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問題我想拿咱們中國來舉個例子。

1.我知道中國古代是沒有「國家」這一說法的,只有「天下」這種觀念。所謂的蠻夷之族只要認可中原王朝並且稱臣納貢就會被納入「文明社會」的範圍內。那麼像這種無國界觀念的「天下觀」,這種情況下產生的愛國主義和現在的愛國主義有什麼不一樣?

2.以上是我對於在「大統一時期」的愛國主義的疑問,還有就是分裂時期。比如屈原,歷史上說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愛國主義詩人。我就有疑問了:難道說一個從主國家內分離出去的割據政權內的人去「愛」這個割據政權就是所謂的「愛國」嗎?要是這樣的話豈不是很容易就擾亂大眾的愛國思想嗎?

3.補充一條。想起來商鞅了。商鞅是衛國人,但為什麼商鞅卻跑到秦國做了官幫助他們變法呢?雖然商鞅再衛國被迫害,但是按照國家層面來說這不算叛國嗎?


國家這個概念在古代是有的,不然漢語裡面就不會有國家這個詞,道德經裡面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你怎麼能說國家這個概念不存在呢?

當然你的這種觀念是現代義務教育的結果,現代這個唯物史觀就想讓你這麼想。比如說蠻夷和華夏,楚被視為蠻夷,他自己也曾經這麼說,但楚是祝融氏之後在當時是人盡皆知的事實,那麼他只要認同華夏文化,按照華夏文化的規則辦事當然就是華夏,本身他就是華夏的一支,很多蠻夷的祖先就這麼來的。匈奴也被認為是夏後氏之裔。所謂蠻夷從華夏之俗則為華夏是有前提的,北魏拓拔氏官方自稱是黃帝之子昌意的後人。

至於家國天下的概念在過去是很明確的,家就是家族,不只是現在的小家庭,因為這些概念產生的時候是封建時代,所以國的概念是諸侯國,齊國魯國楚國秦國都是指的這個國。天下在不同民族概念是不一樣的,比如日本人說的天下就是整個日本,跟中國的天下不是一個概念。天下又取決於當時人認知範圍,或者有效統治範圍。天子有天下,諸侯有國,卿大夫有家。

也就是說家國天下是一個由小而大的概念,一個人把一個家族的領地,也就是家治理好了,就讓他治理諸侯國,把諸侯國治理好了,就讓他治理天下,這不就都好了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我」這個概念的推廣外延,我自己,我家族,我國,我們共同的天下。

那麼到了秦漢之後國家和天下的概念就開始模糊,因為實行郡縣制,諸侯國都沒了,但仍然是兩個概念,因為是家天下,國家就有了統治者家族這一概念,而天下的內涵則是所有中國人和中國文化。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家興衰肉食者謀之就說這個區別。當然這個時候家的概念被抹去了家族領地這個含義,更多指的家族的人。

那麼到了現在,人們認識的時間比以前大的多,以前人知道中國之外還有國,但那是化外之地,跟我們沒關係,現在沒人這麼想,那麼國家與天下的區別就被沖淡了,但國家的含義仍然是政權,這個沒有變,天下的含義更類似於世界,但具體說天下的時候還是有全部人的意思。

那麼愛國主義呢?古代沒愛國主義這一說,只講忠,對一個人,一個家,一個國,或者天下的忠。當然古代的忠是相對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就是說古代人對待國家,對待君從來不是絕對的,是相對的,跟現在宣傳的愛國主義完全不一樣。現在宣傳的愛國主義要求人對國家政權無限熱愛,奉獻一切,拋頭顱灑熱血,它很絕對化。古代講的是你國家對我有恩我就忠於你,你對我無恩我不理你,你不仁不義我就有權對付你,不聞弒其君紂,聞誅一獨夫。

那麼古代愛國主義是啥呢?現代愛國主義教育引用古代的例子而已,就說屈原把,他是楚國的大貴族,國家的核心成員,古代講的是地位越高對國家的義務越大,因為你的地位是國家給的,那麼你的責任當然的也就越大,所以國家破敗的時候他投江是可以理解的。但楚國小民跟這個有什麼關係呢?過去他們可能是魯國、吳國、越國的小民,這些國家滅亡不過是換了個統治者而已。

但現代愛國主義就不這麼講了,他把顧炎武的後半句截掉了,光強調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其實就是把國家政權等同於天下,把國家政權的利益等同於全體人民的利益,把楚國王族和屈景昭這些貴族的利益等同於所有楚國疆域內人民的利益,讓楚國人為他們拋頭顱灑熱血。

任何時候家國天下都是不同的,家國總有興衰存亡,壽不過幾十年數百年,而天下則如天地一般長久。


先說第一個,這事兒是我們提出來並如此做的,你可以看成國家的建立除了疆域之外還有文化認同感。沒有文化認同感的「國家」最後都會四分五裂,典型案例——日不落帝國已經消失了。

用一些人說的話——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個族不單單是血緣,疆域,還有所受的文化教育,當然也可以說是利益共同體。但一個利益共同體想要長長久久的在一起是需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

