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過一個講座,說父母在家中的角色,最好的方式是嚴母慈父。

所謂的嚴母慈父,除了字面意思,還有一點是因為大多數的家庭,照顧孩子飲食起居,督促孩子學習等事情大多是媽媽,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媽媽必須明確的讓孩子知道哪些規則是必須遵守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而父親為什麼說要慈愛呢?因為父親往往承擔著養家糊口的重任,平時和孩子的交流會少於媽媽,如果父親是一個慈愛的人,孩子反倒會減少叛逆,因為他會覺得自己碰到難事碰到麻煩,可以和爸爸商量,可以從爸爸那裡得到一些幫助和建議,他甚至會覺得把把就是自己的天。相反如果爸爸只知道嚴厲甚至簡單粗暴的對待孩子,時間久了,孩子會覺得看不到希望,在人生路上,沒有可依靠的人。

我覺得講的有道理,所以我個人認為,如果父母的角色能亦師亦友,那就是父母子女最大的幸運了吧!


個人意見,我覺得父母應該扮演的是朋友,最好的關係也是朋友的關係,因為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你可以去教他,因為他不懂事,三歲的孩子,其實是有一定的定的智商,他其實有些東西是懂的,只是語言表達不出來,但是你可以他可以用哭聲來操控你的行為,比如你不給他餵奶,他就會大哭,或者說她尿濕了,然後大哭來吸引你的注意力,讓你知道他現在需要你的幫助,孩子越長大之後,因為他上了學之後是會有一些同學會有排斥心理的,就像我們小時候上學一樣,還孩子們長大會問一些父母,我怎麼樣才?為什麼我喜歡跟他們玩兒?他們卻不喜歡跟我玩,這個問題在孩子問出的時候就應該去及時的幫助孩子去解決孩子的問題,然後讓孩子理解,很多父母往往不在乎孩子的這個情況,如果時間一長,孩子慢慢變大之後,這個都會成為孩子在溝通中出現一個障礙,他雖然不會表達,但是這個東西已經深深的印在了心中,孩子們一般在14歲左右就會出現叛逆,叛逆時期的孩子最難管,而你這個時候在想跟她成為朋友,再想知道他心裡想想要的是什麼?再想去幫助她的時候,已經是很難,因為他壓根兒不聽你的,你說東他就跑西,你說北他就去南邊,他根本不會聽你的,所以你要從小就跟孩子做朋友,這樣才能一步一步地幫助他,也是更有利於,家族文化的一種傳承,社會上這麼多的經驗,你現在又傳給你的孩子,或者說你有哪方面的成就,你先傳給孩子,那孩子站在你的肩膀上,他就會比別人跑得更快,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這就是以厚的優勢,所以你要跟孩子們做朋友


孩子的最終版

我很嫌棄我媽沒文化動不動就發火,不聽別人說就炸,還老指望別人來做,我小時候想不要變成我媽那樣子

現在我三十多了,發現我越來越像我媽了,有時候在做完一個動作一個表情,自己就害怕,剛才那個動作太像我媽了,有時候發完火就懊悔,剛才為什麼就沒控制住?

我周圍的人也一樣,像我舅家的姐姐說話表情就越來越像我舅,仔細觀察一下真的會發現周圍人跟他們自己的父母越來越像


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的角色也是在不停變化著的。剛出生時,父母就像是飼主,他們照顧孩子的一切衣食起居。過了段時間,孩子有了一點自我想法,有了偏愛的食物和遊戲,也逐漸試著和周圍的同齡人做朋友,三觀開始建立,這個時候父母是啟蒙者。再大了一點,孩子出現了叛逆心理,對世界已經有了自己的一套認知,中二且敏感,不斷地與別人競爭比較,這個時候父母是引導者。再後來,熱血退去,生活中有了伴,責任與擔當時刻鞭策著孩子,父母也顯現老態,父親臉上的皺紋明顯多了,母親告訴孩子,她最近看這藥品盒子上的字看也看不清楚,這個時候父母是陪伴者。最後,孩子的孩子也已長大成人,生活的壓力和尊嚴已經到達了頂峰,下面是叛逆的小孩,上面是行動的不便的老人,妻子抱怨著物價不斷上漲,這個時候父母是寄託者。


各種角色扮演,有時是老師,有時是朋友,有時是玩伴,有時是閨蜜。但無論在哪種場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都是為了有效的溝通,而且這些溝通是雙向的。好的家長應該對自己成長中的孩子有充分的認識,要用愛心不斷聆聽孩子的問題,要共情和分享感受,更需要隨時準備幫助孩子解決任何的問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