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不用安撫玩偶感覺她一整天都沒有安全感,動不動就哭,怎麼辦啊


越滿足,越正確。除了可能會臟,其他沒有危害,建議你在孩子不需要的時候儘快清洗乾淨,方便他抱、咬、玩。

我兒子五歲多,有時候仍然需要抱著他的跳跳兔(一隻藍色的邦尼兔)才好入睡。之前也有人說過,孩子不小了,要把兔子拿走讓他自己睡才對,我就聽完笑笑,然後繼續幫他在每次出門的時候把兔子裝進行李箱,帶著兔子走天涯。

因為這隻兔子早已經不是單純的安撫玩偶,而是他的依戀物。就像他自己說的「我是你們的寶貝,跳跳兔是我的寶貝。」

什麼是依戀物?

依戀物就是小孩子在眾多玩具中獨獨喜歡的那一個,無論吃飯睡覺,還是外出旅行,都一定要帶上,哪怕又臟又破都不捨得丟掉的那一個。甚至有時候連洗都不讓洗,因為味道會不對。

這個依戀物,有的孩子有,有的孩子可能沒有。

依戀物可能是一個毛絨玩具,一個小毛巾,但也有的孩子的依戀物可能是,枕巾,浴巾,小書包,媽媽的衣服,自己的大拇指,被子的邊角,袖口的邊邊……都有可能。比如我兒子,一歲左右的時候是他媽的珊瑚絨睡衣,偶爾我的可以臨時替代,後來變成安撫小毛巾,直到兩歲前,得到了邦尼兔,就再也換不掉了。

依戀物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呢?

「依戀物對於孩子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玩具、一塊毛巾,而是他們適應這個新世界、新環境的情感拐杖。當孩子對環境的適應感覺心力不濟的時候,會依靠依戀物來幫助自己適應新的環境,調整自己的情緒,穩定自己的心境。」 ---胡萍《善解童貞》

依戀物其實就是媽媽的替代品,孩子能從中找到安全感。對我們家來說,自從周歲斷奶之後,他媽媽就經常外出,依戀物的作用就更加的明顯。

對孩子來說,成長的過程是與父母分離的過程,依戀物就是來幫助孩子渡過這個艱難的時期的最佳搭檔。

有一次,我兒子玩「跳跳兔」的時候,把它塞到了奶奶買菜的包里,然後自己忘記了,那天晚上,我們全家都在翻箱倒櫃的找兔子,甚至出門打著手電筒,把他出門玩的路上找了一遍都沒找到,最後哭哭啼啼的睡著了。

為什麼我們對依戀物會有誤解?

很多人覺得,孩子總需要依戀物陪伴,是安全感不足的表現。但事實恰恰相反,依戀物是在幫助孩子構建安全感。

在斷奶、分床、進入幼兒園等「重大時刻」,依戀物能幫助孩子減輕焦慮感,給予孩子精神撫慰,幫助孩子更好更快的走向獨立。

我兒子上托班的時候,是全程帶著「跳跳兔」的,沒有兔子,就像失了魂一樣,一天都不在狀態。剛去幼兒園的時候也是,專門有一隻兔子放在他幼兒園的床上等他,陪了一年,直到中班,才在老師的要求下,還給他提前做了思想準備,才拿回來了。這裡有一個插曲,本來「跳跳兔」只有一隻,而且總是要,洗的少,從藍兔子差不多變成灰兔子了,有一次他媽帶他出去玩,回來的時候忘記帶了,全家都以為丟了,就趕緊買了一隻新的。可我們這沒有實體店,網購要好幾天才能到。那幾天可真不好過,白天倒還好,一到晚上,我就給他講《愛德華的奇妙之旅》(這本書剛好講的是一個小女孩丟了自己心愛的瓷兔子,而且這本書是胎教的時候我講的)。等新兔子到了之後,顏色不一樣,毛也更順了,只好哄他是洗乾淨了的(我拿到了第一時間就洗了一遍,然後烘乾了)。可後來,原來的那隻兔子被別人找到了,幫我們寄了回來,他就有了兩隻兔子,家裡一隻,幼兒園一隻。

