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来说,iOS的好就在于你很难说它哪里好,但是用著就是很舒服。

比如说,我玩知乎切换窗口的时候,手指可以这样滑动返回,整个过程完全跟手,随时都可以放弃返回的动作。我比较受不了那种点个返回键,或者在边缘滑动一下就抖机灵似的一下子跳回上一级菜单。

下面简单列举几个我想到的:

1、从不清理后台,也不关心手机内存多大。无论是手机应用还是游戏,蹂躏完了直接上滑回到桌面就结束了。别跟我说安卓也可以,事实上,12GB内存也不见得不清理运存,而运行iOS的iPhone 12只有4GB运行内存。

2、关闭手机应用的所有许可权照样使用,管理起来极其简单,基本上首次打开,该限制的限制,该关的关掉就可以了。

3、即便开了勿打扰模式,如果有人连续打三次,手机也是会响的,因为iOS认为可能发生大事了。当然,这个有人可能不喜欢,觉得是个Bug。

4、iPhone用个三五年是常事,这里面iOS功不可没。我自己的iPhone 6s现在还当备用机呢!

5、无底线向下兼容,最近还把iPhone 6s升级了最新的iOS 14。6s可已经是6年前的手机了。所以眼下买了iPhone 12的人,保守估计可以开心用到iOS 19吧!

Apple iPhone 12 (A2404) 64GB 绿色 支持移动联通电信京东¥ 6299.00去购买?

6、精确到每一张图片的授权,再也不用XXX猥琐读取我的相册了。

7、粗略的位置授权,领个消费券要我那么精确的位置闹哪样。

8、戴口罩也可以人脸解锁,会学习的iOS呀!这一点我说一次被怼一次,但是这就是事实,懂的人自然懂。

9、全局搜索,可以搜到应用内部,比如知乎和微博的内容。也可以直接在搜索框完成计算。

10、闹钟和铃声在人靠近手机后,自动调小音量。刘海屏可不止能拍照和解锁,还可以感知主人靠近了。

设置方式:设置>>面容ID与密码>>注释感知功能。

11、3D Touch,Haptic Touch,Taptic Engine。线性马达振动的感觉很舒适,不信,可以点赞或者双击屏幕试试。ps:双击屏幕也是点赞。

3D Touch和Haptic Touch其实真的很好用,很多常用功能可以不用打开应用再去找。

12、多设备协同很方便,平板拷贝内容,手机就可以直接粘贴。手机上看的网页等信息,平板拿过来直接打开。

13、AirPods Pro在不同设备间无缝迁移,在平板看视频的时候,iPhone接听电话就,AirPods Pro就可以自动切换到手机上。

Airpods Pro连接iPhone可乐的视频 · 5 万播放Apple AirPods Pro 主动降噪无线蓝牙耳机 适用iPhone/京东¥ 1799.00去购买?

14、软体新玩法经常优先在iOS上试水,不为别的,iOS就一个,Android却有千千万。

微信8.0新增动态表情包可乐的视频 · 919 播放

15、三连击锁定屏幕当前显示,给朋友看照片不用担心他们乱翻照片。给熊孩子玩手机也可以控制在某个应用以内。具体使用时还有很多玩法,自己探索吧!

设置方式:设置>>辅助功能>>引导式访问。

16、iPhone的设置,Safari浏览器等,一旦产生多级目录时,并不需要一层一层返回,只要长按返回按钮,就会跳出前几级的菜单。比如在设置界面长按左上角的返回键。

17、快捷指令应用,不适合不爱折腾的人。捷径简直就是一个充满无限想像力的宝库,不过可能需要一定的图形化编程能力。它可以把一些常做的、重复的任务自动化处理。

比如打开耳机的瞬间就能调整音量到固定值,播放某个歌单的音乐,还能帮你直接打开新闻应用。

当然,也可以弄一个敲一敲手机背面就可以打开健康码的功能。捷径应用的在线库也已经提供了很多好用的功能可以直接使用啦!

18、轻点手机背面可以完成各种操作,比如截图。如果结合捷径一起使用,那功能就强大的不得了了。

设置方式:设置>>辅助功能>>触控>>轻点背面。

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执行捷径、截屏、打开控制中心、锁定屏幕、应用切换、回到主屏幕、静音等。

19、批量删除功能。想要快速删除多条简讯信息、备忘录,或者类似的其他列表形式的内容,只要两个手指同时在内容上拖动即可。

20、精致的夜间模式,能让图片在夜间模式下显示的舒服才叫实力。而iOS最大的好处是,一旦iOS支持了,几乎所有应用都会很快跟进适配。

21、统一的UI设计,iOS的设计理念已经贯穿到所有iOS应用了。系统和第三方应用完美融合。iOS出奇的一致性也是贯穿了近几代设备的,你在iPhone 11上使用iOS 14的体验,和iPhone 12是完全一致的。这也是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会买iPhone 11的原因吧!

Apple iPhone 11 (A2223) 64GB 绿色 移动联通电信4G手京东¥ 4499.00去购买?

而每年更新iOS的时候,感觉就像换了个新手机呀!

先写这么多,有时间再更新吧!别忘了点个赞哈!


