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的 2 歲,小的 1 個月。大寶從出生起幾乎一直都是我帶,比較粘我,白天她心情好的時候,可以抱小寶。但她晚上睡覺要抱睡,會哭鬧,小寶沒出生前就是這樣。現在睡前看見我抱小的,哭得更厲害了,嘴裡一直說:「不要抱妹妹,讓妹妹自己睡」。不知道怎麼辦?


原答案:

我的經歷告訴你抱大的,你只有把大的安撫好,他才能替你疼愛小的。

我兩個兒子,弟弟出生的時候哥哥才1歲8個月,兩個都是高需寶寶,我很恐懼弟弟哭,弟弟一哭我就要崩潰了,所以我盡量選擇讓他不要哭,但是哥哥是不可控的,哥哥偏偏要招惹弟弟哭,在弟弟睡著了大叫,好不容易弟弟安靜我能坐著歇會了他要去弄哭弟弟,我經常張揚舞爪的把憤怒撒在哥哥身上,哥哥哭,弟弟也哭,我也坐在地上哭。爸爸要賺錢,爺爺奶奶都有自己的生意要忙,也不是在一個城市,所以只有我自己,偶爾也會去婆婆的城市,婆婆幫我一兩個月。背著弟弟抱著哥哥都是常態,一到晚上他們睡著了,我的腰已經直不起來了,想彎腰拿個東西也是巨疼,後來到了弟弟5個月我意識到我不應該一味的顧著弟弟,哥哥才是最關鍵最需要我的,我就開始什麼都緊著哥哥,果然得到了愛和理解的孩子,也會富有同理心,他會理解你的辛苦,心疼弟弟的哭鬧。

現在兒子們都長大了,哥哥4歲弟弟2歲3個月,他們可以一起玩,也會打架,也會兩個人合起伙來使壞,我和他爸爸經常被他們逗樂。弟弟現在還是很愛哭,他一哭我心情不好就罵他,哥哥就會說媽媽你這樣不對,弟弟只是想怎麼樣怎麼樣,有哥哥在旁邊替弟弟美言幾句,我的脾氣也很快下來,意識到自己失態了,有時候帶他們兩個出去玩,我在前面開車,哥哥會在後面替我照顧弟弟,弟弟一開始不願意坐安全座椅,哥哥的照顧得到了很大的緩解,我們開車快了,哥哥說不要那麼快弟弟會吐的,弟弟不開心了,哥哥說弟弟喜歡托馬斯,媽媽放托馬斯給弟弟聽吧。出去玩有人欺負弟弟,他也會保護弟弟,他說不準欺負我的弟弟,弟弟也很尊重他,雖然他還不懂什麼是保護,但是我們經常說以後你長大了也要保護哥哥知道嗎,他一臉天真的說嗯,保護哥哥。爸爸正在幫他們切水果,爸爸提醒他們說小心刀,弟弟說我害怕,哥哥立馬抱著他說我保護你

相殺的畫面

弟弟招事相互打架

照顧媽媽的畫面

三歲的兒子說長大了想當洒水車司機,作為家長我該做點什麼來支持他的小理想??

www.zhihu.com圖標

補充答案:

沒想到一下子有3500多個贊,謝謝朋友們對我的誇獎,每一條評論我都會看,有空都會回復的。我日常看的育兒書有:無條件養育,PET父母效能訓練,我的N歲孩子,兒童敏感期,養育男孩,西爾斯親密育兒,我的N歲孩子是一個系列,也可以買單本的。

哥哥不會隨便打弟弟,只會在我們這裡受到了他認為的「偏心」,他才會「無故」打弟弟,只要細細感受,還是能明白是有跡可循的,如果有一段時間他很反常,對弟弟很兇,很不好,甚至動手,我們就會回想最近我們的行為,哥哥是金牛座心思很細膩也很脆弱,他會因為他把食物撒地上我批評他了,下次同樣的發生在弟弟身上我只說「弟弟不可以這樣」,草草了事而耿耿於懷,暗暗生氣,然後在睡覺前和他敞開心扉的聊一聊,把我認為我做得不對的告訴他,他心結打開後,對弟弟還是會那麼好。如果你給老大足夠的愛,他就會分享愛。


換個說法:如果兩個小寶寶,媽媽只能愛一個,請問你選哪個?

