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如果你住大興安嶺,你就會發現馬肉,馬板腸,還是不少的。

那麼為啥中國人不吃馬肉,其實是因為馬不會倒嚼,腸子也費拉不堪,你把馬糞踩碎了都能發現消化不了的飼料。

這誰能喂得起,喂出肉。


1,馬肉不好吃,也就是普通的菜品方式做馬肉不好吃,馬肉能做的好菜和烹飪方式選擇有限。

2,馬肉成本太高不經濟實惠,在新疆農耕區域一匹馬的成本可以養8-12隻左右的普通綿羊,而且馬很難像牛羊一樣肥胖,不划算。


馬肉是我們新疆人民的傳統肉食,熏馬腸是本人最喜歡吃的葷食。

至於樓上殺哥說馬肉脂肪含量少。別的地方的馬肉我不清楚,反正我們新疆的馬腸子是挺肥的。

當然沒有加工過的新鮮馬肉肯定不好吃。

初冬開始,哈薩克人家要屠宰牲畜備冬肉,腌制熏干越冬,熏制的肉香味濃郁、耐貯藏。市場上出售的熏肉基本相似,再增加些佐料,如孜然、胡椒、花椒、洋蔥等,可煮熟、蒸食。熏馬腸是熏肉中的上品。

伊犁是新疆出產熏肉、馬腸子最純正的地方。

主要原料

馬腸子,食鹽,馬肋骨肉,胡椒

新疆伊犁的熏馬肉和熏馬腸是哈薩克族過冬必備的食物,每年11月底到12月份,是哈薩克族牧民熏肉的旺季。他們在這個時候,要挑選一些膘肥體壯的牛、馬、羊宰殺後供過冬食用。為了使這些肉能較長時間的保存,他們採用了多年的方法--熏。熏肉時,先將肉剁成塊,撒上鹽,搭在木架上,四周是土塊牆或是用其它東西遮擋一下,下面用松枝柴煙來熏,直到熏干,即成熏肉。還有一種熏羊肉的方法十分有趣,將羊宰殺後,將內臟掏空,燒掉皮上的毛,皮連肉一起剁成塊,撤些鹽,用熏陶的方法熏干。連皮一起熏的肉,可以保存較長時間,直到翌年的六七月份也不會變質,哈薩克族牧民最拿手的要數做馬腸子了,他們挑選膘肥體壯的馬宰殺後,取其馬腸,洗凈,按馬的肋條切成條肉,連同肋骨撤上鹽、胡椒粉等佐料,灌進3尺多長的馬腸內,兩頭紮緊,掛在屋裡風乾,一個月左右即成。

除用肋骨肉灌腸外,還用碎肉和塊肉來灌腸,也有用熏的方法來做馬腸子。還有一種臘肉,是將牛羊肉上撤些鹽,灌進馬腸內,兩頭紮緊口,吊起來涼干即 成。哈薩克族的馬腸和臘肉脂肪豐富,但油而不膩,瘦肥分明,不僅色悅目,而且營養價值很高,並具有特殊的風味。隆冬季節來到牧區,正是哈薩克族牧民顯示他們烹飪技術的時候,這時若去牧區准叫你飽嘗口福。

因為這個時候是牛羊馬最肥的時候,也是最好吃的時候,也只有每年11月底到12月份才有得賣熏馬肉和熏馬腸,馬腸和馬肉脂肪豐富,但油而不膩,瘦肥分明,不僅色悅目,而且營養價值很高。馬肉都是連著大骨頭的,馬腸是用肋骨和馬油灌進去的,而且還連著皮,很有韌性,絕對讓你「一吃就忘不了」![1]

材料

馬腸子;馬肋骨肉;鹽;洋蔥;胡椒;孜然等。

做法

先用開水大火煮10-15分鐘,期間要起玉氣泡,一定要用牙籤或尖物將其扎破排出茲堡氣泡,否則腸身易爆裂。等完全沒有氣泡後,再換一鍋冷水小火煮2個小時以上,或用高壓鍋壓30分鐘。煮熟後即可出庄鍋、冷卻,切片。食用時可根據口味添加園佐料:

1、切絲洋蔥覆蓋肉片上。

2、胡椒,生辣子粉,鹽、混合後干沾。

3、蒜泥香油沾汁。

4、熏馬腸和土豆條爛燉。

5、熏馬腸抓飯。

6、煮的湯做揪片子,湯麵條。

味道鮮美是招待客人的上等食品。


因為馬肉的口感不符合大眾需求。

很多人可能想問,馬肉好吃嗎?

