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很難量化的問題。

關鍵還是看糖友是否可以把血糖控制達標且穩定。

如果在確診糖尿病後,依舊不管不問,或者維持生活關於治療一段時間沒能長期堅持,類似的大部分糖友,普遍會存在血糖控制不達標、血糖波動較大、併發症風險較大,隨著病程的增加,出現併發症的概率會逐漸增大,大概可以維持5年-10年的相對健康生活。

如果是糖友自律性、自控性好,長期堅持健康的生活干預,並積極學會自我血糖管理,將血糖控制在合理範圍之內,而且長期穩定,併發症的風險會大大的減低或避免,維持長期的健康生活就會很長。

發佈於 03-01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湖人總冠軍湖人總冠軍室內設計師

看你怎麼做的,有沒有按照醫生要求,有沒有控制飲食,加強鍛煉,按時吃藥

只要以上你都能做到,你就是一個健康的正常人

當然,即使最簡單的事情,時間久了,堅持也是最難的

這就要看你多大歲數了,像我,還不到30,我可不想年紀輕輕人就沒了,偶爾放肆一下是允許的,但是大部分時間還是要遵從醫囑,畢竟自己的身體,葬送了就真的葬送了

所有啊,歲數大一點兒的話相對來說可以放寬一些要求,但還是希望大家都能健健康康的,不求長命百歲,咱活個70也行啊,是吧


看你怎麼做的,有沒有按照醫生要求,有沒有控制飲食,加強鍛煉,按時吃藥

只要以上你都能做到,你就是一個健康的正常人

當然,即使最簡單的事情,時間久了,堅持也是最難的

這就要看你多大歲數了,像我,還不到30,我可不想年紀輕輕人就沒了,偶爾放肆一下是允許的,但是大部分時間還是要遵從醫囑,畢竟自己的身體,葬送了就真的葬送了

所有啊,歲數大一點兒的話相對來說可以放寬一些要求,但還是希望大家都能健健康康的,不求長命百歲,咱活個70也行啊,是吧


想要一直「健康」的生活,管控好糖尿病是前提。管控好糖尿病可不僅僅是控制好血糖,還要管好血壓、血脂,要科學飲食營養均衡,要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一旦確診糖尿病就意味著不再是健康的,糖尿病目前仍無法治癒,但如果能很好的進行干預和治療患者會和疾病共存,一直有病無痛(苦)的生活。很多糖尿病患者就做的非常好,即使人到老年、患病二三十年仍舊「很健康」,沒有明顯併發症也沒有痛苦的快樂生活。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併發症。不出現急性和嚴重併發症是糖尿病人長期治療的目標。如果一開始覺得糖尿病不痛不癢的不去治療,飲食不管不控那麼疾病會進行性加重,併發症也會相繼出現、不斷進展。糖尿病併發症早期可以治療,一旦錯過治療的最佳時機只能是帶病生存了。

糖尿病及併發症進展有一定的規律性。

糖尿病患病前3~5年基本沒有癥狀,正是因為早期沒有癥狀,所以很多人患病卻不自知,出現不適才去檢查,確診時往往已經患病3~5年了。

患病3~5一般就會出現併發症,特別是血糖控制不好的,小血管損傷如手腳發涼,眼睛不適如酸脹、乾澀、流淚等。一旦有小血管病變也意味著必然有了神經病變。糖尿病引發神經病變癥狀一般要早於血管病變出現,像末梢神經炎和失眠、腹瀉等很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所以往往被忽視。

患病10年是糖尿病併發症眼病和腎病的高發期,糖尿病腎病共分5期,如果不及時防治,每3~5年就會向前進展一期。一但到腎病5期或眼病6期,加之全身的其他慢性併發症會使人非常痛苦,沒有一點生活質量可言。


糖尿病病人應該明白,對壽命的最大威脅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它的併發症。可以肯定地說,只要糖尿病病人的病情獲得有效的治療,就完全能夠避免糖尿病併發症發生髮展,享受健康人一樣的工作生活,像健康人一樣長壽。所以糖尿病病人要對獲得長壽和高質量的生活應有足夠的信心。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病人,因能堅持正確治療,往往活到很高的年齡。

例子1

20世紀初,就有一個叫賴迪的糖尿病病人,他14歲確診患了糖尿病,並開始接受正規治療。儘管那時的醫學水平還很低,對糖尿病的認識較現在也還有很大的距離,但這位糖尿病病人一直平安地活到了76歲。

例子2

我們曾經接診過一位叫韋華的患者,她在1995年確診為2型糖尿病,一直堅持系統的治療,20年過去了,如今她已經81歲高齡,仍然健在。

如今,現代醫學對糖尿病的認識更深入,治療更規範,手段更高,技術更先進,糖尿病病人長壽和獲得高質量的生活,應該比過去更容易做到了。

各大醫院多年的臨床統計證明,如經科學的醫學管理(即病人能遵守醫囑並和醫生很好的配合)有40%以上糖尿病人的壽命可達到80歲以上。所以對糖尿病人來講,醫生和病人共同的心愿應是7個字,即「壽命和生活質量」,並儘可能提高「壽命和生活質量」。

醫院經常會接診到一些八九十歲的糖尿病患者,很多病程都是一二十年的,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都積極的配合醫生治療,懂得飲食控制結合體育鍛煉。

上面說了那麼多,大家應該可以清楚地了解糖尿病,這個病不是不治之症,所以不要過於悲觀消極。只要能夠及時有效的治療,就能夠避免併發症的發生髮展,糖尿病人也可以得到長壽及高質量的生活。但是要治好糖尿病,這是個長期的過程,不僅需要好的醫生,更需要的是患者自身對糖尿病有充分的了解,懂得管理自己的健康,因為糖尿病跟患者自身的生活作息、飲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

治療糖尿病沒有最好方法,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方法。經常有糖尿病患者問現在治療糖尿病的方法那麼多,什麼方法才是最好的。我們講任何糖尿病的方法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每一個病人應該帶著自己的病情,找一個你信得過的醫生,幫你選用最合適的方法。因為糖尿病是一個異質性的疾病,就是說它的病因很複雜。例如:我的病和你的病都血糖高,但是你的原因和我的原因不一樣,你的父母有糖尿病我父母沒有,而不同原因的疾病必須要用不同的方法治療,必須選擇不同的藥物。 所以希望大家要記住,治療糖尿病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適自己的方法。

美好生活源於健康之初,健康之初,健康科普專業媒體!

