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多大了,什麼原因導致孩子變成這樣。。。


如果我說應該接納孩子是不是會被罵?

但是如果真的已經到這個地步了,除了接納還有什麼辦法呢?

說教已經沒用了,當然也可以試試打罵之類的,但其實打罵之前父母情緒的發泄,對於孩子來說沒有半點意義,不過之前父母爽了也不錯

兩個方面吧,第一是孩子為什麼會這樣,第二是父母的訴求是什麼,目前來看雙方肯定是沒有達成共識了,所以建議從這兩方面來分析雙方的需求,前提一定是不帶判斷的去陳述事實,沒有對錯和好壞,只有做和沒做。

父母肯定是希望孩子上進的,所以在父母眼裡總是玩遊戲肯定不是上進,進而影響學業,影響就業,影響收入等等等等。

再進一步呢?如果孩子混不好,當父母的能不著急嗎?是不是也會適當的幫幫?一系列的煩惱就來了,所以父母其實更多的是對未來的焦慮,不僅僅是對孩子未來的焦慮,還有對自己未來的焦慮,所以放到眼前,就是覺得這個孩子廢了,還沒辦法。

然而,有用嗎?沒有。為什麼沒有,孩子要的不是這些,孩子只想要接納和歸屬感還有獨立性,也就是無論我做什麼你們都能無條件的愛我,我永遠是你們的孩子,無論我廢成什麼樣,還有就是我有自己的想法,我是一個獨立的個人,我能夠覺得自己做什麼,而不是任你們擺布。

所以如果能暫時放下父母的焦慮,用愛的眼神去看他打遊戲,分享他遊戲中的快樂,說不定能找到一些共同話題,慢慢的可能會有更多遊戲之外的話題可以聊,但是記住,一定是真的愛,而不是手段,我先假裝陪你玩遊戲,等你對我放鬆警惕,我再引導你聽我的,按我說的去做,那肯定不行,孩子會識破這一切,而且會不再信任你!

試試吧,就當破罐子破摔,總會找到合適的方法的。


多大年紀,性格,成績,業餘活動安排,之前做過什麼努力不了解。不知道成因,沒法回答哈。


是男孩還是女孩??

如果是男孩,倔強就揍他,揍到不倔強為止

玩遊戲可以適當

哭的話就揍到不哭為止

對待男孩的宗旨就是

你說的話他得聽,就行了。

如果是女孩,那就只有順從了,她想怎樣,就怎樣吧~~~


我看過一個教育孩子玩遊戲的一個視頻,孩子喜歡玩遊戲,就讓他天天,不間斷的玩,並監督他玩,如果放棄不玩了,那就永遠不要玩了。這樣孩子就不玩了。不玩之後,可以進行溝通和引導,變一種方式。一次玩多長時間,去規定他!


看看家長榜樣作用做得怎 么樣?多和孩子交流,語言會影響人的思 考的,正面的語言就是力量,轉變態度從心出發,人生一切好的東西都是從心裡發出來的,不要痛快一時,而到了年大時,什麼本事也沒有,那真是傷感啊!努力從孩子時開始。不要急,有一個轉化的過程,一點一點正確引導也時成長中遇到的麻煩,都有過,不要太緊張了。


對於大多數父母來說,很多人在工作上如魚得水,並且做的風生水起,工作的成績在業內也是獨佔鰲頭,成績喜人。

想起來內心都是歡喜雀躍。唯獨遇到的孩子,是個不爭氣的。幾乎就是「油鹽不進」。

孩子為什麼會「油鹽不進」

《媽媽強大了,孩子才優秀》一書中,對「油鹽不進」的孩子,有這樣的描述:

家長教育、學校的學習、即便再正確,如果其中少了樂趣,就會變成消耗人的負能量。

消耗到一定程度,孩子就本能地開始自我保護,變成所謂的刀槍不入、油鹽不進。

前段時間和朋友討論到這個問題,朋友的兒子10歲,是個看起來乖巧懂事的小男孩,可是,說起孩子的乖巧,朋友氣不打一出來。

她說別人眼中的懂事,其實都是假象,自己的兒子根本就是個「油鹽不進」的,枉費自己用心良苦的付出。

對於這一點我很清楚,工作沒幾年的朋友創立了自己的小公司,並且做的風生水起,兒子的到來讓她陷入兩難的境地,老人沒法幫忙,孩子交給保姆,又讓她的內心誠惶誠恐,最後權衡利弊。