我想這根本沒法選吧?因為愛的問題壓根不能用於選擇。

所以,做媽媽也完全不必因此焦慮兩難,只要相差不是8歲以上,那麼多數2孩家庭都會出現這種狀況,這都是成長階段的必然,正常且自然。

換言之,任何所謂方法都不能跨越這必然階段,就像今天播種,你就算不眠不休的鋤草施肥,明天也無法開花,一切都需要時間。

而此時,最重要的是搞清楚孩子為什麼會這樣,理解了這點,那不用問別人,你自己都知道怎樣更合適。

一.雖然都哭,可需求卻完全不同

咱人是生物界智慧NO.1,可人剛出生時卻又是最最最弱小的,別說像小動物那樣活蹦亂跳,嬰兒就連轉頭都做不到,媽媽把它放個啥樣,他就永遠是啥樣。

嬰兒需要無微不至的照顧,因為他弱小,哭是他唯一的警報器。

餓了,哭; 渴了,哭; 疼了,哭; 癢了,哭;尿了,拉了,不舒服時等等全都會哭,因為,這是他僅有的方式了。

所以,寶媽首先要明白:嬰兒的哭更多是生理上的需求。

嫂子疫情期間生了二胎,大寶3歲剛上幼兒園。

前天,嫂子訴苦說:這琦琦越來越不懂事了,最近不但愛哭,而且尿褲子,吃飯要喂,時時刻刻都在給我添堵,明顯能感覺她是故意的,好幾次差點動手打她。

「這情況是大部分2胎家庭都會遇見的狀況,「退化」是最常見的表現」我對嫂子說。

這種退化叫「同胞競爭障礙」,最明顯的表現為:原本已經會自己吃飯,突然就不會了;又開始尿褲子;不但愛哭,甚至也要像弟弟那樣使用奶瓶,這往往會惹得大人非常生氣。

魯道夫.德雷克斯,美國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說過:

孩子的觀察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很弱。

嬰兒因為生理上的孱弱,父母必然會付出更多精力去關注他,任何家庭中這都是客觀事實。

任何人都渴望被關注,尤其孩子在幼小時更是如此,甚至大部分孩子的行為都是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注,過去她是關注的中心點,如今因為二寶的出現,她會很清楚感受到關注的的轉移。

她能觀察到,可她並不能很好的解釋為什麼會這樣,於是一系列「退化」行為就出現了。

孩子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為了重新獲得父母的關注,以及印證自己的想法而已。

第一階段,孩子以為像弟弟那樣吃飯用奶瓶,愛哭,尿褲子,就可以獲得媽媽的關注,為了重新獲得關注,於是選擇「退化,這時的哭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此時如果媽媽就範,他就會認為果然是這樣,於是變本加厲,拒絕成長。可作為成人,我們都懂,這樣惹人厭只會招來埋怨責罵甚至敲打。

於是,孩子就進入了第二階段:

是不是爸爸媽媽不愛我了?

如果之前受過否定以及責罵的孩子,更是容易認為:我是不是一個壞孩子,所以爸爸媽媽才生了二胎?如果她用「退化」的手段,得到的是否定與責罵,你覺得孩子的心裡會怎樣?

這時可能會引發兩個特別嚴重的後果:

  1. 疏遠父母
  2. 仇視二寶

疏遠父母:當孩子印證了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了,那麼她的天就塌了。

缺愛的孩子首先會自我否定,進而自卑,開始自暴自棄,每個行為不當的孩子,其實都是失去信心的孩子,喪失信心,又怎麼可能成為品學兼優的孩子呢?

更有甚者會開始疏遠父母,並在心中埋下父母偏心的種子,此後在成長的過程不停找證據來滋養它,直到有天徹底與父母決裂。

仇視二寶:他會單純的認為,自己之所以失寵,都是因為第弟的出生。

本能驅使他想要奪回父母的愛與關注,比如之前報道的那個5歲姐姐趁媽媽不在,把弟弟扔下樓,根源只是因為鄰居說:「現在有弟弟了,你媽媽不愛你了」,她單純以為只要「除掉」威脅,那麼就會重奪回媽媽的愛,何其可悲?

