⒋侔l事件、對於事件的詮釋、生理變化(腦部、神經系統變化)、體驗(感受、行動衝動)、表達(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語言等)、行動等。

我們一個一個成分具體來看。

(1)脆弱因素:有些是天生,有些人生來就情緒感受性和反應性更高;有些是後天習得,周圍環境對一個人情緒的反應,會強化或者削弱TA的敏感性,比如,父母和孩子特質不匹配,經常責怪一個天生敏感的孩子太情緒化,反而強化了情緒的敏感性。

(2)促發事件:有些是天生的,也就是人類共有的促發因素,比如,我們都會因為看到野獸而害怕,因為失去親人而悲傷;有些是後天習得的,比如一個有焦慮特點的人,相比較來說,會有更多更廣泛的焦慮促發事件,比如,沒有按照原計劃晚出門,孩子一次成績下降等。

(3)對於事件的詮釋:這個可能後天習得的因素更大,我們對於事情的解讀和看法大部分都是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結合自己生活經歷進行的探索,慢慢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做事規則理念。

(4)生理變化:情緒發生時候的生理變化是全然天生的,人類的本能。比如,緊張時候會血壓升高、心跳加快、體溫上升、肌肉緊張、出冷汗、汗毛直豎等。

(5)體驗:感受每個人差別不大的,比如,悲傷:活力低弱、沉重、空虛等感覺,憤怒:高度能量、激動不安等;行動衝動也是本能的,比如憤怒:想要戰鬥,恐懼:想要逃跑。

(6)表達:我們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語言等,在每種情緒下會有本能的反應,比如緊張時候,臉部:眉毛挑起,眼睛瞪圓,嘴巴大張等,肢體:緊握拳頭、身體後仰,言語:啊!!!

我們有根據一個人的表達(面部、肢體、語言表現)去識別出來情緒的能力。但情緒的表達也可以通過後天進行訓練,比如中國古代對淑女的要求:笑不漏齒等。

(7)行動:前邊說到有本能的衝動,但是否按照衝動做事是可以後天訓練的,比如,憤怒讓我想罵人,但我不一定這麼做,也不一定會在任何場合這麼做,這是後天訓練的。

綜上,情緒還是比較複雜的,裡邊有先天的本能的部分,也有後天習得的部分。

發佈於 01-24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二哈的覺醒二哈的覺醒理工電子自動化

你好,能問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你是一個會獨立思考的人,非常難得,可是非常遺憾,我想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任何人能夠給出一個完整,系統的回答,言外之意就是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別急,我沒瞎說,聽我繼續往下分析,接下來我試圖說明一下我對這件事的看法:

1:情緒它到底怎麼產生的啊,來源是哪裡?首先確定的一點是它肯定來自於我們人類最神祕的器官:大腦,當然是你的思維產生了你的情緒了,這時候肯定有人站出來說,還與我們的身體狀態有關,和我們分泌的激素有關,對,你說的沒錯,但最後還是大腦說的算,比如說:事例:有時候你感冒了,情緒不但不低落,還很開心,這種情況很多吧?還有,你前一秒還很開心,結果下一秒就有點不爽了,,,種種你經歷過的情緒,你可以想想,其實情緒只同大腦有關,只與你的思維方式有關!

2:接下來,既然情緒和大腦有關,那麼這種關係講具體一些是啥樣的呢:

大腦有接受外部信息,分析外部信息的基本能力,你的聽覺,感覺,觸覺將外部世界的一些信息接收進來,接下來就是大腦對信息的分析,好,重點來了,可以說情緒和你分析這個問題的方式有直接的關係,你對這件事是怎麼看的會影響你的情緒:比如:你已經一白天沒離開牀了,宿舍裏燈光昏暗,現在是下午5.00,你脫著疲憊不堪的身體起牀,發現只有你一個人在宿舍,一般會有倆種相反的表現,一種是對浪費時間後的不安和懺悔,一種是養足精神後的開心,試問不同的人為啥會出現不同的情感回饋,因為思維方式的不同,只能說後者的學識和對生活的體驗比較豐富!總結一下:無論是情緒還是你對生活的態度,還是社交,還是生活的任何一方面,你給出的是積極的表現還是消極的表現只取決於你的思考方式,與其他無關,想過的得心應手,只有提高自己的思維方式,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形成自己的世界觀!思維方式是啥,是你大腦裏的知識嗎?不是,思維方式是一種身為人的本質東西,他塑造了你,思維方式是你遇到問題腦海里閃現出來的第一個想法,舉個例子,比如你在朋友的社交方面,有時候你會力不從心,你會覺得和有的夥伴沒話說,說不到一起,這時如果你腦海里閃現出的是自己變了,和朋友說不到一起是自己的問題,那你表現出的一定是惶恐和害羞,讓別人也不舒服,如果你腦海里閃現出的是社交這個東西,本身就不會完美,必然會有不同,尊重這種不同就好了,這時候你表現出的是淡然,風雅,舒服的感覺!這就是思維方式,對一個事物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解讀,這是慢慢思考,經歷的到的,祝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可以有所收穫!