把自己已經形成的規模的產業,忍疼割愛轉手他人。「金盆洗手」只為相夫教子,對於自己商業的野心轉戰到了教育上。

工作上的領導才能,被她淋漓盡致地發揮在孩子身上。習慣安排,習慣把自己認為正確的,一股腦強加給孩子。

直到有一天,她發現孩子朝著她期望的反方向去了。她特別失望。覺得這份付出真是沒有收穫。自己當初的選擇或許就是個錯誤。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不是的,我很了解朋友的個性,大氣里不乏強勢,一路走來,她考慮了很多,關注了很多的方面,她努力的做著面面俱到。

唯獨忽視了「主角」,無論是成長也好,教育也罷,孩子才是主角,因為這是他的人生,他的成長。

當在這條路上,感受不到自己的主角光環,孩子就會本能地去反抗,「刀槍不入」、「油鹽不進」,都是孩子無言的抗議。

只不過這種抗議方式,從來都被冠以不懂事,而將真正的問題掩蓋。需要的從來不是父母更加努力的追尋更好的教育方法。

而是需要父母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遇到問題從來不可怕,可怕的是「寒症熱處理,熱症冷處理」。只對症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生命必須要有縫隙,陽光才能照進來

當父母忽略孩子的主角光環,一味地打著為孩子好的幌子的時候,孩子就會給自己建築一個堅硬的「殼」。把自己包起來。

包起來的殼保護了自己,同樣也隔絕了陽光的照射。而缺乏陽光照射的後果,終有一天會產生結果,只不過是時間問題,或者方式問題的差別。

有一位男士,在36歲的時候選擇離婚,理由讓人沉默,因為這個婚姻來自於父母的安排,他的話,值得所有父母思考,他說:

我已經36歲了,我以前的人生,完全是為你們活著,但是後半生,我想為自己而活,請你們理解我,不要再控制我。

在他的話里,有一個詞很扎心,卻也很真實,那就是「控制」,他希望父母不要再控制自己,其實忽略孩子主角光環,打著愛的名義剝奪孩子人生的父母,直觀來說,就是一種控制。這種控制的後果就是:

缺乏興趣

很多時候,父母覺得孩子油鹽不進,其實並不是孩子不懂事,不理解自己的付出,而是孩子失去了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失去興趣的孩子,本來就已經沒有再一個起跑線了,如果這個時候,父母拚命地想要孩子在這一個比賽中奪得名詞,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父母的重點是,換位思考,找到孩子的興趣點,而不是把自己的興趣強加在孩子身上。

失去自我

有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那就是表演的時候,藝人用線牽引木偶表演動作。那就是「提線木偶」。

這很像有時候家長和孩子的狀態,木偶戲雖然好看,表達的是操作者的喜怒哀樂,顯現的是操作者的能力和水平。

這並不是木偶的本意,它只是一個道具,當親子相處模式變成了這樣,就會進去一個惡性循環,父母的模式引起孩子失去自我的痛苦,表現有可能就是油鹽不進,孩子油鹽不進沒有自我的狀態,又成了父母痛苦的來源。

解鈴還須繫鈴人

想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真是「解鈴還須繫鈴人」。找到解鈴人,找到癥結所在,才能打破惡性循環的僵局。

而這個解鈴人就是孩子,父母唯有真正懂得自己的孩子,才能由內而外打破油鹽不進的「殼」,讓陽光照入,孩子得人生才會明媚而精彩:

1、親子溝通

親子溝通不是會議,不需要鄭重其事的安排流程,不需要詳細的會議記錄。規模越大的安排親子溝通,可能越得不到真相。

親子溝通很小,很接地氣,有的時候只需要孩子回家後的幾句問候,或者是飯桌前的隨便淺聊,又或者是家庭事務的讓孩子參與決定等等。

只要能在這些細節里善於發現,就能明白孩子真實的心理和興趣所在。親子溝通從來不需要危襟正坐。

2、讓孩子站到主位

讓孩子站在自己的位置,因為這是孩子的人生,沒有一個父母可以做到陪伴孩子一生,孩子的路終究需要自己走。

孩子最需要的不是被主導,而是要學會靈活變通和堅韌不拔的拼搏精神。這樣等到以後離開父母的羽翼呵護,也能讓自己足夠精彩?

在這個過程里,父母需要的不是替孩子決定,而是輔助,讓自己退到配角的位置,把主場留給孩子,之後父母要做的只是引導和監督。使得孩子不偏離主道就夠了。

所以,遇到「油鹽不進」的孩子,不要先忙著責備,忙著抱怨,只是沒有找到「解鈴人」,沒有做到主次分明。

今日話題:對於「油鹽不進」的孩子你怎麼看?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我是點兒媽媽,左手育娃,右手執筆。努力地不斷給自己修修剪剪。用新型思維模式成長自己,引導孩子。做一個擁有全科教育思維的媽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