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环嫼貌缓玫臉藴剩褪窍癫幌瘛?/P>

只要經過無數的練習,我們都可以畫得很像。

可是學習繪畫的意義就是為了畫的像嗎?


我不是吹冷軍啊,因為和冷大爺聊過,稍微了解點。我在十幾歲附中的時候有過這樣的疑慮,十八十九世紀已經徹底解決的寫實技術問題是否還有深入的價值。

當時冷老的說法是,他並沒有在繪畫里繼續找造型啊質感啊之類的技術手段遞進。他是想給出一個和傳統寫實不同的視角表現現實,說白了是全聚焦視角。之前他畫過不少靜物系列,那個是找象徵符號,玩當代,當時長征空間做過幾次,第二階段才是你上的這一批肖像,他想搞的,就是非人眼視覺,照相機和人眼的視覺都有特點就是單一焦點,非焦點位開始不同程度模糊。不是說他的畫徹底拋棄虛實,但是為了表現這種特別的視覺他的素材都是獨立聚焦然後整合繪畫的。就是所到之處哪哪兒都實,你看著好像無比真實,其實這種真實並不存在,這是一種假。所以這其實都已經進入概念藝術的範疇了,不過就是用個寫實手段。

至於最近一段他又開始回歸寫生搞繪畫性研究就是與此題不搭的範圍了。其實一般不太深入了解的話,只看畫,確實以為是追求技術升級,當年我也這麼認為。深入了解下回頭看自己當年的認識,類似於英國人英語說的真好。你認為他英語好,沒錯,英國佬只把英語當工具,重要的是他說了什麼。

我覺得吧,現在信息渠道挺豐富,不少藝術類周刊採訪做的也不少,可以多看看,悶頭想容易限制範圍。


瀉邀

題主你的疑惑並不是孤立的,如果你嘗試了解過當代藝術的幾次革命,就會發現自1839年8月19日達蓋爾發明了第一台銀版照相機開始,這朵「繪畫意義何在」的陰雲就已鋪天蓋地地籠罩在藝術的天空當中。

達蓋爾 銀版照相機

在當今時代,經典藝術實際上在全球範圍內已經在走下坡路了,這一點在中國相對來說較難被感知到,因為中國開始吸收西方藝術的時間較晚,所以目前仍然處於一個「補課」的階段,國內的美院現在依然把經典藝術放在主要地位,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經典藝術的影響力實際上在照相技術出現的那一刻,就必然走向衰落。

照相機沒有出現之前,其實大量的藝術家畢生的追求,就是去做一個「行走的照相機」,努力地把看到的還原、努力地營造出最真實的假象就是藝術家的目標——因為那個時代,藝術的第一要義就是嘗試去模仿現實。

歐洲最早的靜物畫 《鷓鴣與鐵臂鎧》巴爾巴里 1504年

古人沒有照相機沒有攝像機,要想記錄重要的歷史事件、或者記錄某個時刻的場景的圖像,唯一的手段就是繪畫,而畫的像,就是那個時代的終極追求。

顏色還原度不夠怎麼辦?於是他們改善坦培拉技法,研究出大量的媒介最終研發出油畫顏料;畫面的空間很假怎麼辦?於是他們通過數學手段建立起了完善的透視規則;型不準怎麼辦?於是他們找出了各種光學辦法確定型准,甚至讓描繪的對象直接投射在畫布上1:1精準還原。

採用一點透視 《雅典學院》拉斐爾

數代天賦異稟的頂級大師不斷鑽研探索,從最底層的材料迭代一直到完善各種繪畫科學理論,終於傾盡數百年時間構築起了能完美還原現實的藝術大廈。

但是照相機的出現,直接顛覆了過往畫師心中的白月光。

世界上第一張照片

隨著照相技術的發展,原來畫師需要花費數周甚至數月才能完成複雜畫面,只需要按下快門,一張透視準確、造型完美的圖片就會瞬間產生,照相機在照相技術的降維打擊下,那時候的大師們提出了和你相同的問題:

既然照相機已經能完成還原現實了,那繪畫的意義究竟在哪裡?