你好,能問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你是一個會獨立思考的人,非常難得,可是非常遺憾,我想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任何人能夠給出一個完整,系統的回答,言外之意就是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別急,我沒瞎說,聽我繼續往下分析,接下來我試圖說明一下我對這件事的看法:

1:情緒它到底怎麼產生的啊,來源是哪裡?首先確定的一點是它肯定來自於我們人類最神祕的器官:大腦,當然是你的思維產生了你的情緒了,這時候肯定有人站出來說,還與我們的身體狀態有關,和我們分泌的激素有關,對,你說的沒錯,但最後還是大腦說的算,比如說:事例:有時候你感冒了,情緒不但不低落,還很開心,這種情況很多吧?還有,你前一秒還很開心,結果下一秒就有點不爽了,,,種種你經歷過的情緒,你可以想想,其實情緒只同大腦有關,只與你的思維方式有關!2:接下來,既然情緒和大腦有關,那麼這種關係講具體一些是啥樣的呢:大腦有接受外部信息,分析外部信息的基本能力,你的聽覺,感覺,觸覺將外部世界的一些信息接收進來,接下來就是大腦對信息的分析,好,重點來了,可以說情緒和你分析這個問題的方式有直接的關係,你對這件事是怎麼看的會影響你的情緒:比如:

你已經一白天沒離開牀了,宿舍裏燈光昏暗,現在是下午5.00,你脫著疲憊不堪的身體起牀,發現只有你一個人在宿舍,一般會有倆種相反的表現,一種是對浪費時間後的不安和懺悔,一種是養足精神後的開心,試問不同的人為啥會出現不同的情感回饋,因為思維方式的不同,只能說後者的學識和對生活的體驗比較豐富!

總結一下:無論是情緒還是你對生活的態度,還是社交,還是生活的任何一方面,你給出的是積極的表現還是消極的表現只取決於你的思考方式,與其他無關,想過的得心應手,只有提高自己的思維方式,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形成自己的世界觀!思維方式是啥,是你大腦裏的知識嗎?不是,思維方式是一種身為人的本質東西,他塑造了你,思維方式是你遇到問題腦海里閃現出來的第一個想法,舉個例子,比如你在朋友的社交方面,有時候你會力不從心,你會覺得和有的夥伴沒話說,說不到一起,這時如果你腦海里閃現出的是自己變了,和朋友說不到一起是自己的問題,那你表現出的一定是惶恐和害羞,讓別人也不舒服,如果你腦海里閃現出的是社交這個東西,本身就不會完美,必然會有不同,尊重這種不同就好了,這時候你表現出的是淡然,風雅,舒服的感覺!這就是思維方式,對一個事物有著屬於自己的獨特解讀,這是慢慢思考,經歷的到的,祝看到這篇文章的人可以有所收穫!

哈佛有一門很火爆的課程叫做《積極心理學》,其實質就是幫助我們認識自我的情緒,並且從積極的角度來理解情緒。那麼,是什麼原因使我們產生了情緒?情緒來自何方?


