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來說,iOS的好就在於你很難說它哪裡好,但是用著就是很舒服。

比如說,我玩知乎切換窗口的時候,手指可以這樣滑動返回,整個過程完全跟手,隨時都可以放棄返回的動作。我比較受不了那種點個返回鍵,或者在邊緣滑動一下就抖機靈似的一下子跳回上一級菜單。

下面簡單列舉幾個我想到的:

1、從不清理後臺,也不關心手機內存多大。無論是手機應用還是遊戲,蹂躪完了直接上滑回到桌面就結束了。別跟我說安卓也可以,事實上,12GB內存也不見得不清理運存,而運行iOS的iPhone 12隻有4GB運行內存。

2、關閉手機應用的所有許可權照樣使用,管理起來極其簡單,基本上首次打開,該限制的限制,該關的關掉就可以了。

3、即便開了勿打擾模式,如果有人連續打三次,手機也是會響的,因為iOS認為可能發生大事了。當然,這個有人可能不喜歡,覺得是個Bug。

4、iPhone用個三五年是常事,這裡面iOS功不可沒。我自己的iPhone 6s現在還當備用機呢!

5、無底線向下兼容,最近還把iPhone 6s升級了最新的iOS 14。6s可已經是6年前的手機了。所以眼下買了iPhone 12的人,保守估計可以開心用到iOS 19吧!

Apple iPhone 12 (A2404) 64GB 綠色 支持移動聯通電信京東¥ 6299.00去購買?

6、精確到每一張圖片的授權,再也不用XXX猥瑣讀取我的相冊了。

7、粗略的位置授權,領個消費券要我那麼精確的位置鬧哪樣。

8、戴口罩也可以人臉解鎖,會學習的iOS呀!這一點我說一次被懟一次,但是這就是事實,懂的人自然懂。

9、全局搜索,可以搜到應用內部,比如知乎和微博的內容。也可以直接在搜索框完成計算。

10、鬧鐘和鈴聲在人靠近手機後,自動調小音量。劉海屏可不止能拍照和解鎖,還可以感知主人靠近了。

設置方式:設置>>面容ID與密碼>>注釋感知功能。

11、3D Touch,Haptic Touch,Taptic Engine。線性馬達振動的感覺很舒適,不信,可以點贊或者雙擊屏幕試試。ps:雙擊屏幕也是點贊。

3D Touch和Haptic Touch其實真的很好用,很多常用功能可以不用打開應用再去找。

12、多設備協同很方便,平板拷貝內容,手機就可以直接粘貼。手機上看的網頁等信息,平板拿過來直接打開。

13、AirPods Pro在不同設備間無縫遷移,在平板看視頻的時候,iPhone接聽電話就,AirPods Pro就可以自動切換到手機上。

Airpods Pro連接iPhone可樂的視頻 · 5 萬播放Apple AirPods Pro 主動降噪無線藍牙耳機 適用iPhone/京東¥ 1799.00去購買?

14、軟體新玩法經常優先在iOS上試水,不為別的,iOS就一個,Android卻有千千萬。

微信8.0新增動態表情包可樂的視頻 · 919 播放

15、三連擊鎖定屏幕當前顯示,給朋友看照片不用擔心他們亂翻照片。給熊孩子玩手機也可以控制在某個應用以內。具體使用時還有很多玩法,自己探索吧!

設置方式:設置>>輔助功能>>引導式訪問。

16、iPhone的設置,Safari瀏覽器等,一旦產生多級目錄時,並不需要一層一層返回,只要長按返回按鈕,就會跳出前幾級的菜單。比如在設置界面長按左上角的返回鍵。

17、快捷指令應用,不適合不愛折騰的人。捷徑簡直就是一個充滿無限想像力的寶庫,不過可能需要一定的圖形化編程能力。它可以把一些常做的、重複的任務自動化處理。

比如打開耳機的瞬間就能調整音量到固定值,播放某個歌單的音樂,還能幫你直接打開新聞應用。

當然,也可以弄一個敲一敲手機背面就可以打開健康碼的功能。捷徑應用的在線庫也已經提供了很多好用的功能可以直接使用啦!

18、輕點手機背面可以完成各種操作,比如截圖。如果結合捷徑一起使用,那功能就強大的不得了了。

設置方式:設置>>輔助功能>>觸控>>輕點背面。

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執行捷徑、截屏、打開控制中心、鎖定屏幕、應用切換、回到主屏幕、靜音等。

19、批量刪除功能。想要快速刪除多條簡訊信息、備忘錄,或者類似的其他列表形式的內容,只要兩個手指同時在內容上拖動即可。

20、精緻的夜間模式,能讓圖片在夜間模式下顯示的舒服才叫實力。而iOS最大的好處是,一旦iOS支持了,幾乎所有應用都會很快跟進適配。

21、統一的UI設計,iOS的設計理念已經貫穿到所有iOS應用了。系統和第三方應用完美融合。iOS出奇的一致性也是貫穿了近幾代設備的,你在iPhone 11上使用iOS 14的體驗,和iPhone 12是完全一致的。這也是為什麼還有很多人會買iPhone 11的原因吧!

Apple iPhone 11 (A2223) 64GB 綠色 移動聯通電信4G手京東¥ 4499.00去購買?

而每年更新iOS的時候,感覺就像換了個新手機呀!

先寫這麼多,有時間再更新吧!別忘了點個贊哈!