很幸運的是,你我並不出生於那個年代,從1839年至今,已有大量的前輩試圖回答這一問題,他們對這一問題給出了極其深刻的答案:

攝影技術的出現確實改變了整個藝術世界,但是攝影並不能取代藝術,而只能取代藝術在過去模仿現實的意義。

《小提琴》 畢加索

究竟何為藝術?畫的像才能叫做藝術嗎?畫的還原才能叫藝術嗎?通過這樣的反問,我們很容易就發現,過往我們對藝術真實性的追求,其實很有可能走了一條巨大的彎路,對寫實性的追求限制住了我們的視野,而照相機的出現,對藝術實際上是福禍相依。

它的出現既顛覆了經典藝術,同時又使得人們不得不去思考藝術新的可能性。

正是在這一顛覆中,前輩藝術家們逐漸認識到:我們所真正追求的藝術,事實上是在追求一條恢復人性完整性的道路,是一條以破壞現有準則和規則作為不間斷解放人性的道路。

這麼說或許會聽不懂,那我就給它改成大白話:藝術的目的是探尋未知。

人們的精神是由知識和不可知兩部分組成的,所以為了完善人的精神,我們必須觸及不可知,而繪畫,就是我們觸及不可知的方法之一。

action art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越來越難明白當代大師們的作品究竟在畫什麼,因為他們實際上早就脫離了經典藝術的範疇,而在試圖通過繪畫來創造出一種前所未有、史無前例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未必是一件具象的東西,它可能是一種思考、一種觀念、一種境遇、可能是一切。

今天的時代不可能回到過去,過去的藝術也不再能影響到當今的時代社會,對寫實至高推崇的時代已經過去,藝術世界百花齊放的時代已經到來。畫的像或者畫的不像,都是我們用來表達思想方式,唯有觸及未知、解放人性,才是我們學習繪畫永恆的追求。


歷史書上有一幅大家都知道的作品:《自由引導人民》。


像一張照片一樣非常「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法國七月革命。


大多數歷史教材在講到法國「七月革命」時,都會用這幅《自由引導人民》做插圖。法國人非常珍視它,甚至將它印上了郵票和鈔票。


它是浪漫主義的代表畫作。


也是自由的代名詞。


無數人曾試圖用幾十幾百萬字去談論「自由」這個複雜的話題,一幅畫又能把它表現到什麼程度呢?


你身邊肯定有幾個渾身有勁兒使不完的朋友,德拉克羅瓦就是這種熱血青年。年輕時,聽說希臘鬧獨立,正跟宗主國奧斯曼帝國打仗,他就跑到希臘,幫人家搞獨立,一去就是三四年,還畫了一堆關於希臘獨立戰爭的畫。


其實,德拉克羅瓦早年在皇家畫院學畫的時候,學的也是安格爾《大宮女》的畫法,用一絲不苟的線條畫雍容華貴的裸女。但是,這個熱血青年慢慢發現,如此講究客觀和理性的古典主義居然被用來給專政獨裁者畫畫,附和著這些人的審美,這難道不是最大的不理性嗎?他對這種畫法失去了興趣。


受自己的師兄——法國浪漫主義繪畫奠基者籍里科的啟發, 德拉克羅瓦開始大膽求新,逐步拋棄古典主義的思維。 1830 年,法國爆發「七月革命」。經歷了大革命的人們實在受不了復辟王朝的專制,於是決定再來一場革命。如果你看過電影《悲慘世界》,也許能想像出當時的情景。


巴黎街頭,政府軍堆起了無數壁壘。

《墓地中的孤女》(Orphan Girl at the Cemetery)


