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缺失症」的不良影響自然缺失症已經成為城市兒童普遍患有的一種「病」,具體表現就是兒童與自然的關係斷裂,這導致了一系列令人擔憂的癥狀,包括兒童肥胖、注意力不集中、抑鬱、創造力下降等。

產生原因

1.父母出於工作因素,自己不再經常到戶外活動。而更是出於安全因素的考慮,很少讓孩子獨立外出體驗大自然。這是造成自然缺失症的首要原因。

2. 在社區和城市中「可接觸的」自然景觀的缺失。這是政府和教育者的職責。很多公園和保護區都限制人們進入,或者是豎著「請不要踐踏自然植被」的告示牌。環保主義者和教育工作者建議孩子們「只能觀察大自然,但不要亂采亂折」,進一步地阻隔了兒童和自然的聯繫。儘管人們這樣做是為了保護環境,但最終對於人和環境關係的作用並不一定是積極的。真正的體驗自然應該是將人看做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將人作為自然的旁觀者。

3. 越來越多「留在室內」的原因。隨著電視機、電腦、遊戲機和手機的迅速普及, 兒童有越來越多的原因留在室內——美國兒童平均每周(除睡眠外)在室內度過的時間為44小時。

主要後果

1. 兒童對於自然界缺乏起碼的尊重。兒童不再理解食物的來源,不再認識家鄉的動植物,不再對家鄉的地理感興趣。兒童對自然體驗的理解對社會是有著深遠的影響的,不僅僅是對未來的一代健康體質的影響,最終將對整個地球的生態環境有巨大的影響。自然缺失症也有可能導致新的一代人的平均壽命較他們的父輩下降。

2.憂鬱症和注意力缺乏症有上升趨勢。當孩子不再接觸自然,很多問題都會出現,比如壓力過大,憂鬱和無法集中注意力。而每周在自然界中度過靜謐、放鬆的時光對緩解這些癥狀大有好處。

3. 在學校中,壓力過大和注意力缺乏症會造成兒童各科學業水平的下降,以及創造力的下降(由於在自然中玩耍為主動的發現,而玩電子產品或看電視為被動的接受)。

4.兒童肥胖症也成為了一個顯著的社會問題。目前大約有9百萬的年齡6至19歲的兒童有肥胖症。學校中大多使用在操場上鍛煉的形式對付兒童肥胖,最佳、最有效的鍛煉方式是在自然界中呈放鬆狀態的活動(而不是有計劃的、有領導的、強調競爭意識的體育活動)。

擺脫方法——讓孩子親近大自然

活動一:賞鳥活動 帶著孩子到賞鳥區來一趟鳥之旅,聽聽解說員分辨不同鳥的特徵,認識鳥的習性。除了到野地賞鳥之外,也可以到鳥店、動物園的鳥園區,認識不同的鳥類,和孩子討論飼養與放生的意義。

活動二:傾聽觀賞大自然 讓孩子聆聽、欣賞大自然就是一種美,所以父母可以帶孩子到野外,讓他閉上眼睛,專心聽聽風聲、雨聲或是蟲鳴,並鼓勵他尋找聲音的來源。另外,也可以帶著他用雙眼觀察自然,看看雲的變化,帶他上山體驗第一次看雪的經驗,或是看看花開花謝,聽聽孩子說說他看到的自然。

活動三:種植花草、養養動物 除了觀賞接觸自然之外,也要讓孩子懂得照顧自然。雖然身處都市叢林中,不過還是可以和孩子在陽台上種植一些簡單的植物,例如栽種一些瓜果蔬菜,並記錄瓜果蔬菜的生長情況。還可以與孩子一起飼養寵物,如果空間允許,貓狗等很受歡迎,否則養小烏龜或小魚,可以讓孩子有個寄託。讓孩子學習自己照顧植物,體會生命成長的可貴。

活動四:看大自然相關的書籍或是影片 基本認識自然之外,也需要多了解自然知識,因此親子可以一起閱讀相關書籍,電視上專屬的自然性節目也很受歡迎,全家一起討論,會讓自然之旅變得生動又有意義。同時,也要教導孩子如何分類動植物,比較相似或者相異的動植物,讓他們進一步有認知。

發佈於 2019-04-24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格格親子共讀格格親子共讀一個12歲女孩的媽媽,分享育兒經驗。

