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间的冲突,没有一刀切的解决方法。需要根据孩子的气质、性格特点和当下的情况做调整。具体怎么做?我花了5个小时6千多字写了这个回答,希望可以给你一些参考。

先列一下大纲:

  1. 孩子们为什么容易爆发「社交冲突」?
  2. 了解孩子冲突的三种类型
  3. 引导孩子之间的冲突,父母的四个基本原则
  4. 如何防范于未然,多渠道培养有社会能力的孩子

一、低龄孩子为什么容易爆发「社交冲突」?

  • 原因一:孩子是「自我中心主义」,他并不理解对方的行为动机

著名的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做过一个三山实验:[1]

桌子上放了三个颜色和山顶都不同的模拟小山丘,桌子的对面放著一个布娃娃。

实验发现,孩子不能说出从布娃娃的角度看到的离布娃娃最近的那座山,而认为离自己最近的山就是离布娃娃最近的山。

皮亚杰的「三山实验」

「三山」问题指出:2-7岁的孩子的孩子,属于「前运算阶段」,此时他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并不能很好的理解对方的行为和动机。

这个阶段的孩子眼里只看到自己,不能同理他人。「小明是我的好朋友,但是他玩了我想要玩的小车,那么他就不再是我的好朋友了」。

这句话可以说是孩子「自我中心主义」的最好诠释了,也是许多社交冲突的根源。

如果我们叫外卖,外卖员把食物的汤汁倒出来了一些。我们可能心里会有些不快,但是有些人并不会去平台投诉。这类人一是觉得外卖员工作辛苦,不去追究,算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潜意识里我们也希望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比如说前段时间新闻报道频发的投诉后平台扣除奖金导致外卖员报复行为(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

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生活不易、压力特别大的时候,一个突发的事件可能会成为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之所以可以做出更加理智、深思熟虑后的决定,是因为我们是个思想成熟的成年人,我们可以预知事情的后果,并且提前做出预判,避免陷入冲突。

而低龄的孩子,认知还达不到,行为上做不到这一点,这也是他们经常出现社交冲突的一个客观原因。

  • 原因二:教养方式在经历改变,孩子缺乏一定的社交经验

随著时代和文化的变化,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是独生子女。

我们生活在商品房里,相比起以前生活在大院子里成长起来的80后小孩,现在的学龄前儿童或多或少都缺乏一定和同龄孩子玩耍的社交经验。

以前是一个家长管几个孩子,现在是几个家长照看一个小孩。现在的孩子更容易得到满足,他们不需要经历自主争取和社交的过程,就可以轻易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当去到幼儿园的时候,没有了「亲友团」的帮助,他们需要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获取社交的能力,才帮助他们具备更好的生活下去的技能。

  • 原因三:大脑发展尚未成熟,自控力和解决能力不足

孩子的行为和大脑的发育是息息相关,大脑情绪发展当中的「杏仁核」发展比较早,「杏仁核」支配著孩子对外界情绪的本能反应。

比如说孩子想要一个玩具,他可能会直接抢过来,而被抢的孩子可能会直接呼一巴掌过去,他们是本能地发出情绪反应,做出带有「攻击性」的行为。

孩子们甚至都还没有来得及经过大脑的思考,我们就看到孩子们动手了,冲突升级了。

孩子思考、计划、思维、执行力、自我控制这些「解决冲突」所需要的能力,是由大脑「前额叶」控制的,这一区域的发展相当晚熟。孩子从2~3岁的时候开始发展,6岁达到顶峰,直到25岁才全部发展完成。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和孩子讲了千百遍道理,但是经常打人的孩子仍然做不到「不动手」,而经常被打的孩子做不到「快闪」或者「反击」的原因。

道理我都懂,但是孩子大脑还没发育好,「臣妾就是做不到啊!」

二、孩子社交冲突的三种类型

孩子之间的交往,多多少少总会有一些磕碰。但是孩子的气质类型不同,在冲突过程中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他们对待冲突和反应的模式是不同的,因此我们的处理方式也没有办法做到一刀切,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场景不同气质的孩子,做出不同的引导。

总体来说冲突分为三种类型:

  • 第1种:身体攻击

身体的直接攻击在孩子身上是最常见的,比如推、踢、抓、打别人或者摔其他孩子的玩具。

  • 第2种:语言攻击

--「照我说的做,不然就不跟你做朋友了!」

--「你真是个小气鬼!」

威胁、辱骂等这些都是属于语言攻击的表现的方式,语言的攻击也会伴随著身体的攻击。

当孩子的智能发展的越来越好,他们可能会只用语言,所谓的动口不动手,这其实是孩子自制能力再增强。

  • 第3种:关系攻击

--「别跟他玩,他是个笨蛋!」

--「这是我们的领地,你不能进来!」

这种比较容易出现在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低年龄段,他们喜欢扎堆,可能会用排挤的方式破坏同步的关系。

三、引导孩子之间的冲突,父母的四个基本原则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冲突,都没有一刀切的标准答案,因为每个孩子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我总结了4个原则方法,可以根据当下的情况做参考:

  •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明确问题所在

当孩子被打了(身体攻击),或者感觉被侵犯了(语言攻击和关系关系攻击),首先一定要鼓励给孩子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不要打我!这样是不对的!你再欺负我,我会打回去的!