科學研究表明,我們大腦中樞的一些特殊的原始部位明顯地決定著我們的情緒。但是,人類語言的使用和更高級的大腦中樞又影響和支配著比較原始的大腦中樞。影響著我們的情緒和行為的主要來源是我們自己的思維。


另外,有些專家也指出:遺傳結構只是在很小程度上決定著你是傾向於安靜還是傾向於激動。而孩提時的經驗和當時周圍人的情緒則影響著你的情緒的萌芽。各種生理因素(如疾病、睡眠缺乏、營養不良等)可能使你變得容易激動。


但是,對大部分人來說,這些因素並不能完全決定著我們滿意的程度,也不能決定我們能否免受焦慮、憤怒和抑鬱之苦。我們的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我們的信念、思考問題的方式。這正是情緒不易控制的真正原因。


情緒就是情感,是與身體各部位變化有關的身體狀態,上面講述了,情緒分為兩大類,下面細分一下情緒的類別,情緒的種類很多,一般分為以下 6 類:


1.原始的基本的情緒。具有高度的緊張性,包括快樂、憤怒、恐懼和悲哀。


2.感覺情緒。包括疼痛、厭惡、輕快。

3.自我評價情緒。主要取決於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與各種行為標準的關係的知覺。包括成功感與失敗感、驕傲與羞恥、內疚與悔恨。


4.戀他情緒。這類情緒常常凝聚成為持久的情緒傾向或態度,主要包括愛與恨。


5.欣賞情緒。包括驚奇、敬畏、美感和幽默。


這些情緒對人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情緒可能帶來偉大的成就,也可能帶來慘痛的失敗,所以,我們必須瞭解、控制自己的情緒。


我們幾乎每天都要表達自己的情緒,「今天我高興」,「我現在很懊惱」,「昨天那事讓我感到很難過」,「嚇死我了」,「真討厭」,「我喜歡你」……也會描述他人的情緒,「他太緊張了」,「這人怎麼這麼開心」,「我父親對我很生氣」,「昨晚聖誕節舞會上,大家都很興奮」。


情緒是我們每個人不可缺少的生活體驗,情緒是有血有肉的生命的屬性,「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情緒無所謂對錯,常常是短暫的,會推動行為,易誇大其詞,可以累積,也可以經疏導而加速消散。情緒的好和壞事實上與我們自己的心態和想法有關,與刺激關係並不大,一件事,在別人眼中看著是悲哀的,在你眼中也許就是喜樂的,看自己怎麼想了。


情緒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可以依據情緒發生的強度、持續的時間以及緊張的程度,把情緒分為心境、激情和應激反應 3 種類型:


1.心境。心境是一種微弱、平靜、持續時間很長的情緒狀態,也就是我們大家常說的「心情」。可當人們心情煩躁時又會覺得諸事不順,連老天爺都和自己作對,就連喝水都會塞牙。


心境是受到個人的思維方式、方法、理想以及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影響的。同樣的外部環境會造成每個人不同的情緒反應。有很多在惡劣環境中保持樂觀向上的例證,像那些身殘志堅的人、臨危不懼的人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

2.激情。激情是迅速而短暫的情緒活動,通常是強有力的。我們經常說的勃然大怒、大驚失色、欣喜若狂都是激情所致。很多情況下激情的發生是由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引起的。而這些事情往往是突發的,使人們在短時間內失去控制。激情是常被矛盾激化的結果,也是在原發性的基礎上發展和誇張表現的結果。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哈佛情商課

蘇明明

閱文出版社

¥1.99 會員免費

發佈於 2020-11-26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匿名用戶匿名用戶

自己的見解,看看就好。

情緒受思想引導。情緒本身是具有創造力和破壞力的,因為情緒會影響自身的能量,能量影響自身的生理機能,消極的情緒,影響能量對自身的輸出狀體,高強度的消極情緒,會使能量在自身體內噴發,會使器官超負荷運轉,從而影響身體機能;消極的情緒會使能量輸出不斷減少,降低身體機能的功率,在抵禦疾病等情況乏力。情緒就像是發動機,消極的情緒只會引發身體機能高負荷運轉或低功率運行,都會給自身造成隱患,積極的情緒比較溫和穩定,會使發動機正常運轉,輸出人體所需要的能量,所以我們需要努力維持較高的積極情緒,雖然比較困難,但是收益很大。那麼情緒越高越好嗎?當然也不是,過分的高興也會傷身,這是情緒對自身的影響。根據宇宙能量法則,萬物都是由最基本的能量組成,每時每刻都在吸收、釋放著自身的能量,人的身體需要吸收生物能量維持自生溫度,同時也在釋放熱能。人的情緒也在吸收他人能量並釋放自己情緒的能量。根據吸引力法則,同性相吸,我們會吸收他人釋放的相同情緒能量,並轉化至自身。比如一個小孩在哭,另一個小孩往往也會哭。但是人的思想是一個精神調節器,不但會控制自身情緒能量的輸出,也會控制外在情緒能量的輸入。所以,一個陌生人哭泣,我們往往不會難過,自己的至親哭泣,我們會很難過,因為我們此時思想沒有設限,我們允許自己可以難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情緒會影響他人,也會受到他人影響。當然,我們不僅可以通過情緒來影響他人,也可以通過思想影響他人,但是思想是有形的,情緒是無形的,往往無形勝有形。為什麼我們很欣賞某個人的氣質,往往不是他說了什麼,而是其自身所散發出來的精神狀態影響了我們,精神狀態的核心就是情緒所散發的能量。