我只能告訴你們,不難吃,但談不上美味,為啥這麼說。

買上一塊好羊肉,水煮後就能直接吃,這是食材本身的霸道功力。

而馬肉,無論是燉,還是炒,吃起來口感均一般,不如驢肉。

馬肉首先是纖維十分粗大,而且脂肪含量少,一般脂肪少的肉都不好吃。

但是,馬肉蛋白質含量很高,超過牛肉,營養成分也不錯。

適合減肥的人們食用。

不過我不建議你們去買太多的馬肉製品,因為味道一般。

我又仔細回憶了一下馬肉的味道,實在是忘了,等我回頭買點吃完了再說說感受。

剛點了一份爆炒馬肉,美團點的,58,味道跟驢肉差不多 比驢肉抗咬,有股特殊的味道。

這種味道難以形容,跟驢肉的特殊氣味有點差距,總體還不錯,跟牛肉比各有風味。

但其肉質纖維是馬肉最大的缺點,纖維我撕開看了下,肌纖維比牛肉都粗大。

橫切面看著十分大 肉間無肉眼可見脂肪。

建議還是吃香腸,吃馬肉腸。

新疆特產熏馬肉熏馬腸零食小吃地方特色美食煙熏滷肉類淘寶¥ 29.80去購買?


這麼說吧,驢肉火燒裡面摻馬肉算好的了


以前經常在起點看小說。

很少吃馬肉:

最主要的原因基本上是說馬肉很難吃,另外一個就是馬肉是重要的戰略牲口,作戰用的,所以不吃馬肉。

並且為了防止馬發情之類的還要閹了馬。

上面是一個女縣長騎馬的視頻,美翻了。

颯……

賀嬌龍,女,漢族,1979年12月出生,四川射洪人,1999年12月參加工作,2004年2月入黨,碩士研究生學歷(2009年9月畢業於自治區黨校經濟管理專業)。

現任昭蘇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然後昭蘇縣火了。那裡的天馬。

【嚴選好物】昭蘇馬腸 熏馬肉馬腸真空手工熏馬腸新疆京東¥ 143.00去購買?

那麼作為一個產馬的大縣,其中的馬肉還是不錯的。

主要類似這種,而且馬腸名聲比切糕的要好。馬肉做法的關鍵是一定要燉久一點。


當人類想吃馬肉的時候,已經高攀不起了。馬肉是很好的粗蛋白,優於牛羊。

哈薩克椒鹽馬肉納仁蕎麥麵。了解一下:


你想一想,幾千年來,農耕名族為什麼老是受到游牧民族的欺凌,最為關鍵的因素就是沒有優質的戰馬,相比牛肉屬於生產物資,戰馬則屬於戰略軍事物資,雖然不清楚對出售和宰殺馬匹的限制,但是應該比牛還要難以宰殺。

就從宋朝來說吧,沒有收復河套和幽雲十六州,導致大宋朝內腹成為契丹和西夏打草谷的地方,無數人受到殺戮,無數的物資被掠奪。

最重要的就是缺少馬,尤其是戰馬。大宋朝有專一的養馬機構,但是產出來的馬,大多不符合戰爭使用。

此外,再加上以前的交通運輸,馬和馬車也是主要的運輸工具,這種層層加碼的情況下,馬的戰略地位比牛的地位還要高。

驛站信息傳遞也用馬,軍事急件也需要用馬。

馬受到了非常大的重視。所以殺馬會成為性價比很低的事兒。

在網上查詢了一下,馬肉的價格,並不算貴,但是吃的人不多,也比較奇怪。鄉鎮一級別的菜市場也沒見賣馬肉的。

還有,養馬需要草場,目前對我國內的養馬關注不多,但是需要強調的一點兒是,如果現在物資相對富裕,人民生活水平相對提高的情況下,馬肉不普及的根本原因應該是不好吃。這個因為自己沒吃過,所以好吃不好吃不清楚。

綜合以上:

馬的軍事戰略地位,馬的生產地位,馬的運輸地位,馬的信息傳遞地位,導致馬的作用和用途廣泛要超過牛。所以我國並不習慣吃馬肉。

馬肉不好吃,這個是我猜的。誰如果吃了,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說明。

新疆特產熏馬肉熏馬腸零食小吃地方特色美食煙熏滷肉類京東¥ 103.00去購買?