22 号早上八点,我就早早的坐在工作室。因为今天对我,尤其是对我这个多年的 iPhone 用户来说是一个大日子。很幸运,我获得了一个与 iPhone 全球营销副总裁 Bob Borchers (以下简称 Bob) 对话的机会。

而为了这一次采访,我做了很多准备,甚至是列出了一段长长的问题列表。这些年我写过很多关于苹果设备系统的文章,可基本上都是关于 macOS 或者是 iPadOS,关于 iOS 竟然一篇没有。并不是因为我不喜欢,恰恰相反,是因为很喜欢,所以更加敬畏。iOS 系统代表的是一整个智能机时代,我深知我的厚度可能还不够支撑这样深度的写作。

但在和 Bob 简短的一小时对谈以后,我意识到我曾经萌生的很多想法并不偶然,甚至可能是 iPhone 一直以来的设计核心。所以,也就斗胆有了今天这篇愚见,我来尝试回答:

到底什么是 iOS?

我想,可能也就是 iOS 到底好在哪里的答案。

智能的本质

我们总是用「智能机」和「功能机」来表现手机的代际演化。但当我们真正的去思考所谓「智能」或与「功能」的真正区别时,又会简单的归纳为一种「能力上的数量多与少」。这种数量有著很多含义,最为直接的就是「运算能力的」的进步。今天的 iPhone 可以运行大型专业的生产力软体,可以游玩画面精美甚至是接近 3A 的游戏大作。这一切的一切,之所以能够在手掌的方寸之间运行,都需要仰仗人类对于「硅」的雕琢能力。这的确是功能机,无法企及的未来。

(第一代 iPhone 发布会上,同时代的智能机展示)

所以我们总喜欢用「横空出世」来形容 iPhone 的出现,可其实第一代 iPhone 身上,并没有什么远超时代的黑科技。而成就传奇的本质还是要归于乔布斯对于「制作一部怎样的未来手机」所进行的思考。这种思考中包含的蓝图和设想,远比这些硬体零件本身重要许多。而这些思考本身的最终的汇聚就是 iPhone 的系统,那个在当时还没有被叫做 iOS,本称为 iPhone OS 的系统。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说的横空出世,真正所指的该是 iOS 。

这种重要的不是硬体,而是用户如何使用硬体的思考从 10 年前一直被 iPhone 的一代又一代设计师严格执行到今天。用 Bob 的话说,「在第一代 iPhone 研发的一开始,我们的软体工程师和硬体工程师就坐在一起。」

对于「触控屏幕」的使用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在 iPhone 出现的节点它并不是什么新鲜技术,我们甚至已经学会了多个点一起触控。可真正让这项技术产生深远影响的,是我们今天早就已经习以为常的细节操作:

比如,在屏幕上双指放大缩小。

(第一代 iPhone 发布会,乔布斯亲自演示如何放大缩小一张照片)

我至今依然记得,我第一次看到 iPhone 上对于照片放大缩小的设计时,在心里甚至一度认为这就是「魔法」。当然,这些功能过于遥远,成为了今天习以为常的存在。那我们视线拉的更近一些,看回今天的 Face ID。对于 Face ID 的讨论在今天一直不绝于耳,一开始是因为它对 iPhone 工业设计之美的干扰,而现在又因为疫情的出现,它原始的解锁地位也受到了挑战。

但在我看来,Face ID 之所以在众多「不利」中获得保留,关键在于它并非单纯的是一种解锁方式,它提供了更多直觉可能。指纹识别的意义在于去掉了密码过程,那么 Face ID 就是去掉密码过程的同时,增加了机器的主动认知。然后苹果用 iOS, 几乎给出了 Face ID 所有在软体设计上的可能:

比如你的手机认识你。Face ID 的识别从「用户主动」变为「iPhone 主动」。所以你的 iPhone 随时都在甄别「你到底是不是你」。于是,iOS 充分使用这一结果。当不是你时,它就隐藏起通知内容。而是你时,则显示通知内容。它巧妙的解决了隐私的一个大痛点;

比如你的手机了解你。单纯的认知以外,Face ID 还能了解你的状态。由于 Face ID 是结构的立体模型,所以 iPhone 可以判断你的视线。于是 iOS 发现你在看屏幕时,它就不会熄灭屏幕;

比如你的手机关心你。当我们在响铃模式收到电话时,如果你看了一眼 iPhone,手机的铃声就会变小,避免打扰。这是因为它不仅认出你,还捕捉到你的状态,最后还会因为你的状态设身处地的为你解决困扰。

(iPhone X 发布会上,Craig Federighi 演示用 Face ID 解锁 iPhone)

仅仅因为一个用来解锁的硬体,iPhone 就通过 iOS 的软体,对它一步一步的延展,最终完成了一个新的「魔法」:

「你的手机像一个真实的人一样和你相处」。

我们正是在这 iPhone 软硬结合的魔法中,听到了诺基亚这样的巨人坍塌的轰隆声。

但如果你更进一步思考,所谓的智能机本质是什么,那「软硬结合」的真正含义其实是另四个字 ——「以人为本」。智能机不是更聪明了,而是更在乎「人」本身。所有上述的论证和举例,都是机器为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让机器做什么。iPhone 最引以为傲的设计理念「符合直觉」就是另一个侧面,因为其实所谓的符合直觉不就是不忤逆人性(这里人性不指道德,指的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意识)。