所有的情緒都可以分為2類,積極的和消極的,X軸以上的是積極的,以下的是消極的。情緒是有程度的和張力的,這個可以用Y軸表示,程度越高,在Y軸的位置也越高。任何一種情緒都有其對立面,並且程度也是相同的。X軸以上的情緒具有修復和創造能力,以下的具有破壞和毀滅能力。當我們陷入某種情緒的時候,也要提防這種情緒的對立面,比如如果你有很高的優越感,你也會時刻面對自卑感,當我們備受打擊的之後,如果喪失了優越感,那麼我們也不得不接受自卑感,優越感越高,自卑感越強烈。積極的情緒往往表現比較溫和、穩定,消極的情緒會表現的暴躁、波動。

那麼情緒是怎麼產生的,又是如何觸發的? 人在母體裏是沒有情緒的,出生之後可以感受到的情緒,少部分是由遺傳得到的,這個是人類進化史附帶的產物;而大部分的情緒、記憶等是在伴隨著出生、成長、成熟、衰老的過程中,積累在我們的潛意識裡的,就像一團有標記的氣體一樣,氣團就是情緒,穩定時是氣團,處發時就是氣體,充斥全身,標記就是記憶。我們能夠回想起來的記憶,都會感受到當時的情緒,這也是為什麼演員回想過去傷心事可以瞬間流淚。有些記憶我們無法回想起來,只是我們的顯意識無法調取,但不代表記憶和情緒就消失了,它們只是隱藏起來了,只有在特定情況才會觸發。比如當你遇到危險情況,本能的恐懼。所以,在外界的刺激下,情緒是可以不經思維過程而直接觸發的,恐懼是最普遍、經典的例子。另一方面,我們的思想、思維可以調動、引導、觸發情緒,並通過記憶給情緒打上標記。所以,人的情緒的觸發,一部分是受外界刺激,本能觸發,情緒發生的快,消失的也快,強度高,記憶標籤打上的印記也比較深刻,這樣的情緒,往往是最低級的情緒。另外一部分是受思維引導而觸發的情緒,情緒發生的相對較慢,消失的也快,當然,記憶標籤印刻的也比較淺,強度低,顯意識調取困難,當然,有些由思想觸發的情緒強度很高,也會給記憶打上深刻的烙印。我們的情緒無時無刻不在,某些時刻,因為情緒強度高,我們可以感受到;但大部分時間,情緒強度低,我們感受不到,但不代表情緒就沒有了,人是活在情緒裡面的。但因為情緒有2面,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並且強度都有高低起伏,每個人都活在強度低的積極或者消極情緒裏,這種情緒的產生,不是情緒在潛意識裡的本能觸發,而是受思維影響的。所以一個人如果出現抑鬱、煩躁等消極情緒,是受自己的思維方式及產生的思想結果所影響,改變這種情緒,首先需要改變自己的思想。總體來說,情緒是人行為的推動力,思維是情緒的觸發及方向引領的裝置,保持積極的情緒,需要修正自己的思想,從而看到更好的自己及未來,杞人憂天不會幫助我們行動起來。

為什麼要保持積極的情緒,而不是消極的情緒?