1824 年


然而,僅僅三天,起義軍就佔領了巴黎。


根據同在革命軍里的大仲馬記載,當時,德拉克羅瓦的畫室離巴黎聖母院不遠,聽到四周槍炮聲後,德拉克羅瓦從畫室里走出,站到革命軍的隊伍里,親眼看著人們在 7 月 28 日這天衝破壁壘。滾滾濃煙中,一個領軍者拿著法國「三色旗」沖在最前面,這面旗在人民手中傳遞,最終飄揚在巴黎聖母院的鐘樓上。德拉克羅瓦的愛國熱情一下子就被點燃, 他寫信給自己的弟弟,在信中說:「我不能為這個國家戰鬥,但是我可以為這個國家作畫。」 於是便有了這幅《自由引導人民》。


當時的法國,革命與復辟交替進行。在這麼動蕩的情況下,出現了一種藝術風格——浪漫主義。


時局如此混亂緊張,還有心思浪漫?


這個浪漫,當然不是戀愛時送情人一朵玫瑰的那種。「浪漫」在英文中寫作「Romantic」,它的詞根是「Roma」。沒錯,「浪漫」與古羅馬有關。 浪漫主義其實是一種激情。 法國的種種災難與黑暗,成為這種美學觀念的土壤。浪漫主義用一種虛實結合、真實而又誇張的方式表達對現實的關懷。


比如籍里科的《梅杜薩之筏》。


一場重大海難,一片單薄木筏,一群等待救援的倖存者,堆成一座「金字塔」。「塔尖」的受難者伸出手臂,向遠處呼救,底下則是僵硬的屍體。無助的人類面對汪洋大海,渺小而絕望。


新古典主義繪畫強調的是精雕細琢,每一處線條都畫得冷靜、精確。美是美了,卻也像一個被過分修飾的美女。與之相反,浪漫主義關注真情實感,尤其是極強烈的情緒。大悲,大喜,恐懼,焦慮。當生命受到超乎尋常的觸動,人的情緒張力就會達到極致。浪漫主義者想表達的,可能也就是在困難和災難面前,人類迸發出的巨大能量。

《自由引導人民》(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


1830 年


所以,浪漫主義並不是脫離實際,或者漫無邊際。恰恰相反,它關心的是生命遇到重大災難和危機的時刻,是人的內心。 生命被壓迫得越厲害,反抗意識就會越強,情緒的反映也就越強烈。這就是浪漫主義的表現基準。

女神戴著的帽子叫作弗吉尼亞帽,在古希臘和古羅馬,被解放的奴隸都戴這款帽子,它是自由的象徵

與古希臘神像一樣,畫中女神也光著腳。不同的是,這個女神光著的腳踩在了剛剛被攻破的石頭壁壘上面。德拉克羅瓦將打仗的寫實性和超越戰爭本身的象徵意味結合了起來

仔細看這幅畫你就會發現,遠處的建築物正是巴黎聖母院。再仔細些,你就會看到,巴黎聖母院的頂上已經插上了一面三色旗

《梅杜薩之筏》(The Raft of the Medusa)


籍里科(Jean -Louis André Théodore Géricault)


1818—1819 年


浪漫主義詩人拜倫曾說:「無論頭上是怎樣的天空,我準備承受任何風暴。」


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一幫散漫的文人,他們與德拉克羅瓦一樣,在政治黑暗、戰爭頻繁、生命被壓抑到極限的年代裡,造就了燦爛的文化和自由的精神。當然,不同的是,他們選擇了歸隱,德拉克羅瓦選擇了反抗。

浪漫主義不能說明問題,或許我們可以繼續看看很「現實」的現實主義——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43 篇內容