導讀:現在的孩子是越來越專註於學業上的事情了,對於周圍世界上擁有的新奇、時髦的東西是見多識廣了。我們在感嘆現在的孩子是趕上了物質豐富的年代時,也會有很多家長朋友們會憂心,是否現在的孩子少去了我們小時候會常有的戶外運動,很小和大自然接觸了。

其實,這樣的憂慮並無道理,或者就是多慮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就有蠻多的東西多會比孩子的成績重要,像是孩子的身體、心理、人格等等的重要方面。而有一個辦法是可以幫助到孩子做到健康地成長,擁有更健全的人格的,那就是自然教育。要不然,真的會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待在家裡,一天到晚待在家裡的情況發生。

現在,咱們就來一起看看關於自然教育,如何規避掉自然缺失症對於孩子的傷害的話題吧。

自選系列 皮特貓系列全套 3~6歲好性格養成書:第一輯京東¥ 99.00去購買?

01、毀掉一個孩子居然這麼容易

現在的孩子玩耍的活動、遊戲都和著過往都會有些不同了,也就是這樣的生活方式的轉變而使得很多的小朋友少去了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圍繞著學習、興趣班而展開。

在孩子們的世界裡,對於蠻多的植物是認識不全的,很多常見的動植物,有的小朋友還是認識的不準確。而更多的是對現在的遊樂場的設施、家裡的玩具車、好看的動畫片、動漫人物了如指掌了。

身邊就有這麼一位寶媽的孩子,孩子的年紀也不大,有10歲吧。在父母、老師看來也算蠻乖巧的,也曾得過英語比賽的口語獎項,在更小的時候還參加了跆拳道的業餘學習。可是,隨著年紀的增加,學習上的加緊,也少去了蠻多戶外活動的機會,更多的時間是用在了學習知識上面了。

造成了孩子的身體情況的不良反應,在學校時,別人都不敢過重點的碰觸孩子身體,要不孩子就會傾倒下去,站立坐著都不穩當。據學校的老師也反應,孩子平時是能坐的時候就不站著,更不願意走動活動的。孩子的體質是越來越弱不禁風了,做家長的也是蠻愁的。

02、適度的大自然的活動很必要

現在的孩子真是最為忙碌的,可能在大家的周圍隨便一聊聊家裡的孩子都在學習什麼的?大概都會說出正在學習的一兩門學習班,可以說還是算少的呢?

可是,在我們國內如火如荼地讓孩子去接觸課本知識,忙著應試教育的時候,遠在歐洲的德國卻在大興地發展森林幼兒園,這是在德國蠻常見的幼兒園形式。也就是這樣的自然教育會使得孩子成長的更加健康、快樂,也會避免掉因自然缺失症而給孩子造成的傷害。

這也是心理教育學上的研究會提出的那樣,孩子們是需要無條件的愛、大量的自由和空間的。顯然這一切都是和大自然賦予給人類的親近、舒服、輕鬆感不謀而合了。

一、身邊的也可以輕鬆實現自然教育

如果,我們想只能去到大自然、森林去才能夠實現自然教育的話,那麼可能您還是不過了解?其實,可以在公園裡的遊玩,或者是在一條從未去過的小徑、小道里探索未知世界。這些不但會是孩子多多接觸實際生活世界的機會,也會是很好地建立親子關係的絕佳途徑。

重點提示:孩子是需要多些機會去親近大自然的,只有和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和平共處,孩子們也會越來也健康、幸福。 @知乎親子

家庭收入對子女教育水平有多大??

www.zhihu.com圖標


導讀:現在的孩子是越來越專註於學業上的事情了,對於周圍世界上擁有的新奇、時髦的東西是見多識廣了。我們在感嘆現在的孩子是趕上了物質豐富的年代時,也會有很多家長朋友們會憂心,是否現在的孩子少去了我們小時候會常有的戶外運動,很小和大自然接觸了。

其實,這樣的憂慮並無道理,或者就是多慮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就有蠻多的東西多會比孩子的成績重要,像是孩子的身體、心理、人格等等的重要方面。而有一個辦法是可以幫助到孩子做到健康地成長,擁有更健全的人格的,那就是自然教育。要不然,真的會毀掉一個孩子,就讓他待在家裡,一天到晚待在家裡的情況發生。

現在,咱們就來一起看看關於自然教育,如何規避掉自然缺失症對於孩子的傷害的話題吧。

自選系列 皮特貓系列全套 3~6歲好性格養成書:第一輯京東¥ 99.00去購買?