發佈於 03-10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糖探糖探?

已認證的官方帳號

經常測血糖看看,把血糖都控制達標,就能避免出現併發症,糖尿病是未病,併發症才是病,因為血糖只是一個代謝指標,併發症才影響到器官。

只要不發展到併發症,就可以一直維持健康生活,不會影響生活質量,更不會影響壽命。

說到底,不管用什麼方法,飲食運動也好,口服降糖葯、胰島素也好,把血糖控制好,才是真的好。

發佈於 03-02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鄭少雄教授鄭少雄教授

若血糖控制良好的話,一般還是不會出現糖尿病併發症的,一般血糖需要控制在7.0以內,現在這種情況還是需要加強飲食運動調理,平時多喝水,多吃綠色蔬菜,適當食用豆製品、乳製品、魚類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運動一般根據身體的情況,每天不低於40-60分鐘,最佳的鍛煉方法就是慢跑、快步走、健身操等有氧鍛煉。

1.科學飲食,規律運動,培養良好生活方式

科學飲食是所有類型糖尿病治療的基礎,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要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則,在控制總能量的前提下調整飲食結構,滿足機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並達到平穩控糖、降低血糖波動、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目的。

不同時間運動對餐後血糖影響不同,餐後散步對降低餐後血糖更有效。相比較而言,高運動強度對餐後血糖控制的效果更好,如快走或慢跑比散步降低餐後2小時血糖效果更顯著。

2.保持健康體重,預防肥胖和消瘦

吃動平衡是指能量的攝入與能量的消耗保持平衡狀態。吃動平衡既是維持健康體重的重要因素,也是調節和控制血糖的重要因素。能量的攝入大於能量的消耗,短期可能導致血糖的升高,長久則會引起超重和肥胖,導致胰島素抵抗,使血糖更加難以控制。反之,能量的攝入小於能量的消耗,則會導致體重下降甚至消瘦及營養不良的發生。消瘦與營養不良也是影響糖尿病患者預後的不利因素,低體重的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率顯著增高。

3.監測血糖,合理用藥,預防低血糖發生

應先確定飲食治療方案,積極實施飲食配餐、吃動平衡,以利血糖調節。當飲食治療和運動不能使血糖控制達標時應及時採用藥物治療或調整藥物治療方案。實施血糖監測可以更好的掌控患者自身的血糖變化,預防低血糖的發生,對飲食、運動以及合理用藥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並可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改善患者治療狀況。

4.主食定量,按需攝入

穀物作為主食是我國居民主要食物來源,也是影響糖尿病患者能量攝入及餐後血糖控制的最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主食攝入量因人而異,應綜合考慮患者的生理狀況、營養狀況、體力活動強度、血糖控制水平、胰島功能以及用藥情況等因素,在營養醫師/營養師的專業指導下,進行個體化設計,制定定量的飲食治療方案。

5.全穀物、雜豆類宜佔主食攝入量的三分之一

隨機對照研究顯示,用50g或100g燕麥分別代替部分穀物主食可顯著降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HbA1c、甘油三酯、膽固醇以及體重。每日攝入2餐糯糙米(glutinous brown rice)有助於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HbA1c和甘油三脂水平,並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有利於控制體重。與單純攝入白米飯相比,分別用斑豆、黑豆或紅腰豆替換三分之一的白米飯後,可顯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水平。

6.提倡選擇低GI主食

在選擇主食時,可參考血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與血糖負荷(glycemic load,GL)兩個參數。提倡選擇低GI 的主食(主要指全谷、雜豆等,當然也與加工或烹調方法有關,作者注)。

7.餐餐有新鮮蔬菜,烹調方法要得當

蔬菜、水果攝入量與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水平呈負相關。蔬菜能量密度低,膳食纖維含量高,礦物質含量豐富。增加蔬菜攝入量可以降低膳食的血糖指數,後者與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呈顯著正相關,膳食血糖指數越高,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也越差。注意蔬菜烹調方式的選擇,避免烹調油攝入過量。

8.每日蔬菜攝入量500g 左右,深色蔬菜佔1/2 以上

糖尿病患者的每日蔬菜攝入量不應低於健康成年人,每日蔬菜攝入量不宜低於500g。蔬菜攝入量≥200g/d 的糖尿病患者的HbA1c、血清甘油三酯以及腰圍均顯著低於攝入量低於100g/d 的患者。進一步分析發現,隨著綠色蔬菜攝入量的增加,患者的HbA1c 水平也呈下降趨勢,每日綠色蔬菜攝入量≥70g 的糖尿病患者的HbA1c 顯著低於每日綠色蔬菜攝入量小於50g 的患者。

9.兩餐之間適量選擇水果,以低GI 水果為宜

低GI 水果攝入與糖尿病患者HbA1c 水平呈顯著負相關。臨床研究顯示,與食用一個或不吃水果相比,每天食用兩個中等大小的低熱量水果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後血糖和HbA1c 水平。這可能與水果中富含抗氧化營養素有關。

糖尿病患者可選擇GI 較低的水果,注意合理安排食用水果的時間,可選擇兩餐中間或者運動前、後吃水果,每次食用水果的數量不易過多。

10.常吃魚、禽,適量吃畜肉,減少肥肉攝入

畜肉,尤其是肥瘦肉含有較多飽和脂肪酸,紅肉攝入量與未來體重增加風險呈正相關。紅肉攝入量與糖尿病風險之間的關聯可能部分通過體重增加和肥胖來解釋,而禽肉類攝入與2 型糖尿病發病風險之間未見顯著相關。

