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待在 Apple Silicon 處理器 MacBook Air 、13 寸 MacBook Pro 及 Mac mini 產品面世,搭載 M1 晶元,有哪些亮點和不足?


Apple Silicon 的新 mac 無法運行 Homebrew:

macOS 11.0 Big Sur compatibility on Apple Silicon · Issue #7857 · Homebrew/brew

沒法再新 mac 下面編譯的包,包括不限於:

ant, autojump, cargo-c, direnv, docker, elasticsearch, emacs, fd, ffmpeg, fftw,
fontforge, fswatch, fzf, gdb, git-flow, gnupg, gnutls, grpc, gtk+, gtk+3, hugo,
imagemagickkafka, ldns, libdap, libiconv, libps1, librsvg, libtermkey, libvirt,
libvterm, libwebsockets, libxslt, luajit, macvim, mcrypt, memcached, mono,
mosh, mtr, ncdu, neovim, ocaml, numpy, octave, openjdk11, pandoc,
postgresql(9-11), pyenv-virtualenv, pyqt, qemu, sbt, scala, sdl2, sip, sqlmap,
sshfs, ssh-copy-id, sshpass, starship, subversion, watchman, wireshark, x265,
zookeeper, zsh-autosuggestions,

還有一些沒在名單上的,像 zsh 之類的包,可以編譯也能運行,但部分功能一跑就崩潰,因此你如果工作里不會用到上面這些包,那也無所謂。

但是要用的話,想等 homebrew 作者修復,估計懸。還有好多有問題的 libxxx 的庫,一堆其他包對他有依賴,然後它編譯不了了,作者又是幾年不更新那種,開源社區,你懂的。

還有一個實錘的事情,pd 也沒法運行了,可以運行於 apple silicon 的新 pd 還在開發,估計要大半年以後才見得到,然而新 pd 也只能虛擬 arm linux 和 arm windows,基本等於廢了。

安心買來看片吧,或者寫寫 ppt。

--

但是,值得安慰的是,可以運行所有 iphone, ipad 應用哦 ~~

--


聊一下新的ARM處理器Apple M1,這也是新MacBook最大的特點。總體來看,第一代產品還是主打低功耗,其性能方面(甚至功耗方面)都未必有優勢,但是它給筆記本電腦帶來了全新的處理器設計思路,未來幾代可能會在性能和能效比方面都有長足的進展,這才是最值得關注的。

Apple M1最大的特點其實是UMA。回憶一下,傳統的筆記本電腦上是一塊主板,主板上有CPU,有可選的獨立GPU,CPU和GPU之間相對獨立,各自處理自己的任務且有自己獨立的內存空間,需要做數據交換的時候需要把數據從各自的內存空間拷貝到對方的內存空間去(往往使用PCIe)。然而,目前來看,很多任務都需要大量的CPU和GPU協同工作,而內存數據拷貝的開銷非常大(做一次內存交換的開銷比一次浮點計算高几個數量級,尤其是在能量開銷方面)。當然,計算機架構領域早就看到了這樣獨立內存空間的低效問題,因此早就提出了統一內存空間(Unified Memory Architecture,UMA)的解決方案。大概五六年前,AMD等廠商曾經提出過Heterogeneous System Architecture(HSA)並且組織了一個相關協會,其中也有類似UMA的技術,但是最終也沒有做大。

然而,學術界討論已久的UMA最後還是由歷史選擇了蘋果來真正商用化。原因是,UMA對於軟體有著很大的挑戰,尤其是對於應用生態比較多樣化的PC市場更是如此。想當年,Intel從單核架構轉向多核架構的時候,都有無數軟體因為無法掌握多核編程的技巧而導致效率低下,而UMA對於軟體方面的挑戰甚至可能會更大。而相對於PC生態,Mac生態有著實現UMA的幾大優勢:首先是蘋果擁有從應用到操作系統到編譯器很強的掌控力,不會出現PC端不同的硬體廠牌和不同版本的操作系統需要寫不同軟體的問題;其次是Mac生態中的應用比較集中,對於性能要求高且使用較多的基本上就是一些多媒體工具軟體,而對於能效比要求高的基本上是網路瀏覽,因此只要把握住幾個應用的頭部應用(例如在這次蘋果發布會中提到的Final Cut)和蘋果自家的應用做好優化適配,基本上就能滿足絕大部分用戶的體驗。而對於PC來說,用戶的應用則分散地多,玩遊戲的,辦公的,在行業應用中當伺服器的,需求和軟體都非常長尾,要把握住大部分用戶的體驗需要在軟體適配和優化中下的功夫就遠遠比Mac高了。

當然,除了UMA之外,我們還看到蘋果在M1中集成了各種加速器IP(Neural Engine,Image Processing,編解碼等等)以及CPU使用了大小核設計,這些都是對於移動SoC設計經驗的借鑒。在移動SoC中,對於能效比設計的需求很高,而這也是為什麼M1在借鑒了類似設計之後,主打低功耗的原因。


剛才有個朋友問我:英老師,發生甚麼事了?