22 號早上八點,我就早早的坐在工作室。因為今天對我,尤其是對我這個多年的 iPhone 用戶來說是一個大日子。很幸運,我獲得了一個與 iPhone 全球營銷副總裁 Bob Borchers (以下簡稱 Bob) 對話的機會。

而為了這一次採訪,我做了很多準備,甚至是列出了一段長長的問題列表。這些年我寫過很多關於蘋果設備系統的文章,可基本上都是關於 macOS 或者是 iPadOS,關於 iOS 竟然一篇沒有。並不是因為我不喜歡,恰恰相反,是因為很喜歡,所以更加敬畏。iOS 系統代表的是一整個智能機時代,我深知我的厚度可能還不夠支撐這樣深度的寫作。

但在和 Bob 簡短的一小時對談以後,我意識到我曾經萌生的很多想法並不偶然,甚至可能是 iPhone 一直以來的設計核心。所以,也就鬥膽有了今天這篇愚見,我來嘗試回答:

到底什麼是 iOS?

我想,可能也就是 iOS 到底好在哪裡的答案。

智能的本質

我們總是用「智能機」和「功能機」來表現手機的代際演化。但當我們真正的去思考所謂「智能」或與「功能」的真正區別時,又會簡單的歸納為一種「能力上的數量多與少」。這種數量有著很多含義,最為直接的就是「運算能力的」的進步。今天的 iPhone 可以運行大型專業的生產力軟體,可以遊玩畫面精美甚至是接近 3A 的遊戲大作。這一切的一切,之所以能夠在手掌的方寸之間運行,都需要仰仗人類對於「硅」的雕琢能力。這的確是功能機,無法企及的未來。

(第一代 iPhone 發布會上,同時代的智能機展示)

所以我們總喜歡用「橫空出世」來形容 iPhone 的出現,可其實第一代 iPhone 身上,並沒有什麼遠超時代的黑科技。而成就傳奇的本質還是要歸於喬布斯對於「製作一部怎樣的未來手機」所進行的思考。這種思考中包含的藍圖和設想,遠比這些硬體零件本身重要許多。而這些思考本身的最終的匯聚就是 iPhone 的系統,那個在當時還沒有被叫做 iOS,本稱為 iPhone OS 的系統。

所以,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所說的橫空出世,真正所指的該是 iOS 。

這種重要的不是硬體,而是用戶如何使用硬體的思考從 10 年前一直被 iPhone 的一代又一代設計師嚴格執行到今天。用 Bob 的話說,「在第一代 iPhone 研發的一開始,我們的軟體工程師和硬體工程師就坐在一起。」

對於「觸控屏幕」的使用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在 iPhone 出現的節點它並不是什麼新鮮技術,我們甚至已經學會了多個點一起觸控。可真正讓這項技術產生深遠影響的,是我們今天早就已經習以為常的細節操作:

比如,在屏幕上雙指放大縮小。

(第一代 iPhone 發布會,喬布斯親自演示如何放大縮小一張照片)

我至今依然記得,我第一次看到 iPhone 上對於照片放大縮小的設計時,在心裡甚至一度認為這就是「魔法」。當然,這些功能過於遙遠,成為了今天習以為常的存在。那我們視線拉的更近一些,看回今天的 Face ID。對於 Face ID 的討論在今天一直不絕於耳,一開始是因為它對 iPhone 工業設計之美的幹擾,而現在又因為疫情的出現,它原始的解鎖地位也受到了挑戰。

但在我看來,Face ID 之所以在眾多「不利」中獲得保留,關鍵在於它並非單純的是一種解鎖方式,它提供了更多直覺可能。指紋識別的意義在於去掉了密碼過程,那麼 Face ID 就是去掉密碼過程的同時,增加了機器的主動認知。然後蘋果用 iOS, 幾乎給出了 Face ID 所有在軟體設計上的可能:

比如你的手機認識你。Face ID 的識別從「用戶主動」變為「iPhone 主動」。所以你的 iPhone 隨時都在甄別「你到底是不是你」。於是,iOS 充分使用這一結果。當不是你時,它就隱藏起通知內容。而是你時,則顯示通知內容。它巧妙的解決了隱私的一個大痛點;

比如你的手機瞭解你。單純的認知以外,Face ID 還能瞭解你的狀態。由於 Face ID 是結構的立體模型,所以 iPhone 可以判斷你的視線。於是 iOS 發現你在看屏幕時,它就不會熄滅屏幕;

比如你的手機關心你。當我們在響鈴模式收到電話時,如果你看了一眼 iPhone,手機的鈴聲就會變小,避免打擾。這是因為它不僅認出你,還捕捉到你的狀態,最後還會因為你的狀態設身處地的為你解決困擾。

(iPhone X 發布會上,Craig Federighi 演示用 Face ID 解鎖 iPhone)

僅僅因為一個用來解鎖的硬體,iPhone 就通過 iOS 的軟體,對它一步一步的延展,最終完成了一個新的「魔法」:

「你的手機像一個真實的人一樣和你相處」。

我們正是在這 iPhone 軟硬結合的魔法中,聽到了諾基亞這樣的巨人坍塌的轟隆聲。

但如果你更進一步思考,所謂的智能機本質是什麼,那「軟硬結合」的真正含義其實是另四個字 ——「以人為本」。智能機不是更聰明瞭,而是更在乎「人」本身。所有上述的論證和舉例,都是機器為我做什麼,而不是我要讓機器做什麼。iPhone 最引以為傲的設計理念「符合直覺」就是另一個側面,因為其實所謂的符合直覺不就是不忤逆人性(這裡人性不指道德,指的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意識)。