对于个体的尊重,也反映在对集体的尊重。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虽然今天安卓机有著最大的市场量,可 iPhone 的品牌覆盖却是罕见的全球性质。即使在智能机发展最为前卫的中国,也没有任何一个品牌能够像 iPhone 一样需要面对如此之多的国家地区、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iPhone 面对的挑战还在于多元的冲击。

比如,iOS 本身的本地化过程。

在和 Bob 的对话中,他多次提到了「我们非常重视中国的市场」。当然,这种说法的前提是今天中国市场是 iPhone 除本土以外最重要的市场。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 iPhone 努力本土化的肯定。在 iOS 14 的地图里,现在甚至是已经加入了「限行提醒」的功能,只要你输入车牌号,就可以让 iPhone 在规划路线时考虑你的车辆今天是否可以行驶。其实,我们能够明显的感受到这几年 iPhone 的本地化进程愈发快速。一开始,iPhone 的交通卡仅仅是支持上海一个城市,但是到今天 iPhone 支持的交通卡数量已经覆盖 13 个城市。

(iOS 14 地图限行提醒功能)

Bob 所说的重视中国市场也体现在 Apple 幕后工作环节中。每一周中国团队都需要向 Bob 直接进行汇报。我想这也解释了,这几年来 iPhone 本地化进步的原因。当然多元不仅仅是国家和地区,还有不同的群体。直到今天,iPhone 对于障碍群体的支持也是最为完善的选择。当然,这种本地化也不仅仅是软体,在硬体上 iPhone 也做出了许多努力。正如 Bob 所说:

「中国是 5G 方面的先驱,因此我们在硬体也进行了许多针对性的调整。」

因此总结起来,所谓智能的本质,是因为 iOS 所代表的智能系统更加看重每一个用户,每一个人的自我本身。

影像哲学

乔布斯也许可以遇见 iPhone 对于互联网的改变,但 iPhone 对于影像行业,或者是更加形而上学的「摄影艺术」的变革大概率是无心插柳。而且这棵柳树对今天传统的影像行业可以说是「参天大树」。入门级影像设备的萎缩已经相继扩散到各个传统相机厂商,各种下滑的财报,已经给传统影像行业敲响警钟。我们都很清楚,业余的消费级别的相机市场是某种程度的夕阳产业。但这并不意味著影像本身的沉默。恰恰相反,人累的纪录热情前所未有的高涨。在今天,每天都有上亿张影像在被记录。

这也带来了很独特的现象:

一面是相机厂商的式微,而另一面是手机厂商在乐此不疲的宣传自己的摄影功能。我们甚至有时会一时迷惑,这是手机发布会,还是相机发布会。

(使用 iPhone 11 拍摄)

很多人认为手机摄影的出现,和影像记录的热情是智能机的「意外」。但如果你换一个角度,如果从影像技术本身的发展来看,手机影像的爆发完全是可以预见的。影像行业在过去的百年里出现过几次井喷现象,如果你要归纳这些井喷的本质,我们都可以归结为:

「相机越来越便携了,相机越来越简单了。」

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出发,手机摄影行业的爆发就是理所应当。当谈到 iPhone 的摄像头时,Bob 提到了那句经典理念,即「最好的相机,就是当你拍摄一张照片时,你手上的这部。」其实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涵盖了上述的两个特点,换句话说,iPhone 已经让这两点做到了某种极致。

越来越便携了,便携到每个人身上几乎都有摄像头,而在一开始相机还仅仅是各国宫廷贵族的秘密,甚至是十年以前谈起摄影还是一种有钱人的爱好。

越来越简单了,简单到你仅仅只需要「按一下快门」,而在一开始相机曝光时间甚至是按天计算,即使是近代最简单的傻瓜数码相机依然需要多个步骤才能看到照片。

很多年前,我读过一篇《iPhone 可有设计哲学》,所以今天我也斗胆的模仿一番,我想用自己的一点经验尝试回答「iPhone 摄影可有设计哲学」。而之所以谈论如此,是我认为 iPhone 摄影,亦是 iOS 系统的核心组成之一。它某种意义上,也是 iOS 的具象。

(使用 iPhone 11 拍摄)

iPhone 的设计哲学,大致有二。

面对大众删繁就简

对于大众,追求用最极致的简单获得更加专业的画面。而所有捕捉的出发点,以决定性瞬间为核心。任何一个对摄影有兴趣的人,可能或多或少的听过这个辞汇。这种理念之所以广为人知,还要依赖于布列松。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今天「摄影艺术」的支点之一。iPhone 对于「绝对性瞬间的理解」绝对是所有手机品牌里最深刻的一位。

这种细节,在 iPhone 中随处可见。

比如 iPhone 中快门的低延迟一直是最为重要的核心参数。按下快门立刻反应,甚至是比一些相机的反应速度还要快。而如果你放眼其它品牌,即使在今天依然会明确的感受到按下快门之后的顿挫感。比如,iPhone 连拍张数一直无出其右,连拍数量可以高达 600 张左右,而市场上目前其它的同类产品 20 张连拍为上限的大有人在。再比如,iPhone 是给了用户选择权的,由于今天计算摄影的限制,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了 iPhone 的响应速度,所以最新的 iOS 14 中 iPhone 直接提供了一个开关,你可以自由的选择是看中画质,还是看中响应速度。