01、毀掉一個孩子居然這麼容易

現在的孩子玩耍的活動、遊戲都和著過往都會有些不同了,也就是這樣的生活方式的轉變而使得很多的小朋友少去了接觸大自然的機會。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圍繞著學習、興趣班而展開。

在孩子們的世界裡,對於蠻多的植物是認識不全的,很多常見的動植物,有的小朋友還是認識的不準確。而更多的是對現在的遊樂場的設施、家裡的玩具車、好看的動畫片、動漫人物了如指掌了。

身邊就有這麼一位寶媽的孩子,孩子的年紀也不大,有10歲吧。在父母、老師看來也算蠻乖巧的,也曾得過英語比賽的口語獎項,在更小的時候還參加了跆拳道的業餘學習。可是,隨著年紀的增加,學習上的加緊,也少去了蠻多戶外活動的機會,更多的時間是用在了學習知識上面了。

造成了孩子的身體情況的不良反應,在學校時,別人都不敢過重點的碰觸孩子身體,要不孩子就會傾倒下去,站立坐著都不穩當。據學校的老師也反應,孩子平時是能坐的時候就不站著,更不願意走動活動的。孩子的體質是越來越弱不禁風了,做家長的也是蠻愁的。

02、適度的大自然的活動很必要

現在的孩子真是最為忙碌的,可能在大家的周圍隨便一聊聊家裡的孩子都在學習什麼的?大概都會說出正在學習的一兩門學習班,可以說還是算少的呢?

可是,在我們國內如火如荼地讓孩子去接觸課本知識,忙著應試教育的時候,遠在歐洲的德國卻在大興地發展森林幼兒園,這是在德國蠻常見的幼兒園形式。也就是這樣的自然教育會使得孩子成長的更加健康、快樂,也會避免掉因自然缺失症而給孩子造成的傷害。

這也是心理教育學上的研究會提出的那樣,孩子們是需要無條件的愛、大量的自由和空間的。顯然這一切都是和大自然賦予給人類的親近、舒服、輕鬆感不謀而合了。

一、身邊的也可以輕鬆實現自然教育

如果,我們想只能去到大自然、森林去才能夠實現自然教育的話,那麼可能您還是不過了解?其實,可以在公園裡的遊玩,或者是在一條從未去過的小徑、小道里探索未知世界。這些不但會是孩子多多接觸實際生活世界的機會,也會是很好地建立親子關係的絕佳途徑。

重點提示:孩子是需要多些機會去親近大自然的,只有和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和平共處,孩子們也會越來也健康、幸福。 @知乎親子

家庭收入對子女教育水平有多大??

www.zhihu.com圖標

這個問題,我在很早的時候就感覺到了,早到還沒有生孩子。

婚房裝修的時候我看中一個茶几,很漂亮的原木材質,下面有格子可以放花盆,然後上面是玻璃檯面,想像一下你坐在沙發上就可以欣賞你的植物,還不怕熊孩子摧殘它。發給老公看他只有一句話,家裡養花會生好多蟲子。

……

老實說我當時都有種「這婚我不想結了」的念頭,就是突然發現跟這個人在基本的生活方式上都有分歧,很灰心的感覺。可是已經領證了,開弓沒有回頭箭。

後來生了孩子我還很嚴肅地跟他討論過這個問題,大意就是還是要帶孩子多親近大自然。他表示同意,可我知道,他是體會不到我心裡的感覺的。

他自己本身就是城市裡長大的,對自然完全親近不起來。爬山他嫌累,逛公園他嫌曬,水邊不能去,草地不能去,偶爾去公園玩一次如果恰巧孩子生病了,他就會百度一堆寄生蟲病給我看。我知道他不是怪我,他只是抑制不了自己的恐慌。自然,泥土,草蟲,這些對他來說都是全然陌生的環境,陌生到讓他恐懼。

而我是長在秦嶺深處的孩子,我的父母在林場工作,我從小就在林子里玩。我知道每一種樹每一天的不同,我知道門前的大山每一個季節的顏色,我知道家附近的小動物什麼時候會出來,我認識他們的腳印都是什麼模樣……我們對自然的那種親近感,城市裡的孩子是無法理解的。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這樣對孩子有什麼影響,也許像他爸爸一樣也沒什麼不好的。我能做的就是放假的時候帶他們回山裡住,我希望他們能看到夏夜的燦燦銀河,聽到群山的層層松濤,熟悉樹木和泥土的氣息,希望他們長大以後,不會把這些全然遺忘。