對於個體的尊重,也反映在對集體的尊重。許多人沒有意識到,雖然今天安卓機有著最大的市場量,可 iPhone 的品牌覆蓋卻是罕見的全球性質。即使在智能機發展最為前衛的中國,也沒有任何一個品牌能夠像 iPhone 一樣需要面對如此之多的國家地區、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iPhone 面對的挑戰還在於多元的衝擊。

比如,iOS 本身的本地化過程。

在和 Bob 的對話中,他多次提到了「我們非常重視中國的市場」。當然,這種說法的前提是今天中國市場是 iPhone 除本土以外最重要的市場。可這並不妨礙我們對 iPhone 努力本土化的肯定。在 iOS 14 的地圖裡,現在甚至是已經加入了「限行提醒」的功能,只要你輸入車牌號,就可以讓 iPhone 在規劃路線時考慮你的車輛今天是否可以行駛。其實,我們能夠明顯的感受到這幾年 iPhone 的本地化進程愈發快速。一開始,iPhone 的交通卡僅僅是支持上海一個城市,但是到今天 iPhone 支持的交通卡數量已經覆蓋 13 個城市。

(iOS 14 地圖限行提醒功能)

Bob 所說的重視中國市場也體現在 Apple 幕後工作環節中。每一週中國團隊都需要向 Bob 直接進行彙報。我想這也解釋了,這幾年來 iPhone 本地化進步的原因。當然多元不僅僅是國家和地區,還有不同的羣體。直到今天,iPhone 對於障礙羣體的支持也是最為完善的選擇。當然,這種本地化也不僅僅是軟體,在硬體上 iPhone 也做出了許多努力。正如 Bob 所說:

「中國是 5G 方面的先驅,因此我們在硬體也進行了許多針對性的調整。」

因此總結起來,所謂智能的本質,是因為 iOS 所代表的智能系統更加看重每一個用戶,每一個人的自我本身。

影像哲學

喬布斯也許可以遇見 iPhone 對於互聯網的改變,但 iPhone 對於影像行業,或者是更加形而上學的「攝影藝術」的變革大概率是無心插柳。而且這棵柳樹對今天傳統的影像行業可以說是「參天大樹」。入門級影像設備的萎縮已經相繼擴散到各個傳統相機廠商,各種下滑的財報,已經給傳統影像行業敲響警鐘。我們都很清楚,業餘的消費級別的相機市場是某種程度的夕陽產業。但這並不意味著影像本身的沉默。恰恰相反,人累的紀錄熱情前所未有的高漲。在今天,每天都有上億張影像在被記錄。

這也帶來了很獨特的現象:

一面是相機廠商的式微,而另一面是手機廠商在樂此不疲的宣傳自己的攝影功能。我們甚至有時會一時迷惑,這是手機發布會,還是相機發布會。

(使用 iPhone 11 拍攝)

很多人認為手機攝影的出現,和影像記錄的熱情是智能機的「意外」。但如果你換一個角度,如果從影像技術本身的發展來看,手機影像的爆發完全是可以預見的。影像行業在過去的百年裏出現過幾次井噴現象,如果你要歸納這些井噴的本質,我們都可以歸結為:

「相機越來越便攜了,相機越來越簡單了。」

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出發,手機攝影行業的爆發就是理所應當。當談到 iPhone 的攝像頭時,Bob 提到了那句經典理念,即「最好的相機,就是當你拍攝一張照片時,你手上的這部。」其實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涵蓋了上述的兩個特點,換句話說,iPhone 已經讓這兩點做到了某種極致。

越來越便攜了,便攜到每個人身上幾乎都有攝像頭,而在一開始相機還僅僅是各國宮廷貴族的祕密,甚至是十年以前談起攝影還是一種有錢人的愛好。

越來越簡單了,簡單到你僅僅只需要「按一下快門」,而在一開始相機曝光時間甚至是按天計算,即使是近代最簡單的傻瓜數碼相機依然需要多個步驟才能看到照片。

很多年前,我讀過一篇《iPhone 可有設計哲學》,所以今天我也鬥膽的模仿一番,我想用自己的一點經驗嘗試回答「iPhone 攝影可有設計哲學」。而之所以談論如此,是我認為 iPhone 攝影,亦是 iOS 系統的核心組成之一。它某種意義上,也是 iOS 的具象。

(使用 iPhone 11 拍攝)

iPhone 的設計哲學,大致有二。

面對大眾刪繁就簡

對於大眾,追求用最極致的簡單獲得更加專業的畫面。而所有捕捉的出發點,以決定性瞬間為核心。任何一個對攝影有興趣的人,可能或多或少的聽過這個辭彙。這種理念之所以廣為人知,還要依賴於佈列松。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今天「攝影藝術」的支點之一。iPhone 對於「絕對性瞬間的理解」絕對是所有手機品牌裏最深刻的一位。

這種細節,在 iPhone 中隨處可見。

比如 iPhone 中快門的低延遲一直是最為重要的核心參數。按下快門立刻反應,甚至是比一些相機的反應速度還要快。而如果你放眼其它品牌,即使在今天依然會明確的感受到按下快門之後的頓挫感。比如,iPhone 連拍張數一直無出其右,連拍數量可以高達 600 張左右,而市場上目前其它的同類產品 20 張連拍為上限的大有人在。再比如,iPhone 是給了用戶選擇權的,由於今天計算攝影的限制,一定程度上的影響了 iPhone 的響應速度,所以最新的 iOS 14 中 iPhone 直接提供了一個開關,你可以自由的選擇是看中畫質,還是看中響應速度。