此外這裡還有一個關於我國吃牛排不普遍的回答。

閱讀修身:為什麼在中國沒有形成像歐美那樣喜歡吃牛排的習慣??

www.zhihu.com圖標


因為馬少唄,古時連騎兵都缺,哪來的馬吃。

養很多年的老馬肯定是不好吃的,速生的肉才嫩才香,牛排是可以大規模谷飼,工業化養牛後才流行的。


上下五千年,「民以食為天」。

說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會吃的也不為過,為啥偏偏不怎麼吃馬肉呢?

某些區域還是會吃,只是沒有成為主流。

個人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歷史原因

古時候,馬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速度遠快過牛羊,外出稍遠的地兒基本都是騎馬的;而且上陣殺敵也少不了它!是非常重要的作戰夥伴,如果有一支精湛的騎兵,作戰能力會大大提升。一匹好馬價格昂貴,古人都悉心照料著他們的馬寶貝,捨不得吃。

二、口感原因

馬常年奔跑,身上都是肌肉,脂肪含量少,連睡覺都站著睡......脂肪含量少的肉一般口感都不怎麼樣,馬肉因此口感也比較柴,嚼不爛,煮起來也不入味......

三、成本原因

現在一般豬從出生到出欄,大概也就是五六個月時間,而馬兒懷孕大約都需要300天,如果進行規模化養殖可想而知這個成本有多大。

以上。


這。。。先問是不是吧,剛收到我媽郵過來的一大箱干馬肉和干馬腸,在家每年過年必吃[坐標新疆]


馬肉不好吃。

曾經有一段時間,因為馬肉便宜牛肉貴,有不法商販拿馬肉冒充牛肉賣。因為味道難吃口味差,被正義群眾揭發。


弗蘭克·巴克蘭(Frank Buckland),18世紀的一名英國學者。他嘗試食用各種生物,還創辦了一個協議,鼓勵食用進口動物(非傳統畜類)。

又過了四年,他們舉行了一場旨在推廣馬肉的盛宴,有160人參加。從湯到甜品的每一道菜,原料都是馬。評價很不客氣:「非常可怕」,「就像馬出了汗的味道」。弗蘭克隔天噁心了一整天,他總結說:「竊以為,食馬肉的習慣在本國沒有絲毫成功機會。」

以上摘自《冒煙的耳朵與尖叫的牙齒》


中國人很少吃馬肉的原因有二。

其一,在古代,馬是貴重的勞動力,或者說生產工具,更甚至是軍事資源。只要不是萬不得已,不會有人去吃馬肉(牛肉也是)。

其二,馬肉不好吃,所以在現代,除了獵奇之人,沒人想去吃馬肉,也沒人試圖對馬做食用方向的育種。

再進一步說,容易推廣的肉用動物,其「料肉比(一公斤植物飼料可以生產多少肉)」要低,這樣其養殖成本就會低。現在,雞的料肉比應當是最低的,而牛是傳統家禽畜裡面最高的,所以雞肉比牛肉便宜。

雖然不知道馬的料肉比,但考慮馬和牛的飼養方式相近,所以其料肉比不可能低。

這樣一種不好吃又昂貴的肉類,還並不稀有,所以很少有人去吃。


中國人很少吃馬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味道難吃,難於被大眾接受

這是最主要的原因。馬肉的纖維粗,脂肪含量低,吃過的人都說馬肉口感「柴」,嚼不動;另外,馬肉還有一股怪味,大多數人很難接受。經過加工的馬肉腸的味道還可以,建議有機會可以嘗嘗。

