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自由,也就是被人討厭。——《被討厭的勇氣》

很早之前就聽說過這本書,但由於是「哲學類」書籍,一直以為會相當枯燥,所以遲遲沒有找來看。最近拿起來讀,發現這本書並不艱澀,反而很通俗易懂。

書中借用「青年」與「哲人」的對話,傳達了阿德勒心理學的主要觀點。「自身的無意義感」、「陷入與他人的比較中」、「原生家庭的創傷」、「難以感覺到幸福」,青年的問題中,有些也是我曾經有過或者仍然沒能找到答案的問題,哲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對此一一進行了回答。

書中的很多觀點我都挺贊同的,印象深刻的比如「不是滿足別人期待而活」,「人與人之間的分離狀態不過多干涉而是鼓勵」。「把握人際關係中橫向與縱向關係,不抬高自己貶低他人評價他人」。「活在當下,人生由片刻構成是一連串的剎那,努力做好當下」等等。

「許多人人不願意改變是因為現在太安逸了,改變太困難了。人都喜歡尋求舒適圈、歸屬感,工作要給別人帶來價值,對別人有貢獻。」「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分清哪些是自己的人生課題哪些是別人的,不對別人的過多干涉。」等等。

書中涉及的心理學知識也是角度清奇,不同於常識。其中的「目的論,課題分離,共同體感覺,自卑感和自卑情結澄清的論述」給了我很多啟發,但對於「自由就是被討厭,自卑就是自負,自負就是自卑」、「一切煩惱源於人際關係、一切負面情緒都用目的論形式表現的邏輯、忽視過去和未來」的人生哲學,我仍是保留疑問,感覺概念含括的範疇太大,不容易規整邏輯。

個體心理學一般來說是最難理解也最難實踐的心理學」,需要每個人在實踐的生活過程中慢慢理解,再用理解帶來的勇氣去實踐。 書里用對話辯論將其核心理念道出的方式易懂又生動,是很不錯的表現形式。以前看過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今天在看到這本書。算是進一步豐富了當初看到的理論。

但於此同時,我們也要警惕一切看似易懂又深刻的書籍,容易給人製造催眠和書中即世界的幻象。初讀可能會陷入到主觀虛無主義的遐想中,還是要從不同角度去多讀不一樣的書,讓自己慢慢消化,拓寬自己的想法。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 全新印京東¥ 41.90去購買?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評論好像有點兩極分化,有人覺得特別好,有人覺得又是一種心靈雞湯。

對於我來講,這本書里很多觀點帶給我新的啟發,並且幫助我從感情受挫、工作不順的輕度抑鬱狀態跳出來,重新審視自己過去30年的行為模式,解答了一直以來困擾著我的糾結和困惑。

我自己讀完以後非常遺憾沒有早些遇見這本書,可能有些問題就不會困擾自己那麼久。不過,人和書也是需要緣分的,同樣一本書,不同的境遇讀來感受都會不同。

最近做了好多期拆解這本書的視頻內容,書中觀點有些我認可,有些我不太認可,結合自己幾十年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經歷補充了一些我的觀點,期待能跟大家分享交流。

為什麼說《被討厭的勇氣》值得一讀羊梨筆記的視頻 · 1.1 萬播放

這個是最新一期的視頻,我的原創內容,用各種電影素材剪輯的,其他拆書視頻鏈接一併附上:

羊梨筆記:《被討厭的勇氣》拆書第2集:世界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zhuanlan.zhihu.com圖標羊梨筆記:這個鍋,「原生家庭」不背——《被討厭的勇氣》拆書第三集?

zhuanlan.zhihu.com圖標羊梨筆記:關於情緒管理,這本書講得真叫一個穩准狠?

zhuanlan.zhihu.com圖標羊梨筆記:改變自己,首先需要一份戰勝「葉公好龍」的勇氣?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被討厭的勇氣》介紹的是阿德勒的心理學,其主旨就是,越是發達的地方,人就越會追求自由和獨立。但是自由是要付出代價的,有時候在人與人的交往之中,這種代價就會體現為不被別人接受。

《討厭的勇氣》就是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

一、向內,就是自己定義什麼是有價值,自己給自己賦予意義。

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人們普遍已經滿足了溫飽,於是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意義,例如,健身並非為了減肥;學習畫畫,並非為了掙錢;彈琴並非為了考級或者工作;修理汽車只是一種愛好等等。在這些活動中,人們找到了幸福,不是靠和誰比較得來的。這就是自己給自己賦予的意義。

二、向外,就是人和人交往的時候,書中介紹了一個特別好用的工具,叫「課題分離」。我們必須把自己的課題和別人的課題分離開,才能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我們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會出現不被別人接受或者是別人的行為會影響我們,但是在阿德勒看來,如果你學會了 「課題分離」,也就是,當對方提出一個要求時,我們會清楚的知道那是他的課題,而我怎麼回應,怎麼做是我的課題。我只需要考慮清楚我自己的課題,而不應該以你的課題來對我做出要求。

「我幹嗎在乎別人怎麼想」,我不怕被討厭!