(使用 iPhone 11 拍攝)

如此種種細節,充分說明瞭 iPhone 對於「瞬間捕捉」的看重。

而對於這種理念的追求,也讓 iPhone 之和其它手機品牌在攝影體驗上有明顯的差異。2021年,在幾乎安卓幾乎快普及 1 億像素的前提下,iPhone 一直保持著 1200 萬像素。但就是這 1200 萬的像素卻提供了極佳的拍攝效果。

「相比專註像素數量,我們更關注如何用最簡單的方式,拍攝更加精彩的照片。」Bob 的在對談中的這句回答,很好的體現了我所說的「刪繁就簡」。

(使用 iPhone 12 拍攝)

不過,對用戶雖然是輕輕的按一下快門,但是對於 iPhone 來說就是一次「時間緊任務重的計算」。而既然說到計算攝影,iPhone 的計算攝影也是自成體系的。這種體系的出發點是「在任何光線環境下都能進行拍攝」。所以強光對應智能 HDR ,弱光對應深度融合,夜晚對應夜景模式。而當所有的光線環境全覆蓋以後,用戶也就不需要再考慮「什麼光線使用什麼模式」。我知道很多人對於 iPhone 的夜景模式沒有開關頗有微詞。但在我看來,雖然你可能不喜歡這種方式,但是自動觸發的夜景模式對於更廣泛的用戶纔是最好的選擇。這也是 iOS 一直以來的系統準則——「幫用戶做最好的選擇」。

面對專業有的放矢

對於專業羣體,iPhone 並不是單純的功能疊加,而是有的放矢。保留個性化發揮的空間,同時努力去掉機械流程。尤其是去掉機械流程這件事,也是近幾年纔出現的一種現象。

ProRaw 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實 Raw 格式很長一讀時間在安卓智能機上屢見不鮮,但多數情況,這些 Raw 照片基本上都是純粹的 Raw。這些 Raw 由於過於原始,已經遠超許多包括專業用戶在內調教照片的能力。不要忘了,直出效果可是經驗豐富的影像工程師幫你調整的,而去掉這一環節以後,很多照片 Raw 的調整效果還不如直出。

(使用 iPhone 12 拍攝)

但 iPhone 提供的 ProRaw 則「取中」。一方面它給予用戶自我塑造的空間,但與此同時它保留了幾乎所有的 iPhone 計算攝影的優勢。其實這些計算攝影的功能不僅包含了 iPhone 影像工程師的影像思考,也幫助攝影師做了許多機械性的的工作。今天的 iPhone 智能 HDR 對於曝光的理解其實已經遠超許多專業用戶。

杜比視界也是如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裡,HDR 視頻都是少數專業人羣的專屬。但是現在,你竟然可以在 iPhone 上拍攝、剪輯和分發。是的,我知道 iPhone 的畫質遠不如專業的 HDR 相機。但別忘了,直到今天 iPhone 的拍照能力也沒有追趕專業相機,但不妨礙它改變整個影像行業。

iPhone 在讓 iPhone 變 Pro 這件事上,依然沒有讓專業成為少數人的專屬,恰恰相反,它在讓專業屬於更多的人。

不過,討論大眾或者是專業,似乎還缺少定義。比如什麼是「專業」。我曾經在社交網路上,舉出一個案例,來論證「專業的攝影師在用 iPhone」這一觀點。在當時,引起了一些爭議性的討論。所以今天在這篇文章中,我想繼續這個案例,來說說我理念中的「專業」,因為我認為這也是 iOS 相機設計的重要內核。

(使用 iPhone 11 拍攝)

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內容製造的黃金年代,你打開小紅書,打開抖音,各種鋪墊蓋地的圖片短視頻琳琅滿目。但一個祕密是,在類似的內容製作產業中,iPhone 有著獨領風騷的地位。幾乎所有的我們口中的網紅圖片、短視頻基本都是 iPhone 完成。一個攝影師,一個 iPhone ,一天就可以有上萬的收入,這在杭州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為什麼是 iPhone,主要一方面在於 iPhone 的影像硬體的穩定,另一方面在 iOS 的色彩管理。但這件事更值得思考的是,這種「用 iPhone 拍攝的行業」 是否專業。

我知曉,很多人對於專業的認知在於「造詣」,而擁有造詣往往意味著少數人。尤其是對於許多高精尖的行業來說,一個人稱讚為專業人才是因為「它掌握了少數人的技能」。但這是一種潛意識的偏見。「專業」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後漢書》中,「今耆儒年逾六十,去離本土,營求糧資,不得專業」。的確,少數人掌握的技能,是專業的。可專業並非一定是少數人的,更重要的是,高精尖的是專業的,但專業並不一定是高精尖的。

現代漢語解釋,專業為:為主要研究某種學業或從事某種事業。

我之所以認為這些使用 iPhone 創收的攝影師為專業,並是因為「日入過萬」,而是「日入過萬」背後所代表的價值。這種價值包含經濟上的所得,也包括創作的平等。

(使用 iPhone 12 拍攝)

很久以前,作為一個攝影師,昂貴的相機是一種門檻,但是在今天這種門檻逐漸降低,甚至是大有消失的趨勢。不用說以後,即使現在已經湧現出一批又一批使用 iPhone 拍攝的優秀攝影藝術家。不信,你去看每年的 IPPA ,那些才華橫溢的攝影師,早已經習慣了新的時代。

