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開心的時候把不開心的事寫在紙上,然後撕掉聽聽輕音樂,品品茶,如果還不能夠使你調節自己不好的情緒,那就去健身,放鬆心態,相信你會調節好自己的情緒。


請問你的不良情緒是什麼呢?


情緒無益於解決問題,理性才能


那就去把讓你產生不良情緒的那個事情解決一下唄。


沒有描述具體情況,只是概括性的提問。我貼一個曾經些的一個關於調節情緒的文章給你吧。是個系列文章,都貼過來太長了,我貼其中一篇,你看看是不是對你有點幫助。

感受與情緒的調整方法:方法3,一念之轉

3 一念之轉

念,即念頭,就是一個人的想法。 這個念頭,包括思想觀念和圖像兩種形式。思想觀念不僅可以以語言的形式表現,也可以以圖像的形式表示。就想我們看小人書,上面是圖,下面是文字,兩者表達是同一個意思,兩者參照著看更容易明白其中的意思。 所謂一念之轉,即一個人念頭的轉換、轉變、轉化。 情緒是附著在一個人的意念之中的。情緒是一種附帶反應,難以單獨存在。所以,念頭的轉變自然可以帶來情緒的轉變。而當情緒過於強烈的情況下,也可以催生與其相應的認知觀念。也就是說,情緒和認知是互相影響、互相推動的。由於情緒的這個特點,那麼,我們可以通過調整認知觀念的方式來調節情緒。這也是心理治療理論裡面認知療法的基本原理。

稍微引申一下。其實,情緒不僅僅與認知緊密相連,而且與軀體緊密相連。一個心理學的說法是,情緒是認知在軀體上的反應。也就是說,情緒、認知、軀體反應,三者實際上是綁定在一起的。這也難怪一個人認知出了問題(認知療法把它叫做不合理信念或致病信念 ),他的情緒就出了問題,同時,他的身體往往經常有很多不舒服。我們可以把這三者的關係當成一個心理上的三角形,三個角、三個邊是互相連通的。

除了認知療法強調人的信念、認知、觀念,我們的文化中很多地方也強調學習、認知的重要性。比如,「人不學,不知義」等。其中,佛學裡面的禪宗尤其強調。「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心動。」「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原來的時候,我們把這些歸結為唯心主義而大加批判,其實是起源於一種狹隘和誤解。 它只是佛法裡面對智慧的強調,對認知觀念,對動心起念的強調的一個典範而已。實際上,我們可以看做是辯證唯物主義裡面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強調。 人的思想念頭,紛紜複雜,擾擾攘攘,無窮無盡,綿延不絕,像地面上的灰塵。這是大腦本來自然的一種功能。平常是沒有問題的。問題在於,當我們過於執著於其中一個,或其中一小部分的時候,我們就難以順其自然,跟隨緣起緣滅了。對此,佛學上叫,著相;精神分析叫,固著。其中的意思是相通的。 我們平常里總能感覺到某人的情緒變化,翻雲覆雨,一陣一陣的,而時常忽略掉,與此同時其實我們的觀念也是一樣變幻無窮的。我個人的體驗是,我們的情緒和觀念確實有比較穩定的一部分,比如,中國人普遍的孝順觀念,尊老愛幼的傳統道德觀念,我們對親人的愛等等。 但這不影響我們的情緒觀念的變化紛繁,同樣的,某些情形下,我們會對孝順、尊老愛幼的觀念保持質疑,比如,在遇到不講理的老人的時候,在遇到熊孩子的時候等等。即便對於母親的愛,也不是變動不居的,縱然我們深愛著自己的母親,但這不是說我們每時每刻都對母親滿意、和顏悅色的,而是有許許多多,甚至時時刻刻的變化的,例如,青少年對母親的羅里吧嗦感覺很不耐煩是非常常見的吧。戀愛時期的人們最典型了,特別是遇到波折的時候,昨天甚至剛剛還認為「他挺好的」,下一刻可能發現什麼而立刻轉變觀念認為「他真是個王八蛋啊!」也許,他變了,所以,你對他的認識變了;也許,他還是那個本來的他,而只是出於某個原因,你的觀念變了,對他的認識變了。 哲學上講,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永恆的。佛學上講,無常。 無常其實就是指變化。而我們往往願意穩定,而害怕變化。穩定的原來的情況是我們熟悉的,所以,感覺安全。而變化的,我們是不知道的,所以,變化意味著我們需要面對未知,而未知是會讓我們感覺害怕的,這讓我們感覺不安全。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寧願一靜,不願一動。但我們的生命是世界的一部分,有運動才有生命,才有發展,才能成長,運動是生命本來的基本存在形式,不動,我們就不存在了。所以,這裡有一個衝突:動,還是不動。當我們過於想要停滯下來,過於留戀某個東西和情景,或者活過害怕失去得到的和害怕未知的時候,我們就出問題了。這是一個靜與動的問題。佛學講,懂得無常。道家講,順其自然。都是在講順應這個動。其實,做起來非常難的。一般來說,孩子是變動的,創造性的,不畏懼變化的(只要他確定媽媽是愛他的),他是好奇的,因此也是無法預測的。而年齡越大的人通常變化越困難,對於變化適應起來更難。因為孩子沒什麼負擔,而成人積累的多,承載的多了,負擔自然也就多了,另外,似乎他對現實世界很熟悉了,或者被某些內在觀念束縛了,也缺乏好奇心了。所以,孩子通常是蹦蹦跳跳的看這個世界,而老人通常在想自己的心思呢。所以,我們偶爾說某個人年紀大了,看上去還像個小孩子,實際上是一種表揚。他思維敏捷,對好多事情非常好奇,喜歡和年輕人、孩子們在一起,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人是非常健康的。因為他非常流動,非常喜歡變化。我們可以說,他是非常有生命力的,他的心還非常年輕。實際上,年輕人也非常喜歡這樣的人老人,而為他不僅僅是經驗豐富的,而且他的心靈是開放的,他依然在發展、成長。