语言是有力量的,一个勇于表达自己的孩子,可以让别人感受到一种气场和震慑。「柿子挑软的捏」,气场会成为保护自己的一个有力武器。

同时,我们需要搞清楚孩子对问题的看法所在。

比如说我曾经观课时看过一个孩子,在上体适能课程的时候一个游戏没有做成功,他想再尝试却又担心自己做不好。就在犹豫的时候其他孩子来玩了,他就推了其他来玩的孩子。

推人、打人是不对的,是需要被制止的。但是仅仅制止攻击性的行为,是不能深层解决问题的。其实孩子的问题所在是「我还没准备好,我想再挑战一次」,而老师认为孩子在打人。

成人不先弄明白孩子认为的问题是什么,就会出现权力之争,孩子的问题就永远得不到真正的解决。

同样的,在二胎家庭中,孩子认为他已经分享他的玩具足够长的时间了,现在只是想把玩具要回来。

而我们却认为问题的核心是抢玩具,依然想一门心思的给孩子上「分享是美德,大的要让小的」思想品德课。

那么大家对问题所在的看法是南辕北辙的,自然也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孩子也会抗拒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 让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处境

在我孩子1岁半的时候,他特别喜欢在小区里玩滑滑梯。有一个高高的螺旋形的滑梯,孩子很喜欢,但是每次在高处滑下来之前又有点害怕,总是要在上面犹豫很久,才敢自己滑下来。

有一个周末,玩滑梯的孩子有点多。孩子又站在滑梯的顶端犹豫,他的身后有一个3、4岁左右的大哥哥在排队,有点不耐烦了,就推了孩子一把:「快点!我等不及啦!」

孩子一个踉跄,一把抓住了扶手,没有摔倒但是被吓了一跳,马上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因为滑梯有点高,为了避免出现安全事故,我赶紧过去。「宝宝,这个滑梯高,你有点不敢滑下去是吗?」 (理解孩子的感受)

孩子点点头,「嗯嗯,妈妈知道你有点怕。你看后面的哥哥也很想玩滑滑梯,他等了很久了。如果他往前冲,你可能会摔倒的。」(帮助孩子理解别人的感受和自己现在面临的处境)

「你是想妈妈扶著你滑下来,还是先让哥哥滑呢?」(给予一个选择)

孩子说:妈妈扶,妈妈扶。于是我就牵著孩子的手,滑下来了。

这样类型的冲突有很多,其实孩子之间的社交冲突也不是一件坏事。

在孩子和别人社交的过程中,适当的冲突会让他们逐渐明白:世界并不是只有他自己,而是有很多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想法。

解决和适应冲突的过程,就是孩子逐渐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他会了解到如果我们要和别人交朋友,在这个社群里愉快的生活,那么我们就要控制自己的言行,同时适当的接纳别人的想法和意见。

正如皮亚杰所说:

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社会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使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

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可能会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就是孩子需要慢慢才懂得如何共情和同理他人。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可以在陪伴在孩子的身边,说出他人的感受、以及现在自己可能面临的处境,都会帮助孩子作出更理智的判断,而不是只想著自己。

就像当孩子站在高高的滑梯上时,他心里只想的是「高,我不敢滑」,但是却没有看到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的影响,以及自己可能会处于被推倒的一种处境里。

我们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意识到这一点,帮助他做出更好的运动计划。

  • 需要的是孩子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大人

曾经我看过知乎上一个关于孩子之间的冲突的问题,其中一个高赞的回答是描述了「孩子被别的孩子打了,家长劝孩子打回去,后来演变成两个家长大打出手」的故事。

在自己的孩子被欺负的时候,每个家长都是按耐不住的。自己大打出手,帮孩子出气,自己是觉得爽快了,但是并不能帮助孩子思考下次如何解决冲突,甚至一些低龄的孩子可能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

成人的大打出手,还可能会出现对方家长转过来打自己孩子的问题,这些都是细思极恐的,所以本人并不建议这么做。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

a.打回去?

教孩子打回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听起来很公平,也没什么毛病,但是仍然会存在几个问题:

1.容易变成煽风点火,把问题扩大化。

如果不是成人在旁教孩子「打回去」,就不会演变成大人之间的战争。这种战争得不偿失,成人情绪的失控,带来的风险是难以预估的,就像一团火,烧起来了就控制不了。

2.「打回去」容易让孩子误认为这是解决冲突的正确方式。

如果鼓励孩子被打了之后就打回去,孩子也可能会觉得打人是解决冲突的最好的方式。但对孩子来说,他很难分辨什么情况下用打回去的方式,什么情况下不该用。

如果孩子未来遇到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孩子如何处理?还是「打回去」吗?就像 @Eleven丰收妈妈 说的,「小白兔遇上大老虎,乖乖避开才是聪明的做法。」

多子女的家庭,面对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发生冲突时,被教育「打回去」的孩子,也可能会用这样的方式解决兄弟姐妹的冲突。

b.不还手?

如果孩子不懂得反抗,那他是不是会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不知道保护自己呢?

我在一线做了快10年的老师,接触过很多各种各样0~6岁的孩子,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经常是A孩子打了B孩子,但是B孩子并没有觉得委屈、难过和愤怒,而且还是会主动的去找A玩(低龄孩子找比自己年长的孩子玩,这种现象更常见)。

如果孩子并没有感觉自己被欺负了,没有任何负面消极的情绪,那么我们就更没有必要去引导孩子,让他们觉得自己被欺负了。

孩子和孩子之间有他们相处的模式,他们友谊的发展是很自然天真的。社交也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自自然然被建立起来,如果我们过度地干涉,就会影响孩子,也成为他们社交的阻碍。

c.如果孩子真的被欺负了

如果孩子真的被欺负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在背后是永远支持他的。

适当的闪躲、义正言辞的指出对方不对、寻找父母和老师的帮助....这些都是可以教给孩子的方法。

无论任何时候,我们要做孩子背后的强大力量和精神堡垒。很多小学和初中的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不敢回来告诉父母,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小的时候,孩子回来「告状」,得到的是父母的责备。

  • 开放性的思维,重点在过程而非具体结论

在孩子们的冲突结束之后,我们可以和孩子回溯冲突的过程,引导孩子下次遇到这样的冲突时应该如何解决。

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去思考,而不是给予孩子一个方案,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或者不应该做什么。

我们可以问问孩子,引出孩子对这件事情的看法。让孩子思考,是什么导致了冲突的发生?孩子的感觉是什么?其他人对这种情况有什么样的感觉?

对于下次遇到这样的问题,他又会怎么想?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想法可以更好地落地?