(使用 iPhone 11 拍摄)

如此种种细节,充分说明了 iPhone 对于「瞬间捕捉」的看重。

而对于这种理念的追求,也让 iPhone 之和其它手机品牌在摄影体验上有明显的差异。2021年,在几乎安卓几乎快普及 1 亿像素的前提下,iPhone 一直保持著 1200 万像素。但就是这 1200 万的像素却提供了极佳的拍摄效果。

「相比专注像素数量,我们更关注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拍摄更加精彩的照片。」Bob 的在对谈中的这句回答,很好的体现了我所说的「删繁就简」。

(使用 iPhone 12 拍摄)

不过,对用户虽然是轻轻的按一下快门,但是对于 iPhone 来说就是一次「时间紧任务重的计算」。而既然说到计算摄影,iPhone 的计算摄影也是自成体系的。这种体系的出发点是「在任何光线环境下都能进行拍摄」。所以强光对应智能 HDR ,弱光对应深度融合,夜晚对应夜景模式。而当所有的光线环境全覆盖以后,用户也就不需要再考虑「什么光线使用什么模式」。我知道很多人对于 iPhone 的夜景模式没有开关颇有微词。但在我看来,虽然你可能不喜欢这种方式,但是自动触发的夜景模式对于更广泛的用户才是最好的选择。这也是 iOS 一直以来的系统准则——「帮用户做最好的选择」。

面对专业有的放矢

对于专业群体,iPhone 并不是单纯的功能叠加,而是有的放矢。保留个性化发挥的空间,同时努力去掉机械流程。尤其是去掉机械流程这件事,也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种现象。

ProRaw 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实 Raw 格式很长一读时间在安卓智能机上屡见不鲜,但多数情况,这些 Raw 照片基本上都是纯粹的 Raw。这些 Raw 由于过于原始,已经远超许多包括专业用户在内调教照片的能力。不要忘了,直出效果可是经验丰富的影像工程师帮你调整的,而去掉这一环节以后,很多照片 Raw 的调整效果还不如直出。

(使用 iPhone 12 拍摄)

但 iPhone 提供的 ProRaw 则「取中」。一方面它给予用户自我塑造的空间,但与此同时它保留了几乎所有的 iPhone 计算摄影的优势。其实这些计算摄影的功能不仅包含了 iPhone 影像工程师的影像思考,也帮助摄影师做了许多机械性的的工作。今天的 iPhone 智能 HDR 对于曝光的理解其实已经远超许多专业用户。

杜比视界也是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HDR 视频都是少数专业人群的专属。但是现在,你竟然可以在 iPhone 上拍摄、剪辑和分发。是的,我知道 iPhone 的画质远不如专业的 HDR 相机。但别忘了,直到今天 iPhone 的拍照能力也没有追赶专业相机,但不妨碍它改变整个影像行业。

iPhone 在让 iPhone 变 Pro 这件事上,依然没有让专业成为少数人的专属,恰恰相反,它在让专业属于更多的人。

不过,讨论大众或者是专业,似乎还缺少定义。比如什么是「专业」。我曾经在社交网路上,举出一个案例,来论证「专业的摄影师在用 iPhone」这一观点。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议性的讨论。所以今天在这篇文章中,我想继续这个案例,来说说我理念中的「专业」,因为我认为这也是 iOS 相机设计的重要内核。

(使用 iPhone 11 拍摄)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内容制造的黄金年代,你打开小红书,打开抖音,各种铺垫盖地的图片短视频琳琅满目。但一个秘密是,在类似的内容制作产业中,iPhone 有著独领风骚的地位。几乎所有的我们口中的网红图片、短视频基本都是 iPhone 完成。一个摄影师,一个 iPhone ,一天就可以有上万的收入,这在杭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为什么是 iPhone,主要一方面在于 iPhone 的影像硬体的稳定,另一方面在 iOS 的色彩管理。但这件事更值得思考的是,这种「用 iPhone 拍摄的行业」 是否专业。

我知晓,很多人对于专业的认知在于「造诣」,而拥有造诣往往意味著少数人。尤其是对于许多高精尖的行业来说,一个人称赞为专业人才是因为「它掌握了少数人的技能」。但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偏见。「专业」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后汉书》中,「今耆儒年逾六十,去离本土,营求粮资,不得专业」。的确,少数人掌握的技能,是专业的。可专业并非一定是少数人的,更重要的是,高精尖的是专业的,但专业并不一定是高精尖的。

现代汉语解释,专业为:为主要研究某种学业或从事某种事业。

我之所以认为这些使用 iPhone 创收的摄影师为专业,并是因为「日入过万」,而是「日入过万」背后所代表的价值。这种价值包含经济上的所得,也包括创作的平等。

(使用 iPhone 12 拍摄)

很久以前,作为一个摄影师,昂贵的相机是一种门槛,但是在今天这种门槛逐渐降低,甚至是大有消失的趋势。不用说以后,即使现在已经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使用 iPhone 拍摄的优秀摄影艺术家。不信,你去看每年的 IPPA ,那些才华横溢的摄影师,早已经习惯了新的时代。