11.少吃煙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類製品

過多攝入加工肉類(包括加工畜禽肉類),可增加2 型糖尿病發病風險。觀察性研究顯示,食物來源及飲用水中硝酸鹽及亞硝酸鹽含量與兒童1 型糖尿病的發生有關。另外,高鹽攝入也是2 型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12.每天不超過一隻雞蛋

每天吃1~2 個雞蛋對2 型糖尿病患者膽固醇、甘油三酯、HDL-C、LDL-C 及血糖水平沒有顯著影響;但與從不吃雞蛋或每周少於一只雞蛋者相比,每天超過1 個雞蛋會增加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

13.每日300 ml 液態奶或相當量奶製品

與其他動物來源蛋白質不同,牛奶及其製品可降低2 型糖尿病發病風險。酸奶經過發酵,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選擇酸奶時應選擇不含蔗糖和蜂蜜的原味酸奶。、

14.重視大豆及其製品的攝入 Meta分析結果顯示每日豆製品攝入量占蛋白質攝入總量35%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HbA1c及空腹胰島素水平顯著降低。每日攝入20g以上大豆及其製品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及LDL-C水平顯著下降, HDL-C水平顯著升高 。

15.零食加餐可適量選擇堅果 研究顯示,在攝入白麵包的同時搭配混合堅果(開心果、扁桃仁、核桃等六種堅果等比例混合)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反應。與等能量對照組相比,每日膳食中包含50~56g堅果有助於降低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HbA1c水平、總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降低冠心病發病風險。 應將奶類、豆類、堅果類納入到2型糖尿病患者的每日飲食中,每日攝入相當於液態奶250~300ml的奶及奶製品、大豆及堅果類30~50g。零食加餐可選擇開心果、扁桃仁等堅果。

16.烹調注意少油少鹽

每日烹調油使用量宜控制在30g 以內。食鹽用量每日不宜超過6g。

17.足量飲用白開水,也可適量飲用淡茶或咖啡

飲用茶和咖啡對2 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保護作用,包括降低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減少糖尿病患者的總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等。

18.不推薦糖尿病患者飲酒

定時定量進餐,有助於糖尿病患者尋找自身餐後血糖變化規律。在等能量等膳食結構的前提下,少量多餐能夠顯著降低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的波動,有助於預防餐後高血糖及餐間低血糖的發生。

20.控制進餐速度,細嚼慢咽

咀嚼次數會影響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的血糖指數,與咀嚼15 次相比,咀嚼30 次所測得的大米的血糖指數更高。攝入同樣食物,細嚼慢咽(一口飯咀嚼40 下與咀嚼15 下相比)會促進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消化吸收,餐後血糖在15 min 之內快速升高,但是隨後血糖趨於平穩,與咀嚼15 下沒有顯著性差異。

但細嚼慢咽可能有助於患者減少進食量。在超重和肥胖的2 型糖尿病患者中所進行的隨機交叉研究結果顯示,減慢進餐速度可以增加採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s,VAS)評估的的飽腹感,降低飢餓感。

21.調整進餐順序,養成先吃蔬菜、最後吃主食的習慣

按照蔬菜-肉類-主食的順序進餐,有利於糖尿病患者短期和長期血糖控制。在糖尿病患者中所進行的干預研究顯示與先吃主食後吃蔬菜(500g/d)/葷菜的進餐順序相比,先吃蔬菜/葷菜後吃主食,其餐後血糖、胰島素水平顯著降低。進一步研究顯示,按照蔬菜-葷菜-主食的順序進餐可降低餐後血糖波動。長期堅持,還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及HbA1c水平顯著降低。

22.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糖尿病的有效控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糖尿病自我管理主要包括飲食控制、規律鍛煉、遵醫囑用藥、監測血糖、足部護理以及高低血糖預防和處理六方面的自我管理行為。

23.定期監測血糖,預防低血糖發生

根據需要有目的地進行血糖監測,可以幫助了解飲食、運動和藥物對血糖的影響,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治療方案。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也要注意預防低血糖發生,低血糖可導致不適甚至致命,要注重預防低血糖的發生。

24.定期接受個體化營養指導

個體化營養指導的實施應包括:個體化膳食和營養狀況評估;個體化營養諮詢、營養處方的制定;適度的諮詢-隨訪頻率等。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顯示,若有專職營養(醫)師提供每年4~12 次的隨訪觀察,可使糖尿病患者的HbA1c 獲得12 月甚至更長時間的顯著改善。除能有效改善臨床結局外,個體化營養指導還有助於糖尿病患者以健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繼續享受喜愛的食物。


經常測血糖看看,把血糖都控制達標,就能避免出現併發症,糖尿病是未病,併發症才是病,因為血糖只是一個代謝指標,併發症才影響到器官。

只要不發展到併發症,就可以一直維持健康生活,不會影響生活質量,更不會影響壽命。

說到底,不管用什麼方法,飲食運動也好,口服降糖葯、胰島素也好,把血糖控制好,才是真的好。

發佈於 03-02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鄭少雄教授鄭少雄教授

若血糖控制良好的話,一般還是不會出現糖尿病併發症的,一般血糖需要控制在7.0以內,現在這種情況還是需要加強飲食運動調理,平時多喝水,多吃綠色蔬菜,適當食用豆製品、乳製品、魚類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運動一般根據身體的情況,每天不低於40-60分鐘,最佳的鍛煉方法就是慢跑、快步走、健身操等有氧鍛煉。

1.科學飲食,規律運動,培養良好生活方式

科學飲食是所有類型糖尿病治療的基礎,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要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則,在控制總能量的前提下調整飲食結構,滿足機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並達到平穩控糖、降低血糖波動、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目的。

