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接收著各種各樣的信息、知識,但還是總覺得一無所獲,導致自己越來越焦慮。如何才能高效輸入,高效輸出,把信息化為己有,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呢?求教!


這很簡單,但很困難,你只有心理準備還不夠,你必須能做下去才行,這會讓你很疲憊,但你莫得選!!!

先要澄清兩件事:

一、信息關聯繫統

二、腦袋會很累,但得忍住

想提高知識內化能力,那就看下去吧。


一、信息關聯繫統

這個概念是我現學現用的,昨天看書的時候發現書中提到,我今天就用上它。

信息關聯是「記住一件事的許多特徵、許多聯繫」。

舉個栗子:

你母親問你:你還記得那個張三嗎?

你問:張三?誰啊?你母親:三四年前把別人家孩子打到醫院的那個張三!你:哦…有點印象……你母親:前兩年因為駕車肇事進監獄的那個張三!

你:哦!我知道是誰了!

關於「張三」,你已經沒有印象了。

你母親提到「打進醫院 」, 你已經觸發了第一道信息關聯。

你母親提到「車禍進監獄」,你觸發了第二道信息關聯。

兩道信息連鎖起來,得出結論:是這個張三,打人進院、車禍進監獄的張三。

簡單來看,你知道「進醫院」和「車禍進監獄」兩件事。

所以你能把這兩件事整合在一起,關聯在當事人張三身上。

複雜來看,想要提高知識內化的能力,你必須對知識進行關聯。

你知道一個知識,你就需要把這個知識關聯到其他領域。

比如:

1.你看了幾篇文章,知道人體缺乏維生素會有許多癥狀。

2.你最近身體不太好。

3.你思考了一會兒,發現自己最近沒怎麼吃蔬菜和水果。4.你仔細一想,意識到自己缺乏維生素。5.你又一想,發現蔬菜水果上面富含維生素,你甚至在補充維生素的過程中,知道了胡蘿蔔素之類等其他營養物質。

你單純記憶「維生素的功能」,你可能記不住。

但如果你有切身體會,那你就很容易想起來——觸發了信息關聯。

由於你親身經歷了這種事,你所關聯的對象是「你自己」,你就不會輕易忘記了。

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以上的兩個例子,都是極為簡單化之後的例子。

講一個稍微複雜一點的:

1.你學過生物,知道生物由各種物質組成。

2.你學過化學,知道世界上有許多化學元素。

3.兩者放在一起,你突然想到:生物進食,就是為了獲得各種物質、補充自身。4.你突然理解了動物為什麼會在運動時候產生能量。5.你突然對化學和生物有了一個較好的理解。

我就不具體解釋了,這也是「關聯繫統」發揮作用的表現。

你只有知道的多,才能更好的理解。

你知道的越多,你的關聯速度、聯想速度就會越快。

你的理解能力就越快、內化能力就越高。


二、大腦會很累、但得忍住

學習的過程必定會很累,但又必須堅持,否則不會學進去、效果也巨差。

我最近在看兩本書,對此有較深的體會。

我以往的看書方式,是邊看邊想、每看完一段話都有所感悟,但幾十天後就忘記。

後來我意識到不對,我意識到這樣不高效、不正確。

我現在找到了正確的辦法:

①邊看邊想,每看完一段話,把作者所寫內容總結在旁邊。

②每看完一段話,把自己的理解、感想寫在旁邊。③看完一小篇章,去推測作者「寫這篇內容時候」的思路和邏輯,然後把這種思路和邏輯寫下來。

與「邊看邊想,看完之後沒多久就忘記」相比,後者顯然更有意義。

但後者也更麻煩、更累。

把每小章節的內容總結出來,本身就麻煩、費力。

讀完之後再做出自己的感想、理解,也麻煩、也費力。再試圖去推測作者的思路、邏輯,更麻煩、更費力。

三者放在一起,讀一小篇,腦袋要轉很多次、要思考很多次。

非常累、非常麻煩、非常費力。

但收穫也非常巨大。

①寫總結的時候,是在鍛煉你的「總結概括」能力。

②寫感想、理解的時候,是當場鍛煉知識內化能力,你讀完了,就馬上寫出理解、感想。③推測作者的思路、邏輯,則能讓你擁有一點「作者的視角、作者的高度」,讓你學習作者的思維、思路。

這種做法的收穫、效果,遠超「看完、幾十、忘記」的收穫和效果。

當然了,它也必然會很累。

但是,越累,就代表收穫越大。

學習本身就是逆水行舟,你逆行的幅度越大就會越吃力,也代表你正在快速進步、快速成長、快速理解。

如果你輕輕鬆鬆的看完一篇文章、看完十篇八篇文章,那你該仔細想想你有什麼收穫吧。

你現在是成年人,讓你去看小學三年級的課文,那你肯定是輕輕鬆鬆毫不費力啊。

但你也不會有什麼收穫、不會成長、不會進步,更別談內化了——你去內化三年級的課文?