強行戒斷依戀物會造成傷害。

有的家長因為擔心孩子會不會產生「戀物癖」,強行把依戀物與孩子剝離,可是孩子的「情感寄託」不會因為一個依戀物消失而消失。

當孩子的依戀物被丟棄,他可能會發展出另一個依戀物,又或者是另一個行為來替代。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曾寫過這樣一個案例:

有一個小女孩,從小特別喜歡吸吮裹在拇指上的一塊破羊毛布。媽媽在小女孩3歲的時候,強行拿走了這塊布,導致小女孩雖然不吸吮拇指了,卻在睡覺前強迫性咬指甲,常常把手指咬的鮮血淋淋。

而強行戒除依戀物,不僅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反而會加重孩子的焦慮,給孩子的成長留下不可磨滅的心理陰影。

正常依戀行為是不會影響到心理發展的,等孩子準備好了,能夠獨立面對生活中的困境了,自己會越來越不需要依戀物。比如我兒子,最近這一個多月都沒有抱著跳跳兔了,陪伴他睡覺的夥伴也隨著他的喜好,兩三天換一款玩具。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人一直到成年仍然需要依戀物陪伴。比如有的明星會抱著貓睡,有的會在睡覺的時候抱著毛毯,這些都是依戀物,可能不是特定的某一件物品,而是一種特定的觸感。

依戀物本就是父母愛和陪伴的替代品,多擁抱和親吻,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這是最好的辦法。你會發現,如果某一段時間你忙於工作、疏於陪伴,孩子對依戀物的需求就越強,如果你陪伴的質量很高,孩子對依戀物的需求就會降低。

幫孩子戒除依戀物,唯有愛和陪伴才是沒有副作用的良方。


安撫玩偶作為安撫物的一種,受到1歲後寶寶的青睞,當寶寶和安撫玩偶建立了「感情」,即一種存在的習慣,寶寶看到或摸到安撫玩偶就會產生被安撫的作用。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中提到,孩子在8-12個月的時候,將一些安全的,柔軟的毛絨玩具當做移情物(安撫物),當孩子疲憊的時候,會幫助孩子入睡,當你與孩子分開的時候,它陪伴孩子。當孩子擔心害怕的時候,它會安慰孩子。

安撫玩具幫助孩子做出情感方面的轉移,一方面是它們摸起來手感很好,柔軟。另一方面是孩子熟悉它們。

相較於安撫奶嘴,安撫玩偶是寶寶操控,不容易產生依賴性,不會造成睡眠問題。所以安撫玩具是沒有危害的。

寶寶習慣看到或者拿著安撫玩偶入睡,安撫玩偶也變成入睡習慣的一部分。安撫玩偶就好像一個老朋友一樣陪在寶寶身邊,這其實就好比我們成人在生活中習慣了某個東西,對某樣東西產生熟悉感。

強制拿走會讓寶寶突然缺失一個好朋友一樣,是會有哭鬧的。媽媽應該把安撫物歸還給寶寶,並且還要準備一個一模一樣的,輪流使用,避免因為弄髒或丟失使得寶寶突然失去安撫玩具。

安睡群睡眠諮詢:gooddreambsc100

更多好睡技巧請關注口碑用心並行的嬰幼兒睡眠諮詢:gooddreambsc


如果能抱著安撫玩偶睡,不需要大人哄,已經是自主入睡了,不然還想怎麼樣。小寶寶總需要一點安撫的東西,沒有什麼害處,相反如果你強行把東西弄走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的。我女兒五歲了,有一個灰兔子一直用到現在,毛都禿了,買了一個新的,說替換掉,就是不願。你能做的就是勤洗玩偶,買兩個一模一樣,這樣能替換。


我買了安撫玩偶給我兒子他都不要啊,現在迷上紙巾了,睡覺要撰張紙巾在手裡,中途醒來迷迷糊糊的也叫「媽媽,紙巾」,要扯張紙巾放他手裡才肯繼續睡。原本沒啥問題,就是他會啃紙巾,天知道我寧願他的安撫物是只玩偶。我覺得不要干預她,玩偶能給她充足的安全感,睡得更好,就讓她去吧


我25歲了不抱公仔都睡不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