有生命的萬物,本質都是趨利避害的,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趨善避惡的,從而達到長樂與長壽的狀態,方法就是學習、懷德以及中庸的為人處世之法。人們都希望能夠得到一個有利自己的結果,而害怕失去或者遭遇不幸。積極情緒的作用,對己、對人皆有好處。對己,可以保持內心世界的和諧,愉悅,就好比涓涓流水,平靜、清澈、祥和。這種情緒幫助我們更傾向於看向結果的正面,同時不畏懼負面,從而激發我們心底的激情,採取行動,獲取希望的結果。消極的情緒會給我們內心蒙上一層陰影,越積越厚,即便是成功就在眼前,你也可能因這道光透不進自己的內心世界而失去採取行動的動力,而從錯失。當你想要生火做飯,你想要拾到濕的木柴還是乾的?消極的情緒就是濕的木柴,會阻礙我們燃起希望之火,這火晚一分鐘燃起,我們就多一分鐘飢餓。對人,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積極情緒感染他人,當我們自己看到希望之光,並且真的相信,別人也會看到,自己沒看到,怎麼幫助別人看到,無所取,何以予?

世界本來是沒有顏色的,我們能看到顏色,是因為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為了適應外在環境,形成的一種可以識別顏色的功能器官,並且通過遺傳保存樂下來,我們眼中的世界從來都不是世界本來的樣子,是外在世界在內心世界的反射。我們的思維和情緒也會影響我們看到世界的感受。高興時和悲傷時,世界在我們的內心世界的反饋是不一樣的,我們用行動回饋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你可能很喜歡你的房間,你可能也會感受到,自己的房間或者整個城市都像牢籠。世界的本質從來沒變,外在的世界雖然有很多變化,但只是形式而已。我們通過這些形式,歸納出了我們所看到的真理,雖然我們永遠無法證實真理,但是此時此刻,我們也無法證偽真理,那真理是真理嗎?我覺得只要符合當下,就是我們的真理,不適用了,就是過去的真理,未來的歪理,我們絕大部分人,追求的從來不是真理的準確性,而是它能帶領我們發揮人類的主管能動性,幫助我們在內在和外在世界獲取收益,用,取來,沒用了,棄之。對於情緒,積極的情緒有用,我們就改變自己的思想去獲取,如果消極的情緒真的有用,我們也可以這樣做。積極的情緒是稀缺的,不是生而有之,我們需要改變思想並且努力實踐,才能獲得,並且在思想層面抵禦不良思想及情緒的入侵。

如果保持積極的情緒?

我們的情緒經常會受到外界的刺激而變得暴躁、壓抑,也會受到消極的情緒影響,而變得消極。迫於父母或者生計壓力而改換工作、父母催促結婚,領導訓斥、生意失敗、離婚、孩子生病等等,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事實卻是如此,但是我們如此安慰自己,就失去了本源的積極和行動的動力。事物皆有2面,我們之所以感受到壓力、困苦,是因為我們專註於不好的一面,對好的一面的沒看到、欺騙自己沒看到、不想看到或者覺得弊大於利,不管你想不想看到或者對好的一面是否感興趣,好的一面就擺在那裡,沒有變。我們的線性思維把我們的目光侷限在直接反饋上,卻不管這樣的思考方式對我們的情緒產生什麼樣的結果,積極的或者消極的我們都欣然接受,即便有時很痛苦,我們也只能默默忍受。我們想改變這種情緒,壓抑、消沉、抑鬱,卻很難奏效,於是我們反抗給我們施加壓力的人或者事情,以求改變這種糟糕的情緒和狀態,改變不了,就只能隨波逐流,永遠做違心的事情,永遠看不到成功的希望。最後總結就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根據宇宙因果法則,什麼的因就會導致什麼樣的果,沒人可以逃脫。不播種,就沒有收穫,不走路,就不可能留下你的腳印。因為一件不如意的事情促成消極情緒,你就失去了做事情的動力,沒有動力,自然也就拋棄了做事的執行力、想像力以及解決困難的毅力,如果這樣也能成功,那得感謝周邊的人和環境,因為他們的努力,間接的幫助了自己,所以消極情緒纔是因,你面臨的現實就是你不得不接受的果。 樂光的構思、悲觀的計劃、樂觀的執行,稻盛和夫名言。這種只專註於事物好的一面,才能給我們帶來情緒的改觀,也是實現積極情緒切實可行的方法,想像力、執行力、毅力等才會紛至沓來,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沒有這些,而是因為我們線性思維方式,讓我們著眼於悲觀一面,使得我們主動放棄了這些。我們的情緒永遠比事情本身重要,改變情緒的唯一辦法,就是改變思維方式。