給我發來兩張截圖,我一看!噢,原來是昨晚有個年輕人,5nm的,說能不能教教我擠牙膏大法。

我說可以,我說你用Arm的死勁不好用,他不服氣。

我說小朋友你兩個核貴不過我一個核,他說你這也沒用,我說我這個有用。

這是化勁,傳統摩爾定律是講化勁的,四兩八千金,200多核的英國大偉達都干不過我一個核。

他說要和我試試,我說可以。

我一說,他啪就做出來了,很快啊。

然後上來就是一個4x CPU,一個6x GPU,一個15x ML!

我全部防出去了,防出去以後自然是傳統擠牙膏宜點到為止,右拳指著軟體兼容,沒打他。因為這時間按傳統他已經輸了,他也承認我先打到他要害。我收拳的時間不打了,他突然襲擊「不漲價」來打我臉。

我大E了啊,沒有閃。

兩分多鐘以後,當時流眼淚了,捂著眼我就停停。

我說小Apple你不講摩爾定律。他忙說對不起,不懂規矩啊,他說他是亂打的。

他可不是亂打的,CPU GPU訓練有素,後來他說在手機上練過十幾年晶元,看來是有備而來。

這個Apple,不講武德。來,騙!來,偷襲!我這個14nm+++的老同志。

這好嗎?這不好。我勸這個Apple,耗子尾汁,好好反思,以後不要再犯這樣的聰明,小聰明。

IT界要以核為貴,要講摩爾定律,不要搞窩裡斗!

謝謝朋友們!


每次蘋果發布會總會有些人在這裡拿著蘋果的 PPT 和視頻截圖貼一些官網都寫得明明白白的數據,自己的分析沒兩句,啥也講不出來

鑒於這樣的大環境,我就不貼 PPT 也不講蘋果發布這幾款產品的內容了,大家想看可以去其他回答看。我就簡單說說我個人對於蘋果 ARM 架構 MacBook 系列產品的想法。

首先我一定要說的是:蘋果的這個 Arm 晶元真的讓我太失望了。

之前拿到 DTK 的時候,在測試完遊戲跑完性能興奮了一段時間之後,當我想把 DTK 作為主力機時,他的弱點就開始出現了——介面太少,或者從晶元的層面來講這個問題:帶寬太低。

在晶元帶寬這個事情上,我實際上是對蘋果有期望的。早年我在弄 i.MX4 的時候,就被 ARM 晶元那小到不能再小的帶寬給震驚了。特么四路影像輸入竟然要被限制在 480p?我是活在 2014 年的人么?連個 720p 都做不到?當時真的是上上下下翻遍了整個 DataSheet 硬是沒湊夠足夠的帶寬給四個 720p 攝像頭,前前後後溝通下來發現是 ARM 晶元就特么沒法支持這麼高的帶寬,最後浪費了小半年時間,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氣呼呼的。

所以這次蘋果搞 ARM 版 MacBook,我最大的期望就是能給在介面上和 Intel 做到平起平坐。不說蘋果會把相關技術對著業內輸出,有了蘋果在這裡打樣,相信其他晶元廠商也會努力跟進的,指不定還能出點神奇的南北橋框架把整個生態搞起來。

結果呢?DTK 上面就那麼點介面,當時我還指望蘋果會在正式產品裡面留點大招啥的,然而到了正式版 Mac mini 還是那麼點介面,MacBook 相對 Intel 版本還砍掉了幾個介面和內存支持。

不給力啊蘋果!說好了要把 Intel 完全替換掉的呢?ARM 跑不了 x86 給個 QEMU 類似的玩意降低性能我認了,但介面少了以後設備咋辦呢?感情以後啥玩意都靠著那 1.2Gb 的 Wi-Fi 6 過活?

你蘋果還有臉把 Arm MacBook Pro 給放出來,內存 16GB 啥年代的事情,你當年 Retina 第一代就這個數了,當年提供了 32GB 多少程序員在開香檳慶祝你知道為啥么?特么小內存跑個 JetBrains 全家桶都跑不下來。iPhone 內存小是單任務和殺後台保續航我們買賬,你丫一 MacBook 這麼點內存還敢叫 Pro,羞羞臉。

不要用 iPad 那種「輕」生產力產品來和 MacBook Pro 這種工具對比!