我们用一种开放性的一种思维去引导孩子,把重点放在了过程而不是讨论某一个具体的结论。

用这样开放性的思维,你会发现:孩子真的可以想出非常多的解决办法!他们会有超乎我们想像的解决方案。

如此,我们教给孩子的是一种帮助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思考方式。他们也会对自己更有信心,明白自己的决定,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防范于未然,多渠道培养有社会能力的孩子

  • 培养孩子说「不」的能力,让孩子坚定做自己。

懦弱的孩子,更容易被欺负。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有想法、不容易被欺负的人,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就应当支持孩子做自己,让他们成为一个有意志力的人。

我们要时刻注意:不要让自己的意志力取代孩子的意志力。

比如,当我们和孩子说:宝宝,你今天想穿裤子还是裙子呢?孩子说:穿裙子吧!然后你又说:今天好像起风了,我们还是穿裤子吧!

当孩子在吃苹果,他吃了几口,说:我不吃了,我饱了。然后你又说:啊,这个苹果看起来多好吃啊!闻起来多香啊!不信你再吃几口看看......

久而久之,孩子就不会再坚持,慢慢的他的意志力就被磨灭了。我为什么要有自己的意见呢?说了也没用,你来决定就好了。

教育的悲哀是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就剪去了孩子意志力的翅膀,却说孩子不会飞翔。

我们希望孩子成人,却又不许他们成长。

一个不懂得说「不」的孩子,在未来成长的道路上,他会活的很辛苦。这种社会能力如果在小的时候就失去了,未来需要花很多的能量才能重新获取。

  •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基石

亲子之间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向外探索、勇敢解决社交冲突的内在堡垒。

亲子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世间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它对我们每个人的心身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亲子关系处理的好,孩子以后朋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职场关系、亲密关系才能处理得更好。

这些社会的关系都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亲子关系是孩子品格的养成、与人交往模式的建立,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想要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就需要有良好的亲子沟通和陪伴。

陪孩子阅读一本书、放下我们的繁忙的手机、多多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给予及时的帮助、不错过孩子成长重要的里程碑事件......这些都是良好的亲子沟通和陪伴我们可以做的。

  • 角色扮演,提前演练

对于一些孩子难以克服的问题,我们需要看到孩子的焦虑,陪伴孩子一起循序渐进地渡过。角色扮演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比如,我的孩子每次滑滑梯有点怕高,站在滑梯的最高处会犹豫不决。每次后面有人排队时,总有一些孩子会推他,容易爆发冲突。

后来我们就在家反复玩了好几次「佩奇滑滑梯」的乐高游戏。我们用乐高搭建了一个「游乐场」,扮演佩奇不敢滑,后面许多的乐高小玩偶在排队的游戏。孩子每次都玩得不亦乐乎,慢慢的他会滑梯也不再害怕了。

而对于会被经常抢玩具的孩子,我们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和孩子示范如果东西被抢了,应该如何义正言辞的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是我的!还给我!」

孩子会在一次一次的扮演中学习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捍卫自己的权利,并且他们会在扮演中,疗愈那个曾经受伤的自己。

  • 气质教育,是培养社交能力的一把钥匙

气质,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道不清说不明,但是它确实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

在19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托马斯(A. Thomas)和儿童心理学家切斯(S.Chese)总结提出了九个维度来判断孩子不同的气质类型。面对不同孩子的气质类型,我们鼓励他们社交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说,活动水平高的孩子,经常坐不住,性子也比较急,和人相处时就容易「动手」,这时我们就要看到孩子的能量,安排可以发泄孩子精力的一些游戏活动满足他的需求。

我们也要多鼓励孩子观察别人,成人说出其他人的想法,可以让孩子了解到他人与自己的不同,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影响。

对于趋避性低,容易害羞退缩的孩子,我们则需要敏锐的观察孩子的需求和内心的想法,鼓励孩子多多表达,并且要多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循序渐进的帮助孩子自主解决问题。

如果想了解气质类型的分类,也可以查看这篇文章,有更详细的说明解释:

幼儿园小孩子要不要参加各种兴趣班??

www.zhihu.com图标

总之,学会保护自己,是我们一生当中都需要学习的课题

其实孩子之间的冲突,玩著玩著突然之间翻脸了,都属于人之常情,家长没有必要过分焦虑。

一味的焦虑或者指责,给孩子做错误的引导,其实并不能够帮助孩子,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要有成长型的开放思维,引导孩子自主思考,而不是给予孩子一个固定的答案。

每一个阶段,我们都会遇见与他人的冲突,而对与孩子来说,解决冲突其实就是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社会是如何运转的过程。

广告区放几本我喜欢的书吧:

【包邮】蒙台梭利早教全书 5册 孩子童年的秘密京东¥ 108.00去购买?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全新修订版)¥ 22.70起2

包邮现货 蒙台梭利早教系列全书 精装全6册蒙氏教育书京东¥ 72.40去购买?

欢迎关注我 @玫瑶老师

如果觉得回答对你有帮助,点个赞可以鼓励我多多输出呀~~

@知乎亲子

参考

  1. ^伯克利离生发展心理学(第4版)


无论哪种选择,核心要把握的是:

不能怂,不是我怕你、我逃跑;而是你不对,我理直气壮,是我拒绝你、放弃你。

大丰收5岁,中班

我儿子属于比较大条的,活泼好动,但不太会察言观色。

如果遇到比他高、比他大的孩子打他,他可能瞬间有点懵,不一定会还手,憋屈著,那我就会更多安慰,抱紧,擦眼泪,直到平静一点,我再问他来龙去脉。不会责怪。

小白兔遇到大狮子,不还手是聪明的表现。

  • 但我会让他下次,注意这样的小朋友可以提前避开点,提高社交中的「敏锐度」。
  • 有些时候,一些爱冲撞、霸道、有攻击倾向的孩子,其实可以提前预防。
  • 有些小孩就很机灵,嗅到危险的味道,就会提前离远点。
  • 我会教孩子辨识这样的「信号」,提前「拒绝」这样的危险性,是我们离开,而不是逃跑,这一点很重要。

但大部分时候,幼儿园阶段,孩子遇到的都不是「大狮子」,而是「危险的同类」。

工作关系,接触很多父母也会和我讨论老生常谈的话题:

「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

我发现,一直在纠结这个问题的父母,一定不是「会教还手「的父母,否则,就不会问这个问题了。会问这个问题的父母,内心很纠结啊:

  • 好想愤怒反击VS又觉得反击不对;
  • 好生气VS又怕打不过;
  • 好委屈VS又怕受更大报复;
  • 好想文明沟通 VS 又发现总被不文明对待……

到底我们要如何应对「被伤害」?

