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高中生,平時看文章時經常看到一些不出名的作家在寫文章時用各種華麗的辭彙,各種修辭手法,表現方法,寫作文寫的好的同學也都會用很多華麗的辭彙,但是反觀一些有名的作家對於這樣的辭彙的運用頻率就要小得多,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叔本華說過,那喜歡堆砌虛幻華麗的詞語而內容空洞的文章,就像長得不好看但是濃妝艷抹的女人。


華麗沒有錯,並不是大作家寫的東西就不華麗,能把華麗用好是很高的境界。

確實,文字精鍊、乾淨,是現代大多數寫字人的追求。我記得小學上語文課,老師講得最多的就是「絢爛之極趨於平淡」。當時不懂,怎樣才算平淡?我寫得就挺平淡,怎麼沒人說我的文字好呢?後來讀多了外國文學,自我推翻了平淡說。寫東西刻意寫長句,一句話寫不到一行絕不用逗號,可謂「絢爛」之極。再後來讀古文,覺得中國話還是這樣說有味道,又開始追求短,文章沒有超過千字的,「之乎者也」漸多起來。如此,長與短,絢爛與平淡,像一把尺子的兩端,一直左右我對文字之美的理解。

到底怎樣的文字算好呢?關於這個問題,從一位編輯前輩那裡得到的答案是:「好好說話。」我的理解是,文字的節奏,越接近人說話的節奏,就越符合人的思維方式,讀起來不彆扭,自然也就美了。

其實,那把丈量文字長短伏平的尺子可以扔了。中國文人中,如果用短的那一頭量張愛玲,長了,大約百字內必有三處修辭;如果用長的那一頭量汪曾祺,短了,歇氣兒之處太多。但正是那樣的長里,載有天才的意象;那樣的短中,蘊含著平中見奇的美。長得有才氣,短得不刻意,都是在好好說話。文字一旦有追求,便會削弱掉一些東西。

再說文法,節奏很重要。

張岱的《張東谷好酒》,有個一段探討行文節奏,揭示了這個道理。其中寫到——

張東谷語:「爾兄弟奇矣!肉只是吃,不管好吃不好吃;酒只是吃,不知會吃不會吃。」張岱以為:「二語頗韻,有晉人風味。」後來這句話載入《舌華錄》,變成「張氏兄弟賦性奇哉!肉不論美惡,只是吃;酒不論美惡,只是不吃。」

張岱對後者的評價是:「字字板實,一去千里,世上真不少點金成鐵手也。」一個淺近而有韻,一個古奧而板實。

這是非常典型的一段關於文字韻律的對比,前者看起來文字啰嗦啊,後者簡練。但我們讀一下就感受到,前者的韻律美,遠比後者要強。

關於文字文體的爭論,相比古人,我們未免局限於文字文體本身。什麼是好文字?用孔子論文的話說:辭達而已。


巧了,我上高中時老師也最看好詞藻華麗的同學,可小說網站邀請寫文的還是我這個語言「乾巴巴」,只會直來直去的我。

我認為當文章從「作文」拉伸到「作品」時,讀者對語言的考察力度會放低,但對故事情節和思想深度的要求會迅速提升。這時候語言只是錦上添花的東西,作者再精通詞藻,也不會大幅提升整個作品的價值。而原先因句子見短的作者,則有了構架整個作品的空間。

至於高中作文,有字數限制,對於簡練型寫手寫故事太短,講觀點太長,那自然成了堆砌詞藻者的天下。


思維到一定的高度後,自然就不拘泥於形式了。


《滕王閣序》《夢遊天姥吟留別》《閑情賦》何其華麗!可見華麗不是罪,寫不好是所謂作家自己的事情。

但我想說說為啥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在於浮躁。古人寫作,是當成大事來做的,其目的有為抒情,有為勸諫,有為言志,總之是一個痛苦的、自己與自己較勁的過程。而現代人寫作,有為裝逼,有為賺錢,總之太多人是為了寫而寫,是以出現那種臭味熏天的麗詞華章。這種人,有人把他叫做作家,或許他也自詡為作家,可他真是作家么?符合作家這倆字的內涵么?

至於大作家為什麼不愛用亂七八糟的詞語,這也簡單。自古以來就有貼近老百姓的作家啊!最著名的事白居易,瞧瞧他寫的那些詩,即便長如《長恨歌》,也非常通俗易懂,放到今天給高中生讀,也只需要對其中少量古代事物或習慣稍加註釋即可。他們寫作就是為了影響天下人,而不是為了和同時代那幾個比自己low一大截子的酸腐儒生玩文字趴。到了近代,以聞一多魯迅先生為代表的人物,飽學聖賢之書成大樹,欲為民族大計發新芽,則與白居易等人一樣,寫天下人皆可讀的文章,也是唯一的選擇。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革命中取得重大成就,文學家們也開始講馬克思主義,刪繁就簡,為時代而寫,為人民而寫,連毛主席也說,青年人不要做古詩,要做新詩。他自己一輩子都在寫格律公正的古詩,尚且這麼說,可見對於正經作家,在平凡中創造不凡已經成為時代賦予不可推脫的使命。

詞語這方面,以上算是原因之一。至於各種表達的技巧,可以說正是大作家才能用得好。一般小作者,無非是埋個伏筆鋪鋪墊,也玩不出什麼花來。原因我也斗膽說一句,因為象徵之類的手法,用得越好,讀起來越是平平無奇,沒有「爽感」或者「小清新」的感覺。


文章主要的是內核。作家寫文章和學生寫作文是兩碼事。

學生寫作文主要是看,學生對於學習的功課,知識,辭彙和邏輯的掌握。所以有一些華麗的辭彙,有一些出其不意的地方,則 會成為加分項。

作家寫文章,正常情況下是為了寫作的有效性。當然,你說的各種修辭手法,如果能對表達有幫助,為什麼不用呢?賦比興,三大修辭,陳述,排比,比喻。


謝邀,有種過多的修飾就是掩飾的感覺吧。


文字本身哪有好壞之分,只看水平。「不出名的作家喜歡用華麗辭彙和修辭手法」本身就不是事實,只不過少有人駕馭得了。高中了,那應該背誦過《滕王閣序》嘍?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