「我特想忘掉他,可我怎麼也忘不了這個人啊!」「我想挽回和他的感情!」這都是停滯的例子。刻舟求劍,循表夜涉,都是在講停滯。因為停滯,因為沒有留意到其中的變化而造成的某些後果。

變化經常影響到我們的情感。而我們的情感經常成為阻礙變化的重要因素,因而造成心靈的痛苦。其中一個經典的表達就是「不甘心」「不願意」。孩子,不願意自己長大,因為這意味這自己要去獨立生活,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他不願意,還想躲在父母的羽翼之下,想在安樂窩裡面。父母,不願意孩子長大,因為這意味著孩子將要離開,而他和她將要失去對孩子的控制,將失去許多天倫之樂,將要面對自己內心的孤獨、價值感的匱乏等等。明明已經分手了,還要去糾纏。已經離婚了,還幻想著和對方在一起,甚至想要霸佔對方,「你不許和別人結婚」。一個「不願意」,就可以給人帶來無窮無盡的痛苦。這也是為什麼大約20年前,當我聽到一個普通的中年婦女說「千金難買我願意」的時候,我覺得靈光閃現,對其大加讚賞。因為這個普通的句子裡面,折射著心甘情願、順應變化的深刻智慧。而這將成為一個人幸福的種子。可以說,「千金難買我願意」是順其自然的民間版,其中蘊藏的智慧是一模一樣的。 一念之轉,關鍵不在那個念,而在那個轉。轉,就是變。變,就是化。化,才能通。通,才能達。達,就是成。 現在的你,已經不是幾年前的你了。甚至不是昨天的你了,不是剛剛的你了。但你似乎忘記了。忘記你已經長大了,不是多年前那個小孩子了。你沒有意識到其中的變化。所以,你在感覺上、情緒上、認知上、軀體反應上,還停留在那個受傷的、受欺負的、被人看不起的、無助無能的小孩子上,因而覺得委屈、受傷、難過、無法照顧自己。

現在的你,已經不是多年前的你。甚至不是昨天的你了,不是剛剛你的你了。但你似乎忘記了。忘記事情已經過去了。你沒有意識到其中的變化。所以,你在心理的各個方面還停留在過去的成績、榮耀、美貌、成功上,所以,你在嘆息,在流淚,在感慨世態炎涼,在罵別人白眼狼。長江後浪推前浪,好漢不提當年勇,我們不能站在過去輝煌的歷史上生活,不能站在過去的榮譽證上生活。那已經過去了。

上一個來訪者走了,可能他或她的諮詢治療是成功的或者失敗的,但已經過去了。上一次諮詢的成功或者失敗,並不能保證這次、下一次會成功或者失敗。因為事情在變化。來訪者和諮詢師都在變。 好多人非常焦慮,焦慮是對未來的情緒,因為他們覺得過去是痛苦的、有挫折的、感覺不好的,所以,他們在不斷的預見自己未來也是失敗的、痛苦的、被人看不起的。這是忘記了變化的一種情形。實際上,過去不能決定現在,過去和現在不能決定未來。許多的人們無意識中在做一道證明題:我過去是不好的,所以,現在痛苦;我過去和現在是痛苦的,所以,將來也必定是痛苦的。 這就是說,他用一個思想或心靈的模型綁定了自己的人生。來完成他「自我實現的預言」。 我們要尊重變化,順應變化,才能享有變化。順勢而為,方能順勢而成。所以,真正的諮詢治療,真正的人生,一定是創造性的。即使是同一個人、同一個話題,其過程和結果也一定是不同的。適應變化,與時俱進,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我們內在有太多的阻滯,有太多不情願,有太多的恐懼。一個人如此,一個團體,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所以,我們看到了一個個過去著名的企業倒下,一個個輝煌的帝國沒落。這是不能適應變化的原因。現在,美國等國家不願意看到中國的變化,所以,不斷的製造摩擦。因此,世界多了許多紛爭。 再說一遍,一念之轉,關鍵不在那個念,而在那個轉。轉一下,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場、不同的時空、不同的情緒和意識狀態來看同一件事,你將發現完全不同的東西。當你轉起來的時候,你的生活你的人生自然也將轉起來。轉了才能豐富,才能成長,才行得通,才能達成。這也是為什麼法家雖然有許多糟糕的、遭人厭惡的缺點,但能長盛不衰的原因,因為他有一個優點:法後王,尊重變化,強調變化。

遇到讓你情緒低落的事情,你可以找人傾訴,或者拿紙和筆寫下來,調節是我們心裡對大腦的一種掌控,要看你能不能主宰你的情緒。

十分榮幸能夠受邀回答您的問題,感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