二、重要的勞動力和運輸工具

大家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馬匹主要用於生產、運輸和作戰,騎兵部隊是軍隊重要的的組成部分。抗日戰爭期間,侵華日軍的騎兵部隊,對我抗日武裝造成很大威脅。主要用於生產、運輸和作戰的馬匹是不可能給擺到餐桌上來的。

三、飼養成本高

母馬懷孕期一般300天,一年只能產一胎,而且對養殖環境的要求比較高,比較嬌貴,也只有廣袤的草原適合馬匹繁殖、生長,對比牛、羊等,養馬的性價比最低,馬肉沒成為人們餐桌上主要肉類,就不足為奇了。

馬,由於味道怪,不好吃,曾經作為重要的生產、運輸和作戰工具,再加上飼養成本高,所以中國人很少吃馬肉,只在邊疆部分地區,人們有吃馬肉的習慣。

這何嘗不是馬的一種幸運,中國人見過但不常吃的東西,還真不多,可見馬肉有多難吃!

看到這裡,您一定是個喜歡獨立思考,愛學習的人!如果對您有所幫助,請花費您1秒鐘時間,點個贊並關注一下,能幫助到更多人。


1,特難嚼。

2,特別腥。

3,如果你養過馬你就知道了,它們智商很高,比狗聰明,和人相比也就是不會說話而已。想到馬兒看著你的那個眼神,「吃馬肉」這個念頭都會變得像「吃人肉」一樣充滿道德譴責。


引言:我第一次接觸馬肉,是在八十年代的時候,鄰居家的一匹農用馬,從山道上摔下山坡死了。當時左鄰右舍幫忙把這匹馬給拉回來,處理後做成了好幾鍋燉馬肉。我記得鄰居給我家端過來一盆子,裡面放有很多辣椒,辣乎乎的吃著可香可得勁了!

不過說真的的,長了這麼大,對於我們這邊馬匹很少的農村來說,當地曾經有「牛肉鍋」(殺牛賣肉的地方),有「殺豬鍋」,在這邊養驢多的地方,還有殺驢賣肉的地方,就是沒有聽說過「殺馬鍋」。究其原因,無論馬肉好吃與否,還是因為馬在民間普及率非常低,也就說在牲口中,並非親民化的一種大型牲口。

當然了,在我國一些地區,養馬還是比較多的,比如內蒙和新疆等地,有寬廣的草地,便於馬兒活動。他們養馬,主要是以馬為交通工具,或者產馬奶等用途,也並非耕地拉車。這些地方,自古以來民間就有吃馬肉的習俗,而且有些地方關於馬「製品」的美食,遠近聞名。比如新疆伊犁的熏馬肉和熏馬腸是哈薩克族過冬必備的食物,每年11月底到12月份,是哈薩克族牧民熏肉的旺季。他們在這個時候,要挑選一些膘肥體壯的牛、馬、羊宰殺後,經過熏制便於儲存,供過冬食用。

而在我國大多數地區,並不盛產馬匹,甚至在民間很少有馬,就是想吃馬肉,也沒有條件吃啊!而關於吃馬肉,一些地方還有一些忌諱,好比一些地方不吃驢肉一樣,認為吃馬肉屬於「發物」,有「發陳病」的說法,其實什麼沒有科學依據。好比河北這邊,驢肉火燒館遍地開花,非常盛行,人們早餐經常吃驢肉火燒。而有些不良商家,把馬肉冒充驢肉銷售,說真的真不好分辨,我吃了這麼多年驢肉火燒,來分辨烹飪後的驢肉和馬肉,也挺困難!所以你看,我吃了多年驢肉火燒,說不準有時候吃的就是馬肉,烹飪好了也挺香!

