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多做了很多調研

比如,發現很多家庭的家長,特別是寶媽,由於工作生活家庭壓力,情緒其實很容易失控,造成親子以及家庭關係破壞。所以我找了很多人一起探討解決方案,現在正在準備以下的產品,不知道能否能否幫到情緒容易失控的家長們呢?

1、現在智能音箱越來越多,上線一個技能,可以隨時要求打開,在容易發脾氣時(比如輔導孩子做作業、比如爭論敏感事情)保持打開狀態,AI會提醒你們注意自己的語氣,及時做下調整。這樣讓你們心和氣和的說話。

2、做一款可錄音的藍牙耳機,可以隨時監聽自己語言,如果發現情緒不對,可以私下提醒自己。這款產品則可以所有人通用

不知道這兩款產品對你們有用么,值得去開發嗎?


市場需求肯定有,但效果應該是無。

所以做出來收割智商稅應該可行,但要真的解決人們的情緒問題不行。

因為人性向來都是貪多求快愛走捷徑,一想到不用自己動腦,不用耗費意志力和努力就能解決情緒問題,這產品功能那絕對誘人啊。

就像減肥產品廣告說不運動不節食兩個月瘦三十斤,你說有市場嗎?

市場簡直不要太好!

並且剛開始新鮮勁兒沒過的時候興許真的會有作用。

就像剛發下來新書的時候學生們總是會學習勁頭更大也更學得進去些一樣。

不過是過一段時間就又回到老樣子了,原來是什麼樣就還是什麼樣,甭管老師家長怎麼耳提面命都是耳旁風灌不進去了。

畢竟新鮮勁兒這東西的保質期實在短。

所以如果內部沒有動力沒有自我約束力的話,你外面再怎麼碎碎念有啥用?

就像假設說咱們給孩子們開發一個學習提醒機器人,你覺得這機器有用嗎?

大概率念到後面就是耳朵邊一群蒼蠅嗡嗡嗡嗡,啪的一聲,機器都給砸嘍!

親媽念都不行呢,更不用說機器來念了。

所以呀,這人要真正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還是得內部使勁兒才行。

不過,說真的,與其開發情緒控制工具,不如開發學習提醒工具吧,這產品應該會有更多人願意交稅,哈哈哈

事實上人類本身是有內部的情緒監控和調整機制的。只是很多人不知道,沒有這方面的專業心理學知識,或者說沒有有意識地去使用這個內部功能。

我們的大腦內部其實有兩塊兒,一塊兒是邊緣系統又叫做情緒大腦,負責產生本能衝動和自動化的情緒反應;還有一塊兒大腦皮層又叫做理性分析大腦,那麼監控和調整功能呢就由這部分大腦負責。

事實上經過專業的訓練和方法指導之後,只要有心——意思是自己願意把這塊兒功能用起來,付出意志力去做,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有效調整自己的情緒以及管理自己的衝動。

並且管理情緒不是說沒有情緒或者壓抑情緒,而是說用適當的方式去表達以及疏導自己的情緒,讓情緒為個體的目的服務,而不是給個體造成困擾和傷害。

另外是情緒的調整機制比較複雜,同樣一種情緒在不同的情境下調整機制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憤怒,在面對家人或者朋友的時候我們可能需要降低我們的憤怒程度,以避免傷害到他人。

但如果是面對敵人抵抗侵辱或者是為了保護自己、維護自己利益的時候,我們就需要保持甚至是加強憤怒的程度。

智能設備可以識別情緒,但智能設備的演算法卻很難能夠識別我們所處的情境以及我們的需求。

所以如果有人打了你一巴掌,結果你的藍牙耳機檢測到了你的憤怒,還在你耳邊提醒你「淡定淡定,深呼吸,心平氣和!莫生氣,氣出病來無人替~~~」

我猜下一秒你一定會毫不猶豫砸了這破機器!

另外是情緒的成因也很複雜,同樣一種情緒表現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是完全天差地別的原因引起的。

因為情緒只是表現出來的癥狀,要真正解決情緒給人造成的困擾,必須要解決病因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比如說焦慮,一個剛進幼兒園的小朋友的焦慮可能是分離焦慮,因為要離開爸爸媽媽進入新環境引起的。但一個高三學生的焦慮可能是因為學業競爭壓力引起的,一個30歲的小學生媽媽是因為輔導作業和工作壓力引起的,而一個60歲老人的焦慮可能是因為自己日漸衰退的身體機能導致的恐慌和害怕引起的。

所以同樣一種情緒要處理起來可能要採用完全不同的方法。

你覺得這機器的演算法得多牛叉才能解決這麼複雜的問題呢?