所以,嬰兒的哭聲是生理需求,而大寶的哭聲則更多是心理需求,只有區分二者,媽媽才能去做更恰當的事。

二.先重後輕,讓問題成為成長助力

大寶雖大,可她仍然是孩子,那麼她就需要在具體的情境中去感受,而不是靠說教,到了此時,我想媽媽已經明白輕重緩急了吧,那接下來就聊點個人愚見。

我的原則是:把大寶拉進建設中,讓他親自感受親情,因為我們本就是一家人。

相對於二寶的生理照顧,這是更應該在意大寶的心裡照顧。

1.確保愛的準確傳遞

要做更要說,有了二寶後一定要常給大寶說:

「媽媽最愛你了,你長大懂事了,你看小弟弟吃喝拉撒都需要人,一天光知道哭。」

「你小時候可讓媽媽省心多了」「真希望弟弟趕快長大,那時候你就能帶他玩了,媽媽也就有時間休息了」

千萬不要在外人面前誇二寶,這很容易讓孩子會錯意。

如果可以,反而要多誇大寶懂事,會幫媽媽照顧弟弟。

一定要確保愛的準確傳遞,媽媽沒有不愛你,反而比以前更愛你,在二寶睡覺時家人多陪陪大寶,愛需要用行動傳遞。

2.照顧弟弟也可以是玩

當愛傳遞到了以後,就可以讓大寶參與進來了,照顧弟弟很可能就成為大寶成長的階梯。

找個輕鬆的氛圍,拿出大寶以前的照片,讓孩子看看,講講她小時候的事,讓她明白被父母照顧是每個人都有的經歷。

父母也可以說說自己小時候的事,順便提一提具體的有兄弟姐妹的快樂。

並再次強調,你長大真好,不但可以自由的玩,還可以讓媽媽省心。

可以用做遊戲的方式,讓她重新體會做小寶寶的感覺躺在那別動,不能說話,也不能玩,一切媽媽來照顧,當她體驗過後,就會明白做小孩子並不是一件有趣的事。

那天,我兒子,嫂子家大寶,二寶躺一張床上,結果沒10分鐘,兩個大的就受不了了,大寶馬上對媽媽說:整天躺在床上太無聊了,我們要出去玩。

你看,一體驗她啥都懂了。

其次,鼓勵孩子參與到照顧弟弟這事,用商量徵求意見的態度去問大寶:

  • 你說弟弟哭是為什麼呢?
  • 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她不哭呢?
  • 怎樣才能讓弟弟先睡著呢?

當你用尋求幫助的態度去問孩子,她會非常樂意的指點江山。

就拿晚上睡覺這件事,你完全可以給大寶說:我們怎麼才能讓弟弟先睡呢?媽媽也想摟著最乖的你睡覺呢。

大寶的目的是為了尋求關注,證明爸爸媽媽還愛她,當她確認了這一點,非但不會搗亂,反而會成為媽媽的幫手。

對孩子保持信任,她每出一個主意,每幫弟弟做一件事,媽媽就及時誇獎鼓勵,那她就會愈發優秀。

因為,無論大人小孩都是有角色期待的,你期待孩子是一個懂事又能照顧弟弟的角色,然後這樣去信任她,那麼她就一定會變成這樣的孩子。

綜上所致,因為年齡的不同,所以需求也是完全不同,至少在題目這個階段,一定要先大後小,對大孩子更多的信任與關愛。

讓孩子參與進來,非但不是問題,更會多一名好助手!

我是 @張花花 ,知海一粒沙。

路過點個贊,幸福你我他。


哈哈,很多人都提前告訴過我,生了二胎之後,一定要以大的為主。

因為小的不懂事,沒啥意識,我們就只能先欺負她不懂事了。

大的懂事了,從獨生子女,變成有弟弟妹妹,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很容易感到受冷落。所以,這個時候,一定要儘可能的安撫老大。