老話說:「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子肉」,很好的說明這馬肉是可以吃的。只是古代烹飪技術粗放,吃馬肉本身純粹的味道,沒有驢肉香而已。這是因為馬善於奔跑,汗腺比較發達,在民間有說「臭」,而且馬肉質沒有驢肉細膩,整體口感沒有驢肉好。騾子由於是驢馬/馬驢結合的產物,是幾戶沒有生育的「怪胎」,人們封建思想作怪,認為吃了不好,其實比馬肉好吃,比驢肉少次而已。說白了,只要烹飪技術好,捨得用「五花大料」等佐料,把馬、騾肉鹵煮好了,也是非常棒的一種美食。

說來說去,中國人總體很少吃馬肉,還是因為馬不像牛、羊和豬這些家畜,便於老百姓飼養,養殖條件要求比較高,使用價值低,所以馬在民間普及率就非常低。如果說馬在民間像牛羊一樣普及率高,就像我國養馬比較集中的地區,那裡有開闊的天然牧場,便於養馬,這些地方民間就有吃馬肉的習俗。而當地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即便是千里馬,在民間也沒有太合適的養馬場地,當地自古以來不盛產馬,或者說沒有馬,就形不成吃馬肉的習俗。這說明,我國除了一些盛產馬匹的地區,多數地區的人們,自古以來養馬的人並不多,吃馬肉的人當然也就少了。


不要問這些無知的問題了,真的,只要是中國人不吃的東西,肯定是不好吃,沒有第二個理由,真的沒有。


如今吃馬肉的地區,主要分布在邊疆一帶,如新疆的熏馬肉、風乾馬腸,廣西的馬雜、馬肉炒米粉,還有惠水的干鍋馬肉等,都是地域性的特色美食。

包括在歐洲、南美、以及越南等東南亞國家,馬肉在他們的餐桌上並不罕見。

反觀內陸地區,馬肉與牛、羊、驢同為食草有蹄類動物,但卻沒有像其他肉一樣,成為「主流肉類」,甚至還落了一個「臭」的名聲。①味道不入流

從客觀的角度上說,馬肉之所以有如此地位,很大程度與「味道」有關。

馬肉味甘酸,性寒,很多吃過馬肉的朋友,對其第一個評價就是「發柴」,因為馬的運動量大,所以整體脂肪含量較少,肌肉纖維粗糙,很多人對其味道和口感難以接受。

所以在內陸地區,無論是銷售還是食用馬肉,都是非常少見的。②性價比低

俗話說「鐵打的騾子紙糊的馬」,馬兒的生長環境太過嬌貴,再加上體型較大,養殖難度也會相應的增加,所以只有在廣袤的邊疆草原中,才會看到大量養殖的馬匹。

並且母馬懷孕一次要300天左右,基本是一年才生一胎小馬駒,如果強制進行規模化養殖,它的各項成本支出都要比豬、牛、羊要高出不少。

如今都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養馬賣肉」的性價比之低可見一斑。③地位高端

古人有言:馬者,兵甲之本,國之大用。

自古以來,只聽說過「殺豬宰雞,殺牛宰羊」的,還沒聽過客人一來就「宰馬」的。

一匹馬兒培養不易,無論是駝資載物,還是征戰交通,幾乎都離不開馬匹,作為戰略資源,馬的地位自然也是首居上層。

即便打仗之時,也是在逼不得已,即將餓斃的情況下,才會宰馬充饑。

與老祖宗告誡的「燕子肉發酸」一樣,久而久之,大家便對其敬而遠之了。


馬肉沒吃過,在北歐和美國的飯店都吃過鹿肉,儘管已經經過精心烹制,飯店的規格也高,但吃到嘴裡的感覺老、柴、不香甜,粗拉拉的割嗓子眼。我想馬肉估計也是類似味道。這也許是馬肉沒有普及的原因之一?


實踐出真知。馬肉好不好吃,毛教員比較有發言權。

毛在指揮解放戰爭期間,經常通霄達旦。身邊的工作人員為了他的營養著想,千方百計弄點肉給他吃。但是物質饋乏的戰爭年代,哪有那麼多肉可以吃?但有一種肉經常能搞到,那就是馬肉。戰馬戰死了,馬肉就能給人補充營養。所以毛經常能吃到紅燒馬肉。

有次毛感慨,我要是頓頓能吃上豬肉做的紅燒肉,別說打敗一個蔣介石,就是十個蔣介石也不在話下!

可見,馬肉的好吃程度,與豬肉相比,差九個蔣介石的距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