這題目有點誇張了吧。有時間周末啥的還不是帶出去遛娃,公園、農村、戶外、還有帶出去海邊遊玩的,你可以說孩子接觸大自然沒有以前的孩子多,直接來個自然缺失症...危言聳聽了吧。動不動就是孩子缺失了這個缺失了那個,搞得孩子多麼可憐一樣。好像不怎麼樣後果不可承擔。事實上隨著經濟的發展,孩子還是接觸更多的事物,包括自然。以前擁抱自然,苦於交通,山裡的孩子也沒法看海啊,現在呢,看山看海都不是困難的事情。

再說呢,山裡的孩子接觸大自然了吧,也沒見注意力集中創造力多高啊。培養孩子是一個綜合多方因素的,還不如說孩子的戶外時間太少,玩的太少,我們要陪伴多玩玩。動不動就缺失症,以後是不是還要發明父母陪伴缺失症呢?!


有一檔一檔明星旅行真人秀節目讓人驚艷——《奇遇人生》,和我們常看的類型不太一樣。這裡沒有過多劇本設定,每位嘉賓更像行者、冒險家或學徒,他們只是順著旅程發生的一切前行。

印象最深刻是小s和春夏擔任嘉賓的兩集。小s和節目組前往非洲尚比亞,在大象孤兒院照料大象。可意外接連發生,他們一行人經歷大象失蹤,甚至目睹一頭成年大象被獵殺後取掉象牙的屍體。

這讓小s深受刺激:盜獵大象的現象是如此真實且赤裸的存在著。但也正是因為親眼看到這種殘忍,小s最終放下起初渴望觸摸大象的執念,安靜地和大象在夕陽下散步。

春夏的旅途也發生了「意外」。春夏去到美國大荒野追逐龍捲風,很不幸運,他們好幾次以為自己追到了,到頭來卻沒有。這種落差讓春夏非常沮喪,她甚至崩潰落淚。就在這時,他們的嚮導,專業追風人馬丁說:「我是不能為你們製造龍捲風的,我只能帶你們去感受大自然。」

春夏的眼淚一下就下來了:「可能我們沒有追到風,但是在風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美麗的景色。不要只關注龍捲風,而是要享受整個過程。」

每個人都在和自然的碰撞中改變了,不著痕迹卻十分合理,這是獨屬於大自然的神秘力量,能驅使人們在旅途中觀察世界、自我反省。這大概就是為什麼人們如此愛說:「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我們在大自然中遇見世間萬物,體驗不同程度的喜怒哀樂,從而培養出感知能力和共情能力,學會寄情於物,這些是我們在課堂中學不到的,也是無法通過授課教給孩子的。

而作為藝術教育者,楊梅紅始終不希望孩子「學習」畫畫,不希望他們為了畫畫而畫畫。我們更想看到,孩子畫畫,是因為體驗成長和生活之後有了不同感悟,最終選擇藝術創作的形式去表達。

所以,楊梅紅也將課堂搬到大自然——帶孩子去寫生。讓孩子接觸自然萬物,讓孩子學會自己去感受,然後形成自己的理解,再去進行藝術創作。

楊梅紅寫生課堂

孩子的行動常常源自內心的好奇,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更利於豐富他們的想像力。孩子要親眼看過,親手觸過,親身體驗過,才能真正明白自然的美,僅僅通過電影、圖片或書本教學,是無法調動孩子對美的感受力的。

寫生給予孩子對事物更直觀的感受。孩子寫生時,會在不知不覺中將眼、手、腦配合起來。為了看清楚事物的各種形態,他們從不同角度去看同一物體,站在不同位置觀察事物,孩子因此形成多維的思考方式。

為了將自己的體驗反饋到創作上,孩子融合眼前所見與心中所想,同時產生理性與感性的思考,這是非常寶貴的聯想能力,會為孩子日後的創作鑄造靈感池。

楊梅紅寫生課堂

楊梅紅寫生課堂
楊梅紅寫生課堂

他們會因為親眼見過一朵花的綻放,而愛上花的顏色;會因為見過一隻蝴蝶煽動翅膀,感受到飛行的奇妙;會因為見過河水潺潺流過,理解流動的形態。所以他們塗上某種顏色,畫出某種線條,描繪某種角度。孩子的創作衝動源於經歷,源於內心的反饋,而不是為了完成大人想得到學生成果的命令。