每次面临这个问题,包括在我儿子身上应用,发现了终极答案其实是:

不向「受害者身份「认同,而去找到更舒适的「心理社交地位」。

什么是「受害者身份」?就是无论你是否还手,你都觉得自己「无法拒绝伤害」。

  • 觉得自己处在且总是处在「被伤害「的地位。
  • 唯一能让你「免于伤害」的办法就是对方不再伤害你。
  • 「受害者」的情绪遥控器,是放在别人手里的,除非你们不再对我「施害」,我才能好。
  • 对于「我是否受伤害、受了多大伤害、什么时候能好」这件事,完全是由你们决定的。
  • 我个人没有评估伤害、否定伤害、拒绝伤害的能力。
  • 因为,和你们相比,我太弱小了,我的反抗太弱小了,他们都不听我的,不跟我道歉。
  • 我告诉老师,老师有时帮我,有时连我一起训。
  • 更何况,他们还是不道歉,或者不由衷道歉,还会欺负我。
  • 我总要求他们改变对我的态度和方式,但他们却总不改。好生气!好委屈!

那什么是「心理社交地位」?它不是一种现实地位,「你是班长我就怕你那种「,而是一种「心理上的地位」,总能站在「主动方「寻求权利,能够拒绝和放弃「不尊重自己的人」。

  • 不容易被欺负的儿童,感到愤怒就大声反击,但很快恢复平静。
  • 不会觉得耿耿于怀,不会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因为已经用某种力量反击过了。
  • 感到对方打不过,恐惧时,也不会愣头青还击,自然是哭泣离他远一点。
  • 但内心是可以占在主导地位的,就是:「是你不对,我不跟你玩!」
  • 而不是「你好恐怖,我太弱小,只能我逃跑。」

———是拒绝、放弃别人?还是委屈、逃跑?决定了一个孩子的心理社交地位。


我一般对大丰收和给其他父母的建议,常规的引导是:

1) 大声表达自己的立场——「你干嘛?!你打到我了!你要跟我道歉。」

2) 如果对方不主动道歉,且还这样,我们就要加大气势预告自己会反击——「你已经第二次弄到我了,如果有第三次,我会还手的!还会告诉老师!「

3) 如果对方还是不道歉,甚至变本加厉,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这时候,如果你太生气了想还击,哪怕这时候你动手了,妈妈也不会怪你。如果你不想还击,或者你有点怕,你觉得你打不过他,你不还手,妈妈也不会怪你,你可以去告诉老师,或者可以选择「离他远一点」,不跟他玩;默默的离远一点,或者表达你的拒绝。「

  • 可以要求对方道歉,但不强求,因为要求道歉是我的事,道不道歉是你的事。
  • 我可以决定的是大声反击,要求你道歉,如果你不道歉,我就知道,是你不对,我改变不了你,我可以改变我自己的态度,就是离远一点,表达「拒绝和放弃」,建立让自己舒适的「心理社交地位」。

4) 是否还手,由孩子自己决定。因为我们充分相信孩子知道「动手是不好的行为「,我们的责任当然是:引导孩子用语言沟通,但再三沟通无用的时候、必要的时候,允许孩子作为一个孩子的本能的还手冲动。因为,

  1. 孩子毕竟是孩子。控制自己的言行固然是教育的方向;
  2. 但孩子的世界,不能因为「气急了还手「,就被上纲上线;
  3. 否则孩子就会过早成为一个克制的小大人;
  4. 更可怕的是他用「只能动口,绝不动手」去要求别的孩子;
  5. 那势必会和「只喜欢动手」的孩子杠上。

这种「欺负与被欺负」的互动模式,才是我们要警惕的「被欺负」的根源。

其实,通过我的观察和很多爸爸妈妈告诉我类似的情况,来看,每个孩子都会根据自己的个性、对方是谁,有本能的反应。大人要做无非是:

  • 根据孩子当下的反应,优化他的处理方式。
  • 柔弱一点的,心理上给点力量;
  • 强悍一点的,行为上明确界限,言语上加强引导。

最后,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被大人尊重对待,

  • 只有「没被大人欺负过的孩子「,才不会被孩子欺负;
  • 只有「没被大人欺负过的孩子」,才不会去欺负别的孩子。

祝好,以上,谢谢!