所以,iPhone 摄影的哲学其实可以甚至再浓缩为我们熟知的标语——「Shot on iPhone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有很多手机品牌,都在模仿 Shot on,但是只有 Shot on iPhone 最后成为了时代 Tag。其实这可能就是答案,iPhone 摄影文化的兴起本身就是对所谓的「相机权威」的抵抗。我们做什么,不再被粗暴的定义,没有业余和专业,就像我们摄影,但我们并不需要相机。

所以,Shot on iPhone 的真正含义,也是自我。

平衡的自由

Facebook 和 苹果公司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可以说是「有来有回」。而这一切背后争端的真正导火索和 iOS 一项隐私政策有关。最新的 iOS 系统中,苹果推出了一个「应用程序跟踪透明度」,这一功能的核心目的是,当类似 Facebook 这样的软体想要获得用户数据时,需要用户本身获得同意。正是这一绝大多数消费者不会关注的细节,触动了类似 Facebook 这样其它大公司的核心利益。

就这样,一场有关「隐私」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在 Apple 和 Facebook 之间有来有回。我们不去揣测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但是从整个目前科技行业巨头的行为来看,谈到对于隐私的保护,就绕不开 Apple。

我们需要承认,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Apple 在隐私方面的努力是最多也最有效的。

在 iOS 中,还有一个更加显性的关于隐私的设置。现在,你打开任何一个应用,如果这个应用调用了你的摄像头,「刘海」的右侧就会有一个小绿点;如果这个应用调用了你的麦克风,「刘海」的右侧就会有一个橙色的小点。这项功能,可以让用户直观的了解到这些能够收集隐私信息的感测器运行状态,避免安全信息被窃取。

不过,从实际出发,用户的隐私似乎和用户的便利度是矛盾的。但 Bob 对于这件事的看法却出人意料,他认为:

「隐私是基本的人权,在开发的一开始,我们就注重隐私,并且隐私与体验并不是一件互斥的事」

(Apple 隐私系列广告中,专为隐私设计的 Logo 演绎方式)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苹果的差分隐私政策。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今天的热门辞汇 AI 或者是机器学习,都需要大量的数据。而在对应数据的采集上,Apple 有著完全不同的做法:

1.能在 iPhone 上处理的就在 iPhone 上处理,甚至是从硬体设计的开始就为隐私开辟专属的区域。

2.不能在 iPhone 上处理的,就尽可能最小化并模糊你的身份标签,所有的数据都不会和你的 Apple ID 所关联。因此通过这种「差分」模式,既保证了用户的便捷,也充分保证了用户的隐私。

就这样,隐私和体验,一直被认为是对立的两面,在 Apple 这里找了一种平衡点。其实这种平衡点是否能够出现,往往取决于品牌努力程度。所以当 iPhone 在一开始就把隐私作为设计的核心时,有些矛盾自然就迎刃而解。并且这一观点的核心,不仅拘泥于隐私,其实也可以放大到另一个关于 iOS 的核心讨论。

「是封闭,还是开放。」

在 iPhone 的前半段周期中,我们对于 iPhone 的讨论更多是 Apple 封闭生态有关。无论是用户和开发者都对这种「专制」深有同感。用户想要使用 iPhone ,就需要使用专门的账户、专门的应用程序软体、专业的配件。所以「越狱」这个辞汇,是我们谈起老 iPhone 时,绕不开的话题,那是一个属于盗版的蛮荒时代。

似水流年,如今用著最时髦的 iPhone 12 系列的年轻人,早就已经习惯了在应用商店里像买一件衣服一样进行消费。在当时饱受批评的苹果的应用商店。在今天却是被开发者和用户最为称赞的 iOS 一部分。由于开发者可以获得足够充足的利润,因此可以催生更多的优质软体从而进入一种正循环。作为一个摄影师,我今天可以在 App Store 里找到数百款某一个类型的摄影软体,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而作为对比,即使放眼国外的 Google 应用市场,这种差距也异常明显。

显然,这和 Apple 严苛的应用审核和使用制度息息相关。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在 iOS 上所有应用有著非常多的许可权选择,你可以对一个应用的方方面面进行设置。点开 iOS 系统的设置界面,最下方是针对每一个软体的入口。你可以控制这款软体是否使用你的定位,你的摄像头,你的无线网路数据等等。而且这些限制,虽然在安卓上也可以见到,但是实际效果相差甚远。

某种程度上,这一切的益处都是「封闭」带来的优秀遗产。

但在 iPhone 的后一个阶段,尤其是近几年以来,iPhone 逐渐变得越来越开放,甚至几乎我们已经很少在能够听到有人会用「封闭」这个辞汇来比较 iOS 和 安卓 两个生态系统。

尤其是,最新的 iOS 14 推出了小组件功能。一夜之间,关于 iOS 的主题的各种教程风靡各个社交平台。现在你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对自己的桌面进行各类风格的塑造。这在几年以前,几乎是一件很难想像的事。不过,这也带来了很多的争议,有人说 iOS 越来越像安卓。

(各大社交平台,小组件教程风靡)

