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發展最大的瓶頸是什麼?


自欺欺人,把智力問題歸結為算力問題和數學問題。引出一大堆帶跑偏的言論:

  1. 人腦千億個神經元,晶體管規模達不到?改用軟體模擬,數量還是問題嗎?
  2. gpt3模型跑一遍需要幾百萬美元,出了bug都不敢再調試。這種用記憶代替思考,基於大數據的學習演算法算是智能嗎?
  3. 走路像人的波士頓機器人,皮膚以假亂真的日本美女機器人,揚言消滅人類的索菲亞機器人。這些玩意兒有多少人關注過他們的智力?
  4. 圖靈測試早已通過?機器人作詩,寫文章,畫畫以假亂真。這算是圖靈測試嗎?圖靈測試的精髓應該的語言互動:能解釋,能推理,能假設。這種只有結果沒有中間思維過程,不能問為什麼的測試也算圖靈測試?
  5. 背後人工的假機器人。銀行,圖書館那種能流利對話的機器人,被人人為小兒科。有人說上傳一些相關數據就能實現這樣的對話。殊不知,這才是人工智慧正真的難題,卻被人忽略。亞馬遜重金求能聊20分鐘的比賽才是正確的發展方向。

理解語言,有邏輯的對話才是人工智慧最大的瓶頸,解決這個問題之後,一切智能問題將迎刃而解。人類知識很複雜,目前人工智慧還停留在知識圖譜這樣極弱的意思表達層面。複雜的意思還不知道怎麼去表示和存儲。所以,按這個路子走路還很遠。必須去解析人腦理解語言的機制。這是演算法問題,絕不是算力問題。畢竟人腦功耗才20瓦。深度學習的功耗?不知道多少,反正一般的電腦跑不起來。


最大的瓶頸是門檻太高了。通讀百科才算是基礎,融會貫通後才算是入門,能做到知行合一算是學子。至於出師嘛,基本上可以說能夠創造出新的生命,這是在搶上帝的飯碗。


一般的企業無力承擔人工智慧演算法以及核心處理器的成本,而大企業又想快速盈利,不肯投入大量資本研發


人工智慧最大的瓶頸還是需求與成本的平衡,這個事是不是值得砸錢去干。公司常常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一個攻關技術小組也不能長時間燒錢虧損。大公司都不去踩這個坑,小公司有苗頭要攻克了,大公司收購就可以了。


外界過度的無腦捧和無腦黑


個人感覺沒什麼瓶頸呀,或許你得定義一下,達到什麼程度的智能,可能更聚焦?

人工的智能,首先是局部的智能,做一個裝置,實現某種智能活動。比如算數是一種智能活動,那麼計算器就能算是一種人工智慧,開車是一種智能活動,自動駕駛就算是一種人工智慧。

通用型的智能,瓶頸就多了,基本是個試管,沒有不是瓶頸的部分。局部智能,一事一議吧,反正計算器和國際象棋什麼的,我是沒看到瓶頸。


智能體並不能意識到自己是存在的。

再這麼內卷下去,怕是跟生化環材一樣,以努力的研究者為例,大多傾盡全力後,只能為了生活,開始演繹層出不窮的所答非所問。

?♂?


認知系統與人機交互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