家裡養條狗,還可能嫉妒新生兒呢,更何況是個人?所以一定要多關愛老大。

二胎了,不該媽媽一個人帶。老大需要媽媽,媽媽就先顧老大。然後慢慢的換到其他家人專職關注老大,媽媽可以照顧老二了。

等老二長大了,會爭寵了,老大也差不多懂事了,心理建設也做好了。

先給安全感和愛,確實就不容易玻璃心了。

老大有的時候嫌我顧老二的時候,我會和老大說:「媽媽最喜歡你,但這是咱們的秘密,你將來不要告訴妹妹」。

「你的衣服和玩具,都是媽媽給買的新的。但是妹妹用的都是你的用過的舊的。咱們不要告訴她,免得她生氣」。

我家老大,在差不多一年的時間裡,都不承認姥姥也是妹妹的姥姥,因為姥姥帶的多和姥姥親。姥姥不能抱妹妹,所以姥姥都是偷著抱,當面沒抱過老二,哈哈!

而且,我家老大正式的和我說過,她不喜歡「老大」這個稱呼。所以我們依舊叫她原本的昵稱。她給老二起了一個昵稱叫「小乖乖」。

很長一段時間,老大都覺得妹妹是媽媽給她生的,是她妹妹。但是,不願意麵對姥姥也是妹妹姥姥這個事實。


先哄小的——而且,是和大的一起去哄睡小的;之後再給大的一對一的陪伴。

說下為什麼。

一方面,孩子越小,越需要即時回應

從剛出生的即時回應再慢慢到三個月以後的及時回應,這種響應式護理(responsive care)能讓小寶寶形成足夠的安全感,以後也會更好地建立親密關係,更好帶。

記住,這種回應一定是越小,越需要及時回應的。

另一方面,孩子越大,越需要說清楚道理。

1個月的小寶寶哪裡會等待呢?哭不過是他們表達需求的本能罷了;相反,2歲的孩子,語言和表達能力早該上里程碑了——有情緒,難受,但不能讓他建立起「我和妹妹是對立的,我一哭媽媽就得哄我」的心理預期;否則,未來和妹妹爭寵時,發現哭有效,就會一直以哭來作為籌碼。

養育孩子的時候,大人一定要有自己清晰的判斷;一個原則是——善於化敵為友。

比如,當兩娃都哭的時候,迅速拉攏老大,告訴他妹妹是想他和媽媽了,需要咱倆一起去照顧妹妹。

在阿德勒和魯道夫共創的個體心理學,現代心理學奠基理論之一中,勝任感和歸屬感是自我價值得到滿足的重要條件。

阿德勒甚至開過玩笑說,自己能花14天治癒任何一個患了抑鬱症的人,關鍵就是然後他去幫助別人——發現自己被需要的背後,是對自己能力的肯定,也能讓人建立與他人之間的聯結,從而使之身心都趨於正常。

這也是美國心理學會官方出版的二胎指南繪本《我要當大哥哥了》一書中,所採用的辦法:

妹妹哭了,媽媽怎麼哄也哄不好,大哥哥很著急,於是跟在媽媽後面,一起鬨睡妹妹。

之後,媽媽累得在沙發上睡著了,大哥哥給媽媽蓋上了毯子,然後自己小心地玩了一會消防車。

看起來委屈嗎?接著往下看。

可是,爺爺的店鋪里需要一個人幫忙,妹妹太小了還不能出門了,只有大哥哥可以——我和妹妹不一樣,因為我是大哥哥了。

當我主動請纓哄睡妹妹的時候,她沖我笑了,於是我躡手躡腳走出房間,和爸爸來了個特殊的慶祝舞蹈——我能哄睡妹妹,因為我是大哥哥了。

我們在實踐中,也是這樣讓孩子成長起來的,那那就是說清楚各個年齡段的責任和權利。

比如,我家弟弟還小只能吃奶,但哥哥可以吃冰淇淋、吃巧克力;弟弟還小只能抱,但哥哥可以自己騎滑板車;弟弟還小不懂事,但哥哥可以和媽媽一起教育弟弟懂事……將老大劃歸自己的陣營,長期來看,對他的成長大有裨益。

那麼,小寶就可以倚小賣小了嗎?當然不是!

