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有什麼設計在被放棄之後又重新回到了最新的產品上,或者有什麼行業統一決定的方向被推翻重來?


數碼相機的觸摸屏和翻轉屏

先說觸摸屏

當年的索尼奶昔系列NEX-5R我用過,有觸摸屏,但不是特別好用,不過考慮到這是一款2012年左右的微單相機,又是索尼推出的第一代微單,觸摸屏難用也正常,後續新產品觸摸屏做得好一點就行了。

然後呢,然後的索尼就把觸摸屏給砍了...

當年的佳能單反也沒有觸摸屏,後來貌似是650D還是700D增加了觸摸屏,現在佳能除了最頂級的1DX系列外,都有觸摸屏了。

回答里有人說,馬上上市的1dx3也有觸摸屏了...

但是索尼呢?A7M3微單號稱有觸摸屏,但那個觸摸功能只能用了選擇對焦點...

也就是說你想觸摸對焦它做不到、菜單欄無法觸摸選擇、觸摸拍照也不行

這你敢信?

索尼黑卡RX100系列,前幾代都沒有觸屏操作,直到RX100M6才有

問題是競品G7X一代就有觸摸屏了啊!!!

曾經有人說觸摸屏是中低端入門相機才會有的功能,但5D4、EOS R、D850都有觸摸屏,這怎麼解釋?

你相信索尼沒這技術嗎?就是單純的不給你上這個功能而已。

RX100M6和A7R4才慢慢的放上了觸摸屏,這算一個輪迴吧,這麼好的功能為什麼不早用?

然後說翻轉屏

給大家看看2012年的索尼翻轉屏

現在索尼的翻轉屏還不如這個...

你說這算不算一代不如一代?

之前也有人說翻轉屏是入門低端相機的配置,問題是上圖這個是A99,你總不能說A99是低端吧。


例如:Apple 在 2016 款的 MBP 引入了蝶式鍵盤,但在大量的用戶抱怨和居高不下的返修率的作用下,在 MacBook Pro 16,1(也會是 16 英寸機型)改了回來;

例如:之前聯想因為中美兩地價格差過大被稱作「美帝良心」,但現在因為性價比逐漸回歸理性,被開玩笑說「移民回來了「; (@聯想 給我打錢!手動狗頭 )

例如:在充電方面,以前移動設備用自家的適配器,各家不互相兼容。USB-C PD 推出後,越來越多設備使用了這個通用的方案。但現在,各家 Android 手機廠商推出的快速充電方案,很多又是自己研發的私有協議,不使用官方的設備就只能低速充電;

....

暫且寫這些例子。引用一句三國殺神司馬懿的「制衡」台詞作結:

天之道,輪迴也。


最近這幾年感觸最深的應該是筆記本電腦上的屏幕了,前兩年 MateBook X Pro 的出現,用四面窄邊框的超高屏佔比 3:2 屏幕,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兩年我們也能看出一個明顯的勢頭,那就是越來越多的廠商都在推出非 16:9 比例的產品。

左:MateBook 13, 右:小新 Pro 13

比如說 Surface Laptop, 小新 Pro 13 以及 XPS 13 2020, 都是非翻轉或者可拆卸 2 合 1 產品沒有採用 16:9 的產品,但其實在 17 年前,那時的筆記本電腦就已經有四面窄邊框高屏佔比 + 非 16:9 屏幕的。

但是在這十幾年之中,為什麼屏幕比例從更接近正方形,變成了更接近長方形的寬屏,現在又慢慢開始回歸呢?

老生常談的面板切割經濟性,當然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16:9 的面板能比當時主流的 4:3 帶來更高的切割利用率,成本有所降低。另一方面,這也和筆記本電腦面向的用戶群體變化有很大的關係:

我這有一份全球 PC 銷量以及增長率的數據,我們會發現在 PC 銷量第一次瘋狂增長是伴隨著 Windows XP 的巨大成功而出現的。從 2001 年的年末 XP 正式公布直接帶動了後兩年的銷量瘋漲,2003 年 PC 銷量增長率達到了歷史頂峰的接近 30% 之高。

這些都離不開 Windows XP 優秀的易用性,兼容性和新奇的 UI 設計,以及 PC 的價格開始下降,大量的公司開始採購並且為員工配備 PC,隨之而來的是 2002~2005 年 PC 產業的快速上升期,在這個階段之中大部分的 PC 消費者依然都是企業用戶,購買 PC 的用途也都是工作。

事情在 2005 年左右開始有了變化,在那個時代「寬屏」成為了新的風潮,在高清電視被原國際電信聯盟(ITU-R)確定為國際標準之後,全球都開始了像 16:9 的內容轉變,央視在 2006 年開始啟播 16:9 的收費高清頻道,隨後的幾年各大衛視也紛紛開始 1080i 的高清同播。

在筆記本電腦市場里,2005 年 intel 推出了迅馳移動平台,AMD 也用 Turion64 將 64 位引入了筆記本電腦,各大 PC 廠商也開始了價格戰,前幾年主流競爭還在萬元左右,2005 年開始都打到了 5000 人民幣的段位,讓普通消費者也有能力購買自己的 PC.