你現在是成年人,去看學術論文、經典巨作會很累,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仔細閱讀、仔細理解、仔細思考、仔細推敲。

但你在這之中的收穫,無疑是極為巨大的。

累有累的收穫,輕鬆有輕鬆的代價。

想內化知識,大腦必定會疲憊不堪,但這很值。


1.信息關聯是內化知識的一個環節,知識越多關聯起來越方便、內化起來越快,這是滾雪球。

2.獲取知識的時候,會令人疲憊,但收穫也很大,如果你獲取知識十分輕鬆愜意,那你可能獲取了假的知識——你也根本沒有內化,你只是讀懂了內容,不代表理解。

3.你可以雙擊屏幕試一試…這似乎是新功能?

4.我有一個公眾號…嗯就是我這個ID,每天寫篇有丶用的文章,如果你有意向,可以過來看看。


知識是這樣來的:

一個猿人(或是幾個),偶然發現火可以照明,可以禦寒,可以烤肉吃,可以驅趕猛獸。於是他們到處去森林裡借火,天天盼著天上打雷擊中樹林,就可以借火了,否則晚上就要受凍和擔心猛獸襲擊了。

後來用火多了,就發現原來可以自己生火,於是又有了鑽木取火。後來為了互相之間要合作去共同對抗外敵、捕獵以分得食物,就發展出了語言,再後來又發展出文字,然文字就開始記載發生的事,最後文字可以表達很多的信息。

於是人類利用語言和文字把經驗源源不斷地傳給下一代,直到現在發展出多學科的知識。但知識不是人類發明出來的,而是這個宇宙本來就有的,任何的知識都離不開這個宇宙的規律。人類只是把自己理解到的東西用自己的語言記錄下來而已。

所以,先看信息再去學知識,多少有點本末倒置。應該是先有問題再去已有的人類知識庫里找答案,所以平時要勤思考。當然,首先得學習語言和文字。

沒有一個人可以學會世界上全部的知識,只能是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儘可能多地去學習和儲存而已,所以學知識不要盲目,要知道自己想學哪方面的知識。先博廣後精簡,先本土後外國。慢慢地篩選出你感興趣的方向,但這個方向不是單一的學科,這個方向可以同時綜合多學科的知識的。

最好是有一本自己的筆記本,記下你想要記住的知識,而不是照著教科書或者網頁的知識去背。那些是別人編寫出來的,而那些人,也是先自己懂得以後才編得出來。如果你也能編寫出知識來,才算真正掌握了。否則你只是背出來而已。

記筆記不要照抄,而是用自己的話語記錄,這就是一種內化的過程,經常翻翻自己的筆記,時間久了就會發現自己以前出現過的錯誤,然後再糾正,然後再整理筆記,重新寫一本新的,更新你的知識。

綜合開頭提到的,你不是光學會火這個字怎麼讀怎麼寫,而是先見到火,對火的現象產生疑惑,然後再去找相關的資料來更深入地了解火。


對知識進行內化的方式有很多種,大家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進行選擇,分享幾種我平時使用最多的方法,這幾種方法的難度和時間依次遞增。

1、黃金三分法

以前介紹過一種筆記術叫黃金三分法,這種方法的優勢在於讓你的筆記具體「視覺效果、標題、三分法」 這三個要素,只要一掃就能立刻明白上面的內容。我把這種方法應用到在印象筆記中進行加工整理收藏的文章,把文章中的精華整理出來,同時在處理信息時還可以很方便插入鏈接、圖片、附件等內容,進一步對資料進行補充。

「黃金三分法」的基本法則 :

