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的「感覺」並不主要由文化程度所左右。文化程度並不絕對影響交流對象的價值觀、廣度、深度、感悟等,在共同話題下,往往影響的只是表達方式而已。當然,你非要對牛彈琴就另當別論了,與文化程度更是沒關係。

表達方式而言,記得讀書的時候有個講授道家文化的老教授,一口湖北黃梅話,班上能清晰聽懂的同學寥寥無幾,老先生年紀又大不能大面積板書,這比「一句文字都有好幾個錯別字那種」嚴重多了,但我們不停的想法設法適應老先生的表達方式,閱讀他的論文著作,課後相互之間互通有無,一學期下來居然收穫頗豐,「感覺」非常好。

只要你願意交流,總能找到辦法去化解表達方式帶來的困擾。

與此相反,我們經常碰到糟心的交流感覺,表達方式上毫無障礙,但三觀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這些人文化程度不可謂不高吧,沒有一個錯別字,每一句話表達的意思都非常清楚明白,甚至邏輯看起來都很縝密,但跟他們就「狗」的事情交流你會有好的「感覺」么?

可列舉的例子很多,比如聽不識字的長者講他的經歷,這種「感覺」往往會很好;聽鄭曉芒講海德格爾,完全懵逼……


個人經驗,與他人交流的體驗,往往取決於四個因素:

1. 雙方的情商2. 雙方的智商

3. 雙方認知的契合度(不僅限於三觀合否,也包括對已被人類作為一個整體所承認的客觀事實的認知)

4. 雙方的意圖

基於這四點可能出現的情況至少 2 x 3 x 2 x 4 = 48 種,有點多,所以姑且籠統、孤立地說下每個因素。

情商…

…與文化程度差異並無必然聯繫。

智商…

…與文化程度差異並無必然聯繫。

認知契合…

…或許是唯一與文化程度差異有所關聯的因素。然而即使是文化程度相當的兩人,也可能因為三觀的差異、認知領域的不重疊而出現契合度極差的情況。

雙方的意圖…

…與文化程度差異無必然聯繫。……所以說到這兒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題主的問題了,因為和一個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交流可能有的感受,與和一個文化程度高的人交流可能有的感受,差不多都一樣 —— 如果這個結論有人無法認同,或許是我錯,也或許某些人心裡已經把"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具體是指發一句文字都有好幾個錯別字那種)"和某些特定的職業、社會角色或社會地位掛鉤了吧。

很簡單,用對方的語言模式交流。就像你和留學生朋友說essay,和不懂英語的人說論文一樣。


分兩種。

一種,比如不識字的老人,農村來的沒上過學。談一些瑣事,對方能夠接受的,避免涉及一切新概念和專有名詞,問題不大。

另一種,我就覺得很尷尬。遇到港獨台獨的問題,有人從民主角度出發(僅僅談論問題本身並沒有支持台獨港獨),有人從愛國角度出發。然後,個別人開始噴那些談論民主的人,我記得原話是「這種事情不存在民主」……港獨台獨怎麼樣暫且不談,但就對方評論來看,明顯是連「民主」這個詞的定義都不知道。類似的現象比比皆是,我前幾天就肅清主義問題提到社會學概論,對方回答我「社會學概論這種空想主義……」,但是社會學概論是一本書的名字啊,就算不知道這書也不應該下意識的做這種草率膚淺的判斷,對方話一出口我壓根沒法往下接,因為辯論必須建立在雙方認知水平相當的基礎上,但明顯對方基礎知識不過關,辯論就很尷尬。

第二類人見多了,就反覆提醒自己,對待任何問題千萬要理性,不可過分自信於自己的知識水平,可不能單憑一腔熱血想當然的說出無知話語,無知而不自知,甚至理直氣壯,貽笑大方。
和他們聊天時,我會忽略語言的形式,盡量從他想表達的意思來理解。我們老家很多老人普通話說不好,不要說文字聊天了。忽略了文字,你會得到更多信息。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