因此從 2005 年開始,PC 進入了個人娛樂的時代,在經歷了 Windows Vista 的出師不利之後,PC 銷量在 2010 年伴隨著 Windows 7 這個 Windows 歷史上第二重要的大版本更新進入了歷史的最高點,全球 PC 銷量在 2010 ~ 2012 連續三年超過了 3 億台。

也正是在這個階段,大量的用戶由於娛樂需求購買 PC, 讓 16:10 和 16:9 完全取代了 4:3 的方屏,成為了新的主流趨勢。隨之而來的是 PC 行業在 2013 ~ 2018 年的夕陽階段,銷量連續 6 年下跌。

2013 年開始,是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的開始,智能手機引領的輝煌把 PC 產業遠遠甩到了身後,大量用戶的輕度娛樂需求都可以通過手機和平板來完成,PC 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PC 行業自然也沒有坐以待斃,在 Wintel 聯盟的配合下它們掙扎過很多次,比如 WIndows 8 + 二合一觸摸屏設備,一直到現在的雙屏摺疊筆記本,PC 行業努力想要製造新鮮感來挽回用戶。

在被智能手機和平板搶走了大部分輕度娛樂用戶之後,PC 的用戶群又回歸了十幾年的樣子,那就是工作,以及一個新的遊戲用戶群。

在這樣的背景下,PC 廠商自然也重新審視起了自己的屏幕,16:9 這樣更適合娛樂的比例,也就會慢慢淡出輕薄筆記本的市場,而在遊戲市場,反而衍生出了 21:9 這樣更寬屏幕帶來更多沉浸感的產品。


每次提到方屏向 16:9 的轉變,總有人把全部的原因都推到面板切割的經濟性上,但光靠上遊行業的成本因素,其實是沒有辦法主導整個市場的。在 2005 ~ 2012 年的日子裡,是 PC 行業娛樂化的重要階段,大量有著娛樂需求的消費者湧入,才是促使行業改變屏幕比例的重大因素,這也才能解釋為什麼現在輕薄本的屏幕又開始拋棄 16:9 了。


潛望鏡式鏡頭輪迴。15年前在卡片機大行其道的潛望鏡式鏡頭,如今又在最新的手機上復活。原因是智能手機攝影組件對光學變焦的需求。具體闡述如下:

15年前,以索尼T7系列卡片機為代表的一批卡片相機陸續推出了潛望鏡式鏡頭。這種鏡頭最大的好處是實現了從遠到近都用了最大像素數,沒有浪費一個像素。

當時的卡片機,乃至能攝影的手機,都採用的是「數碼變焦」。這其實是廠家玩的文字遊戲,看上去好像是變焦,但其實就是把原有的像素裁切剩一小塊,再放大。但是畫質肯定急劇下降,細節都沒了。鏡頭一動沒動,根本沒有拉伸的馬達組件。真正的變焦鏡頭是這樣的…

但由於卡片機追求體積更薄,機身無法裝載變焦馬達組件了。打個比方說,好比你訂了一塊16寸的披薩,但是店小二的保溫箱只能裝下8寸。他就把披薩切剩下8寸,然後用擀麵杖壓成16寸給你送來了。你問他不對啊,這麼輕啊,店小二信誓旦旦的說這就是16寸的絕沒錯!

所以,當潛望鏡式鏡頭應用在卡片機上的時候,確實驚艷了整個攝影界。這真的是一個聰明絕頂的想法!只要把鏡頭旋轉90°就可以塞進機身,實現光學變焦!索尼T系列卡片機的厚度,拿到今天來說仍不過時,也就比手機厚一點。潛望鏡式鏡頭,實現了真正的光學變焦,從遠到近都是滿像素。你在家也能吃到16寸的披薩了,沒有偷工減料。核心原理就是最上面那個折返鏡片。這個就無需贅言了。

後來,隨著卡片機的整體沒落,潛望鏡式鏡頭退出了歷史舞台。大眾忘了,但電子工程師們沒忘。這些年智能手機競爭越來越激烈,照相功能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最近,華為、VIVO等品牌陸續推出了潛望鏡式手機,意圖奪回攝影陣地。這也是無奈之舉,手機越來越薄,但攝影光學變焦是實打實的物理現象,科技也不能改變。所以只能採用這種老辦法了。只不過,現在手機採用潛望鏡式鏡頭,比當初卡片機要求更高,對防震、防潮、抗干擾等指標要求更高。不過,我個人很看好這個技術回歸,這是手機的必由之路。


曾經的左右雙屏被市場狠狠地教育了一番...結果現在來了上下雙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