鹽選專欄

大話西方藝術史:藝術原來這麼有趣

意公子 講藝術的女流氓/意外藝術CEO

¥78.00 會員免費

發佈於 03-19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肥皂君肥皂君學畫畫,上藍鉛筆APP

寫實只是繪畫的基礎追求,也是普通人對於畫好與壞的第一判斷標準。

畢竟對於一般人來說,除了像與不像,美與不美,我們很難拿出第三種有理可尋的標準去評價一副作品的好壞,

而到了冷軍這裡,顯然他的畫已經不是普通的寫實,而是進入了超寫實的領域。

普通的寫實作品絕不會像冷軍的畫一樣,精細到放大到這種程度還能經得起考驗。

精細到衣服的每一個紋路都栩栩如生。

如果只是普通的寫實肖像,古往今來數不勝數。

但冷軍的細節,顯然已經超越的一般的寫實,進入了第二種藝術領域。

如果非要追問這種超寫實的意義何在?照相機是否就可以代替。

我個人的答案是:不可以。

仔細觀察冷軍畫,雖然是超寫實,但其實仍然做了藝術化的處理。學過畫畫的都知道如果把一個細節扣的特別細緻時,很容易讓畫面變得死板僵硬。

但是冷軍卻能在把每一個細節都扣的特別真實嚴謹的同時,又把畫面的整體感也保持得很好,不會有過度的緊張,人物都還是處於一個比較放鬆自然的狀態。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把每個一個細節都扣的特別真實嚴謹,但與之同時畫面的整體感也被保持的很好,不會有過度的緊張,人物都還是處於一個比較放鬆自然的狀態。

其他作者的超寫實作品:

對比之下,冷軍的作品有一種恰到好處的鬆弛感:

說實話,藝術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該玩的花樣也都被前人玩的差不多了。

冷軍的超現實作畫,看似沒有意義,其實也是在挑戰人類作畫的寫實極限。這件事情真的沒有意義嗎?我見未必。

但是說實話,這樣風格的作品有一個冷軍也就足夠了,如果所有人前仆後繼也就沒太大意思了。

有沒有這樣一幅畫,畫里的角色讓你產生難以自拔的迷戀??

www.zhihu.com圖標

突然發現有2000贊了,說實話之前只是隨便答了下,說了說自己的想法,沒考慮這麼多。

剛剛又去網上搜了冷軍別的作品,其實他也有畫得僵硬的時候,比如下面這張就看起來硬邦邦的,一看就是畫的作品:

但是再後來的作品就真的很自然,會完全讓人誤以為是照片實拍。

甚至有的時候會覺得,真人對比之下反而有些空洞(當然也有可能是相機抓拍時的失神):

但不管怎樣冷軍本人≠一個沒有感情的拍照相機,他能在挑戰技術領域的同時,在畫面中有選擇性的呈現、加工、表達,這點就很了不起了。(一個冷軍=一個好的攝影師+一台相機)

最後還想說一句,個人覺得冷軍的畫就是時代進程中的一個階段,就好比究極的繪畫作品是一個完美的蛋糕,冷軍就負責把奶油層面做到極致,他也做到了,但我們站在上帝視角開始挑剔蛋糕的其他部分不好,這看著合理但其實也不合理。

總的來說他畫工很強這得承認,但也沒必要刻意去解讀理解、分析優劣。

因為,這種創作形式多半就只是一種技法類的專精創新。而這種技術類創新的思考,也不止是繪畫領域的獨有,其實在音樂、文學等等方面,都曾經將形式和內容拆成兩個方面各自專精實驗,留下了很多讓一般大眾完全摸不著頭腦的作品。

也許我們現在開了上帝視角再回頭看當時的實驗試作,感覺都是不成熟的失敗作,要麼全搞形式看起來狗屁不通,要麼抽象情感天馬行空。(當然偶爾也有天才型選手,那是天才中的天才)