? 法則一:留出空餘,行首對齊,用圖、畫、表等呈現"視覺效果"。

? 法則二:在筆記本頂部3-5厘米寬的空白區域寫下標題。

? 法則三:按照「事實-解釋-行動」 ,這一「黃金三分法」,記筆記。

在印象筆記里做一個黃金三分法的模板,給大家演示一個信息處理的流程:

黃金三分法的模板:

經過模板處理後的文章例子:

看到一篇袁岳寫的文章:《如何經營自己的獨立人脈》(原文大家請自行搜索一下)很贊同裡面的觀點,用「黃金三分法」把文章處理一下

把文章中無用的部分丟棄,重新歸納一下,然後根據文章中的建議,總結一下文章對自己有哪些幫助,有什麼可以去行動和嘗試的方法。

寫完之後可以在具體的建議後面插入一個提醒項,提醒自己要去完成的事情。

註:《聰明人用方格筆記本》黃金三分法

思維導圖

讀完一本書之後或者文章,推薦把書中的內容做成思維導圖,會讓你對這本書中的內容掌握的更加深入。

在閱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之後可以根據按照對書的理解,從整體角度,對書中內容進行從新排列組合,讓這些內容更清晰、更有邏輯性。還可以進行刪減只保留對自己有用的部分。

一直很喜歡使用Xmind做思維導圖,現在Xmind和印象筆記之間互相支持,可以直接把Xmind的思維導圖保存到印象筆記中去。

在Xmind的文件中單獨有一項【保存到Evernote】,初次使用的時候,需要先進行登錄並授權

例子:《零秒思考》思維導圖讀書筆記

看完書之後,會在Xmind上完成這本書的思維導圖,完成之後點擊保存到印象筆記,就會把思維導圖同步到印象筆記中,然後可以在印象筆記的手機或電腦端查看。

下面是保存到印象筆記之後的樣子,會分別保存成三種方式:

(1) 把Xmind文件當成一種附件保存在印象筆記中

(2) 在Xmind里的筆記以圖像的方式保存到筆記內容中(3) 自動把思維導圖以文字大綱的方式進行保存

註:

Xmind是目前最好免費的多平台思維導圖軟體,有Windows和Mac版本。

使用A4紙筆記法100天就能增加邏輯思維

使用A4紙筆記法100天增強邏輯思維(2)

六頂思考帽

有些文章還可以在Xmind中使用六頂思考帽這個模板來處理文章:

六頂思考帽是英國學者愛德華·德·波諾(Edward de Bono)博士開發的一種思維訓練模式,或者說是一個全面思考問題的模型。

所謂六頂思考帽,具體來說就是紅、白、藍、黑、綠、黃,每種顏色的帽子指代了不同的思維角度:

藍色:對思考過程和其他思考帽的控制和組織。

白色:客觀事實和數據

紅色:感性的看法

黑色:指出任一觀點的風險所在

黃色:樂觀、充滿希望的積極的思考

綠色:創造性和新觀點

你可以使用六頂思維帽來分析或評估一篇文章,一個觀點的各種不同可能性。

讓知識變成力量的10個問題

有些長篇文章在閱讀的時候很難立刻就能理解,我根據大量閱讀的經驗,列了一個問題清單,只要通過回答這幾個問題就能對這篇文章的核心內容進行整理,並且還可以進行深入思考,但這種方式花費的時間比較長,不需要每篇文章都使用,完全根據情況進行整理。

除了用來分析長文章,閱讀完一本書之後,也可以用這種方法進行歸納整理。

問題1: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用自己的話,把總結一下文章的核心內容,最好不要超過兩條微博的字數:280字。

問題2:哪些是值得記錄的重要信息

你必須分辨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值得你把它們寫進你的筆記裡面,主要的判斷依據是你的閱讀目的,控制在7點之內。

問題3:問了哪些問題或想要解決什麼?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哪些問題,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

問題4:觀點是否有道理嗎?

文章中的觀點是否有道理,如何去驗證,對立的觀點是什麼?