要小心積極情緒的獲取方式,積極情緒從來都是向內求,而不是外求,是和諧共存,不是競爭攀比,是努力追求,不是水中望月,是過程的享受,不是完美的結果。當我們期望別人改變想法、事情因己而改變,這種外求的想法,會毀掉我們的情緒,改變自己對事物、事情、他人等的認知,著眼於好的一面,通過改變自己思維來改變情緒,這就是內求,往往會帶來好的結果。有很多人有優越感,如果從小到大,學習一直出色,或者事業很成功、人生沒有大的波動,就會產生很強的優越感。優越感是通過與人對比並勝利得來的,這種競爭攀比之心會破壞我們內心與人、與事、與環境和諧相處的狀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界選擇的從來都不是力量強大的生物,而是可以適應環境、可以與環境和諧相處的生物。我們自己內心建立的優越感或許可以讓我們獲取力量、自信等感覺,但危害也很大,如果接連遭遇失敗,失去的不僅是優越感,還有從心底激發的自卑感,除非我們有更強大的某種力量壓制它,否則誰也逃不掉。如何達到和諧共存?還是要回到內求的方面,需要將專註力放到事情的正面,採取行動,聚合人、事、物等求之,不要將專註力放到你做錯的上面。只要事情的正面是利己利人利社會的,可以大膽求之,我們可能會忽視某些人或事情,或者犯錯,這些具體的行動需要我們學習具體的方法來修正,但是首先一點就是著眼於目標,堅信自己的目標,其他的都是次要的,小人無錯,君子長過嘛。


自己的見解,看看就好。

情緒受思想引導。情緒本身是具有創造力和破壞力的,因為情緒會影響自身的能量,能量影響自身的生理機能,消極的情緒,影響能量對自身的輸出狀體,高強度的消極情緒,會使能量在自身體內噴發,會使器官超負荷運轉,從而影響身體機能;消極的情緒會使能量輸出不斷減少,降低身體機能的功率,在抵禦疾病等情況乏力。情緒就像是發動機,消極的情緒只會引發身體機能高負荷運轉或低功率運行,都會給自身造成隱患,積極的情緒比較溫和穩定,會使發動機正常運轉,輸出人體所需要的能量,所以我們需要努力維持較高的積極情緒,雖然比較困難,但是收益很大。那麼情緒越高越好嗎?當然也不是,過分的高興也會傷身,這是情緒對自身的影響。根據宇宙能量法則,萬物都是由最基本的能量組成,每時每刻都在吸收、釋放著自身的能量,人的身體需要吸收生物能量維持自生溫度,同時也在釋放熱能。人的情緒也在吸收他人能量並釋放自己情緒的能量。根據吸引力法則,同性相吸,我們會吸收他人釋放的相同情緒能量,並轉化至自身。比如一個小孩在哭,另一個小孩往往也會哭。但是人的思想是一個精神調節器,不但會控制自身情緒能量的輸出,也會控制外在情緒能量的輸入。所以,一個陌生人哭泣,我們往往不會難過,自己的至親哭泣,我們會很難過,因為我們此時思想沒有設限,我們允許自己可以難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情緒會影響他人,也會受到他人影響。當然,我們不僅可以通過情緒來影響他人,也可以通過思想影響他人,但是思想是有形的,情緒是無形的,往往無形勝有形。為什麼我們很欣賞某個人的氣質,往往不是他說了什麼,而是其自身所散發出來的精神狀態影響了我們,精神狀態的核心就是情緒所散發的能量。

所有的情緒都可以分為2類,積極的和消極的,X軸以上的是積極的,以下的是消極的。情緒是有程度的和張力的,這個可以用Y軸表示,程度越高,在Y軸的位置也越高。任何一種情緒都有其對立面,並且程度也是相同的。X軸以上的情緒具有修復和創造能力,以下的具有破壞和毀滅能力。當我們陷入某種情緒的時候,也要提防這種情緒的對立面,比如如果你有很高的優越感,你也會時刻面對自卑感,當我們備受打擊的之後,如果喪失了優越感,那麼我們也不得不接受自卑感,優越感越高,自卑感越強烈。積極的情緒往往表現比較溫和、穩定,消極的情緒會表現的暴躁、波動。