但是沒有他們的實驗哪會有後面的創新呢?這大概就是前輩的意義吧。


寫實只是繪畫的基礎追求,也是普通人對於畫好與壞的第一判斷標準。

畢竟對於一般人來說,除了像與不像,美與不美,我們很難拿出第三種有理可尋的標準去評價一副作品的好壞,

而到了冷軍這裡,顯然他的畫已經不是普通的寫實,而是進入了超寫實的領域。

普通的寫實作品絕不會像冷軍的畫一樣,精細到放大到這種程度還能經得起考驗。

精細到衣服的每一個紋路都栩栩如生。

如果只是普通的寫實肖像,古往今來數不勝數。

但冷軍的細節,顯然已經超越的一般的寫實,進入了第二種藝術領域。

如果非要追問這種超寫實的意義何在?照相機是否就可以代替。

我個人的答案是:不可以。

仔細觀察冷軍畫,雖然是超寫實,但其實仍然做了藝術化的處理。學過畫畫的都知道如果把一個細節扣的特別細緻時,很容易讓畫面變得死板僵硬。

但是冷軍卻能在把每一個細節都扣的特別真實嚴謹的同時,又把畫面的整體感也保持得很好,不會有過度的緊張,人物都還是處於一個比較放鬆自然的狀態。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把每個一個細節都扣的特別真實嚴謹,但與之同時畫面的整體感也被保持的很好,不會有過度的緊張,人物都還是處於一個比較放鬆自然的狀態。

其他作者的超寫實作品:

對比之下,冷軍的作品有一種恰到好處的鬆弛感:

說實話,藝術發展到今天這個階段,該玩的花樣也都被前人玩的差不多了。

冷軍的超現實作畫,看似沒有意義,其實也是在挑戰人類作畫的寫實極限。這件事情真的沒有意義嗎?我見未必。

但是說實話,這樣風格的作品有一個冷軍也就足夠了,如果所有人前仆後繼也就沒太大意思了。

有沒有這樣一幅畫,畫里的角色讓你產生難以自拔的迷戀??

www.zhihu.com圖標

突然發現有2000贊了,說實話之前只是隨便答了下,說了說自己的想法,沒考慮這麼多。

剛剛又去網上搜了冷軍別的作品,其實他也有畫得僵硬的時候,比如下面這張就看起來硬邦邦的,一看就是畫的作品:

但是再後來的作品就真的很自然,會完全讓人誤以為是照片實拍。

甚至有的時候會覺得,真人對比之下反而有些空洞(當然也有可能是相機抓拍時的失神):

但不管怎樣冷軍本人≠一個沒有感情的拍照相機,他能在挑戰技術領域的同時,在畫面中有選擇性的呈現、加工、表達,這點就很了不起了。(一個冷軍=一個好的攝影師+一台相機)

最後還想說一句,個人覺得冷軍的畫就是時代進程中的一個階段,就好比究極的繪畫作品是一個完美的蛋糕,冷軍就負責把奶油層面做到極致,他也做到了,但我們站在上帝視角開始挑剔蛋糕的其他部分不好,這看著合理但其實也不合理。

總的來說他畫工很強這得承認,但也沒必要刻意去解讀理解、分析優劣。

因為,這種創作形式多半就只是一種技法類的專精創新。而這種技術類創新的思考,也不止是繪畫領域的獨有,其實在音樂、文學等等方面,都曾經將形式和內容拆成兩個方面各自專精實驗,留下了很多讓一般大眾完全摸不著頭腦的作品。

也許我們現在開了上帝視角再回頭看當時的實驗試作,感覺都是不成熟的失敗作,要麼全搞形式看起來狗屁不通,要麼抽象情感天馬行空。(當然偶爾也有天才型選手,那是天才中的天才)

但是沒有他們的實驗哪會有後面的創新呢?這大概就是前輩的意義吧。


很遺憾,題主,

冷軍並不是一個大家印象當中的那種「氣死照相機」的超寫實畫家,

原因有很多,容我慢慢說,

我先放兩張圖,這兩張圖的對比相當的明顯,

圖一是,知名的超寫實藝術家查克·克洛斯作畫的場景,

圖二是,冷軍作畫時的場景,

這兩張圖能讓你明白冷軍與尋常的超寫實藝術的不同之處到底在哪裡:

1.冷軍仍然堅持的是寫生繪畫,而不是照片描摹

就作畫對象而言,圖一的查克·克洛斯明顯是對著照片描摹,

冷軍不像其他超寫實畫家依賴於照片繪畫,

他仍然是寫生繪畫,

只是偶爾用照片輔助,

這樣畫出來的超寫實繪畫有一個巨大的好處,

就是脫離了照片感,

且畫家能夠在畫面中投入一些自我的理解,

所以你仔細觀察冷軍的繪畫,

你會發現它比照片多了一層古典的濾鏡,

和一層從古典繪畫中傳承而來的人物鬆動感,

是自然而鬆動的人物描繪;