@知乎亲子


1

有个我认识的幼儿园的保育阿姨,她说起来班上有一个小男孩是个外国人。

刚来,时间不算太长,大家对他还是比较有距离的,和小朋友的相处也很正常。

有一天孩子午睡,这个小男孩的床突然就塌了。

小男孩睡得正香,这样一下他就从床上睡到地上,整个人都懵了。

他跳起来,下一句话说的是:再有一次,我会杀了你们。

当时保育阿姨和所有小朋友都被他吼懵了。

后来小男孩也没有哭闹,但是老师们不停跟他解释这是意外,没有人碰他,床是不小心塌的,他才放弃了追究。

这件事我想了很久,印象极其深刻,毕竟在国内的教育环境,很难遇到有人发出死亡威胁。

我也在想,怎么教育孩子保护自己这个分寸其实不太容易把握。

毕竟多数时候,孩子不会一来就被打,而是其他孩子用小事不停试探,到已经出手打人了,那扭转起来就已经很难了。

我小妞昨天晚上又开始讲,她被同学玩一个很无奈的游戏。

小朋友们跑到她身后,拍拍她,她回头以后,小朋友说:不是我,不是我。

这个游戏很早就听到她在玩,且不喜欢,只是这次换了个对我投诉的对象,过去是一个小朋友和她这样玩,现在又换了一个。

小妞说,她不喜欢这个游戏,可是小朋友们就是要和她这么玩,她很苦恼。

我跟她说如果觉得不喜欢,那么就严肃地告诉小朋友们别这样玩,不要发脾气,也不要哭闹,走开就行。

然后让她自己也别再玩这个游戏伤害别的小朋友的感情。

假如大家玩这个游戏玩到让她受伤了,可以告诉我,我会帮她出面。

孩子现在遇到不喜欢的游戏会说:对不起,不可以玩这个游戏,不然我就不和你玩了。

2

孩子们起冲突是常有,重点看大人怎么应对。

我朋友在把自己女儿放到游乐场以前,说:不要和任何人动手,就算别人打你,你也不要还手,有事情来和我说。

我当时不太理解,问她,她说,她很担心自己小孩和别的小孩玩的时候,出手打伤别的小孩,大人在外面看不见的话,孩子被别的家长收拾就不好了。

确实也是这样,在游乐场里,熊小孩有,但不致命,只保护自己孩子的熊家长,才是真正让人头疼的。

被这类熊家长打伤踢伤的孩子时有报道,且都伤势不轻。

很多时候,小孩都还没有招惹对方,就已经被打了。

家长指导孩子的时候,先告诉孩子,有任何事情,不要著急著自己解决问题,要找更多的大人来帮自己。

家长在旁边,可以找家长。

自己在学校,可以找老师。

身处游乐场等等的场合,尽量找管理的阿姨。

没有什么气是不能忍一时的,记住事情怎么发生的,是谁欺负自己的,把情景描述清楚,争取尽可能多的帮助。

对成年人也是如此,能以一己之力抗击整个不公平的人太少,既然成年人都做不到,那就不要要求孩子这么做。

让孩子等父母或老师来解决,对小孩子而言也是一种事实上的保护。

孩子不至于要自己一个人去做选择,去面对麻烦和险恶。

有一个缓冲期,双方都平静下来了,也就不用在激烈的情绪里处理问题。

重点也是告诉孩子,你只要请父母帮助,父母一定在你身后支持你,绝对能尽力帮你。

3

教会孩子避开冲突,可以说是更一劳永逸的方法。

第一,用换玩具替代抢玩具。

抢和被抢都是伤害孩子心理健康的,那就教会孩子换玩具。

第二,学会识别欺负行为。

多数时候,孩子是识别不了自己被欺负的。

游乐场里,一个孩子被别的孩子用海洋球打,父母认为是欺负,但孩子觉得是好玩。

我听过一次是有个小女孩用夜光棒指著一个小男孩的脸玩,大人觉得这是危险的欺负,万一戳到眼睛怎么办,但孩子觉得这是好玩。

所以要不停告诉孩子,只要自己觉得有一丝疑惑,就一定要提出来,拒绝对方这样玩。

更重要的是,平时就对孩子温柔以待,不要让孩子去忍受父母不公平、父母的怨气和父母的欺负。

第三,告诉孩子天涯何处无芳草。

每个孩子有不一样的原生家庭,教养方式不一样。

我们不要告诉孩子要有很多朋友才是好孩子,成年人的交流圈也是非常有限的。

要是觉得一个朋友不好玩,不妨多换点朋友试试。

第四,带孩子读更多的书。

有时候我们的认知还不足以支撑孩子独立处理自己的人生。

带孩子去看书中的主角怎么处理人际关系,是我常用的方式。

红房子 性格习惯养成儿童绘本3-6岁京东¥ 24.30去购买?

抄组图,侵删哦。

抄的图,侵删

我非常喜欢这样把矛盾直白放在书里的故事,正视矛盾,给孩子更多的启发,也是让孩子明白人际的方式之一。

还有一本。

我不是小红帽 儿童文学童话故事儿童成长绘本书3-6岁京东¥ 24.30去购买?

继续抄图,侵删啊。

我最担心的是,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矛盾,什么是以爱为名的伤害。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孩子,和人发生矛盾冲突,如果结果是好的,那么这就是正确且应该发生的矛盾。

而所有建立在爱上的伤害,都是伴随著控制的,那些,全都该拒绝。

4

要在可能发生孩子被打的事情前,提前预警孩子危险。

要是孩子被打,告诉他,快速远离,记好是谁伤害的他,让父母出面。

告诉孩子,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做好准备再出手总是更好的选择。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

程序员奶爸:孩子被同学打了心疼!打了同学心烦!怎么办是好??

zhuanlan.zhihu.com图标

转过来,供题主参考!


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恐怕100%都会遇到和同学发生肢体冲突的情况。我们自己小时候多少也有类似的成长经历。怎么处理各种情况,是生活中的一个难题!

我两年前写过一篇文章——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你教孩子之前要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里面有我本人对于这个问题从各个角度的分析。简单总结的话,我个人的观点是要教会孩子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应对方式。

我儿子从2岁多上幼儿园到现在6岁多上一年级,在幼儿园和学校,有被打的时候,也有打人的时候。上面列的那篇文章写的是宏观分析,本文就写一下微观上,我们家对孩子遇到各种具体情况时的应对方法。

特别说明——这个问题怎么处理,不存在最好的方式,而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所以,我的处理方式,仅仅针对我的孩子和他所处的环境,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供大家参考!

2岁天天被打

我儿子是两岁一个月上的幼儿园,班上全是3岁以下的孩子,师生比1:2。

没过几天,他晚上回家给我说,他被同学打了。我问事情经过,大致是有个女同学要抢他玩具,他不给,女同学就打了他一拳,然后就被老师分开了。

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儿子被那位女同学打的频率非常高,几乎天天都有发生。有时候,我去接他,发现他甚至脸上会挂彩。老师会给我说,今天又被打了。我哈哈一笑,说没事没事。我也不问是谁打的。尽管我心里知道90%又是那位小姑娘。

我接送孩子的时候,常见到那位小姑娘。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她绝对是一位攻击性很强的孩子,稍不如意就会打人,而且并非只打我儿子一个,见谁打谁。但奇怪的是,我儿子在班上却和她玩得最好!