希望明年的時候,蘋果能夠腦子清醒一點,哪怕是下一代 Arm 晶元性能提升不那麼多,但請務必增加晶元帶寬,增加設備介面,至少把內存支持做到 64GB。至於說這一代,Pro 就不要去買 Pro 了,買個 Air 玩一玩就好了。Mac mini 啥的這個價格,只能說買來當個伺服器丟家裡貴了點,拿來做設計可能有點想多了。

我要說的就這麼多了。以上


因為恰好家裡的領導的筆記本想換個新的,從上次發布會預告了 ARM 架構的筆記本後,就開始期待這個了。

當時信息很不明確,當時的猜測是應該 Mac Mini 的 ARM 版本,因為面向開發者的早期設備是 Mac Mini,做都做出來的,不可能公開發售不發售。

這次發布會上同時推出的還有 Macbook Air 和 Macbook Pro,我覺得已經非常好了,因為我本來就想買的是 Pro。

對我來說,最主要想買的原因就是兼容 iPhone/iPad 應用,這也是我對 ARM 架構的 Macbook 的最大興趣。

我會寫一點小的 iPhone App,但一直沒有學習 Mac 的開發,目前看發展趨勢,也許有方法能快速讓自己寫的 App 在 Mac 上也能用起來?

以及之前因為 CPU 架構的不同,XCode 的模擬器除非有代碼才能運行不是自己的 App,現在有了 Arm 的 CPU,看起來其它 App 也都可以在 Mac 上運行了?

另外,之前有一個擔心的是兼容性問題,目前看起來一些大型軟體的原生適配還在進行,比如Lightroom將在今年晚些時候推出,Photoshop將在明年推出。

對於還沒有適配的軟體,蘋果提供了 Rosetta 2 軟體來做兼容運行,注意,早期應該絕大部分軟體都沒有適配的,如果這個可以,對於不追求軟體使用最高性能的,是個好消息,至少不至於沒有軟體可用。

再簡單從購買場景上說說這次的幾款設備。

Mac mini 很多時候是給開發同學配的高性價比設備,不過這次最大 16G 的內存感覺小了些,Mac mini 的性能釋放上應該能比較好發揮出 M1 的性能,開發同學可以考慮這個,內存這事兒先湊合吧。

Macbook Air 還是給輕量使用用,考慮無風扇的設計,應該沒法很好發揮 M1 的性能,以及有 Rosetta 2,估計作為入門款還行,但從個人當前的看法來說,選這款的不一定比 intel CPU 的 Macbook Air 更好,畢竟兼容運行還是有一些性能損耗,而這一款的機器用來做開發或重度處理又弱了一些。

Macbook Pro 是個人相對建議的一款,便攜性好,性能有一定保障,不過 USB 4 介面只有 2 個,感覺有點缺憾。

Air 和 Pro 得益於ARM 的低功耗,續航時間應該能有相對顯著的提高。

鍵盤是剪刀腳鍵盤,不是之前被詬病的蝶式鍵盤,這點也可以放心。

參數上面看其它回答吧,我就不展開了,不過稍微提醒一點,蘋果在宣傳上號稱自己快了 X 倍,這個基本上在官網裡面會給出對比機型,可以參考機型介紹網址底部的備註,如13 英寸 MacBook Pro。

比如 CPU 提升 2.8 倍的測試情況如下,裡面的 1.7GHz 4 核 Intel Core i7 是發佈於 2019 年的機器,CPU 型號是 Intel Core i7-8557U,所以並不是 intel 的最新 CPU,這些數值是有水份的。

Apple 於 2020 年 10 月使用試生產的配備 Apple M1 晶元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 系統,以及已上市的配備 1.7GHz 4 核 Intel Core i7 處理器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 系統進行了此項測試,所有系統均配置 16GB RAM 和 2TB 固態硬碟。開源項目使用預發行版 Xcode 12.2 及 Apple Clang 12.0.0、Ninja 1.10.0.git 和 CMake 3.16.5 構建。性能測試在特定電腦系統上進行,能夠大致反映 MacBook Pro 的性能。

同時蘋果的一些圖形處理速度提升不僅僅是硬體,還有軟體適配帶來的性能提升。

對於普通消費者,不一定真的要買這個,雖然有兼容方案,但這個嘗鮮必要性沒那麼大,對於開發者,建議買,對於圖形圖像處理者,在兼容軟體沒有出來前,可以再等等。

以上看法不排除有理解有誤的部分,如果有發現理解有錯的我及時改。

(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