不同時間運動對餐後血糖影響不同,餐後散步對降低餐後血糖更有效。相比較而言,高運動強度對餐後血糖控制的效果更好,如快走或慢跑比散步降低餐後2小時血糖效果更顯著。

2.保持健康體重,預防肥胖和消瘦

吃動平衡是指能量的攝入與能量的消耗保持平衡狀態。吃動平衡既是維持健康體重的重要因素,也是調節和控制血糖的重要因素。能量的攝入大於能量的消耗,短期可能導致血糖的升高,長久則會引起超重和肥胖,導致胰島素抵抗,使血糖更加難以控制。反之,能量的攝入小於能量的消耗,則會導致體重下降甚至消瘦及營養不良的發生。消瘦與營養不良也是影響糖尿病患者預後的不利因素,低體重的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率顯著增高。

3.監測血糖,合理用藥,預防低血糖發生

應先確定飲食治療方案,積極實施飲食配餐、吃動平衡,以利血糖調節。當飲食治療和運動不能使血糖控制達標時應及時採用藥物治療或調整藥物治療方案。實施血糖監測可以更好的掌控患者自身的血糖變化,預防低血糖的發生,對飲食、運動以及合理用藥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並可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改善患者治療狀況。

4.主食定量,按需攝入

穀物作為主食是我國居民主要食物來源,也是影響糖尿病患者能量攝入及餐後血糖控制的最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主食攝入量因人而異,應綜合考慮患者的生理狀況、營養狀況、體力活動強度、血糖控制水平、胰島功能以及用藥情況等因素,在營養醫師/營養師的專業指導下,進行個體化設計,制定定量的飲食治療方案。

5.全穀物、雜豆類宜佔主食攝入量的三分之一

隨機對照研究顯示,用50g或100g燕麥分別代替部分穀物主食可顯著降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HbA1c、甘油三酯、膽固醇以及體重。每日攝入2餐糯糙米(glutinous brown rice)有助於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HbA1c和甘油三脂水平,並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有利於控制體重。與單純攝入白米飯相比,分別用斑豆、黑豆或紅腰豆替換三分之一的白米飯後,可顯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水平。

6.提倡選擇低GI主食

在選擇主食時,可參考血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與血糖負荷(glycemic load,GL)兩個參數。提倡選擇低GI 的主食(主要指全谷、雜豆等,當然也與加工或烹調方法有關,作者注)。

7.餐餐有新鮮蔬菜,烹調方法要得當

蔬菜、水果攝入量與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水平呈負相關。蔬菜能量密度低,膳食纖維含量高,礦物質含量豐富。增加蔬菜攝入量可以降低膳食的血糖指數,後者與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呈顯著正相關,膳食血糖指數越高,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也越差。注意蔬菜烹調方式的選擇,避免烹調油攝入過量。

8.每日蔬菜攝入量500g 左右,深色蔬菜佔1/2 以上

糖尿病患者的每日蔬菜攝入量不應低於健康成年人,每日蔬菜攝入量不宜低於500g。蔬菜攝入量≥200g/d 的糖尿病患者的HbA1c、血清甘油三酯以及腰圍均顯著低於攝入量低於100g/d 的患者。進一步分析發現,隨著綠色蔬菜攝入量的增加,患者的HbA1c 水平也呈下降趨勢,每日綠色蔬菜攝入量≥70g 的糖尿病患者的HbA1c 顯著低於每日綠色蔬菜攝入量小於50g 的患者。

9.兩餐之間適量選擇水果,以低GI 水果為宜

低GI 水果攝入與糖尿病患者HbA1c 水平呈顯著負相關。臨床研究顯示,與食用一個或不吃水果相比,每天食用兩個中等大小的低熱量水果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後血糖和HbA1c 水平。這可能與水果中富含抗氧化營養素有關。

糖尿病患者可選擇GI 較低的水果,注意合理安排食用水果的時間,可選擇兩餐中間或者運動前、後吃水果,每次食用水果的數量不易過多。

10.常吃魚、禽,適量吃畜肉,減少肥肉攝入

畜肉,尤其是肥瘦肉含有較多飽和脂肪酸,紅肉攝入量與未來體重增加風險呈正相關。紅肉攝入量與糖尿病風險之間的關聯可能部分通過體重增加和肥胖來解釋,而禽肉類攝入與2 型糖尿病發病風險之間未見顯著相關。

11.少吃煙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類製品

過多攝入加工肉類(包括加工畜禽肉類),可增加2 型糖尿病發病風險。觀察性研究顯示,食物來源及飲用水中硝酸鹽及亞硝酸鹽含量與兒童1 型糖尿病的發生有關。另外,高鹽攝入也是2 型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12.每天不超過一隻雞蛋

每天吃1~2 個雞蛋對2 型糖尿病患者膽固醇、甘油三酯、HDL-C、LDL-C 及血糖水平沒有顯著影響;但與從不吃雞蛋或每周少於一只雞蛋者相比,每天超過1 個雞蛋會增加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

13.每日300 ml 液態奶或相當量奶製品

與其他動物來源蛋白質不同,牛奶及其製品可降低2 型糖尿病發病風險。酸奶經過發酵,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選擇酸奶時應選擇不含蔗糖和蜂蜜的原味酸奶。、

14.重視大豆及其製品的攝入 Meta分析結果顯示每日豆製品攝入量占蛋白質攝入總量35%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HbA1c及空腹胰島素水平顯著降低。每日攝入20g以上大豆及其製品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及LDL-C水平顯著下降, HDL-C水平顯著升高 。

15.零食加餐可適量選擇堅果 研究顯示,在攝入白麵包的同時搭配混合堅果(開心果、扁桃仁、核桃等六種堅果等比例混合)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反應。與等能量對照組相比,每日膳食中包含50~56g堅果有助於降低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HbA1c水平、總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降低冠心病發病風險。 應將奶類、豆類、堅果類納入到2型糖尿病患者的每日飲食中,每日攝入相當於液態奶250~300ml的奶及奶製品、大豆及堅果類30~50g。零食加餐可選擇開心果、扁桃仁等堅果。