小姑娘常常拉著我儿子到处玩,俩人玩得高兴时,笑声可以传到一百米外,但一言不合她就可能给我儿子来一下。

我从来没有为这位小姑娘打我儿子的事情,主动找老师聊过天。倒是老师主动找我聊过几回,说他俩平时好的时候特好,不好的时候就会打起来,初期我儿子总被打,后期偶尔也还手,但十几分钟之后就又和好了。

儿子被打,我这个当爹的肯定心疼!但为什么我不把这事当个事儿呢?有以下几点原因:

  1. 我儿子当时上的幼儿园师生比非常高,达到1:2。所以,老师看得很紧,教室里也没有什么危险物品。再加上两岁多的孩子,战斗力实在有限,最多就是抓破点皮,大伤的概率很低。
  2. 我儿子属于没啥攻击性的孩子,我觉得他应该学习如何跟攻击性强的孩子共处。现在没遇到,以后也会遇到的。
  3. 我多次跟他交流过,他对于自己被打,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觉,多数情况也不疼,并且他还选了这位小姑娘做他在班上最好的朋友。所以,既然他自己都无所谓,我也没必要大动干戈。

总的来说,我认为这个阶段,孩子刚进入集体,应该学习跟各种不同性格的同龄人的社交技能,冲突的原因更多是不成熟的社交手段。我相信老师们能正确引导,孩子们也能逐渐完善对此的认知。

4岁「被打伤」

我儿子4岁时转入了另外一家幼儿园,这家幼儿园的师生比大约是1:5。

他第一天回来就说,班上有个同学打了他。

我们注意到那位同学体格非常强壮,超过班上其他孩子很多很多。我们虽然认为这个年龄的孩子之间的冲突绝大多数情况仍然处于社交范畴,但这位同学实在过于强壮,客观上可能已具备打伤人的能力,所以我们第二天找老师反映了一下情况。

老师说,这位同学虽然有一定的攻击性,但并不属于那种特别爱打人的孩子,只是常常比较莽撞,比如走路的时候横冲直撞的,有时会撞到同学,又由于体格过大,所以被撞的同学常会认为自己被欺负了。

我们觉得老师的解释是OK的,并表示请老师以后关照一点就好。

在后面的时间里,我儿子时常会说被这位同学打了。客观地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难准确描述自己的遭遇。所以,我也分不清他究竟是真被打了,还是误会,或者是他的想像。

我跟他说,面对如此强壮的同学,你要跟他对打是不现实的,建议平时离他远点,避免和他发生冲突,真被打了,及时找老师来处理。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儿子的头顶有伤,创口大约1厘米乘4厘米。

我问他是怎么造成的?他说,是那位同学用木棍敲的。经我询问,他清楚地说了时间、地点、如何发生的。从创口形状来看,确实和他描述的木棍粗细吻合。他还说,那位同学说,以后每天都要用木棍敲他的头3下。

如果这一切属实,那么这就不是孩子们之间的小冲突了,说是霸凌也可以。

麻烦的是,他说这事班主任老师给他们处理了,但我问班主任老师,老师说并不知情。

作为家长来说,现在就有三种可能了:

  1. 孩子记错了,没有被打,但描述了一个想像的故事;
  2. 孩子记错了一部分,被打了,但并未告诉老师;
  3. 孩子没有记错,老师为了息事宁人,故意说不知情。

由于幼儿园也没有监控,所以客观地说,我们无法搞清楚事情的真相了。

但无论如何,我们家长这时不能当做什么也没发生。我们第二天去幼儿园找了班主任和园长交涉此事。我并没有闹事骂人之类的,但我的态度是严肃的。

我非常清楚地表达了,现在这事不能说一定发生了,也不能说一定没发生,不管怎样,都希望老师们今后多留意一下我儿子和那位同学之间的交互。

园方表示同意。我们也就作罢。

因为不能确定是不是被同学打伤的,所以我们并未联络对方家长。本小节的标题中「被打伤」三个字也打了引号。

后来我儿子在这家幼儿园又呆了半年。再没有出现过类似情况。回家说被那位同学打了的频率明显降低。我觉得应该是老师们的功劳。虽然他偶尔也会说和别的孩子起了冲突,被打了两下,但经我询问,我都觉得属于孩子们交往的正常范畴,没有再找老师交涉过。

综上,平时要和孩子多交流,关注孩子有没有在学校发生不愉快。孩子自己未必会主动说。如果是小冲突,我是觉得无所谓,没必要小题大做。但若真被打严重了,家长还是要赶紧联系老师,商议应对方案。

5岁担心打人

我儿子5岁多的时候上了学前班,师生比大约1:8。

我以前的文章写过,他因为运动能力很差,所以我一直在带他去各种体育项目试。进入学前班没多久,试了柔术和泰拳,他都很喜欢,于是我们决定让他长期练这两个项目。

虽然我们的出发点是强身健体,但客观地说,这两个项目会大大提升他的「战斗力」。尽管他天性并不属于那种攻击性很强的孩子,我们仍然很担心他在学校出手伤人。

在他练了半年之后,我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同龄的、没有搏击经验的、体重不超过他10kg的孩子,若和他真打起来90%坚持不了30秒。我真的是非常担心他在学校惹是生非,或者仅仅是出于自卫的目的但给人打成大伤!

于是我从他开始学柔术和泰拳时,就非常郑重地给他强调:

第一,绝对不允许使用泰拳和柔术在学校主动招惹任何人;

第二,如果有人打他,首选是请老师出面处理,如果老师不在,要自卫,一定注意分寸,用泰拳的话,最好只踢对方大腿,不要打脸,用柔术的话,摔倒对方,骑乘上去控制住就可以了,绝对禁止使用降服技。

这两条,我是隔三差五就跟他嘱咐一次,一直到现在也如此。

突然有一天,老师在群里说,班上有一些小朋友,主要是男孩子,平时总爱互相打来打去,有的时候会打得比较严重,希望家长们在家里跟孩子强调不能打架,规范孩子们的行为。

老师并没有说是哪些孩子,这下可把我给吓坏了,怕老师说的包括我儿子。

于是,我赶紧找老师私聊了一下。幸运的是,老师非常肯定地对我说,我儿子在学校不属于他说的那批孩子。我心里一块石头才落了地。但我还是跟老师又强调了一下,说我儿子在学泰拳和柔术,我们非常重视约束他不要滥用搏击技能,如果他在学校打了人,请一定通知我们。