2.冷軍的作品仍然是傳統架上繪畫的篇幅,而不是高達兩三米的畫幅

這塊局部只有15平方厘米不到,

篇幅的大小其實意味著技法的高低,

篇幅越大往往寫實的空間就越大,

尤其是對照片的描繪,越大寫實的難度就越低,

而越小的篇幅,在方寸之間完成近乎真實的畫面是非常難的,

超寫實作畫的難度則成倍增加,

冷軍的超寫實作品的篇幅往往都比較小,

這也是冷軍技術的高超之處,

他能在方寸毫米大小的空間繪製超寫實,

這種驚人的技術是在手機移動網路時代所難以感受到的,

你得身臨其境親眼看到畫面才能感受到;

3.冷軍的作品仍然是傳統架上繪畫的步驟

從圖一你可以明顯地看到查克·克洛斯的作畫手法像是印表機在列印,

這也是絕大多數超寫實畫家的弊病,作畫步驟都是由局部直接完成,

而冷軍的作畫步驟則仍然是傳統的作畫步驟:

不是從局部直接完成(從無到直接清晰),

而是從整體推及局部(從模糊到清晰),

從整體到局部的作畫手法去畫超寫實難度是十分高的,

換言之,國外的超寫實是繞路子抄近道呈現出的畫面,

冷軍的超寫實則是憑藉自己的技術用傳統的作畫方式硬剛出來的畫面;

介紹完冷軍的技法,再來談談理念,

因為他採用的是寫實而不是畫照片,

冷軍的作品不只是照相機這麼簡單,

相機和人眼一樣都是有焦點的,也就是畫面的虛實差異,

而冷軍的繪畫是全實的,

換言之,冷軍的畫面每一處都是視覺聚焦點,

現有的相機拍不出冷軍的畫面效果;

這裡他其實也藉助了相機,

利用相機在不同的角度去聚焦,而他則把每一個角度當焦點去繪製,

他的畫面就是全焦點繪製,

這種觀察和繪畫手法是反人眼和照相機的,

這其實玩得是一種當代藝術了;

所以題主,你可以看著那些畫得跟照片沒什麼兩樣的作品產生質疑,

並懷疑起繪畫的本身意義,

但這個源頭不能是冷軍,

你誤讀了冷軍;

再來談談你的困惑,

可是學習繪畫的意義就是為了畫的像嗎?

在照相機沒發明前,寫實是繪畫的功能性之一,

但是在那個時期繪畫的意義就不只是畫得像了,

隨著照相機被發明後,寫實作為繪畫的功能性逐步被相機所替代,

在當代,繪畫的意義不是為了畫的像

繪畫的意義何在?

繪畫於每個人的意義是一種美育,

它有利於激發人們的自我意識,

它不是灌輸給你一種美,而是讓你去創作,

通過創造讓你自己去發現屬於自己的美,

當這種美育去引導人時,有些人會被動地拒絕,

這種美育最後的目的就是終結藝術家本身,

讓藝術創作成為人人都能享受的消費品,

就像詩人這個職業漸漸消失了,

可是詩意卻存在於人們的字裡行間之中,

普通人也能在意氣風發或者低落失意時寫首現代詩來排解內心表達自我,

可以預見,藝術家以後會漸漸消失,

但藝術表達會成為人人都能消費的手段和素養,

人們通過繪畫等藝術形式去解放自我意識,

找尋自己的獨立人格,

這是一條漫漫長路,

但如果繪畫藝術脫離了寫實的功能性,

審美形式不再是是權力對人的宰制,

藝術家的消解,繪畫等藝術創作變成人人都能享受消費受益的事,

我想這是繪畫藝術最好的意義;

以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