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作為高等動物,不同的人在基本能力方面都相差無幾,在意識形態上天差地別,而差異中的共性在於,我們情感方面具有巨大的極端性。我們表達厭惡和憎恨時恨不得無所不用其極,但在表達愛慕和欣賞時,卻往往十分拘謹和笨拙。為什麼?


愛是克制,憤怒是宣洩;愛是保護,憤怒是攻擊。

憤怒是指向分離的,往往是被激惹時產生的情緒,是帶有攻擊性的。當你攻擊時,當然要用盡自己所有的能量去打倒對方。

表達厭惡和憤恨時,我們不必在乎對方想法,甚至巴不得對方知道我們有多討厭他,他是一個多麼討人厭的人。

用一句不合適的詞: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愛卻是指向親密的,是想要與對方分享生活的情緒,我們有著很多期待,希望對方能夠接受自己,喜歡自己。而我們表達愛的時候,就把自己最柔軟的地方給出去,甚至給了對方傷害自己的權力。

所以,拘謹笨拙的原因是在乎,你有所期待,有所顧忌。

愛一個人,你想保護他不受這個世界的傷害;厭惡一個人,你想集結所有火力向他攻擊。


你最近有拆開價值不菲的快遞,把新寶貝拿在手上嗎?

拿到一件昂貴的新寶貝時,有沒有體驗過那時的小心翼翼、甚至手微微顫抖、心感覺到壓抑 有壓力,拿在手上都不自在、不知所措呢?

很可能這件寶貝就是一台新手機、一台新ipad 新MacBook 或者是剛剛追到的女朋友、剛剛出生 第一次抱在懷中的兒女。

問題的答案如此簡單:貪總是伴隨著憂。

得到 並不如同人們想像得那麼容易、期待的那樣美好、幻想得那麼完美、錯以為的不變恆久。

新到手的手機會讓人喜歡到擔憂;

新追到的對象會讓人不知所措不知道該不該公布,自己的不善、不美也要小心地覆藏,甚至不知道如何能放鬆下來,在憂受里尋求一些享受;

新出生的孩子就更加可怕——在你還沒有機會喘息時,就要承受心裡和身體上雙重的壓力——心的憂與身的苦。

世間的得失總是伴隨著煩惱、牽動著貪與憂,智者能夠了解到其中的過患,而追求出離,去到拔除渴愛、熄滅憂愁。

朋友們,如果這是做不到的,我不會這樣說;如果這是沒有利益的,我不會來到林野,捨棄種種欲樂的享受。

年輕貌美的對象、精緻優良的設備、美味足量的食物、寬闊舒適的家宅、富於慈愛的家人、能夠同勞同樂的朋友……

誰不喜歡、不渴望、不貪求呢?

然而沒有見到其過患的人,總是在追逐時、得到時、享用時看不到其中的危險、憂愁

——錯以為美貌的人不會老、死;

錯以為幼小的孩子會一直如自己所願,甚至一直陪伴在自己左右;

錯以為手機、iPad、遊戲機、車子、房子換了一個又一個就能帶來快樂,滿足對體驗和對色的貪求;

錯以為對食物和性帶來的快樂的依賴能止息自己心情的不快,也錯以為由此帶來的心理和健康上的損失自己能夠承受;

錯以為家人、朋友,在這個困頓、被慾望驅使的時代能夠保持慈心、自己快樂 也帶給他人快樂;

錯以為自己不會老、不會死、不會病、不會受到貪婪 邪見 傲慢 憂愁 忿怒 嫉妒與慳吝的折磨。

朋友們,然而 這個世間存在一個出口。這個無盡的貪伴隨著憂的輪迴、一次又一次的追逐 變壞 失去 再生的循環 確實存在一個解脫的可能。

那就是佛陀教導的。想要見到法,見到解脫的出口,卻無比的簡單

——如實地知道,如此出生的,必然會死;一切由條件而生的,都會滅。

不恆常的東西,不值得依賴;即使有樂但終究是苦;實在找不到一個我在其中。

此即是無我。是一切行的止息,是一切貪與憂的盡,是一切生滅輪迴的解脫。


謝邀。

問題好棒,我很喜歡這個問題!

表達憎恨的時候很暢快淋漓,表達愛卻拘謹笨拙,原因是什麼?

我的答案恐怕沒有人告訴過你。

因為表達憎恨是本能,而愛需要學習。

從進化學角度來看,陌生異族進入我們領地的時候,我們一般會做三個舉動——打、逃、呆。

這三個是我們本能的應急反應,憤怒開打,恐懼就逃,驚嚇就呆,這是潛意識的。

而我們要學習的地方,就在於我們從本能到反應之間,其實還有一個緩衝地帶,愛就藏匿其中。

這個緩衝地帶是我們有意識的控制。

所以我們要做刻意練習感受愛,再練習如何表達愛,最後你才學會表達愛。

在我們成長的環境以及我們的傳統裡面,我們總是被教育你要喜怒不形於色,你要剋制你的情緒。

所以我們更容易感受憎恨,而沒有怎麼感受過愛,那談何表達愛?