16.烹調注意少油少鹽

每日烹調油使用量宜控制在30g 以內。食鹽用量每日不宜超過6g。

17.足量飲用白開水,也可適量飲用淡茶或咖啡

飲用茶和咖啡對2 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保護作用,包括降低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減少糖尿病患者的總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等。

18.不推薦糖尿病患者飲酒

定時定量進餐,有助於糖尿病患者尋找自身餐後血糖變化規律。在等能量等膳食結構的前提下,少量多餐能夠顯著降低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的波動,有助於預防餐後高血糖及餐間低血糖的發生。

20.控制進餐速度,細嚼慢咽

咀嚼次數會影響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的血糖指數,與咀嚼15 次相比,咀嚼30 次所測得的大米的血糖指數更高。攝入同樣食物,細嚼慢咽(一口飯咀嚼40 下與咀嚼15 下相比)會促進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消化吸收,餐後血糖在15 min 之內快速升高,但是隨後血糖趨於平穩,與咀嚼15 下沒有顯著性差異。

但細嚼慢咽可能有助於患者減少進食量。在超重和肥胖的2 型糖尿病患者中所進行的隨機交叉研究結果顯示,減慢進餐速度可以增加採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s,VAS)評估的的飽腹感,降低飢餓感。

21.調整進餐順序,養成先吃蔬菜、最後吃主食的習慣

按照蔬菜-肉類-主食的順序進餐,有利於糖尿病患者短期和長期血糖控制。在糖尿病患者中所進行的干預研究顯示與先吃主食後吃蔬菜(500g/d)/葷菜的進餐順序相比,先吃蔬菜/葷菜後吃主食,其餐後血糖、胰島素水平顯著降低。進一步研究顯示,按照蔬菜-葷菜-主食的順序進餐可降低餐後血糖波動。長期堅持,還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及HbA1c水平顯著降低。

22.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糖尿病的有效控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糖尿病自我管理主要包括飲食控制、規律鍛煉、遵醫囑用藥、監測血糖、足部護理以及高低血糖預防和處理六方面的自我管理行為。

23.定期監測血糖,預防低血糖發生

根據需要有目的地進行血糖監測,可以幫助了解飲食、運動和藥物對血糖的影響,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治療方案。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也要注意預防低血糖發生,低血糖可導致不適甚至致命,要注重預防低血糖的發生。

24.定期接受個體化營養指導

個體化營養指導的實施應包括:個體化膳食和營養狀況評估;個體化營養諮詢、營養處方的制定;適度的諮詢-隨訪頻率等。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顯示,若有專職營養(醫)師提供每年4~12 次的隨訪觀察,可使糖尿病患者的HbA1c 獲得12 月甚至更長時間的顯著改善。除能有效改善臨床結局外,個體化營養指導還有助於糖尿病患者以健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繼續享受喜愛的食物。


若血糖控制良好的話,一般還是不會出現糖尿病併發症的,一般血糖需要控制在7.0以內,現在這種情況還是需要加強飲食運動調理,平時多喝水,多吃綠色蔬菜,適當食用豆製品、乳製品、魚類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運動一般根據身體的情況,每天不低於40-60分鐘,最佳的鍛煉方法就是慢跑、快步走、健身操等有氧鍛煉。

1.科學飲食,規律運動,培養良好生活方式

科學飲食是所有類型糖尿病治療的基礎,糖尿病患者的飲食要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則,在控制總能量的前提下調整飲食結構,滿足機體對各種營養素的需求,並達到平穩控糖、降低血糖波動、預防糖尿病併發症的目的。

不同時間運動對餐後血糖影響不同,餐後散步對降低餐後血糖更有效。相比較而言,高運動強度對餐後血糖控制的效果更好,如快走或慢跑比散步降低餐後2小時血糖效果更顯著。

2.保持健康體重,預防肥胖和消瘦

吃動平衡是指能量的攝入與能量的消耗保持平衡狀態。吃動平衡既是維持健康體重的重要因素,也是調節和控制血糖的重要因素。能量的攝入大於能量的消耗,短期可能導致血糖的升高,長久則會引起超重和肥胖,導致胰島素抵抗,使血糖更加難以控制。反之,能量的攝入小於能量的消耗,則會導致體重下降甚至消瘦及營養不良的發生。消瘦與營養不良也是影響糖尿病患者預後的不利因素,低體重的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率顯著增高。

3.監測血糖,合理用藥,預防低血糖發生

應先確定飲食治療方案,積極實施飲食配餐、吃動平衡,以利血糖調節。當飲食治療和運動不能使血糖控制達標時應及時採用藥物治療或調整藥物治療方案。實施血糖監測可以更好的掌控患者自身的血糖變化,預防低血糖的發生,對飲食、運動以及合理用藥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並可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改善患者治療狀況。

4.主食定量,按需攝入

穀物作為主食是我國居民主要食物來源,也是影響糖尿病患者能量攝入及餐後血糖控制的最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主食攝入量因人而異,應綜合考慮患者的生理狀況、營養狀況、體力活動強度、血糖控制水平、胰島功能以及用藥情況等因素,在營養醫師/營養師的專業指導下,進行個體化設計,制定定量的飲食治療方案。

5.全穀物、雜豆類宜佔主食攝入量的三分之一

隨機對照研究顯示,用50g或100g燕麥分別代替部分穀物主食可顯著降低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HbA1c、甘油三酯、膽固醇以及體重。每日攝入2餐糯糙米(glutinous brown rice)有助於降低糖尿病患者的餐後血糖、HbA1c和甘油三脂水平,並增加胰島素敏感性,有利於控制體重。與單純攝入白米飯相比,分別用斑豆、黑豆或紅腰豆替換三分之一的白米飯後,可顯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水平。

