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台湾

如果太空中有一種生命,以天體為食,會是怎麼樣的存在?


你可以將現實中化能合成細菌從地球上的化學物質中取得能量的過程稱為「以天體為食」。它們是微小、緩慢、不活潑、能抵抗各種極端環境、或許在地球被摧毀之後仍能生存的存在。

你可以將科幻作品裡拆解天體來複制自身或興建戴森雲的納米機器、馮·諾依曼探測器視為「以天體為食」,用道金斯定義將它們定義為生物,或者考慮自然演化而來的納米機器——20世紀,人們剛剛發現病毒的時候,有些學者就是這樣看待它們的。

至於「比星球還巨大的生物,將星球吞下去取得能量」的形式,效率是很低的:宇宙中天體的分布非常稀疏。人類只是因為「自己還居住在行星上」而覺得行星算個東西。

在補充物質方面,巨型生物大量攝入星際塵埃即可得到極其可觀的量,但顯而易見的是在體內攜帶紅矮星就可以供應數萬億年的熱,在這個宇宙已經經過的這點短暫時間裡根本不必要考慮這個問題。

更可靠的方式是利用零點能之類自己創生能量,永遠廢絕對外界的依賴。


整個地球生態系統都可以視為以太陽為食吧。。


黑洞:你是在說我?


你是說人造太空飛船么?

還是戴森球?


按天體的定義:

宇航員身上的細菌就是在以天體為食。


他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與我們一般無二,靈魂都是以神經為介質。有一天,黑洞吞噬了地球,所有人都死了,唯獨他的靈魂能以黑洞為介質,因此他活了下來,成為了黑洞,一個有思想的黑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