所以,iPhone 攝影的哲學其實可以甚至再濃縮為我們熟知的標語——「Shot on iPhone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有很多手機品牌,都在模仿 Shot on,但是隻有 Shot on iPhone 最後成為了時代 Tag。其實這可能就是答案,iPhone 攝影文化的興起本身就是對所謂的「相機權威」的抵抗。我們做什麼,不再被粗暴的定義,沒有業餘和專業,就像我們攝影,但我們並不需要相機。

所以,Shot on iPhone 的真正含義,也是自我。

平衡的自由

Facebook 和 蘋果公司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可以說是「有來有回」。而這一切背後爭端的真正導火索和 iOS 一項隱私政策有關。最新的 iOS 系統中,蘋果推出了一個「應用程序跟蹤透明度」,這一功能的核心目的是,當類似 Facebook 這樣的軟體想要獲得用戶數據時,需要用戶本身獲得同意。正是這一絕大多數消費者不會關注的細節,觸動了類似 Facebook 這樣其它大公司的核心利益。

就這樣,一場有關「隱私」的沒有硝煙的戰爭已經在 Apple 和 Facebook 之間有來有回。我們不去揣測這其中的利害關係,但是從整個目前科技行業巨頭的行為來看,談到對於隱私的保護,就繞不開 Apple。

我們需要承認,不管出於什麼樣的目的,Apple 在隱私方面的努力是最多也最有效的。

在 iOS 中,還有一個更加顯性的關於隱私的設置。現在,你打開任何一個應用,如果這個應用調用了你的攝像頭,「劉海」的右側就會有一個小綠點;如果這個應用調用了你的麥克風,「劉海」的右側就會有一個橙色的小點。這項功能,可以讓用戶直觀的瞭解到這些能夠收集隱私信息的感測器運行狀態,避免安全信息被竊取。

不過,從實際出發,用戶的隱私似乎和用戶的便利度是矛盾的。但 Bob 對於這件事的看法卻出人意料,他認為:

「隱私是基本的人權,在開發的一開始,我們就注重隱私,並且隱私與體驗並不是一件互斥的事」

(Apple 隱私系列廣告中,專為隱私設計的 Logo 演繹方式)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蘋果的差分隱私政策。我們都知道無論是今天的熱門辭彙 AI 或者是機器學習,都需要大量的數據。而在對應數據的採集上,Apple 有著完全不同的做法:

1.能在 iPhone 上處理的就在 iPhone 上處理,甚至是從硬體設計的開始就為隱私開闢專屬的區域。

2.不能在 iPhone 上處理的,就儘可能最小化並模糊你的身份標籤,所有的數據都不會和你的 Apple ID 所關聯。因此通過這種「差分」模式,既保證了用戶的便捷,也充分保證了用戶的隱私。

就這樣,隱私和體驗,一直被認為是對立的兩面,在 Apple 這裡找了一種平衡點。其實這種平衡點是否能夠出現,往往取決於品牌努力程度。所以當 iPhone 在一開始就把隱私作為設計的核心時,有些矛盾自然就迎刃而解。並且這一觀點的核心,不僅拘泥於隱私,其實也可以放大到另一個關於 iOS 的核心討論。

「是封閉,還是開放。」

在 iPhone 的前半段週期中,我們對於 iPhone 的討論更多是 Apple 封閉生態有關。無論是用戶和開發者都對這種「專制」深有同感。用戶想要使用 iPhone ,就需要使用專門的賬戶、專門的應用程序軟體、專業的配件。所以「越獄」這個辭彙,是我們談起老 iPhone 時,繞不開的話題,那是一個屬於盜版的蠻荒時代。

似水流年,如今用著最時髦的 iPhone 12 系列的年輕人,早就已經習慣了在應用商店裡像買一件衣服一樣進行消費。在當時飽受批評的蘋果的應用商店。在今天卻是被開發者和用戶最為稱讚的 iOS 一部分。由於開發者可以獲得足夠充足的利潤,因此可以催生更多的優質軟體從而進入一種正循環。作為一個攝影師,我今天可以在 App Store 裏找到數百款某一個類型的攝影軟體,不僅數量多,而且質量好。而作為對比,即使放眼國外的 Google 應用市場,這種差距也異常明顯。

顯然,這和 Apple 嚴苛的應用審核和使用制度息息相關。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在 iOS 上所有應用有著非常多的許可權選擇,你可以對一個應用的方方面面進行設置。點開 iOS 系統的設置界面,最下方是針對每一個軟體的入口。你可以控制這款軟體是否使用你的定位,你的攝像頭,你的無線網路數據等等。而且這些限制,雖然在安卓上也可以見到,但是實際效果相差甚遠。

某種程度上,這一切的益處都是「封閉」帶來的優秀遺產。

但在 iPhone 的後一個階段,尤其是近幾年以來,iPhone 逐漸變得越來越開放,甚至幾乎我們已經很少在能夠聽到有人會用「封閉」這個辭彙來比較 iOS 和 安卓 兩個生態系統。

尤其是,最新的 iOS 14 推出了小組件功能。一夜之間,關於 iOS 的主題的各種教程風靡各個社交平臺。現在你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對自己的桌面進行各類風格的塑造。這在幾年以前,幾乎是一件很難想像的事。不過,這也帶來了很多的爭議,有人說 iOS 越來越像安卓。

(各大社交平臺,小組件教程風靡)