要有這麼牛叉的機器,我這心理諮詢師可不得失業了。。。

還有是不同個體對情緒的易感性以及耐受程度不同。

同樣一種程度的情緒,可能在一個個體看來是無足輕重沒有影響的,但在另一個個體看來可能天都要塌了。

同樣一種程度的刺激,可能在一個個體心中激不起半點漣漪,而在另一個個體那裡能刺激得他心臟驟停。

所以這些個體差異其實很難通過演算法去做出個性化的處理並有效解決問題。

So,如果題主真心有心幫人民群眾解決問題,你倒是可以考慮推廣一下我的情緒管理課程。哈哈

—END—


我的感覺,這些東西很危險,會在短時間內讓犯罪率增加,精神病院爆棚。。。(誇張了誇張了)

情緒雖然發泄出來是不好的,對身邊人有一定的傷害。但是!對於需要發泄情緒的人,是有幫助的!

連最輕微的情緒發泄都被提醒,憋住,最簡單的後果,就是加速氣球憋爆了的速度。

況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在互動中成長的。一個孩子,從小到大面對的是不會發脾氣的爸爸媽媽,對他本人來說,根本不是一件好事情。

破壞親子以及家庭關係的,不是情緒的失控,而是造成情緒失控的原因——工作生活家庭壓力。所以要做的工作是如何正確對待工作生活家庭,如何正確理解壓力、抒解壓力,以及大家齊心合力共同扛起壓力。而不是簡單直接粗暴地消滅掉一個人的情緒


建議增加電擊、擊斃功能以及違禁想法監控,以及善良積分(可兌換臉盆)。

開玩笑啦。其實行不通。不如買一面旗幟,上書「莫生氣」歌訣。

當然,也有可能行得通。畢竟,念佛機、放生機都有市場。

要做一個東西,你要知道,潛在用戶在哪裡?你找到這些潛在用戶需要多少時間、人力成本?有沒有可能搭便車?比如,藉助小程序推廣。比如放到別人的淘寶店裡賣。

或者,市面上為什麼沒有同類產品?(是不是偽需求?)

2、

我記得有一本書,叫做什麼來著,就送了一個紫色手環(皮筋?),只要21天沒發脾氣,就不用換手戴。

3、

我其實知道,情緒的外部控制,是無效的。要不然人類只需要貼在牆上的訓誡、書籍,就會認識「善」。

自我的進化來源於自我認識。

外部戒律並不能改變一個人。只是衝突罷了。

認識智慧的人,就會有真正的戒律。

脫離了自由的人,戒律只是一些機械刻板的做法而已,並不能讓人認識生活、改變生活,活得開放、理解、深入。

認識智慧(自由)才會真的改善人際關係。改善自己的家庭,改善環境。


題主好,看具體功能效果,我會考慮使用。因為我在這種場景下,會進行自我提醒,但不是每次都可以,如果有智能設備可以幫忙,對於我這種處境的人,不僅能夠調和親子關係,還能保護肝臟。

這兩款產品針對的人群應該是不同的。第一款智能產品使用於衝突現場。第二款產品適應於衝突之後的分析反思。為什麼不把這兩款功能集合在一起進行?從使用的便利性來說,智能音箱可以聲控開啟,只要是在家庭環境中,那麼就可以進行使用。可以將智能音箱的聲控設計為用戶的某句關鍵詞。第二款藍牙耳機需要有意地佩戴,如果藍牙耳機不經常在家佩戴,那麼使用率也許就不高,需要家長有主動使用的習慣和意識,相當於增加了家長的使用流程。

這兩款產品的使用價值上看,第一個產品應該是更加吸引人的,因為對於家長來說,他們最難受的就是跟孩子發生衝突之後,內心的悔疚感。如果能夠在衝突的現場就可以進行調和的話,對於很多家庭的父母都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因為避免的傷害的發生。那麼,這款產品的本質就是一個中間調停人,相當於第三方的存在,可以在衝突的現場,對衝突雙方都有干預。

感覺還是教育意識強的家長,會進行使用,同時,這兩款產品如何進行提醒?用什麼言語進行提醒?言語提醒使用不當,會不會激化衝突?哪些提醒言語是有效的?這麼看的話,這兩款產品可能是某種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一環,通過選擇某種教育理念和方式,來配合使用這兩款產品。


可以利用手機自己叫家人拍一段失控的視頻,一開始有失控徵兆,就看看情緒失控是不是很可怕的樣子,增強控制意識!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