為什麼很多人說我很難直接跟爸媽說我愛你?

因為我們總想跳過感受愛這一步,那樣你說出來的爸媽我愛你是很彆扭的,你都不知道那種感覺,而且你也沒有讓他們感受到你愛他們的方式。

就好像你沒吃過蘋果,卻形容蘋果你真好吃的那種拘謹和笨拙。

朋友,先學會感受愛。

我在知乎很多答案在寫感受愛,以及表達愛,你都可以看看。

謝謝你的閱讀和點贊。


至於你關心的,什麼是真愛?

我想這個下面我嘔心瀝血寫的三千字答案會給你啟發(有王菲的故事)?

男人真正愛一個女人是什麼樣子的?(無數男人點贊的答案)


謝邀,這要從我們生物的本性和文化底層邏輯說起。

不管是何種生物,天性都是趨利避害的。

當危險來臨,大腦會告訴你,快跑,危險!於是你撒腿就跑。

當別的種族侵犯你的領地時,大腦會告訴你,干他丫的,於是你拿起武器開始戰鬥。

當有人搶你的食物和配偶時,大腦會告訴你,卧槽!干他!!!於是你變得憤怒而有攻擊性。

所以當你的利益和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這種憤怒會刺激你的腎上腺素分泌,你會變得亢奮,激動,血流加速。

你說委婉點?你委婉點試試?

要求我們對憤怒憎恨進行控制,其實是違反天性的,但是對一個社會集體的穩定卻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克己忍耐,要有禮貌,不要打架鬥毆。

再來說表達愛和感情,其實這是有文化差異的,並不都是很委婉的。

具體說來,西方更加直接一點,比如說 ,他們會經常把「I love you」掛在嘴上,會直接親你的臉,會擁抱。

但是東方就更加委婉一點,比如你喜歡一個女生,你可不敢直接說「我愛你」,你會說「今晚的月色好美」,你在意一個人,很少會直接告訴他,我很關心你,取而代之的是通過做一些事情表現你的關心。

究其原因,其實是因為兩種文明的不同根源衍生出的不同表達方式。

西方是商業文明,他們喜歡開著船到處倒賣東西賺錢,一談到生意,必然要講效率,時間就顯得很重要,所以大家喜歡直入主題,這點在西方的語言里也有體現。

而東方是農耕文明,我們對土地有很深的感情,總喜歡種點什麼,包括現在,很多人雖然搬去了城市,但這種對土地的眷戀已經深深刻在我們的基因中了,很多人喜歡在陽台上擺上幾個花盆,種花或者種點小蔥蒜苗。農耕文明讓我們有大量的時間,所以很多時候只要不趕時間,說話就喜歡拐著彎說。養成這個習慣之後,對愛和感情的表達,就更要拐著彎說。

這是從文化底層邏輯來說的,還有一種情況,不管中西方都會很委婉地表達,那就是對待自己覺得重要的東西或人的時候,我們會格外小心,其實也是擔心自己的唐突會損害眼前的美好。

以上。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觀點,即表達愛的時候會很拘謹和笨拙這一行為本身是反「生物性的」

何為「生物性」?生物性是指保存和維持有機體生命和延續種族的一些需要,如飲食、運動、休息、睡眠、配偶、後嗣等的需要,即求偶和子嗣的需求是我們作為生物的一種本性。

我們都知道在約6500萬年前,一顆寬度約16公里的大型隕石撞擊到了地球造成當時地球上包括恐龍在內的三分之二的動物物種消亡滅絕,爬行動物的黃金時代便宣告結束,原始哺乳動物則逃過劫難經過漫長歲月存活下來,之後迅速進化,才有了如今的物種繁榮。

而在5000多萬年前,從低等靈長類動物原猴類中又分出高等靈長類動物(即猿猴類,如獼猴、金絲猴、狒狒與猿)。3300萬-2400萬年前,從舊世界的猴子(狹鼻次目)中又產生了猿。在約1000萬年前至約380或200多萬年前又出現了兩種過渡時期的猿,一種是臘瑪古猿,另一種則是南方古猿(南方古猿是人科動物的一個已滅絕的屬。被認為是從猿到人轉變的第一階段,是距今200萬年前的人類。)

而在約150萬到250年前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進化成能人,時間轉眼又到了約20萬年前,這個時候終於出現了懂得用火,開始使用符號與基本語言和使用更精緻的工具的直立人,甚至直立人開始嘗試走出非洲來到現代的西班牙地區,成為最早的歐洲人,即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又在約30萬年前演化為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又隨著在認知革命後的第三波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的出現而在同一時間迅速滅絕,也就是現在正在看這個回答的諸位的祖先。

為什麼回答這個問題要先談人類的起源,實際上是因為正是隨著人類的進化,我們的「求偶」行為實際上是越來越複雜的。

現在讓我們回到3300萬年前,正在看這篇回答的你變成了一個在非洲雨林中穿梭嘶吼的古猿,狗摟著身子準備吃螞蟻的你,突然看到了你魂牽夢繞的「女神」,一隻正抓著虱子的女猿,你看著她愣了神,接著你使出了你祖傳的求偶動作:給她抓虱子!