當我們規定了行為的規範和獎勵標準以後,小的也會努力去夠到要求,有時候,甚至比哥哥做得還好。

這點在養育二胎時尤其重要,即我們不看是誰做的,而是看做了什麼——對事不對人的規則,能極大程度地避免兩娃之間的紛爭,把精力聚焦到如何解決事情上去。

小寶剛剛降臨人世,這時候大寶需要父親或者家人給予額外的陪伴和關心,幫助他度過這段過度時期。

比如,我家小寶剛出生時,沒有任何人給他送禮物——所有禮物,都是我叮囑好,買給大寶的。他也因此擁有了十幾套新的樂高。

比如,我家大寶會搶著幫忙換尿布;但弟弟會無時無刻地保護他和關心他:主動陪哥哥罰站,主動給哥哥拿草莓,主動幫哥哥把東西要回來。

這也是上面我們提到的化敵為友原則——讓他們意識到父母只能陪自己半輩子,而他倆之間能一直相伴彼此,那麼,他們之間的關係,雖然偶爾爭執,但常常是鐵板一塊。

提前給老大足夠的愛和安全感,沒問題,但絕不能讓他以哭為手段達到目的。

在老大哭哭啼啼說媽媽不能陪妹妹,需要陪自己的時候,顯然是感覺媽媽被奪走了,產生了嫉妒。

我們要去滿足這種嫉妒,並且及時安撫嗎?

將老大拉攏過來,和媽媽一起安撫小的,讓他感覺自己被需要——再在哄睡小的以後,給老大一對一的陪伴、愛和安全感,才是真是不驕縱的養育啊。


前幾天剛回答了一個問題:「二胎家庭如何處理孩子之間的關係?」我覺得也適用這個問題。

兩個孩子同時哭了,媽媽應該先哄老大。其實,這裡也透露了一個「心理角色定位」的信息,給予孩子對應的需求滿足。

美國教育學博士,《正面管教》的創始人,簡·尼爾森就提出,對孩子出生順序的了解,能夠增進父母對「孩子們基於自己在家裡的出生順序可能形成自己認為所處位置的錯誤觀念」的理解,這是走近孩子內心世界的另一種途徑。

在家中排行最大的孩子,很可能認為自己是第一個出生的孩子,必須成為第一或最好的,才能顯得自己重要。排行最小的孩子常常善於利用自己的魅力來激勵別人為他們做事,本身富有創造性、愛玩兒。受到嬌縱的老小,當別人不照顧他時,他就會認為不公平,被傷害。

其實,在寶寶很小的時候,他們也就有了這樣的意識,家長不要以為,孩子還那麼小,怎麼可能懂得這些。

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研究中發現,孩子是最有感知的,但沒有解讀能力。

《正面管教》中講到一個事例,2歲的阿黛爾,在媽媽生下弟弟後,發覺媽媽給小弟弟很多關注。她將此解釋為,因為小弟弟不會照顧自己,所以吸引了媽媽更多的關注和愛,媽媽因此愛小弟弟要勝過愛自己。她錯誤地認為,只要自己也像一個小寶寶,愛哭、尿床、吸奶瓶,媽媽就會像關注小弟弟一樣地愛自己的。結果自然適得其反,媽媽對此沮喪、厭煩,導致惡性循環。

當老二出生後,顯然老大就能感知到自己所處的位置,他在這個家庭的孩子中排行是老大,他是第一個來到這個家庭中的孩子。我們做父母的往往會不自覺得,因為老二的年齡小,而忽視老大的感覺,也因為老二的存在,不管老大的年齡是多大,總認為他已經大了,就不該讓父母更多的操心。久而久之,老大在他本應該處於的角色位置上失去了方向,他的內心世界很迷茫,他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兒?為什麼「我」總是得讓著弟弟或妹妹?為什麼爸爸媽媽總要批評和指責」我「?為什麼」我「的東西就要無顧地給弟弟或妹妹……

做為家長的我們,先要在自己的頭腦中,給孩子一個角色定位。

家中的兩寶可能性別不同,也可能年齡有差異,還有性格的不同,這些因素都會引起兩個孩子行為的不同,所以做為父母要區別對待每個孩子,但是要明白「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道理,要給予同等的關愛,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優秀的。

總之,先關注大寶,再關注小寶很關鍵。

正面管教(修訂版)¥ 23.00起2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