6.提倡選擇低GI主食

在選擇主食時,可參考血糖指數(glycemic index,GI)與血糖負荷(glycemic load,GL)兩個參數。提倡選擇低GI 的主食(主要指全谷、雜豆等,當然也與加工或烹調方法有關,作者注)。

7.餐餐有新鮮蔬菜,烹調方法要得當

蔬菜、水果攝入量與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水平呈負相關。蔬菜能量密度低,膳食纖維含量高,礦物質含量豐富。增加蔬菜攝入量可以降低膳食的血糖指數,後者與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呈顯著正相關,膳食血糖指數越高,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也越差。注意蔬菜烹調方式的選擇,避免烹調油攝入過量。

8.每日蔬菜攝入量500g 左右,深色蔬菜佔1/2 以上

糖尿病患者的每日蔬菜攝入量不應低於健康成年人,每日蔬菜攝入量不宜低於500g。蔬菜攝入量≥200g/d 的糖尿病患者的HbA1c、血清甘油三酯以及腰圍均顯著低於攝入量低於100g/d 的患者。進一步分析發現,隨著綠色蔬菜攝入量的增加,患者的HbA1c 水平也呈下降趨勢,每日綠色蔬菜攝入量≥70g 的糖尿病患者的HbA1c 顯著低於每日綠色蔬菜攝入量小於50g 的患者。

9.兩餐之間適量選擇水果,以低GI 水果為宜

低GI 水果攝入與糖尿病患者HbA1c 水平呈顯著負相關。臨床研究顯示,與食用一個或不吃水果相比,每天食用兩個中等大小的低熱量水果可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後血糖和HbA1c 水平。這可能與水果中富含抗氧化營養素有關。

糖尿病患者可選擇GI 較低的水果,注意合理安排食用水果的時間,可選擇兩餐中間或者運動前、後吃水果,每次食用水果的數量不易過多。

10.常吃魚、禽,適量吃畜肉,減少肥肉攝入

畜肉,尤其是肥瘦肉含有較多飽和脂肪酸,紅肉攝入量與未來體重增加風險呈正相關。紅肉攝入量與糖尿病風險之間的關聯可能部分通過體重增加和肥胖來解釋,而禽肉類攝入與2 型糖尿病發病風險之間未見顯著相關。

11.少吃煙熏、烘烤、腌制等加工肉類製品

過多攝入加工肉類(包括加工畜禽肉類),可增加2 型糖尿病發病風險。觀察性研究顯示,食物來源及飲用水中硝酸鹽及亞硝酸鹽含量與兒童1 型糖尿病的發生有關。另外,高鹽攝入也是2 型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12.每天不超過一隻雞蛋

每天吃1~2 個雞蛋對2 型糖尿病患者膽固醇、甘油三酯、HDL-C、LDL-C 及血糖水平沒有顯著影響;但與從不吃雞蛋或每周少於一只雞蛋者相比,每天超過1 個雞蛋會增加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

13.每日300 ml 液態奶或相當量奶製品

與其他動物來源蛋白質不同,牛奶及其製品可降低2 型糖尿病發病風險。酸奶經過發酵,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選擇酸奶時應選擇不含蔗糖和蜂蜜的原味酸奶。、

14.重視大豆及其製品的攝入 Meta分析結果顯示每日豆製品攝入量占蛋白質攝入總量35%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HbA1c及空腹胰島素水平顯著降低。每日攝入20g以上大豆及其製品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及LDL-C水平顯著下降, HDL-C水平顯著升高 。

15.零食加餐可適量選擇堅果 研究顯示,在攝入白麵包的同時搭配混合堅果(開心果、扁桃仁、核桃等六種堅果等比例混合)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反應。與等能量對照組相比,每日膳食中包含50~56g堅果有助於降低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HbA1c水平、總膽固醇、甘油三酯水平,降低冠心病發病風險。 應將奶類、豆類、堅果類納入到2型糖尿病患者的每日飲食中,每日攝入相當於液態奶250~300ml的奶及奶製品、大豆及堅果類30~50g。零食加餐可選擇開心果、扁桃仁等堅果。

16.烹調注意少油少鹽

每日烹調油使用量宜控制在30g 以內。食鹽用量每日不宜超過6g。

17.足量飲用白開水,也可適量飲用淡茶或咖啡

飲用茶和咖啡對2 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一定保護作用,包括降低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減少糖尿病患者的總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等。

18.不推薦糖尿病患者飲酒

定時定量進餐,有助於糖尿病患者尋找自身餐後血糖變化規律。在等能量等膳食結構的前提下,少量多餐能夠顯著降低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的波動,有助於預防餐後高血糖及餐間低血糖的發生。

20.控制進餐速度,細嚼慢咽

咀嚼次數會影響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的血糖指數,與咀嚼15 次相比,咀嚼30 次所測得的大米的血糖指數更高。攝入同樣食物,細嚼慢咽(一口飯咀嚼40 下與咀嚼15 下相比)會促進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的消化吸收,餐後血糖在15 min 之內快速升高,但是隨後血糖趨於平穩,與咀嚼15 下沒有顯著性差異。

但細嚼慢咽可能有助於患者減少進食量。在超重和肥胖的2 型糖尿病患者中所進行的隨機交叉研究結果顯示,減慢進餐速度可以增加採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s,VAS)評估的的飽腹感,降低飢餓感。

21.調整進餐順序,養成先吃蔬菜、最後吃主食的習慣

按照蔬菜-肉類-主食的順序進餐,有利於糖尿病患者短期和長期血糖控制。在糖尿病患者中所進行的干預研究顯示與先吃主食後吃蔬菜(500g/d)/葷菜的進餐順序相比,先吃蔬菜/葷菜後吃主食,其餐後血糖、胰島素水平顯著降低。進一步研究顯示,按照蔬菜-葷菜-主食的順序進餐可降低餐後血糖波動。長期堅持,還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及HbA1c水平顯著降低。