對這些觀點必須要分清哪部分是事實,哪部分是觀點。

在深入思考問題是一定要注意客觀事實是最好的信息源。你的所有判斷最好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在自己的大腦中研究出專屬於自己的經驗和方法,才是解決問題的王道。

很多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更善於用自己積累的知識進行常識性的判斷,而不是用他們的人生經驗來做判斷。

你可以將風險最小化,在開始做事之前就徹底地調查事實。通過徹底調查事實將風險最小化,在此過程中我們可以發掘新的可能性。

在調查和分析事實的過程中,常識性的作法有可能並不合理,必須能夠發現被周圍人視作風險的部分,有意識地規避這些風險,當你的準備工作做好之後,成功的可能性會更高。

一開始的時候,即便無法區分意見與事實,感覺不到明顯的區別,也沒有關係。一旦播下了分解思考的種子,接下來只需要靜靜灌溉。也許你會因為質疑為什麼種子還沒有發芽而停止自己正在進行的工作,也許你希望嘗試這樣那樣不同的方法,但是一旦中途放棄,試圖養成區分意見與事實習慣的幼芽也許再無破土之日。

問題5:跟我有什麼關係?

讀完之後,反思一下文章跟你的關係,回答這四步就可以:

1. 你體悟到什麼啟發

2. 從這些啟發,你接下來要去追查的是什麼

3. 講得出來什麼地方看不明白

4. 講得出來不同意作者哪些地方,並可以指出他講得不足的有什麼地方。

問題6:用圖表來表示?

再一次通讀筆記,你現在的目標應該是將儘可能多地將信息轉化成符號或者圖片。

最方便的方法就把文章或書籍做成思維導圖或PPT,考慮應該如何用圖表來說明這些信息。

問題7:信息的記憶點是什麼?

現在你已經對文章的信息進行了處理,而且也開始理解這些信息,你需要一些技巧來幫助你,確保你能夠記住文章所需要的信息。

問題8:怎樣進行下一步行動或在哪個方面有用

當文章中的觀點或建議,可以細化成具體的行動建議,把這些建議在這一步單獨列出來,並且在印象筆記中添加一些提醒項,考慮具體的下一步行動和使用場景,在行動之後,考慮這些建議是否適合你自己,應該如何改變和完善。

問題9:如何能跟我已知的知識結合起來?

當你閱讀文章時,你應該看看新信息怎樣才能夠與你已經知道的知識結合起來——不是只關於這個話題,而是關於其他所有方面。

問題10:列出相關度最高的筆記

可以在印象筆記中手動增加幾個相關鏈接,印象筆記的高級帳戶會自動推薦相關度最高的幾張文章。

最好的辦法是花時間把相關度最高的幾篇文章中的觀點,進行整合或合併成一個系統性的觀點。

說明:

問題的順序並不是絕對的,不管閱讀一本書還是一篇有價值的長篇文章,在回答在10個問題時會引發你的進一步思考,有時候你並不能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但重要的是你嘗試回答的過程。

答案並不是一成不變,可以隨時根據自己的解釋去完善和修改答案。

再重複一下提一下知識管理的建議:

不把信息當作知識,不把收藏當作學習,不把閱讀當作思考,不把儲存當作掌握。 不提煉總結、不應用學習、不深入思考、不實踐反饋,就不會變成自己的能力

———本篇文章摘自公眾號「warfalcon」

最後下面是我自己總結的思維導圖

我是 @墨彬 ,希望以上內容對你有所幫助


你的問題其實還不是「內化能力」的問題,而是一個更大的體系化問題。

KMCenter有一個高效學習方法的模型,第一位的問題是方向和目標,就是你的學習是否聚焦的問題。如果沒有方向和目標,就會「接受著各種各樣的信息和知識,但還是總覺得一無所獲」,所以第一位的是這個問題;

第二個關於內化其實是既有知識跟新知識的關聯,如果你沒有一些領域的經典知識打底,看什麼都好玩,都很難跟自己結合上。所以需要你在一個方向上先輸入經典的、體系化的知識,有了這個再四處亂看。

第三個按照《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裡面的方法,學習一定是包括幹活解決問題,包括你自己記得深入思考滴,只看不幹基本上沒戲。只有你學了理論的東西,然後再去幹活驗證,幹完活再去深入思考將個人的經驗升級成知識的層次,才算學會了。這個時候也才能談得上有價值的輸出。

焦慮的背後其實是對沒有目標和方向、對自己學習能力的不自信,從你給的資料中感覺還是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學習方法,沒有成功的學會過一些東西,所以建議別亂看了,先把這塊搞清楚吧。你可以看看我寫的那個《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那裡面有詳細的介紹,KMCenter也有我們的講座可以聽。

Good luck。


猜。

無論看什麼,只看一半,然後猜下文。

猜完再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