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糾正題目中的一個錯誤:德國人現在也沒有每年近200天的假期。

(因為德國各州的節假日有所不同,所以以答主所在的北威州為例,假設為周末不需要加班、節假日也不需要上班的行業)

排除掉周末和節假日,北威州的工作日共有254天。即使再減去《德國聯邦假期法》第二條中規定的一年至少24個工作日的員工假期[1],也還有230個工作日,也就是說一年的假期只有135天,遠非題目中的「近兩百天」。

然後我們再來看一下德國人多假期的現狀。這是幾代德國人(乃至歐洲勞工)通過工人運動爭取到的成果,也是西方管理學不斷發展的結果。

在十八、十九世紀,人工照明已經出現,人的勞動不再受限於日照時長,資本家還努力促使資本密集型機器全天候運行。因為當時鄉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勞動力供應過多,因此工人工資極低。此外當時的德國還沒有相關的法律和集體談判作為約束,這導致工人幾乎全年無休地工作、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6小時。其結果便是酗酒、多數人口的貧困和勞動力預期壽命的縮短。[2]因此,限制工時也是當時工人運動的首要目標。

一張於1878年出版的、展現北德Aurich市民「白蘭地狂熱」的圖書插圖,右邊為一邊向醉酒民眾問好、一邊將他們指向地獄的魔鬼,圖源:https://m.on-online.de/-news/artikel/407838/Als-die-Branntweinpest-wuetet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努力下,1866年的國際工人協會日內瓦會議提出在世界範圍內引入八小時工作制。但直到1900年《工人保護法》在德意志帝國境內實施時,要求的也僅是十小時工作制(每周六天),因為這符合當時的「國際標準」。

美國機械工程師、管理學家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年3月20日-1915年3月21日)在1911年提出了泰勒制科學管理理論(scientific management,也可以按發明人泰勒的名字稱作Taylorism),其中詳細記錄了每個工作的步驟及所需時間,設計出最有效的工作方法,並對每個工作制定一定的工作標準量,歸劃為一個標準的工作流程;將人的動作與時間,以最經濟的方式達成最高的生產量(這一理論也因此被稱為「機器理論」)。因此,僱主得以讓勞工在給定時間內實現效率最大化。這一工作法後來快速普及開來,讓一戰後新生的魏瑪共和國將八小時工作制列為國策成為了可能。

福特主義便是泰勒主義的產物,圖源:https://andrewfung.ca/on-organizations-and-progress-d37343c95302

二戰後,聯邦德國於1956年確認了每周五個工作日的制度,隨後又於1965年將每周工時限定為40小時。而民主德國先是於1966年引入了每隔一周為五個工作日的制度,隨後在一年後正式確認了每周五個工作日的制度。

兩德統一後,德國在部分行業(鋼鐵、電子、印刷業)試行了每周35工時的制度,其中一些至今有效(主要是西德的鋼鐵工業)。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

從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到1990年兩德統一德國人每周工作時間的變化,圖源:德意志工會聯合會 https://www.dgb.de/++co++365a306a-a7a6-11e9-96a8-52540088cada

在德意志帝國剛建立的1871年,德國人的每周工時(&>70小時)和國內的996(每周72小時)不相上下。而在之後一百年的時間裡,德國人的工時下降了近一半。其中的邏輯並非「為什麼他們那麼多假期卻能那麼發達」,而是「隨著科技和管理理論的發展,德國人的生產力提升了、完成同樣產出所需的時間減少了,因此他們自然可以從富餘的工時中爭取個人的時間」。

相關

https://de.wikipedia.org/wiki/Arbeitszeit

參考

  1. ^Mindesturlaubsgesetz für Arbeitnehmer (Bundesurlaubsgesetz) § 3 Dauer des Urlaubs. (1) Der Urlaub betr?gt j?hrlich mindestens 24 Werktage. (2) Als Werktage gelten alle Kalendertage, die nicht Sonn- oder gesetzliche Feiertage sind. https://www.gesetze-im-internet.de/burlg/__3.html
  2. ^Lewis, B. (2015). Ralf Hoffrogge: Sozialismus und Arbeiterbewegung in Deutschland: von den Anf?ngen bis 1914.


首先,並沒有近 200 天,平均約 133 天。

發達的話我認為是相對的,德國的社會保障、資源分配、以及部分工業體系可能配得上是廣義的「發達」,有時甚至我會覺得德國比咱們的社會主義化程度更高。但這一切的的主要根源我認為是踏上了幾次工業革命帶來的發展紅利,以及毫不客氣地說,其在二十世紀以「侵略者」的身份同時變相地刺激了德國本土的工業化進程。

如果說是因為「德國人」的因素,我覺得是不對的。德國人也是人,所謂嚴謹、高效都是建立在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之上的。這一點從生活中就可以看到,德國工人的勞動保障成本更高,機械化程度也比我們更高,從個體的角度出發,您可能會覺得單個德國人效率高。但從具體來看,柏林勃蘭登堡機場、德鐵、甚至包括你宿舍門口的那條永遠修不好的人行道,無一不能消除對他們「高效」的刻板偏見。

所以說,德國假期長度與其發達程度並不完全相關。假期長是因為近 200 年來,工會時不時的如罷工之類的工人運動而推動的勞工保障。而發達的話原因其實更簡單,您覺得美國是否發達?您覺得日本是否發達?您覺得英法是否發達?如果二十世紀我們有能力且有意願去扮演侵略者的角色的話,我也有充分的信心相信,我們現在也會很「發達」。


如果你就想當個普通人拿著普通收入工作到67歲,我們這代估計70歲退休。那每年140天休息是有的。你但凡想賺點大錢,你看看法蘭金融城裡的一周工作多少小時,你但凡想在德國從政有點政治野心,你去看看德國議員一周工作多少小時。


由於德國比較像社會主義,

人們的心態比較平和不喜歡跳槽。

公司都有一群老員工,

可以持續不斷的開發和打磨產品,

提高核心競爭力,

而且少了很多人事變動的成本。

所以,德國這裡很多的隱形冠軍。


首先,德國人均休不到200天,而是140天左右。其次,你應該沒來過德國,否則的話你不會說出那麼發達這幾個字。外國的月亮沒那麼圓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