是的,愛情有時候就是這麼簡單,你只需要幫她抓虱子,然後把虱子吃掉甚至還能解決掉一頓晚餐,豈不美哉,有時為了和其他同性競爭,你甚至要為了這些虱子和其他雄性打一架,來獲得為心愛的她抓虱子的機會,當然這都是心甘情願,主動到不能再主動的行為。

這虱子一抓就抓了3000萬年,愛情有時候就是這麼讓人琢磨不定,從前你為她抓虱子就能贏得她的芳心,而在如今這個世道全變了,你站在(此時你已經學會了直立行走)你搭的葉子帳篷前,手上拿著你剛打磨好的石斧,想送給自己心愛的「姑娘」,而這個姑娘則被眼前那個更強壯的,總會給她帶來豐盛的食物的猿人吸引,兩個人甚至還能通過簡單的語言交流,從那天起你便發誓要成為部落中最強的猿人。

(發誓成為全部落最會打獵的猿)

時間轉眼又到了20萬年前,你發現你變強了,你開始學會用智商碾壓其他物種了,可你還是很難逃脫想要有心愛的姑娘就要成為全村最會打獵的崽,有肉就有姑娘,甚至還能有很多姑娘,甚至成為領袖,走向人生巔峰,帶領部族吃到最肥的猛獁象。

你開始想這個世界不應該是這樣的,你也想有心愛的姑娘,你也想跟她說延綿不絕的情話,這一思索又思索了19.5萬年,終於到了河姆渡時代,你再也不用開局一根矛,裝備全靠打的生活了。

因為你學會了本次更新最重要的操作:種地,開局一把種,裝備全靠種,你開始種植水稻,開始用木頭修建自己的房子,愛情變得複雜可又變得簡單了,更多的土地,更好的木屋成為了這個時代的結婚兩大件,她不再讓你用一隻劍齒虎來證明你愛她,她只需要你成為全村最會種地的崽。

隨著農耕文明的進一步發展,宗教、道德便出現了,相對於「生物性」的「神性」也就出現了。

你再也不能靠抓虱子、打獵、種地來簡單粗暴地表達自己的愛意了,表達愛意也漸漸顯得笨拙和拘謹,而造成這種原因的實際上來源於自己從幼年時期便產生的道德觀。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的道德情感發展與認知發展有著密切聯繫,在兒童認知發展的基礎上,兒童的道德情感發展同樣經歷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且不同階段兒童道德情感發展表現出不同的階段特徵。皮亞傑認為道德情感是兒童道德行為的內在激發力量,影響著兒童道德認知的選擇,同時也是兒童形成道德信念,養成良好道德習慣的必要條件。

在大部分人的人生經驗中,幼年時代都在父母一定程度的教育下生火,在兄弟姐妹與童年玩伴的嬉鬧中長大,而正是這種環境的不同造成每個個體自身對待親情、愛情的觀念有所區別。

在12年張雪峰碩士的論文《大學生愛情觀量表的編製及愛情特點分析》一文中所做的調查中發現:情感、奉獻、矛盾、理智、幻想、浪漫和激情分量表均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情感和激情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矛盾分量表存在顯著的專業差異;理智分量表在出生地上存在顯著性差異;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情感、奉 獻和浪漫分量表上的得分差異顯著;有戀愛經歷和無戀愛經歷的大學生在情感、矛盾、浪

漫和激情分量表的得分差異顯著。

該研究結論:

(1)中國大學生愛情觀量表包含40個題項,由情感、奉獻、矛盾、遊戲、理智、幻想、 浪漫、現實和激情九個因子組成。

(2)通過數據分析,大學生愛情觀量表的信效度良好,可以作為研究大學生愛情心理的 有效工具。

(3)大學生愛情觀在人口學變數上和戀愛經歷上存在差異。具體來講,情感、奉獻、矛 盾、理智、幻想、浪漫和激情分量表均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情感和激情存在顯著的年級 差異。矛盾分量表存在顯著的專業差異,表現為理科生比文科生對愛情的態度更加猶豫和 矛盾。理智分量表在出生地上存在顯著性差異,表現為城市大學生比鄉鎮大學生擇偶時更看重對方的家庭背景。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情感、奉獻和浪漫分量表上的得分差異顯 著,有戀愛經歷和無戀愛經歷的大學生在情感、矛盾、浪漫和激情分量表的得分差異顯著,即有戀愛經歷的大學生更加註重情感、浪漫和激情,而無戀愛經歷的大學生在處理愛情關係時更加容易猶豫不決。

即在表達愛意這件事情上,主要取決於每個個體的成長、經歷環境所共同影響的,本文目的即為從根本上解釋這種行為產生的原因。

以上。

引用:

《試論皮亞傑道德情感發展理論與道德教育》作者:趙鑫 刊名:科教導刊(中旬刊)《對人類進化全過程的思索》作者:吳汝康 刊名:人類學學報《道德感知與評價中的信息嬗變和道德焦慮》作者:郁樂 刊名: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大學生愛情觀量表的編製及愛情特點分析》作者:張雪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