那麼情緒是怎麼產生的,又是如何觸發的? 人在母體裏是沒有情緒的,出生之後可以感受到的情緒,少部分是由遺傳得到的,這個是人類進化史附帶的產物;而大部分的情緒、記憶等是在伴隨著出生、成長、成熟、衰老的過程中,積累在我們的潛意識裡的,就像一團有標記的氣體一樣,氣團就是情緒,穩定時是氣團,處發時就是氣體,充斥全身,標記就是記憶。我們能夠回想起來的記憶,都會感受到當時的情緒,這也是為什麼演員回想過去傷心事可以瞬間流淚。有些記憶我們無法回想起來,只是我們的顯意識無法調取,但不代表記憶和情緒就消失了,它們只是隱藏起來了,只有在特定情況才會觸發。比如當你遇到危險情況,本能的恐懼。所以,在外界的刺激下,情緒是可以不經思維過程而直接觸發的,恐懼是最普遍、經典的例子。另一方面,我們的思想、思維可以調動、引導、觸發情緒,並通過記憶給情緒打上標記。所以,人的情緒的觸發,一部分是受外界刺激,本能觸發,情緒發生的快,消失的也快,強度高,記憶標籤打上的印記也比較深刻,這樣的情緒,往往是最低級的情緒。另外一部分是受思維引導而觸發的情緒,情緒發生的相對較慢,消失的也快,當然,記憶標籤印刻的也比較淺,強度低,顯意識調取困難,當然,有些由思想觸發的情緒強度很高,也會給記憶打上深刻的烙印。我們的情緒無時無刻不在,某些時刻,因為情緒強度高,我們可以感受到;但大部分時間,情緒強度低,我們感受不到,但不代表情緒就沒有了,人是活在情緒裡面的。但因為情緒有2面,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並且強度都有高低起伏,每個人都活在強度低的積極或者消極情緒裏,這種情緒的產生,不是情緒在潛意識裡的本能觸發,而是受思維影響的。所以一個人如果出現抑鬱、煩躁等消極情緒,是受自己的思維方式及產生的思想結果所影響,改變這種情緒,首先需要改變自己的思想。總體來說,情緒是人行為的推動力,思維是情緒的觸發及方向引領的裝置,保持積極的情緒,需要修正自己的思想,從而看到更好的自己及未來,杞人憂天不會幫助我們行動起來。

為什麼要保持積極的情緒,而不是消極的情緒?

有生命的萬物,本質都是趨利避害的,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趨善避惡的,從而達到長樂與長壽的狀態,方法就是學習、懷德以及中庸的為人處世之法。人們都希望能夠得到一個有利自己的結果,而害怕失去或者遭遇不幸。積極情緒的作用,對己、對人皆有好處。對己,可以保持內心世界的和諧,愉悅,就好比涓涓流水,平靜、清澈、祥和。這種情緒幫助我們更傾向於看向結果的正面,同時不畏懼負面,從而激發我們心底的激情,採取行動,獲取希望的結果。消極的情緒會給我們內心蒙上一層陰影,越積越厚,即便是成功就在眼前,你也可能因這道光透不進自己的內心世界而失去採取行動的動力,而從錯失。當你想要生火做飯,你想要拾到濕的木柴還是乾的?消極的情緒就是濕的木柴,會阻礙我們燃起希望之火,這火晚一分鐘燃起,我們就多一分鐘飢餓。對人,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積極情緒感染他人,當我們自己看到希望之光,並且真的相信,別人也會看到,自己沒看到,怎麼幫助別人看到,無所取,何以予?

世界本來是沒有顏色的,我們能看到顏色,是因為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為了適應外在環境,形成的一種可以識別顏色的功能器官,並且通過遺傳保存樂下來,我們眼中的世界從來都不是世界本來的樣子,是外在世界在內心世界的反射。我們的思維和情緒也會影響我們看到世界的感受。高興時和悲傷時,世界在我們的內心世界的反饋是不一樣的,我們用行動回饋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你可能很喜歡你的房間,你可能也會感受到,自己的房間或者整個城市都像牢籠。世界的本質從來沒變,外在的世界雖然有很多變化,但只是形式而已。我們通過這些形式,歸納出了我們所看到的真理,雖然我們永遠無法證實真理,但是此時此刻,我們也無法證偽真理,那真理是真理嗎?我覺得只要符合當下,就是我們的真理,不適用了,就是過去的真理,未來的歪理,我們絕大部分人,追求的從來不是真理的準確性,而是它能帶領我們發揮人類的主管能動性,幫助我們在內在和外在世界獲取收益,用,取來,沒用了,棄之。對於情緒,積極的情緒有用,我們就改變自己的思想去獲取,如果消極的情緒真的有用,我們也可以這樣做。積極的情緒是稀缺的,不是生而有之,我們需要改變思想並且努力實踐,才能獲得,並且在思想層面抵禦不良思想及情緒的入侵。

如果保持積極的情緒?