其實這句話,還有一個雙胞胎兄弟,就是「安卓越來越像 iOS」。

我認為哪一種都沒有錯,或者說,二者都對。因為我們的潛意識,總是喜歡簡單的歸納為一種對立。似乎在開放和封閉之間我們只能選擇一個。但是現實世界裡,中庸往往是平衡。二者之間的相互借鑒,也許可以獲得一個非常好的「平衡點」。但在這種平衡的努力上,顯然 iOS 的節奏更快,聲量更大。

據 Bob 透露,目前已經有超過 80% 的設備已經升級到了 iOS 14 。

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這是一個目前任何一個智能手機都無法企及的高度。而這也誕生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即我們在互聯網上會看到很多對於新系統的負面評價,但是依然沒有阻擋 iPhone 用戶對於新系統的追逐。用戶的選擇,纔是最好的投票。

對了,App Store 除了嚴格審核機制以外,還有一套非常優秀的推薦機制。現在你每一次打開蘋果的 App Stroe 都會看到各種精美的推薦,你甚至是可以在這裡看到很多有意思的拍攝技巧和生活小妙招。當然今天的互聯網的推薦機制不是什麼新鮮事。但 App Store 的推薦機制其實某種程度上是「逆時代潮流」。我們橫向比較其它內容消費平臺時,會發現他們都在鼓吹著最新的智能推薦演算法,而這些演算法無非就是用盡各種辦法「把你留住」。為了討好你,只是讓你只看到你想到的內容,這也給用戶「織就」了一種信息繭房。

但 App Store 依然還使用著「古老」的編輯推薦制度,也就是說,他們依然在「用人推薦」。

(App Store 豐富的應用信息流)

而這些種種細節,也恰好是整個 iOS 系統理念平衡的一個縮影。無論是更加嚴格的隱私政策,還是應用商店的設計理念,都充分說明瞭自由是相對的,自由是需要平衡的。而真正能夠做決定的,不是產品決定的,也不是數字和演算法決定,是「人」來做決定的。

如 Bob 所說,「讓用戶掌握數據,讓用戶做選擇」。因此,終究是「自我」來決定。

給每個人的 iPhone,給每個人的 iOS。

現在是 2021 年的 1 月份。距離 iPhone 12 發布已經過去 4 個月,而距離第一代 iPhone 發布已經過去整整 14 年。當時,喬布斯用著精彩絕倫的演講手法介紹了這個跨時代的產品,並斷言:

「我們領先其它對手 5 年。」

我現在依然記得,在發布會的結尾,喬布斯在回顧了蘋果革命性產品以後,引用了 Wayne Gretzky 一句話來結束這場註定被銘記的發布會:

「I Skate to where the puck is going to be,not where it has been.」

14 年前,喬布斯僅僅是在這臺小機器上,打開一個網頁,點一杯星巴克就已經讓全場山呼海嘯。而在過去的 14 年裡,很多人的生活都在顯性或者是隱性的、直接或者間接的被 iPhone 這六個字母所影響。這種影響,宏觀的視角也僅僅是一個切面,它絕不僅僅只是富士康的就業數據。時代的洪流總有「佼佼者」,沒有「蘋果」,也會有「香蕉」。 所以,我對於 iPhone 的影響力,更多的觸動來自於其對個體的「連接」。

有的人,僅僅是通過一篇文章《 iPhone 可有設計哲學 》,就有了後來波瀾壯闊的事業軌跡。

有的人,僅僅是通過 iPhone 上附帶的攝像頭,在杭州各類風格迥異的拍攝基地中日進鬥金。

有的人,僅僅是通過 App Store 裏開發了一款會上下跳躍的小鳥,就席捲全球。

……

有太多這樣的「有的人」通過 iPhone 直接或者間接的演繹甚至是重塑著自己的人生,就像人分「肉體」和「靈魂」一樣,iOS 就是 iPhone 的靈魂。這在某種意義上,也解釋了為什麼即使今天的 iPhone 在硬體設計上可能存在爭議,但依然保持著強勁的銷量。

我不知道是不是巧合,2010 年,iPhone OS 更名為 iOS,表面上是因為 iPad 加入,iOS 可以兼容產品。但某種意義上它也恰好詮釋了到底什麼是 iOS:

重要的不是 iPhone,重要的是 i,是每一個自我。


說17條理由,你就知道iOS是如何的好用了。

1

支持Face ID的iPhone ,在鎖屏界面,問Siri:這是誰的手機?

Siri一般會告訴你:這是xx的手機。

儘管這個問題是你自己問的,但是,Face ID會變得不能使用,必須你輸入密碼之後,才又重新恢復。

2

當你調節音量鍵的時候,挨著音量鍵的屏幕區域會出現音量條,音量條的長度,與兩個音量鍵長度一致。

3

當你點擊深色模式,有一個非常緩和的亮度變化。

我這臺MIUI 12 的紅米10x 則是猛地變色。而且你正在看抖音、B站。點擊深色模式,正在播放的抖音、B站會立刻停頓,隨後從頭播放。

4

安裝某些app,需要驗證,驗證通過那刻的「叮」得一聲提示音,特別的舒服。

5

你聽小說、聽音樂,擔心聽著聽著會睡著,怎麼辦?

打開計時器,點擊計時結束時啟用→停止播放→停止播放→設定→設置時間。到時間後,你的所有app都會停止播放。

6

你的朋友告訴你他的手機沒有電了,說想看你手機裡面的某個照片。你擔心你的朋友會偷看你的相冊、知乎上吹了什麼牛。怎麼辦?