事實上,所謂的學習成果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因貼近自然而熱愛自然的過程。孩子擁有了多角度觀察與思考生活的能力,提升了對美的感知力,這才是寫生作為藝術教育的一部分想傳達出來的意義。

《奇遇人生》的每期節目開篇都有這段字幕:

「地球,五億一千萬平方公里;人類,七十億四千萬。當我們凝視世界時,世界也凝視我們。當我們遇見他們時,我們也遇見了自己。只有出發才是一切的開始。」

讓孩子走出課堂,見課堂之不能見,得課堂之不能得,讓孩子明白藝術創作不是學習負擔,而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審美能力,一種值得信賴的表達方式,同時是一種美好的人生體驗。

我們相信,帶孩子出發直面世界,是藝術教育的開始,也是一切教育的開始。

發佈於 2020-09-22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生存還是毀滅生存還是毀滅萬事皆留痕

我同意上面的一個說法,對於這個結果,環境要負一半的責任,缺少對自然的接觸孩子會少很多生氣、活力,缺少自主思考等,對孩子的身心也不利於發展,負面影響大於正面。


我同意上面的一個說法,對於這個結果,環境要負一半的責任,缺少對自然的接觸孩子會少很多生氣、活力,缺少自主思考等,對孩子的身心也不利於發展,負面影響大於正面。


我個人看法。

所謂的自然缺失症,我們可以想想根本的原因是什麼?怎麼就自然缺失了,主要表現是什麼?對外界沒有認知,感受不到花花草草,感受不到自然的美和他的運行規律,不知道事情為什麼是這樣的等等

這不就是人與自然的感覺不是互通的么?就像一個病人,得了皮膚病,他沒發感受到外界的冷與熱,外界的變化對他產生不了任何影響。

那既然產生不了影響了,我們再去親近自然,觀察自然,這樣只是從表面上覺得得到了解決,甚至有些是自己的心裡產生了變化(指的是得了自然缺失症的家人),那麼我們該怎麼去治療這類的問題呢?

從內在改變。如何跟他情緒互動,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嘗試,聽聽音樂,甚至跟著音樂做一些肢體的動作和變化,這樣才能達到身心互通。是跳舞嗎?不是。跳舞講的是標準,什麼樣的姿勢,這樣學起來更加僵硬,起不到治療或者緩解的作用。

如何緩解?一組平均的運動,「抬抬落停」肢體跟這一起做,待一定的基礎之後,跟著音樂舞動,變換各種複雜的肢體組合,不但訓練了肢體協調,還達到了身心一致,因為每組訓練都是需要用心調節的。

這種病的影響,最終結果估計就是抑鬱症了,這是個不死的癌症,但卻是一個家庭一生的痛,不可不重視。這個就是抑鬱症最早的體現,外界的變化與之沒有關係,在抑鬱症患者的世界裡,完全不能與外界的世界產生互通,這才是他痛苦的點。


首先我查了一下自然缺失症的定義


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是由美國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來的一種現象,即現代城市兒童與大自然的完全割裂,也有人對其給出自己的解釋:「某種對大自然的渴望,或者對自然界的無知,皆因缺乏時間到戶外,特別是鄉野田園所致」,現實生活中,「自然缺失症」人群已經從兒童擴展到了成人。


可能導致的結果:

1. 兒童對於自然界缺乏起碼的尊重。兒童不再理解食物的來源,不再認識家鄉的動植物,不再對家鄉的地理感興趣。2.憂鬱症和注意力缺乏症有上升趨勢。3. 在學校中,壓力過大和注意力缺乏症會造成兒童各科學業水平的下降,以及創造力的下降(由於在自然中玩耍為主動的發現,而玩電子產品或看電視為被動的接受)。4.兒童肥胖症也成為了一個顯著的社會問題。大約有9百萬的年齡6至19歲的兒童有肥胖症。


感覺簡單來說就是生活在城市中,孩子們能見到蝴蝶,蜜蜂,農作物,泥巴地這些東西的幾率變得幾乎為零。其實都不說現在的孩子了,很多90後家長朋友們自己應該也是一樣的。比如我自己,回想了一下,小時候就是在小區里玩,遊樂場,去旅遊?也沒有接觸自然環境。還記得有一次去鄉下朋友爺爺家拔蘿蔔,我拍了無數張照片,還給我爸爸媽媽炫耀了很久。。。

我覺得這個世界上大概是任何事情都會有一個循環,以前的時候大家都是向城市跑,要離開農耕生活。現在就是發展起來了,大家又開始希望生活歸於簡單和樸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