第二個問題也是一樣的,《阿房宮賦》里說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屈原的出現就是六國文化不相容的典型案例。誰的問題?屈原的問題?不是,這是時代的問題。秦國不珍愛楚國,而楚國又自己糟踐自己。

我們現在接受的教育經常說什麼地球村,我們和整個世界都是一體的,所以模糊了國家的概念。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糖衣炮彈。

他們需要廉價勞動力,他們需要世界加工廠,他們需要人才輸入,有些國家不想要付出,就用這種概念來告訴我們,我們應該這麼做。但是當他們國家真的出現問題時,又想把自己摘的乾乾淨淨。請問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這個時候不提屈原,難道要把自己變成貢品嗎?

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自己的文化,沒有對自己的認同感,最後只會淪為被他國蹂躪的對象,我們應該慶幸,今天我們是站著的。


謝邀。

首先,我們必須要明白,我們目前所理解的愛國情懷,總體來說指的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產生的,因為在此之前,整個中國不是「統一」的,或者說,不是我們目前所謂的統一概念。

我們知道,兩周時期,雖然名義上大家尊奉周天子,但實際上各個諸侯國有著自己的獨立武裝、獨立財權、政權、外交,甚至國與國之間可以交戰。這種所謂的「統一」和後世的統一完全是兩個概念。這種感覺特別像現在的聯合國。所以,在那個年代,臣民一般只擁護自己所在的封國。就好像我們現在,一般人只會擁護自己所在的祖國,而至於聯合國,說說就好了。

肯定你會反問,為什麼屈原不擁護周天子,而為楚國的興衰哭的死去活來。只能說的是,先秦的時候,我們的祖先還沒有這個概念,雖然大家都尊奉周天子,可那是為了大家好好過日子,彼此組成一個聯盟而已,還是比作今天的聯合國。

而什麼時候開始,我們開始有了現在的國家概念了呢?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因為從此之後,我們中國大地上的政權形式和以前大不一樣,「天下」和「國」合併了,而且,「國」只有一個, 那就是秦國。在此之後,歷朝歷代都採用秦朝的制度,整個中華大地都被緊緊地包裹在一起,而不是以前那樣鬆散的狀態。


中國古代都是民族國家,從春秋戰國的列國各自認同,到兩漢之後的漢家天下,愛國就是愛民族。

我對題主的一個思路不認同,在我看來愛國源自愛自己的家鄉,愛自己的家鄉源自愛自己的家族。也就是說愛國是一個由近及遠的過程,不愛家無從愛鄉,不愛鄉無從愛國。可能這和主流宣傳不同,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很多問題是經不起反向推敲的,以先秦為例,除了屈原,我們找不到第二個愛國的範例,但可以找到數不清的士大夫在他國建功立業的事迹,甚至就是幫助他國滅自己的祖國,典型的如伍子胥,但在當時並沒有人會在道德上批判他們。

有人把周天子的統治比作聯合國,這是完全錯誤的,周代的鬆散是相對於秦漢的,但與聯合國存在本質區別,與英聯邦鼎盛時期倒有幾分相像,首先,周天子的權威是建立在絕對優勢的軍事力量之上的,其次,周天子有權力對諸侯國的內政進行干預,甚至可以直接廢立諸侯國君,齊哀公被周天子烹殺,強大如齊國也沒敢把這筆賬算在周天子的頭上,反而怪罪於紀國,總之,不應該把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看做是周代的正常形態。

總的來說,先秦時期是不強調忠君愛國的,愛的也是自己的「家」,作為統治階層,亡國有可能會被滅「家」,很可能會喪失自己的貴族地位,封地(家)歸屬他人,這本質上還是從個人利益考慮的。君子講的是仁智禮義信,心繫的是天下,所謂諸子百家,其實都是在為天下找出路,宗旨就是怎樣實現和平,春秋時期大家還想著回到過去的那個分封制下的和平時代,到了戰國時期,大家發現回去是行不通的,只能尋找一種新的和平體制,這就是變法的目的,變法國就是這些士們尋找到的試驗田,李悝在魏國,吳起在楚國,商鞅在秦國,自己國家不行就去找合適的,無關乎道德,最後實現的就是秦代的郡縣制。而屈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就顯得很另類。

屈原的愛國本質上是一種忠君,問題是,在先秦,忠君同樣沒有市場,伍子胥鞭楚平王的屍在當時人看來沒什麼不對的,最強調秩序的儒家同樣不強調單方面的忠君,《孟子》有:「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讎。」,事實上,「忠君」的觀念是大一統的漢代才開始出現的,那麼,屈原這個角色就變得愈發詭異。

另外,屈原這個角色是孤立的,是嵌入不進戰國中晚期的那段歷史裡的,其它就不多說了,畢竟我們也沒有足夠的證據,總之,屈原及其愛國的秘密也許只有劉安知道是咋回事兒。

總之,先秦時期既不講忠君也不講愛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