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貴有自知之明,認識到自己的知識儲備不夠,說明你能客觀的評價自己,你上升空間還很大。

最怕的就是無知者,認為自己無人能及,產生達克效應,也就是古話說的「無知者無畏」。

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決定,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知道的越多,才明白自己需要知道的東西還有更多,因為你越學才會越發現自己知道的太少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我比別人知道得多的,不過是我知道自己無知。——蘇格拉底

《兩小兒辯日》曰: 孰為汝多知乎


時代在進步,專業知識不斷深入,知識不斷的細分,現如今大部分人能夠將自己工作相關的技能掌握就需要耗費不小的精力了。

技能的深入需要專業知識的支撐,而所有的知識又基本上都不會只是是一個孤立的系統,例如簡單的銷拿售來舉例子,若想深挖這個職業的話要學習心理學,心理學要深挖的話又需要學習神經科學相關的知識。

看似一片不起眼的小樹葉,其背後的根基都是龐大的。你若是不滿足於一個表象,就需要去探究背後本質性的東西,而因果環環相扣,本質的背後還有其本質,你的野心越大,你所需要學習的東西越多。

但是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先將野心放下一點,從最基本的技能入手,一步一個腳印,慢慢的深入吧。


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起碼說明自己在進步,有覺悟和意識是重要的一步,然後就是接著行動了。


周周更新的速度你感受到了


總體概括就是兩大原因,客觀原因是現在這個時代就是知識爆炸的時代,有互聯網加持,得到知識變得更加容易。知識唾手可得,以前要去上某某知名大學的老師課程,或者某個領域的專家課程,這個線下成本好高呀,而且還要有這個機遇。現在不同啦,各種付費知識APP,讓我們跟各個領域的專家和大咖,零距離接觸,獲取知識的成本大大降低。

其次,主觀原因,因為知識越來越容易獲得,我們就變得更加焦慮。那我自己舉例,我是一名愛學習的寶媽,為了做更好的媽媽,每每看到各種知識付費APP的大咖分享,我都會忍不住買單。手機里有千聊,荔枝微課,得到,樊登讀書會,愛貝睿,金寶貝啟蒙,年糕媽媽,大V店等,而且除了關注育兒,也要提升自我呀,養生健康的課程,如何運動,如何跳繩,如何瘦身,我都付費了,我手機里的課程多到估計每天聽8個小時也要一年才能消耗掉,然而我肯定沒那麼多時間去聽和學習,但另一方面一看到喜歡的課程還是會買單。為啥?知道越多就越焦慮,更加感覺知識儲備不足,更想學習。

有同樣觀點的夥伴們幫我點贊,我們一起同行!


圓圈越大,周邊越長。


知道自己無知也是一種知識的體現方式


這種感覺蠻好的,對知識渴望並且進而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就好比餓了就吃飯。


中學只用聽老師安排就能取得好分數,好分數是目的,達成目的就夠了,剩下的精力可以想著怎麼去玩兒了。

慢慢長大,目標不僅僅是一次考試,目標變得多元化,沒有人能根據你的所有目標來安排你的每日作業,並告訴你,做完家庭作業你就可以實現一切。所以,你根據系統的或碎片的信息發現自己要學什麼,辨別各種不同的建議來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個過程逼迫你思考自己要學什麼,怎麼學,逼迫你權衡,找到最優解。

要做的事情很多,要想的事情更多,沒有辦法提前學習所有的知識,於是,大腦中一個問題被激活了:「怎麼要學這些,怎麼要學這麼多!」

想到這些要恭喜你,你在為自己的目標努力。


說明我們不是猴子了,我們抬頭看天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