22.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糖尿病的有效控制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患者的自我管理行為。糖尿病自我管理主要包括飲食控制、規律鍛煉、遵醫囑用藥、監測血糖、足部護理以及高低血糖預防和處理六方面的自我管理行為。

23.定期監測血糖,預防低血糖發生

根據需要有目的地進行血糖監測,可以幫助了解飲食、運動和藥物對血糖的影響,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治療方案。糖尿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也要注意預防低血糖發生,低血糖可導致不適甚至致命,要注重預防低血糖的發生。

24.定期接受個體化營養指導

個體化營養指導的實施應包括:個體化膳食和營養狀況評估;個體化營養諮詢、營養處方的制定;適度的諮詢-隨訪頻率等。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顯示,若有專職營養(醫)師提供每年4~12 次的隨訪觀察,可使糖尿病患者的HbA1c 獲得12 月甚至更長時間的顯著改善。除能有效改善臨床結局外,個體化營養指導還有助於糖尿病患者以健康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繼續享受喜愛的食物。


糖尿病患者只要加強自我管理,達到符合自身年齡和健康狀況的糖尿病綜合控制目標,是可以維持較長時間的健康生活的。

發佈於 03-01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侍親康學堂侍親康學堂?

已認證的官方帳號

糖尿病已經不是什麼罕見病,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糖尿病,而且這個病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項,而糖尿病到底能活多久呢?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其實糖尿病能多的時間與病人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都有很大的關係的,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糖尿病能活多久

相信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會關心這類問題。糖尿病中老年人比較常見的疾病之一,在病情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演變成糖尿病腎病。而患者認為糖尿病腎病就是不死的癌症,沒有治療的必要了,這種消極的想法對後期的治療是很不利的。那麼到底糖尿病腎病是否會影響人的腎功能呢,是否是死亡前的一個信號呢?這時候糖尿病患者能活多久呢?

通常情況下,糖尿病發病病史五到十年年,患者將出現不同程度的蛋白尿癥狀,同時可能伴有全身系統的微血管病變如眼底病變等,此時可依據此臨床癥狀表現診斷為糖尿病腎病,那麼「糖尿病腎病能活多久」,這個主要依據病情的進展程度和採用的治療方式。

由於早期糖尿病腎病並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表現出來,當出現相應的癥狀如蛋白尿、眼瞼浮腫、眼底病變時,患者多已經進入了中晚期階段。而糖尿病腎病一旦發生,則將呈進行性的趨勢惡化下去。伴隨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糖尿病患者還可能出現高血壓、身體浮腫、低蛋白血症等情況。而隨著糖尿病腎病病情的進展,糖尿病患者將最終發生糖尿病腎衰竭、尿毒症,因此及早的發現病情是關鍵。

由於腎臟病變呈慢性進行性損害,臨床癥狀出現較晚,一般出現尿蛋白時,病程多在10年以上,因此糖尿病腎病的預後多數不良。在糖尿病腎病早期的隱匿時期,腎小球雖然已經有了病變,但是仍然沒有任何臨床癥狀,唯一改變了的就是尿微白蛋白增加。在臨床上,患者一旦出現了持續性的蛋白尿,說明該患者的腎臟功能正在不可遏止的呈現進行性下降。所以糖尿病患者要頂定期的進行檢查,及早發現病情,及時治療,這樣糖尿病腎病患者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

在病情惡化進展的過程中,糖尿病、高血壓的存在將加速患者腎損害的進程,反過來,腎病的進一步加重又將導致患者的高血壓病情持續加重。如此,糖尿病、高血壓和腎病三者之間將相互促使惡化進程,這也導致糖尿病患者在實施臨床治療時的難度大大增。

糖尿病以及由糖尿病並發的腎病都是一個終身伴隨性疾病,如糖尿病以及糖尿病腎病的病情未能得以很好的控制,則伴隨患者發生的腎性高血壓也將持續存在,加重糖尿病並發腎病的治療難度,也是威脅糖尿病患者遠期生存的一大因素。

以上文章就是關於「糖尿病能活多久?」的一些介紹。可見,糖尿病並不是像癌症晚期那樣無法醫治,但是要提醒大家,為了自己的身體最好還是要趁早防治糖尿病。同時大家還應該在生活中多加註意飲食調理,保持良好的心態。

發佈於 02-26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喵菇涼喵菇涼自由譯員兼英語培訓/羽毛球/書法/旅行
經歷#糖友1枚

一直,只要你想


糖尿病已經不是什麼罕見病,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患上了糖尿病,而且這個病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項,而糖尿病到底能活多久呢?這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其實糖尿病能多的時間與病人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都有很大的關係的,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糖尿病能活多久

相信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會關心這類問題。糖尿病中老年人比較常見的疾病之一,在病情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演變成糖尿病腎病。而患者認為糖尿病腎病就是不死的癌症,沒有治療的必要了,這種消極的想法對後期的治療是很不利的。那麼到底糖尿病腎病是否會影響人的腎功能呢,是否是死亡前的一個信號呢?這時候糖尿病患者能活多久呢?

通常情況下,糖尿病發病病史五到十年年,患者將出現不同程度的蛋白尿癥狀,同時可能伴有全身系統的微血管病變如眼底病變等,此時可依據此臨床癥狀表現診斷為糖尿病腎病,那麼「糖尿病腎病能活多久」,這個主要依據病情的進展程度和採用的治療方式。

由於早期糖尿病腎病並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表現出來,當出現相應的癥狀如蛋白尿、眼瞼浮腫、眼底病變時,患者多已經進入了中晚期階段。而糖尿病腎病一旦發生,則將呈進行性的趨勢惡化下去。伴隨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糖尿病患者還可能出現高血壓、身體浮腫、低蛋白血症等情況。而隨著糖尿病腎病病情的進展,糖尿病患者將最終發生糖尿病腎衰竭、尿毒症,因此及早的發現病情是關鍵。