打開設置,點擊「引導式訪問」,讓你的iPhone維持在單個的app上。

7

查看你關心的人的位置

比如你的男朋友,說晚上加班,你又怕他出去鬼混,怎麼辦?

設置→通用→隔空投送→僅限聯繫人→查找朋友→添加→你的男朋友→始終共享。

這樣你的男朋友在哪裡,你瞭如指掌。

8

你設定的鬧鐘響了,你拿起手機看上面的時間,當你注視屏幕的剎那,鈴聲隨即減弱。你的iPhone知道你已經醒來了,沒有必再在大喊大叫了。

你還是不想起來,就可以點擊「稍後提醒」,鬧鐘就會在9分鐘後再次提醒你。

為什麼是9分鐘後?

有種說法是,生物學家發現,如果你再次入睡時間超過9分鐘,就會陷入另一場大的沉睡中去。所以,需要在9分鐘內讓你醒過來、

同樣的,你的手機來電,你把手機拿在手中,看誰再給你打電話。當Face ID察覺到你有了反應了,你會把音量減弱。

這就是Face ID裡面的「注視感知功能在起作用」

9

「墓碑機制」,假後臺。不像是安卓手機那樣,需要經常關閉app,空出多餘的運行內存,讓手機保持流暢。

當你的手機APP發生了卡死現象,才需要上劃關閉。

大家猜猜,什麼app經常需要上劃關閉?正是你正在使用的某乎。

假如你還是使用安卓手機那樣習慣性的上劃關閉app,反而會增加耗電量。

10

當你打開iPhone的盲人模式,再打開iPhone的相機的時候,iPhone會告訴你眼前大致是什麼情況。比如你正對著樹林、高樓拍攝,就會告訴你,「樹木」、"建築"。

這些都是安卓手機很少具備的。

所以,如果你的朋友視力有些障礙,優先推薦他使用iPhone

11

前段時間,丁真使用蘋果手機,丁真粉絲驚呆了。

因為ios自帶藏語輸入法,就那麼簡單。

12

隔空投送功能,照片什麼的,秒傳

13

國產流氓軟體面對安卓:「用戶,我是你爹!給我跪下!給我上8GB、12GB、16GB運行快閃記憶體!」

面對iOS:「爹,給我個許可權吧?」

iOS:「滾!」

流氓app:「好~嘞~!」

14

鑰匙串功能,完美!誰用誰知道!

15

不可卸載的APP,

ios 11個;

emui:19個;

coloros:20個;

funtouch os:20;

flyme:20

MIUI :9個

16

ios的相機,只能說是最好的之一,在華為、小米等一票安卓廠商的追趕下,拍照效果已經超過了iPhone。

但是,ios設備的成片率,是最高的,最穩定的。所見即所得,一氣呵成!

17

終極殺器!

ios採用的是沙盒機制。

怎麼理解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你下載一款APP,用了一段時間之後,你不想用了,將之卸載。如果你用的是安卓,必然會有殘留。

如果你用的IOS,將會卸載的乾乾淨淨的。

因為當你下載的那個時候, IOS會專門為這個 APP打造一個小房間。在這個小房間裡面,這款APP隨便折騰。

如果你不想用了,iOS會將這個小房間連同這個APP,打包丟出去。

所以丟棄的乾乾淨淨。

安卓就是, APP你不想用了,不管你如何清理,這款APP總會存留下APP的痕跡。

由於這個沙盒機制的存在,你隨便下APP,不想用就打包扔掉,毫無心理負擔!

不像安卓,你卸載完之後,如果你是一個強迫症用戶,還得找到文件夾將它存在的文件一塊刪除。

看到這裡了。不想要一臺ios設備 體驗一下?

Apple蘋果iPhone11雙卡雙待全網通手機 黑色 128GB京東¥ 5299.00去購買?

Apple蘋果iphone SE小屏幕旗艦手機全網通 黑色 64GB京東¥ 3299.00去購買?

Apple iPhone 12 (A2404) 128GB 黑色 支持移動聯通電京東¥ 6799.00去購買?

Apple iPad mini 5 2019年新款平板電腦 7.9英寸(64G京東¥ 2921.00去購買?

Anker安克 蘋果快充Nano PD20W充電器兼容18W充電頭 iP京東¥ 73.80去購買?

億色(ESR)蘋果XS Max/11 Pro Max鋼化膜 iPhone11 Pro京東¥ 29.90去購買?


打個比方吧,你買了一套房子(手機),你得裝修房子,佈置傢具(安裝APP)等等。

安卓呢,你可以選擇的裝修公司,傢具公司等非常多,但是這些公司都沒牌照,哪怕是大公司(APP沒有審核),你也可以選擇一些小公司(比如綠色守護,黑域,輕啟動等這類小軟體,IOS就沒這種東西),你找了這些公司進你家你就管不了他們了,他們想去哪就去哪(安卓許可權很寬鬆,隨便掃描用戶所有的文件),他們要是想跟你要什麼你不給他們就罷工(首次打開APP會讓你同意一大堆許可權,你不點同意就打不開APP),你不小心摸了一下他刷的牆,然後突然就響起了敲門聲(點了一下APP啟動頁廣告直接給你下載好了安裝文件問你是否現在安裝),你讓裝修工開始刷牆(打開APP),砸牆的,鋪磚的,都會準備衝進你家裡(APP聯動啟動,當然現在各大手機廠商的系統都有防止APP自啟動和聯動啟動的機制,但他一直試圖啟動也費電啊),國內安卓系統的管家也只是給你關了門,敲門聲就沒停過(MIUI可以看一下各種APP的啟動等記錄)。當你叫了很多人進你房子以後,他們就會賴著不走,千方百計的賴著(沒有完善的內存管理機制,所以安卓的內存越來越大,每次都要手動殺後臺)。而且當你想休息的時候(鎖屏),有一個傢伙因為要給你捎口信兒(微信QQ等通訊APP)就得呆在家你裏(鎖屏後依然留在後臺)。

安卓還有一個。

彈出式攝像頭剛出來的時候,就暴露出某些APP隨意調用攝像頭,你說咱們大老爺們被拍了也沒啥,你說要是一個大姑娘剛洗完澡還沒穿衣服的時候打開手機,點開某APP,突然前置攝像頭升了起來,你說可怕不可怕?