综上,如果孩子学了搏击或者孩子本身相对强壮,父母一定要约束孩子的行为,不要惹是生非。

6岁第一次明确的反击

我儿子6岁多上小学一年级了,师生比超过了1:10。老师不再能够一直盯著所有的孩子了。每天都会出现教室里没有老师,只有孩子们的情况。

男孩子们到了这个年龄真的是很烦人,精力过剩,攻击性变强,相当一部分变得特别爱打闹。班上有几个男孩子,天天都让老师头疼。

有一段时间,我发现我儿子几乎每天都会丢橡皮,就算不丢的时候,橡皮也特别脏。我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班上有个男同学,每天都拿他的橡皮当足球踢,经常踢丢,而且只拿他的。

我说,你没有说不同意吗?他说,说了,但那位同学也不听,就是要拿。

我说,你明天去学校,明确地告诉他,要踢橡皮就踢自己的。如果他还是要拿你的,你就告诉老师,请老师帮忙处理。他说好。

第二天,我儿子放学回家,橡皮还是丢了。

他说,他明确地说了,但那位同学根本不管,硬拿了。当时,老师不在教室,他去找老师,老师来了让那位男同学归还橡皮,那位男同学就说找不到了,并未归还。

我说,那这样子,明天你去学校,如果他还来,你就坚决保护好你的东西,如果他硬抢,你就也硬抢回来。

不料他面露难色,说道,那位男同学比他高壮,而且是学跆拳道的,恐怕抢不过。万一打起来,恐怕也打不过。

我说,你这有啥好怕的,你是学柔术的,会摔会地面,没学过摔法和地面的孩子连第一下都防不了。你明天去直接把他摔倒在地上,压制他,直到他认输,别使用降服技即可。

他又说,可是教室的地面是硬的,不像拳馆地面是垫子,我把他摔倒,他会不会太疼?

我说,你把他摔下去的时候,手抓著点衣服,让他轻点落地。

他说好,他去试试。

第三天,我儿子放学回家,我问今天发生了什么没有?

他非常兴奋地对我说,今天他去到学校,还是被那位同学抢橡皮。他对同学说,我会柔术,你再不还我,我就要硬抢了。

那位同学说,好啊,我用跆拳道,你用柔术,咱俩比试一下。

我儿子上去一个大外刈(一种摔法的名称)就把对方摔倒了,然后骑乘在他身上,把他压在地面。对方反抗了一下,见根本无望起身,就放弃了抵抗。

过了一会儿,我儿子见他被压得难受,就放他起来了。那位男同学起来后说了一句,你真厉害啊!

那天过后,再没有人来抢过我儿子橡皮。

这是我儿子第一次使用自己学的格斗技术进行反击。

综上,孩子们的世界在极少数时候,道理是讲不通的。咱们也是先礼后兵,文明的办法你不接受,你非要来野蛮的办法,咱也不怕。

注意,要反击必须有反击的实力。具体到我儿子来说,我非常清楚他在拳馆打实战的激烈程度远远胜过寻常孩子的打架。倘若他没有这个实力,我断然不敢让他反击一位体格超过自己的同学。

所以说啊,没有实力的愤怒毫无意义!

主动打了同学

如上一节所述,男孩子到了6、7岁这个年龄,往往攻击性逐渐变强,客观地说,对旁人有一定危险。我儿子虽然不是班上最淘气那几位男孩,但相比他小的时候来说,也淘气了一些。

有一天晚上,我还没有回家,收到了班上一位女同学的妈妈的微信,说我儿子在学校打了她女儿,虽然老师没有看见,但是有别的同学目睹了全过程。

我当时脑子里真的嗡嗡作响!就怕他惹是生非啊,这还惹了一位女同学,而且这位女同学是他在班上最好的朋友,俩人几乎天天课间休息时都在一起玩。我怎么也没想到他会打这位女同学。

我赶紧问了一下细节,尤其问了一下是怎么打的?我就怕他使用泰拳或者柔术,上去给人脸上一拳,或者踢人一腿,摔人一跤之类的。同学妈妈说,是用衣服抽的。

我那天晚上到家的时候,我儿子已经睡了。我和我媳妇商议了一下,决定第二天早上提前把他叫起来,好好跟他交流一下。我媳妇郑重嘱咐我,千万不能发火,一定要好好说。

第二天一早,我俩把他叫起来。

我问他,昨天是不是和女同学发生了冲突?

他说,是。

我说,昨天人家妈妈已经联系我了,说你打人,你要知道这是很严重的问题,所以你现在必须努力回忆,把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尽量详细地告诉我。我才能帮你,看怎么去处理此事。

他显然被我们这种严肃的气氛吓到了,后面看起来完全是说的实话。

他说,他和那位女同学在教室里追著跑(这是他俩常玩的一个玩法),女同学可能跑累了,就跑回自己座位上坐著,说,我不和你闹了。然后,他跑到女同学旁边,就用衣服抽了女同学一下。抽完就回了自己座位。

我问,你当时为啥要抽人家啊?他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感觉,他当时可能是还想再和同学玩会儿,但同学不玩了,他一瞬间有点不悦,未经大脑,就动了手。

我问,最近还有和别的同学动手的情况吗?

他想了想说,前几天早上到学校,另一位女同学看见他,就对他说了一句——你来打我啊?于是,他上去把那位女同学摔倒在地,但是是特别慢特别轻地摔的。这时,又来了位男同学,说这位女同学太弱了,叫我儿子去打他。于是,他又上去把那位男同学也摔倒在地,摔男同学时没太保护对方。

我问,你和他俩前面没发生任何事情,他俩上来就让你打他们啊?他说,是,早上才刚到学校,啥都还没发生。

我说,好的,我了解了。我给你分析一下:

『你这几次行为,首先肯定是非常错误的!我再三叮嘱过你,不可在学校主动招惹同学,尤其是不可使用搏击技术主动招惹同学。而你这摔了两次人,用衣服打了同学,这是不符合我们告诫你的注意事项的。』