我們的情緒經常會受到外界的刺激而變得暴躁、壓抑,也會受到消極的情緒影響,而變得消極。迫於父母或者生計壓力而改換工作、父母催促結婚,領導訓斥、生意失敗、離婚、孩子生病等等,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事實卻是如此,但是我們如此安慰自己,就失去了本源的積極和行動的動力。事物皆有2面,我們之所以感受到壓力、困苦,是因為我們專註於不好的一面,對好的一面的沒看到、欺騙自己沒看到、不想看到或者覺得弊大於利,不管你想不想看到或者對好的一面是否感興趣,好的一面就擺在那裡,沒有變。我們的線性思維把我們的目光侷限在直接反饋上,卻不管這樣的思考方式對我們的情緒產生什麼樣的結果,積極的或者消極的我們都欣然接受,即便有時很痛苦,我們也只能默默忍受。我們想改變這種情緒,壓抑、消沉、抑鬱,卻很難奏效,於是我們反抗給我們施加壓力的人或者事情,以求改變這種糟糕的情緒和狀態,改變不了,就只能隨波逐流,永遠做違心的事情,永遠看不到成功的希望。最後總結就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根據宇宙因果法則,什麼的因就會導致什麼樣的果,沒人可以逃脫。不播種,就沒有收穫,不走路,就不可能留下你的腳印。因為一件不如意的事情促成消極情緒,你就失去了做事情的動力,沒有動力,自然也就拋棄了做事的執行力、想像力以及解決困難的毅力,如果這樣也能成功,那得感謝周邊的人和環境,因為他們的努力,間接的幫助了自己,所以消極情緒纔是因,你面臨的現實就是你不得不接受的果。 樂光的構思、悲觀的計劃、樂觀的執行,稻盛和夫名言。這種只專註於事物好的一面,才能給我們帶來情緒的改觀,也是實現積極情緒切實可行的方法,想像力、執行力、毅力等才會紛至沓來,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沒有這些,而是因為我們線性思維方式,讓我們著眼於悲觀一面,使得我們主動放棄了這些。我們的情緒永遠比事情本身重要,改變情緒的唯一辦法,就是改變思維方式。

要小心積極情緒的獲取方式,積極情緒從來都是向內求,而不是外求,是和諧共存,不是競爭攀比,是努力追求,不是水中望月,是過程的享受,不是完美的結果。當我們期望別人改變想法、事情因己而改變,這種外求的想法,會毀掉我們的情緒,改變自己對事物、事情、他人等的認知,著眼於好的一面,通過改變自己思維來改變情緒,這就是內求,往往會帶來好的結果。有很多人有優越感,如果從小到大,學習一直出色,或者事業很成功、人生沒有大的波動,就會產生很強的優越感。優越感是通過與人對比並勝利得來的,這種競爭攀比之心會破壞我們內心與人、與事、與環境和諧相處的狀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自然界選擇的從來都不是力量強大的生物,而是可以適應環境、可以與環境和諧相處的生物。我們自己內心建立的優越感或許可以讓我們獲取力量、自信等感覺,但危害也很大,如果接連遭遇失敗,失去的不僅是優越感,還有從心底激發的自卑感,除非我們有更強大的某種力量壓制它,否則誰也逃不掉。如何達到和諧共存?還是要回到內求的方面,需要將專註力放到事情的正面,採取行動,聚合人、事、物等求之,不要將專註力放到你做錯的上面。只要事情的正面是利己利人利社會的,可以大膽求之,我們可能會忽視某些人或事情,或者犯錯,這些具體的行動需要我們學習具體的方法來修正,但是首先一點就是著眼於目標,堅信自己的目標,其他的都是次要的,小人無錯,君子長過嘛。


情緒是邏輯思維的產物。

邏輯思維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需要耗費大腦自己的能量,很得勁,顯示為大腦溫度升高。當探索受阻時,大腦更加急劇升溫,於是,壞情緒產生。當探索得果時,大腦溫度降低,好情緒產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