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時的經濟、人文、地理位置等各方面分析,若是可能,那麼幾率有多大?


關羽進攻樊城如果成功,呂蒙如果沒偷荊州,蜀國多少有點幾率,至少能保證從荊襄北上和西川東進兩條路,關羽牽制住中原兵力只要不敗,劉備就有機會下長安,斷掉曹魏與關中的聯繫,憑藉馬超在羌人中的威望可以短時間補充起一羣羌兵,這樣蜀軍在兵力上便不再是最大的劣勢,應該可以和魏國46開,加上關中位置能掌握進攻主動權,蜀魏就能五五開。(這也是隆中對諸葛亮的理想狀態——「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實際上在關羽失敗前這個計劃都是在成功實施的,其實操作性不低,當時呂蒙不插一腳,關羽打下樊城進擊宛城的幾率很高,而當時曹操剛剛放棄漢中,很難再戰,長安也的確難守,不像後來蜀國遭到接連打擊,等緩過神來準備按老計劃出祁山,魏國的防線早就安排妥當了。

吳國,沒有任何可能,因為十萬兄根本就沒想過統一,他只想當土皇帝(曾幾何時十萬也想過統一大業,不過被文遠等人揍了幾次之後就不想了)


皇叔路線來看,還是有點難度的。

首先要不犯路線錯誤,即與東吳對立。這一點上,用上帝視角看,真實歷史中折了太多。

其次是皇叔諸葛要注意養生,多活一年是一年,順便多拉攏能用之人,諸如劉封、孟達、潘睿、魏延等。

最後是想盡一切辦法挑動曹魏和東吳內亂。

然後等待。

歸根結底,還是隆中對的那句: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可惜淮南三叛和高平陵,皇叔葛公都沒能等到。惜哉!

東吳路線來看……

不要對盟友下黑手,以及,先拿下合肥再說吧。


自三國成立之初(220)以來,吳國有過要完成統一的想法嗎?


沒可能,從南向北統一全國的歷史只有明朝和近代。

曹魏佔據了當時經濟文化中心,北方兵源質量也不是南方可比。

錢最多,兵又好,拿什麼打?

即便關羽打的曹操差點遷都也沒用。

打下來守不住。


怎麼個重來法?

稱帝?還是184年黃巾起義?

重生稱帝的話,好像差別不大,基本盤定了,開掛得開得很大才行。這方面的網文有,基本都要經歷社會主義改造、大生產運動這些才能勝過魏。

如果是一開始,那還是有機會的。充分發揮先知先覺的優勢的話,應該三國的形式就會產生很大的差別。


蜀國有可能:

孫權不讓呂蒙偷襲關羽

或者,諸葛亮多活二十年,司馬師打死李豐和曹芳發生爭執,失手打死曹芳,導致魏國陷入內亂分裂


歷史是億萬種選擇的疊加。如果一切重來,歷史有太多選擇。今天的你永遠無法看到明天的太陽


不存在的,除非曹老闆犯大錯,孫劉聯盟才能維持均衡怎麼可能吳或蜀能奪取天下,古時候北方比南方發展好多了,經濟中心都在北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