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水平與經濟實力發展,加上人才隊伍越來越壯大,曾經十分以上論文還能被稱為頂刊,而如今幾乎人手都有,二十分以上文章也經常能見到,cns隨少但也不再稀奇,那麼十分文章真的爛大街了嗎?一個博士畢業只有十分多的文章是不是沒有出路了只能走上普通的崗位?


去年有個師兄回國,去了一所211找教職,跟幾個不同學院的院領導都談了談。其中材料學院的領導表示基本上只招 2D、鋰電、光伏等幾個方向的人。

無它,這幾個方向來應聘的博士基本上都有10分以上的文章。

可如果你的研究和這些熱門方向扯不上關係,投稿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他喵的壓根就沒幾個高分期刊可選好麼。


你要在大牛組,你會發現沒有人手一篇JACS/Angew/小NC/AM你都不好意思跟老闆打照面;

你要在窮組,你會發現你再也見不到注射劑玻璃瓶裝氘代試劑。

這種跟經歷相關的問題難免不身邊統計學,納米材料那邊是個雜質影響因子都十幾,物理化學這邊頂刊JPCL就6出頭,有的比?


影響因子這個玩意兒本來就不是拿來比的,是拿來給期刊做索引的,現在甚至連同領域的都不好比了。就拿分析化學這個領域來說,5-10分的期刊很多,分析化學領域老刊Analytical Chemistry的IF6.79,Sensors and actuator B的IF7.1,這兩個你投誰?

但我跟你說純分析化學的工作,只要不是JACS/Angew/小NC/大NC那種綜合性大期刊,那就是Analytical Chemistry的發表最受認可,找工作也最好使。

IF影響因素很多,和編輯口味、學科熱度、五臺山上的和尚都有關係。假設一個期刊每年就發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引用率極高,那IF能頂破天;而這篇文章萬一萎了,IF就能low穿地心。哪怕同領域現在也就能看個大概趨勢,而且這玩意兒一年一變。


生化材環和醫學領域太大,肯定不是每個小領域都是如此的。

但是我敢說納米醫學確實是爛大街了。


知乎上既人均985,人均年薪百萬之後,又開始人均一堆十分文章?

是不是爛大街,自己發兩篇不就知道了。

Talk is cheap. Show me your papers.


生化領域不知道。

醫學領域,10分以上的文章絕對還是頂刊水平,粗略統計了一下SCI收錄的醫學領域雜誌,超過5分的也不過200+,上海交大醫學院這種頂級院校臨牀醫學博士畢業也不過要求5分,能發10分一定是行業top水平了。

在醫學領域,灌水文一般集中在3-5分區間裏,這部分的文章基本按照一般生物醫學研究套路,挖掘一個基因或者分子,再實驗驗證一波功能,湊湊數據基本就能3分+,再往上走一半就需要比較創新的方向或者先進的技術支撐了,再想要高,就要有比較大樣本的臨牀研究數據配合了,週期長、投入大,不是top院所或者大組也沒有可能支持這種研究。

所以,醫學領域發10分,是會得到同行仰視的。不至於爛大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