由於腎臟病變呈慢性進行性損害,臨床癥狀出現較晚,一般出現尿蛋白時,病程多在10年以上,因此糖尿病腎病的預後多數不良。在糖尿病腎病早期的隱匿時期,腎小球雖然已經有了病變,但是仍然沒有任何臨床癥狀,唯一改變了的就是尿微白蛋白增加。在臨床上,患者一旦出現了持續性的蛋白尿,說明該患者的腎臟功能正在不可遏止的呈現進行性下降。所以糖尿病患者要頂定期的進行檢查,及早發現病情,及時治療,這樣糖尿病腎病患者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

在病情惡化進展的過程中,糖尿病、高血壓的存在將加速患者腎損害的進程,反過來,腎病的進一步加重又將導致患者的高血壓病情持續加重。如此,糖尿病、高血壓和腎病三者之間將相互促使惡化進程,這也導致糖尿病患者在實施臨床治療時的難度大大增。

糖尿病以及由糖尿病並發的腎病都是一個終身伴隨性疾病,如糖尿病以及糖尿病腎病的病情未能得以很好的控制,則伴隨患者發生的腎性高血壓也將持續存在,加重糖尿病並發腎病的治療難度,也是威脅糖尿病患者遠期生存的一大因素。

以上文章就是關於「糖尿病能活多久?」的一些介紹。可見,糖尿病並不是像癌症晚期那樣無法醫治,但是要提醒大家,為了自己的身體最好還是要趁早防治糖尿病。同時大家還應該在生活中多加註意飲食調理,保持良好的心態。

發佈於 02-26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喵菇涼喵菇涼自由譯員兼英語培訓/羽毛球/書法/旅行
經歷#糖友1枚

一直,只要你想


一直,只要你想


得了糖尿病還能存活多長時間?這是每一個糖尿病患者都十分關注的問題,因為我們都知道糖尿病是會伴隨我們一生的疾病,所以得了糖尿病還能活多長時間成了我們大家都十分關心的問題。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首先糖尿病病人應該知道,影響壽命的最大原因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它的併發症。可以肯定地說,只要糖尿病病人的病情獲得滿意控制,延緩或(和)避免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使其不繼續發展,糖尿病病人對獲得長壽和高質量的生活應有足夠的信心,也就是說只要血糖水平控制的理想,併發症不發生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糖尿病病人不影響生活質量,也不影響壽命。

目前隨著現代醫學對糖尿病的認識更深入,治療更規範,手段更高,技術更先進,糖尿病病人長壽和獲得高質量的生活,應該比過去更容易做到了。經英國、美國對十萬糖尿病病人的臨床統計,證明如經科學的醫學管理(即病人能遵守醫囑並和醫生很好的配合)有40%以上糖尿病人的壽命可達到80歲以上。所以對糖尿病人來講,醫生和病人共同的心愿應是6 個字,即「壽命和生活質量」,並儘可能提高。

糖尿病患者的預後及壽命長短決定於糖尿病控制的好壞及合併症的嚴重程度。若糖尿病不認真治療,長期控制不好,合併症越來越多,則會喪失工作及勞動能力,壽命就會縮短,反之若能長期認真治療糖尿病,使血糖長期穩定,合併症就有可能推遲出現,糖尿病患者可以與正常人一樣參加工作及其他社會活動,就可以與正常人同樣享有健康的生活。


聽天由命順其自然,不知道。

對自己狠得下心就可以一直維持。


如果血糖控制的比較穩定是跟正常一樣的,如果血糖波動比較大,是有可能出現糖尿病併發症,那樣就麻煩了,對自己和家人都是種負擔


這個問題有些複雜,如果換一種說法,也許更容易讓人理解,那就是,據醫學專家的論點,糖尿病人比正常人,少活十年左右。具體可以看這個文章的表述:

軍哥素材:一個超級不好的消息,糖尿病人少活十年,降糖葯不能真正防止併發症的發生,但是你可以改變,,,,?

zhuanlan.zhihu.com圖標

這個取決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控制飲食,是否堅持運動。

常規來說,只要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飲食中控制量的攝入,並且持續的監測自己的血糖,壽命與普通人是無差別的。

對糖尿病患者來說,真正可怕的其併發症。所以日常監測血糖很重要。

發佈於 04-09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營養師小元營養師小元一個接地氣,說人話的營養師。

根據以往的數據(16年以前),糖尿病人群蜜月期維持時間最長可達到5年。蜜月期就是不需要用藥,血糖依然正常的確診糖尿病的人群。而維持健康生活多久則要看你個人的血糖控制情況了。


根據以往的數據(16年以前),糖尿病人群蜜月期維持時間最長可達到5年。蜜月期就是不需要用藥,血糖依然正常的確診糖尿病的人群。而維持健康生活多久則要看你個人的血糖控制情況了。


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與血糖控制水平及合併其他代謝性疾病有關。血糖水平控制良好,無高血壓、無血脂異常、無血尿酸水平正常、體重控制在理想範圍內,其發生糖尿病併發症的概率也比較低,其健康生活及壽命與正常人沒有太大的差異。

如果糖尿病患者,沒有足夠認識自己的疾病可能發展方向,沒有進行合適的干預或干預效果不佳,如果再並高血壓等其他疾病,那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會提前到來,會影響到生活質量。


樂觀生活,平時注意生活規律,適當注意硬是,平時鍛煉下,不知不覺就80,90歲到了


這麼說吧,血糖控制穩定,那麼活的也可能比正常人久。

至於維持健康生活多久,就看你能不能適應這種生活作息飲食習慣了。如果你覺得沒問題,可以堅持,那就可以很久。如果不能堅持,那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吧。


沒有併發症出現,糖尿病患者都可以維持健康的生活!


一般10年以上會出現慢性併發症。如果血糖控制的好,可以20年以上無明顯併發症,甚至30年。(維持好的理想標準:糖化血紅蛋白<6.5%,一般標準:<7%,最低標準:<7.5%最低標準僅適用於高齡老人,一般情況差)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