其实这句话,还有一个双胞胎兄弟,就是「安卓越来越像 iOS」。

我认为哪一种都没有错,或者说,二者都对。因为我们的潜意识,总是喜欢简单的归纳为一种对立。似乎在开放和封闭之间我们只能选择一个。但是现实世界里,中庸往往是平衡。二者之间的相互借鉴,也许可以获得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点」。但在这种平衡的努力上,显然 iOS 的节奏更快,声量更大。

据 Bob 透露,目前已经有超过 80% 的设备已经升级到了 iOS 14 。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这是一个目前任何一个智能手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而这也诞生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即我们在互联网上会看到很多对于新系统的负面评价,但是依然没有阻挡 iPhone 用户对于新系统的追逐。用户的选择,才是最好的投票。

对了,App Store 除了严格审核机制以外,还有一套非常优秀的推荐机制。现在你每一次打开苹果的 App Stroe 都会看到各种精美的推荐,你甚至是可以在这里看到很多有意思的拍摄技巧和生活小妙招。当然今天的互联网的推荐机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 App Store 的推荐机制其实某种程度上是「逆时代潮流」。我们横向比较其它内容消费平台时,会发现他们都在鼓吹著最新的智能推荐演算法,而这些演算法无非就是用尽各种办法「把你留住」。为了讨好你,只是让你只看到你想到的内容,这也给用户「织就」了一种信息茧房。

但 App Store 依然还使用著「古老」的编辑推荐制度,也就是说,他们依然在「用人推荐」。

(App Store 丰富的应用信息流)

而这些种种细节,也恰好是整个 iOS 系统理念平衡的一个缩影。无论是更加严格的隐私政策,还是应用商店的设计理念,都充分说明了自由是相对的,自由是需要平衡的。而真正能够做决定的,不是产品决定的,也不是数字和演算法决定,是「人」来做决定的。

如 Bob 所说,「让用户掌握数据,让用户做选择」。因此,终究是「自我」来决定。

给每个人的 iPhone,给每个人的 iOS。

现在是 2021 年的 1 月份。距离 iPhone 12 发布已经过去 4 个月,而距离第一代 iPhone 发布已经过去整整 14 年。当时,乔布斯用著精彩绝伦的演讲手法介绍了这个跨时代的产品,并断言:

「我们领先其它对手 5 年。」

我现在依然记得,在发布会的结尾,乔布斯在回顾了苹果革命性产品以后,引用了 Wayne Gretzky 一句话来结束这场注定被铭记的发布会:

「I Skate to where the puck is going to be,not where it has been.」

14 年前,乔布斯仅仅是在这台小机器上,打开一个网页,点一杯星巴克就已经让全场山呼海啸。而在过去的 14 年里,很多人的生活都在显性或者是隐性的、直接或者间接的被 iPhone 这六个字母所影响。这种影响,宏观的视角也仅仅是一个切面,它绝不仅仅只是富士康的就业数据。时代的洪流总有「佼佼者」,没有「苹果」,也会有「香蕉」。 所以,我对于 iPhone 的影响力,更多的触动来自于其对个体的「连接」。

有的人,仅仅是通过一篇文章《 iPhone 可有设计哲学 》,就有了后来波澜壮阔的事业轨迹。

有的人,仅仅是通过 iPhone 上附带的摄像头,在杭州各类风格迥异的拍摄基地中日进斗金。

有的人,仅仅是通过 App Store 里开发了一款会上下跳跃的小鸟,就席卷全球。

……

有太多这样的「有的人」通过 iPhone 直接或者间接的演绎甚至是重塑著自己的人生,就像人分「肉体」和「灵魂」一样,iOS 就是 iPhone 的灵魂。这在某种意义上,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使今天的 iPhone 在硬体设计上可能存在争议,但依然保持著强劲的销量。

我不知道是不是巧合,2010 年,iPhone OS 更名为 iOS,表面上是因为 iPad 加入,iOS 可以兼容产品。但某种意义上它也恰好诠释了到底什么是 iOS:

重要的不是 iPhone,重要的是 i,是每一个自我。


说17条理由,你就知道iOS是如何的好用了。

1

支持Face ID的iPhone ,在锁屏界面,问Siri:这是谁的手机?

Siri一般会告诉你:这是xx的手机。

尽管这个问题是你自己问的,但是,Face ID会变得不能使用,必须你输入密码之后,才又重新恢复。

2

当你调节音量键的时候,挨著音量键的屏幕区域会出现音量条,音量条的长度,与两个音量键长度一致。

3

当你点击深色模式,有一个非常缓和的亮度变化。

我这台MIUI 12 的红米10x 则是猛地变色。而且你正在看抖音、B站。点击深色模式,正在播放的抖音、B站会立刻停顿,随后从头播放。

4

安装某些app,需要验证,验证通过那刻的「叮」得一声提示音,特别的舒服。

5

你听小说、听音乐,担心听著听著会睡著,怎么办?

打开计时器,点击计时结束时启用→停止播放→停止播放→设定→设置时间。到时间后,你的所有app都会停止播放。

6

你的朋友告诉你他的手机没有电了,说想看你手机里面的某个照片。你担心你的朋友会偷看你的相册、知乎上吹了什么牛。怎么办?

