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包子是天津一道傳統的名小吃,至今有100多年歷史,狗不理包子還是「天津三絕」之首,也是中華老字號之一。為什麼感覺身邊很多天津人都不吃狗不理包子?這是為什麼呢?


現在去天津,還要吃狗不理的話,如果你有天津朋友,他一定會勸你:No Zuo No Die,Why You Try?

直至上世紀80年代,狗不理在天津還是能打的。但90年代之後,狗不理改制,奔著高大上、國際化去了。

檔次上去了,價格也自然水漲船高,一個包子摺合下來十幾塊錢,夠在外邊吃一頓包子了。

狗不理堪稱包子界的LV,可口味非但沒有什麼變化,甚至還有下降。

一方面取消了高湯和餡,說那是「歷史誤傳」,另一方面改變肥瘦肉的比例,那種「一咬一兜油」的體驗沒有了。

當然,即便是保持原來的口味,這種多肉、多油的傳統味道,能不能贏得現代人的青睞,也是個未知數。

狗不理的目標客戶,也由本地人變成了外地遊客:多花50塊錢可以體驗包包子,包廂進餐有人打著快板唱,袁世凱怎麼把狗不理獻給慈禧老佛爺的。

咱就不說100多年前的晚清了,就是現在,在天津買了剛出爐的包子,坐著復興號高鐵回北京,那這包子也失去了最佳口感了。

▲狗不理也有英文名。圖/網路

再加上,遊客生意多是一鎚子買賣,服務體驗並不好,失去本地人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民國時期,在天津兜兜轉轉的富賈、政要都不少,沒誰跟包子發生一段奇緣。一說檔次,全搗騰到慈禧太后那兒去了。

說到底,包子還是一個平民美食,做得再講究,大家對它的期待也是日常的味道、家常的味道,沒人指望它跟珍饈一樣。

話劇《寶島一村》中有一幕:

1949 年,錢奶奶和女兒、女婿從北平一路顛簸南下,落腳到台灣嘉義的眷村。閑暇時,天津人錢奶奶向「本省人」朱太太傳授包子的訣竅:肥肉跟瘦肉的比例得根據季節變化來調整,夏天肥瘦比例三比七,冬天肥瘦四比六。可惜朱太太依然似懂非懂,錢奶奶念叨著:「天津,我家,我老家……」她向著北方高聲大喊,最後黯然垂淚。

包子,和絕大多數天津美食一樣嗎,都是日常、接地氣的存在。天津人對生活的希望與熱情,都融入到這些家常食品中,雖然樸實無華,但該講究的絕不打折扣。

失去了這些,也就失去了天津包子的靈魂。


天津人。

不知道這是第幾次在知乎答個「天津人為啥不吃狗不理」的問題了,肯定不是第一次了。

個人認為,勸退外地遊客不要去狗不理,是天津市民的一種義務。

為啥不吃狗不理?

一,貴的離譜。

二,貴的基礎上,你吃的還是包子,不是龍蝦鮑魚海參,包子天津有的是,做的比狗不理好的不敢說,但做的差不多的(口味差小於5%)沒有50家也得有20家,但人家價格只有你狗不理的1/5-1/8。

三,貴的離譜、貴的不合適的基礎上,狗不理用鼻孔看人,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人家定位是服務權貴,拿著雞毛當令箭,你小老百姓我不尿,你外地遊客來一個坑一個,人家的長期飯票不是你們這些俗人。。。直到那些不俗的都TM進去吃牢飯了,狗不理才知道得換打法了,可惜晚了。

最後,精神分裂的品牌讓你吃出精神分裂的滋味。在北方肉包子打根兒上就不是什麼「高級食品」,而是街頭撂攤的平常百姓吃食。你把個包子做成個金的,它也是個包子。有興趣的建議再去研究一下狗不理集團和它老闆以及它老闆名下的其他天津百年老字號,偽裝成私企的國企說的就是這種。

所以,不推薦去狗不理吃包子,天津好吃的包子有的是,不難吃的包子滿大街都是。


我是八十年代初出生的,土生土長在天津市區,我小時候,我奶奶有個外甥,是狗不理的廚師,我那時候就盼著他來看我奶奶,因為他每回來都會給我奶奶帶點狗不理包子,那是真香,雖然不是現出鍋,還是特別好吃,也許是八十年代人們肚子里還是缺油的緣故,我反正覺得是真好吃。我第一次吃先出鍋的狗不理,也是我奶奶帶我去的,山東路總店,人山人海呀,要不是我奶奶那個外甥給我們加三,我們根本排不上個,我記得那時候吃的是點紅點的三鮮的,太好吃了,天津包子就得吃現出鍋的,涼了真沒意思了。怎麼說呢,到了九十年代甚至二十一世紀初. 狗不理包子的水準其實都沒下降,只是後來我們河東這邊開了一個張記包子,我記得第一個店開在唐口地道靠近內環線那邊,現在是加油站了。張記包子又比狗不理好吃了,個個有蝦仁,主要還便宜。我和我奶奶是天津包子的死忠粉,又離我們家很近,時不時我就步行去排隊買現出鍋的張記包子,直到現在我機會每周都得跑去吃一次現出鍋的張記包子,水平不如以前了,但是跟現在的狗不理一比,狗不理真不行了。作為一個天津人,除了偶爾一次速凍狗不理以外,我開二十年沒去過狗不理吃包子了,首先是價格,自從狗不理賣給了那個藥廠老闆(天津宏仁堂 同仁堂藥廠都被一個來自河北吳橋的老闆私有化了)收購以後,搞上市,搞資本運作,開店擴張,不能說不對,當然到了今天好像狗不理的這套商業模式徹底涼了。只能說他們這麼一搞,狗不理徹底變味了,價格虛高,已經不是普通天津老百姓能吃的起的了,再加上名聲已經臭了,一提狗不理,天津老百姓馬上跟坑人,坑外地遊客聯繫起來了,再說天津這十幾二十年崛起了好幾個包子品牌,津門張記包子 老城裡二姑包子 鳥市姜記包子等等,味道都不錯,價格也接地氣,外地朋友也許不理解,只要是個正經的天津包子鋪,只要它位於老城區,一到中午晚上飯點,必然排隊,老天津人一定要吃現出鍋的水餡包子,哪怕得等。這個是老天津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以後的孩子就難說了 ,再加上城市人口的高度融合,外地朋友其實喜歡吃天津水餡半發麵包子的真不多,這也就是狗不理沒有在全國打響的最主要原因吧,不過狗不理已經成了天津包子的代名詞了,不管天津人吃不吃,這個事實改變不了,這就是文化的傳承品牌的力量吧。。。


很久前吃過,印象里那時的狗不理包子又白又圓,褶兒都是均勻分布的。味道沒什麼特別,跟普通的包子鋪差不多。後來外地朋友來天津又去過一次,一小籠包子也就四五個吧,好幾十塊錢。然後就再也不去了。天津有幾家包子鋪還不錯,老城裡二姑包子總店,永勝包子都不錯,性價比挺高,比狗不理強多了吧。


之前吃,尤其是他家包子拿回來自己熱一下還挺好吃的。

但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現在價格太高,味道也一般....服務態度也不行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