精神鼓舞,但寫出來的卻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一個純純的中國人的故事,從地主的敗家兒子到家道破落到之後不斷交織著的幸福和痛苦,老爹跌下糞缸死前和長工的對話以及兒子死後福貴的行動真的讓我淚如雨下,即使那時候我坐在星巴克里,不遠處都是人。

我還沒有詳盡了解這個作家,但是能寫出這樣的故事,他要麼就是見過甚至親歷過這種人生,要麼就是聽過或讀過太多這樣的人生。

福貴,二喜,家珍,鳳霞,有慶,一個一個人物就這麼立起來了。

能真正有血有肉的人物立起來的作家,必然是見過很多寫過很多的,寫是一種技巧,其根源依舊是見的多。

才拜讀完余華先生的《活著》不久,便引用其自序之中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吧。

文學就是這樣,它講述了作家意識到的事物,同時也講述到了作家所沒有意識到的,讀者就是這時候站出來發言的。


人物不是真人。一個人物是一件藝術品,是對人性的一個比喻。

以電影《致命ID》為例,主人公有11個分裂人格,難道編劇真的在現實生活中「見過」有11種分裂人格的人?

他或許是在書中見過2種人格分裂的案例,可能到心理諮詢師那裡研究過這類人的行為模式,甚至可能完全憑自己想像而創造出11種不同性格的人格。

因為作家創作的方式都逃不過這三種:記憶、想像、事實。

記憶:根據我的個人經驗,我所知道的什麼東西能夠觸動我的人物的生活?

想像:如果我日日夜夜時時刻刻地過著我的人物的生活將會是什麼樣子?事實:才華必須靠事實和思想來激勵,所以你必須研究,給你的才華補充營養。

這三種方式往往同時被運用於創作過程中,並且,對於虛構類作家而言,想像是先於其他一切的第一位的先決條件。

可是,作家又是如何把完全不同於自己的人物塑造地真實可信又各有千秋?

寫作優秀人物的基礎,是自知。

契訶夫曾說過:「我所學到的有關人性的一切都是從我自己這裡學來的。」

對自己人性的神秘之處洞察地越深,對自己了解的越多,就會越了解別人,包括你筆下的人物。

因為,我們都共享著同樣不可或缺的人生體驗。

愛、恨、喜悅、痛苦、嫉妒、悲傷、羞愧……

那一個人物需要在作品中經歷一個現實生活中人類一生都要經歷的情感嗎?

大可不必。

一個作品中,哪怕是在最複雜最多維的主人公身上,作者也不會把人類所有的情感都表現在其身上。因為作品的詳略得當,不但體現在情節上,在人物性格上也同樣如此。換言之,人物有一處或幾處最突出的性格,而性格則帶來相應的情感體驗。

至於配角人物就更不必了。

從本質上而言,配角是由主人公創造的。他們之所以能夠出現在故事中,一定是因為他們與主人公的關係以及他們能夠幫助刻畫主人公複雜的性格維。

配角的分量必須小於主人公,不然就會喧賓奪主。

這對觀眾或讀者來說可能並沒什麼,但對作者來說,是一場失敗。說明ta在一開始選擇主人公的時候,做了錯誤的決定。

甚至,小角色必須是扁平的。但扁平不意味著呆板。他們可能只有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特徵,一個就夠了。

那為什麼我們看這些名家作品中,會覺得無論主人公和配角都是相對真實又精彩的呢?

他們都是真實而精彩的,但不一定都是多維的。主人公一定是多維的。

什麼是多維?

維是指矛盾:無論是深層性格之內(負疚沉重的野心)還是在人物塑造和深層性格之間(一個魅力四射的小偷)。這些矛盾必須是連貫一致的。

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萊特就是多維人物的代表。

他既有信神的表現,又有瀆神的實質。他既果敢又怯懦。他時而冷靜謹慎,時而衝動莽撞,根本不知道藏在布簾後邊的人是誰就可以揮劍將他刺死。哈姆萊特是無情而又有情、孤傲而又自憐、機智而又悲哀、倦怠而又活潑、清醒而又迷茫、明白而又瘋狂。

他是一個純真的世俗者,一個世俗的純真人,一個活生生的矛盾體,幾乎包容了我們所能想像的任何人性特質。

試問,電影、電視、小說,所有承載故事的媒體中已有的作品,有幾個主人公是如此多維的?

更別說是配角了。

創造主人公的性格,難在其複雜又連貫;創造配角也很難,難在扁平還得有特點。

而這些所有的創造,更多地都來源於作者對自我人性的剖析。


好久沒有這麼正經地回答了,不像我。哈哈哈哈哈哈哈!

但這也是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