『第二,你这类行为,如果被学校定性为打架,你知道会是什么结果吗?我手里这一本书是你们学校的校规,我翻给你看,校规上这一页有明确规定——在学校打架,最轻是请家长,严重点会停课,最重是开除。所以,你要清楚,在学校打人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很可能给我们家庭带来严重的后果。』

『第三,你这次的行为,算是非常幸运,没有给同学打成大伤。你要明白你的同学们不像你,他们没学过搏击,他们不知道被摔倒时怎么保护自己不受伤。所以,我一再跟你说,除了个别自卫的情况,不要使用搏击技术。你要知道,一旦真给同学打成大伤,你几乎肯定会被开除。』

我儿子听完我说这些,面色十分凝重。

我接著说,『我给你几个建议:』

『第一,你今天去学校,郑重地向这几位同学道歉。表示这都是你的错!希望得到他们的原谅。』

『第二,以后跟同学们相处,有不同想法可以说,说不通可以换一种说法,但绝对不能动手。绝大多数情况,动手是不必要的。』

『第三,和女同学相处要特别注意。只要是男的和女的发生肢体冲突,几乎100%是男的的错。所以,千万不能跟女同学动手。』

他问,那女同学叫我打她,我怎么办呢?

我说,你应该说,我不打女的,然后掉头便走。

他又问,如果女同学先打了我,我能还手吗?

我说,不能。男的就不能打女的。如果有女同学打你,一来我估计很难把你打痛,你不如算了,二来如果真把你打痛打伤了,你可以找老师来处理。

……

那天早上,我们的谈话持续了约一小时,就日常他会碰到的各种情况都进行了分析。他对于如何在学校应对此类情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当天,他跟同学诚恳道歉,我跟同学家长诚恳道歉!此事算是告一段落。

综上,我儿子可能是进入了男孩子淘气的阶段,也可能是想在学校显摆一下自己会搏击技术,所以在学校主动对别的孩子动了手。

主动对别的孩子动手,这在我们家是绝对不允许的。

我们一来要加强他对此事的认识,让他自己控制好自己;二来,我们加强了日常和他在这方面的沟通,经常询问他在学校有没有遇到类似情形,有没有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的情况;三来,如果真的犯了错误,我们绝不姑息,他去承担他应承担的责任,我们去承担我们应承担的责任。

总结

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听到有父母教育孩子,被打了要坚决打回去。我个人并不赞成这样做。同时,我也不赞成什么事情都忍气吞声。我觉得应该分情况处理。

比如我在本文中,将我儿子经历过的每个幼儿园和学校的师生比都写了下来。师生比高的时候,老师监控紧密,我们家长自然应该把心放宽点;师生比低的时候,老师不可能都照顾到,我们家长就应该多承担一些关心和约束孩子的责任。所以,不同的环境自然应该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法。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成年,实际上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同龄人的集体中,总会遇到发生冲突的情况,总会遇到被打和打人的情况。

我们父母需要做的,是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和孩子的生长环境,明确自家在这一点上的处事方式,并将其教给孩子。

最后,再次强调,本文只是我们家根据我儿子的特点和他的生长环境,做出的我家的选择,并不适合所有家庭。供大家参考!

=====================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奶爸de自我修养

微信号:DaddyGrowUp

不爱鸡汤,只有干货!


等待一个孩子长大,我们要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需要伟大的耐心和伟大的信任。用「伟大」这个词一点都不夸张,做到耐心等待的背后,是父母对自己、对世界、对爱、对人性的无比的相信

比如孩子的社交练习,他初次接触他人,他会去尝试各种沟通方式。孩子们语言跟不上的时候,最方便的表达就是动手。

一次他出手打了别人,别人也回手打了他,他们都体会到了对打的滋味;

又一次他没有还手,体会了被打的滋味;再一次他出手别人没有还手,他又体会到不同的感觉……在各种尝试中,孩子学到了如何与人相处,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怂,最好是不打,合作沟通,大家都舒服。这就是自然而然的成长。

可生活中,我们往往打断和打乱了孩子这样自然的成长节奏,在第一时间就掺入了成年人的意志

你不能打人!你不能挨打!你必须打回去!你一定不要惹事!等等。

孩子正常的社交试错学习过程,被家长贴上了各种标签:我的孩子有攻击性,我的孩子胆小怯懦,我的孩子没主意,我的孩子不会交往,我的孩子总是受欺负……

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问题」孩子:

  • 有的只会打人,甚至莫名奇妙就突然动手;
  • 有的只会被打,被打了也不会叫不会跑,表情木然;
  • 有的真成了受气包,处处受人排挤;
  • 而有的真成了小霸王,谁也管不了。

这样的孩子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声音,忘记了自己的感受,忘记了自己到底想干什么。「我是个受害者」、「别人都会伤害我」、「世界很危险」、「我很不好很弱小」等等,这样的信念已经深植在孩子心中。这是谁的声音?这又是谁的信念呢?

究其原因,就是爸爸妈妈在一开始,在孩子的生命之初,就忘了信任,就忘了等待,忘了孩子生而圆满,忘了信任孩子会发展出他自己的经验和策略,灵活应对,过早地干预和贴标签。贴标签的时候就在给孩子下定义、灌输信念了。

而更深层的原因,是爸爸妈妈自己的心里,住著一个被斥责为怯懦、卑微、软弱、无力、没用、受欺负的小孩,没有人听见那个小孩的声音,没有人等那个孩子慢慢长大。在看到自己孩子被"打"的那个当下,(注意哦,这个"被打"也是我们给那个行为贴的一个标签,孩子并不一定这么认为)爸爸妈妈瞬间被自己的感受和定义带走,瞬间回到自己内心小孩的感受里,于是对面的孩子已不再是他自己,而是童年的爸爸妈妈,我们奋力争取或反抗的,都是我们自己内心小孩的需求,与孩子无关,而孩子自己的情绪感受,想法,诉求始终是孤独著的……

所以,教育根本上是父母的修行,父母内心有伤,就难免掉入自己的"坑",而看不见孩子;不保持细微的觉察,就难免一叶障目,把自己有限的经历认知和体验,不曾审查传递给孩子,告诉孩子"这世界就是如我所说的样子"。

@知乎亲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