打开设置,点击「引导式访问」,让你的iPhone维持在单个的app上。

7

查看你关心的人的位置

比如你的男朋友,说晚上加班,你又怕他出去鬼混,怎么办?

设置→通用→隔空投送→仅限联系人→查找朋友→添加→你的男朋友→始终共享。

这样你的男朋友在哪里,你了如指掌。

8

你设定的闹钟响了,你拿起手机看上面的时间,当你注视屏幕的刹那,铃声随即减弱。你的iPhone知道你已经醒来了,没有必再在大喊大叫了。

你还是不想起来,就可以点击「稍后提醒」,闹钟就会在9分钟后再次提醒你。

为什么是9分钟后?

有种说法是,生物学家发现,如果你再次入睡时间超过9分钟,就会陷入另一场大的沉睡中去。所以,需要在9分钟内让你醒过来、

同样的,你的手机来电,你把手机拿在手中,看谁再给你打电话。当Face ID察觉到你有了反应了,你会把音量减弱。

这就是Face ID里面的「注视感知功能在起作用」

9

「墓碑机制」,假后台。不像是安卓手机那样,需要经常关闭app,空出多余的运行内存,让手机保持流畅。

当你的手机APP发生了卡死现象,才需要上划关闭。

大家猜猜,什么app经常需要上划关闭?正是你正在使用的某乎。

假如你还是使用安卓手机那样习惯性的上划关闭app,反而会增加耗电量。

10

当你打开iPhone的盲人模式,再打开iPhone的相机的时候,iPhone会告诉你眼前大致是什么情况。比如你正对著树林、高楼拍摄,就会告诉你,「树木」、"建筑"。

这些都是安卓手机很少具备的。

所以,如果你的朋友视力有些障碍,优先推荐他使用iPhone

11

前段时间,丁真使用苹果手机,丁真粉丝惊呆了。

因为ios自带藏语输入法,就那么简单。

12

隔空投送功能,照片什么的,秒传

13

国产流氓软体面对安卓:「用户,我是你爹!给我跪下!给我上8GB、12GB、16GB运行快闪记忆体!」

面对iOS:「爹,给我个许可权吧?」

iOS:「滚!」

流氓app:「好~嘞~!」

14

钥匙串功能,完美!谁用谁知道!

15

不可卸载的APP,

ios 11个;

emui:19个;

coloros:20个;

funtouch os:20;

flyme:20

MIUI :9个

16

ios的相机,只能说是最好的之一,在华为、小米等一票安卓厂商的追赶下,拍照效果已经超过了iPhone。

但是,ios设备的成片率,是最高的,最稳定的。所见即所得,一气呵成!

17

终极杀器!

ios采用的是沙盒机制。

怎么理解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你下载一款APP,用了一段时间之后,你不想用了,将之卸载。如果你用的是安卓,必然会有残留。

如果你用的IOS,将会卸载的干干净净的。

因为当你下载的那个时候, IOS会专门为这个 APP打造一个小房间。在这个小房间里面,这款APP随便折腾。

如果你不想用了,iOS会将这个小房间连同这个APP,打包丢出去。

所以丢弃的干干净净。

安卓就是, APP你不想用了,不管你如何清理,这款APP总会存留下APP的痕迹。

由于这个沙盒机制的存在,你随便下APP,不想用就打包扔掉,毫无心理负担!

不像安卓,你卸载完之后,如果你是一个强迫症用户,还得找到文件夹将它存在的文件一块删除。

看到这里了。不想要一台ios设备 体验一下?

Apple苹果iPhone11双卡双待全网通手机 黑色 128GB京东¥ 5299.00去购买?

Apple苹果iphone SE小屏幕旗舰手机全网通 黑色 64GB京东¥ 3299.00去购买?

Apple iPhone 12 (A2404) 128GB 黑色 支持移动联通电京东¥ 6799.00去购买?

Apple iPad mini 5 2019年新款平板电脑 7.9英寸(64G京东¥ 2921.00去购买?

Anker安克 苹果快充Nano PD20W充电器兼容18W充电头 iP京东¥ 73.80去购买?

亿色(ESR)苹果XS Max/11 Pro Max钢化膜 iPhone11 Pro京东¥ 29.90去购买?


打个比方吧,你买了一套房子(手机),你得装修房子,布置家具(安装APP)等等。

安卓呢,你可以选择的装修公司,家具公司等非常多,但是这些公司都没牌照,哪怕是大公司(APP没有审核),你也可以选择一些小公司(比如绿色守护,黑域,轻启动等这类小软体,IOS就没这种东西),你找了这些公司进你家你就管不了他们了,他们想去哪就去哪(安卓许可权很宽松,随便扫描用户所有的文件),他们要是想跟你要什么你不给他们就罢工(首次打开APP会让你同意一大堆许可权,你不点同意就打不开APP),你不小心摸了一下他刷的墙,然后突然就响起了敲门声(点了一下APP启动页广告直接给你下载好了安装文件问你是否现在安装),你让装修工开始刷墙(打开APP),砸墙的,铺砖的,都会准备冲进你家里(APP联动启动,当然现在各大手机厂商的系统都有防止APP自启动和联动启动的机制,但他一直试图启动也费电啊),国内安卓系统的管家也只是给你关了门,敲门声就没停过(MIUI可以看一下各种APP的启动等记录)。当你叫了很多人进你房子以后,他们就会赖著不走,千方百计的赖著(没有完善的内存管理机制,所以安卓的内存越来越大,每次都要手动杀后台)。而且当你想休息的时候(锁屏),有一个家伙因为要给你捎口信儿(微信QQ等通讯APP)就得呆在家你里(锁屏后依然留在后台)。