IOS呢市面上只有一家總經銷(app store),但是這家公司招代理要求很嚴格(APP上架審核),他們進你家以後只問你三件事(聯網許可權,通知許可權,可能會有定位許可權),你都不同意也沒事不會罷工,各種作業規範,裝修風格和各種傢具風格統一(APP遵守規範),而且他們只在自己的一畝三田地做事,刷牆的刷牆,鋪磚的鋪磚(沙盒機制,IOS每一個APP都劃分了一個區域,APP只能在劃分的區域內活動),而且他們刷的牆你可以隨便摸,不會有人敲門(廣告隨便點,不會自己下載,只會跳轉到app store。),而且還給你安排了一個管家,當你房子裏員工太多的時候他就會讓體積最大的,已經沒事幹的,滾蛋(在後臺的,佔用內存太多會被殺了,用戶可以完全不用管什麼後臺不後臺的),而且當你要休息的時候(鎖屏),員工不在你屋子裡的時候(IOS鎖屏就後臺全殺),管家可以給你傳話(統一推送)。

1,統一推送。

什麼是統一推送?

IOS裏,比方說,我給你發一條微信的信息,路徑是

我的微信→騰訊伺服器→蘋果伺服器→你的微信,

所有要發送給用戶的信息都要先經過蘋果的伺服器,有託管,IOS系統掛載一條通路連接蘋果伺服器就行,無論IOS裏的APP在不在後臺都能收到消息。

而安卓沒有統一推送,我給你發一條微信的信息,路徑只能是直達。

我的微信→騰訊伺服器→你的微信。

國內的安卓因為沒有統一推送,微信QQ等即時通信APP為了能收到信息必須一直停留在後臺,鎖屏了也還留在後臺。

但我就是不喜歡鎖屏了還有APP留在後臺。


首先是自帶軟體功能比較完備。備忘錄、提醒、日曆、郵件、天氣、地圖、字典,甚至是五筆輸入法,系統自帶的軟體完全滿足日常應用。開箱即用,不需要註冊帳號,不需要綁定手機。現在哪個三方軟體不得手機號註冊呀。如果你有appleid,還可以自己決定是否通過iCloud同步。

注重細節。能說的還多了,隨便說幾個例子。如果你用過提醒,快到期的時候電腦和手機同時會收到提醒通知(前提是你開了icloud同步)。如果你在任意一端將提醒為完成,那麼另一端的提醒也會自動消失。另一個例子是推送。ios對推送和程序後臺運行有著嚴格的管理。有時候我們希望收到推送會立即打開APP(比如微信)。如果不允許後臺運行,那麼打開APP後要調用伺服器介面載入數據,比較慢,會影響使用體驗。所以,ios提供一種特殊的透傳推送消息。ios收到後會臨時啟動APP做一些數據準備工作,這樣你打開APP的時候不需要再聯網查了。ios對這種臨時的啟動有著更加嚴格的管理。很多無良的開發者可能濫用這個功能,來讓自己的程序保持後臺運行(顯然會影響續航)。所以,ios有個小細節,如果你把這個APP殺死了,那麼在下次重啟系統之前,它再也不能被透傳消息推送了。ios通過這一機制把控制權交到用戶手裡,這樣開發者就有所忌憚,不敢隨意妄為。

app store 應用審核嚴格,應用質量較好。當然,也有副作用。有些app受不可控力下架後,你只能切換到其他國家的app store安裝。

以人為本,控制權完全在用戶。現在就連跨應用廣告追蹤這樣的功能都要交由用戶決定(還沒上線,已經引起軒然大波)。剛才說的後臺運行的問題,你甚至可以能過關閉後臺運行完全禁止。從某種程度上看,ios是給最終用戶設計,android是給廣告主設計的(google是全球最大的廣告平臺)。立場的不同導致不同的設計思路。據我所知,android從來都是允許應用開機啟動的,而ios從來都不允許。

我是互聯網從業者。打心眼裡瞧不上那些濫用許可權、無限收集用戶信息的行徑。但行業就是這樣,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關鍵是魚肉們被賣了還不自知。每每我聽有人分析說用戶畫像(性別、作息時間、日常活動範圍、裝了哪些應用、甚至發過哪些微信……)我就後背發涼。

我們買手機是為了買一個數字助理,是要手機協助我們方便處理各種事務。我可不想買一個二四小時監控器。有些人一直想二四小時全天候監視每一個人,也是想想罷了。誰成想,大家自己出錢給自己裝了監控。再配上國家的手機實名制,你被按排的明明白白的。

ios沒有解決所有問題,也不可能是完全安全的系統。我只能說它的下限是比較高的(如果不是最高)。大家都在秀下限,還是要選一個下限高一點的產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