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階層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都會完全暴露在社交媒體上。

以前只能想像的有錢人的生活。

現在卻赤裸裸的展示在自己的眼前。

我每天擠著擁擠的地鐵,

享受著996的福報,

每天吃著廉價的外賣,還不知道外賣背後是用什麼東西做成的,

找不到上升的空間和同事的關係也平平淡淡

沒有朋友,

一個人住著,

沒有對象,

用著公共的廁所和澡堂,

房間里的水管在吧嗒吧嗒的滴水,

四處散發著霉味。

偶爾閑暇之餘刷刷手機,

看到別人的生活,

名牌的服飾包包,

名牌的日用品,

名牌的化妝品,

高端的數碼產品,

各地的旅遊照片,

精緻的房間裝修,

上流社會的精緻生活。

你說焦慮不焦慮呢?

所有人的焦慮都是比出來的。


社交媒體放大了人的「八卦」能力,而人總是忍不住要去「對比」。


這個問題我喜歡,回答一下。

叔本華說童年時光最開心,越長大越難過,為什麼呢?因為人隨著年齡增長,需要應對的事物更多了。我很贊同這個說法,童年沒什麼壓力,成年人往往都是負重前行,考研找工作找對象結婚買房買車看病,哪一個都讓人頭痛,童年只管自己就好了,長大了要社交圈迅速擴大,要應對和處理各種人際關係,不能只顧自己了。

社交媒體方便了人們生活,拉進了人們距離,擴大了人們的視界,但這些社交媒體也在不斷增加人們焦慮,焦慮源於存在感缺失。社交媒體社交軟體給人們帶來的存在感遠不如人們丟失的存在感,在互聯網時代,你知道這個地球上有那麼多人,你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個。你知道微信朋友原來這麼有錢,抖音上有那麼多白富美、高富帥,知乎上有那麼多知乎大神,與他們比起來你只是一個平凡的人。

人多真的會增加焦慮,在一個人多的集體中人會缺乏存在感,互聯網正讓你置於人多的群體中。回憶下以前,在那個沒有互聯網的時代,在那個書信時代,那個慢節奏生活的時代,你只需要應付身邊的人就夠了,不用面對那麼龐大的世界,或在一個小城裡生活,或在一個小村莊里生活,這個世界足夠溫暖,世界之外又與你有何干。


販賣焦慮


海量的信息帶來的衝擊,

內存不夠大,運行能力不夠快的計算機

就會過載,

甚至死機。


首先

過得好的人會曬,過不好的人會看,看到別人過得好,自己過得不好,多少會有些攀比心理導致的焦慮

然後

社交媒體上的一些博取關注的文章,為達到一些目的,會給當代人製造焦慮


有時間刷社交媒體的人都有時間去攀比,很自然的也就有各種不同的方法來讓不同的人看到裡面的商機了。

信息不對稱到信息全對稱,而各種不同的成長差異會造就不同的心理預期,很直觀的打擊就會讓城外的都想到城裡去,而城裡人又嚮往城外的雲淡風輕,然後都會收穫不同的失望還有毀滅性的打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