安卓还有一个。

弹出式摄像头刚出来的时候,就暴露出某些APP随意调用摄像头,你说咱们大老爷们被拍了也没啥,你说要是一个大姑娘刚洗完澡还没穿衣服的时候打开手机,点开某APP,突然前置摄像头升了起来,你说可怕不可怕?

IOS呢市面上只有一家总经销(app store),但是这家公司招代理要求很严格(APP上架审核),他们进你家以后只问你三件事(联网许可权,通知许可权,可能会有定位许可权),你都不同意也没事不会罢工,各种作业规范,装修风格和各种家具风格统一(APP遵守规范),而且他们只在自己的一亩三田地做事,刷墙的刷墙,铺砖的铺砖(沙盒机制,IOS每一个APP都划分了一个区域,APP只能在划分的区域内活动),而且他们刷的墙你可以随便摸,不会有人敲门(广告随便点,不会自己下载,只会跳转到app store。),而且还给你安排了一个管家,当你房子里员工太多的时候他就会让体积最大的,已经没事干的,滚蛋(在后台的,占用内存太多会被杀了,用户可以完全不用管什么后台不后台的),而且当你要休息的时候(锁屏),员工不在你屋子里的时候(IOS锁屏就后台全杀),管家可以给你传话(统一推送)。

1,统一推送。

什么是统一推送?

IOS里,比方说,我给你发一条微信的信息,路径是

我的微信→腾讯伺服器→苹果伺服器→你的微信,

所有要发送给用户的信息都要先经过苹果的伺服器,有托管,IOS系统挂载一条通路连接苹果伺服器就行,无论IOS里的APP在不在后台都能收到消息。

而安卓没有统一推送,我给你发一条微信的信息,路径只能是直达。

我的微信→腾讯伺服器→你的微信。

国内的安卓因为没有统一推送,微信QQ等即时通信APP为了能收到信息必须一直停留在后台,锁屏了也还留在后台。

但我就是不喜欢锁屏了还有APP留在后台。


首先是自带软体功能比较完备。备忘录、提醒、日历、邮件、天气、地图、字典,甚至是五笔输入法,系统自带的软体完全满足日常应用。开箱即用,不需要注册帐号,不需要绑定手机。现在哪个三方软体不得手机号注册呀。如果你有appleid,还可以自己决定是否通过iCloud同步。

注重细节。能说的还多了,随便说几个例子。如果你用过提醒,快到期的时候电脑和手机同时会收到提醒通知(前提是你开了icloud同步)。如果你在任意一端将提醒为完成,那么另一端的提醒也会自动消失。另一个例子是推送。ios对推送和程序后台运行有著严格的管理。有时候我们希望收到推送会立即打开APP(比如微信)。如果不允许后台运行,那么打开APP后要调用伺服器介面载入数据,比较慢,会影响使用体验。所以,ios提供一种特殊的透传推送消息。ios收到后会临时启动APP做一些数据准备工作,这样你打开APP的时候不需要再联网查了。ios对这种临时的启动有著更加严格的管理。很多无良的开发者可能滥用这个功能,来让自己的程序保持后台运行(显然会影响续航)。所以,ios有个小细节,如果你把这个APP杀死了,那么在下次重启系统之前,它再也不能被透传消息推送了。ios通过这一机制把控制权交到用户手里,这样开发者就有所忌惮,不敢随意妄为。

app store 应用审核严格,应用质量较好。当然,也有副作用。有些app受不可控力下架后,你只能切换到其他国家的app store安装。

以人为本,控制权完全在用户。现在就连跨应用广告追踪这样的功能都要交由用户决定(还没上线,已经引起轩然大波)。刚才说的后台运行的问题,你甚至可以能过关闭后台运行完全禁止。从某种程度上看,ios是给最终用户设计,android是给广告主设计的(google是全球最大的广告平台)。立场的不同导致不同的设计思路。据我所知,android从来都是允许应用开机启动的,而ios从来都不允许。

我是互联网从业者。打心眼里瞧不上那些滥用许可权、无限收集用户信息的行径。但行业就是这样,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关键是鱼肉们被卖了还不自知。每每我听有人分析说用户画像(性别、作息时间、日常活动范围、装了哪些应用、甚至发过哪些微信……)我就后背发凉。

我们买手机是为了买一个数字助理,是要手机协助我们方便处理各种事务。我可不想买一个二四小时监控器。有些人一直想二四小时全天候监视每一个人,也是想想罢了。谁成想,大家自己出钱给自己装了监控。再配上国家的手机实名制,你被按排的明明白白的。

ios没有解决所有问题,也不可能是完全安全的系统。我只能说它的下限是比较高的(如果不是最高)。大家都在秀下限,还是要选一个下限高一点的产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