雖然大部分人的幸福和財富有關。財富增加,幸福和自由就隨之而來,但這不是真正的幸福。一個人如果做什麼事都是出於恐懼、焦慮或者對金錢的貪婪的話,他只是個奴隸而已。

真正的幸福要有自由狀態,而這種自由狀態指的是在不受人利用,也不利用人的情況下,一個人自發、主動的去做事的狀態。這種狀態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人對自我價值的評估不來源於別人的評價。一旦進入這樣的狀態,你就先自由然後幸福了。

我們看一下很多獲得真正幸福的人都是具有這樣的思想:

鮑勃.迪倫,對諾貝爾文學獎的榮譽不願去領,因為覺得自己好像跟此沒大有關係;

費曼當聽說自己獲得了諾貝爾獎時,他說,這是獎給自己十多年前的工作的,實在沒必要。

完全不在乎外界的榮譽和讚美,只關心自己的內心,這就是自由狀態下的幸福感。當然這一切都有一個前提,就是你是個強者,你什麼都不怕,別人也不能拿你怎麼樣,這樣的人是人格成熟的人,是對生活充滿激情的人,也是內心充溢的人。

突然想到,弱者很善於把自己的不幸和性格的缺陷當做武器使用。他們經常會抱怨,他們拒絕改變,那麼幸福感從何而來?也就越來越怕被人討厭了!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京東¥ 41.90去購買?


太難理解了。

但是偶爾捕捉到的理解確實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生活在當下。


任何經曆本身並不是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我們並非因為自身經歷中的刺激——所謂的心理創傷——而痛苦,事實上我們會從經歷中發現符合自己的目的的因素。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阿德勒的角度是說:我們的現在並不由過去所決定,而是我們為了解釋「現在的結果」,來給自己找解釋或者嚴格說是借口,這些解釋絕大多數人沒有例外都會從自己過去的經歷中去尋找,雖然過去不是原因,但是我們賦予過去意義,用因果論來解釋當下不幸的結果。

——不得不說阿德勒的解釋非常有說服力而且讓人相信陽光的未來。

我們要考慮人的潛能。假若人是可以改變的,那麼基於原因論的價值觀也就不可能產生了,目的論自然就會水到渠成了。

相信人的潛能,也就是你要相信自己可以改變,改變現狀,如果你可以改變現狀,過去對你的影響可以理解為無,因為過去如果對你有影響那麼你無法改變,但是你可以改變,所以過去對你無影響。

如果說現在的改變導致現在結果的改變是因果論的話,我也無可反駁。

你不要成為一個杠精來杠這句話。

你要用心去理解阿德勒的意思。

我們可以改變,這是相信我們的潛能,並鼓勵我們去改變,這個改變可以改變現狀,打破因果論的存在,不再因為自己找過去的借口而停步不前。

大多數人是拿過去解釋現在,找到借口理由,從而抱怨以至於一直無所事事。

其實知道了就可以改了,最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我也曾有過這段時間,也常常找過去的借口。

和過去說再見,是避免活在過去。

如果你成了原因論的信徒,那就會在過去的束縛之下永遠無法獲得幸福。

解決原因論,我們對當下的行動力可以得以提升。


最典型的原因論說話句式:

一旦……我就可以……了;

只要……我就可以……了;

如果……那就可以……了。

其實反問自己一句:「如果這樣了,我真的會這樣做嗎?」

我可以告訴你,不會的。

即使條件有了,你也不會去做。因為問題是你的目的。

這是目的論,你的目的是什麼,你就去做了。

原因論的你,即使原因滿足了,你也不會去做。因為你從一開始的目的就不對了。

好好體會。


其他阿德勒哲學的觀點:

  1. 一切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2. 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
  3. 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和愛的課題。
  4. 阿德勒心理學是「勇氣的心理學」。
  5. 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
  6. 課題分離: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課題,我們要做到不干涉他人的課題。所以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因為這是別人的課題。
  7. 對認可的追求,扼殺了自由。
  8. 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9. 拚命尋求認可反而是以自我為中心。(私以為,完全正確。)
  10.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
  11.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圖的中心。(怎麼解釋呢,就是中國地圖,中國在大致居中位置,法國地圖,法國在大致居中的位置。你是你的世界地圖的中心,但是你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因為其他人也是他們世界地圖的中心。蠻有趣的觀點。)
  12. 批評和表揚都不要。(因為表揚其實是暗含第三者批判。)
  13. 過多的自我意識,反而會束縛自己。
  14.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納自我。
  15. 工作的本質是對他人的貢獻。
  16. 從這一刻起,就能變得幸福。
  17. 甘於平凡的勇氣。(平凡不是無能,普通也不是無能。)
  18. 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

阿德勒的哲學就是「勇氣」的哲學。

它指導我們用勇氣活在當下,而不是在過去和未來。

私以為,這樣確實是比被過去綁架更好的生活方式。

其他不足,可能我還沒看第二本書《幸福的勇氣》。這本書目前我看到的感覺有點雜和散。

雖然對話的形式可以讓人把燒腦的哲學讀完,但是個人認為需要有整理過後的完整分類的觀點。

也許可能不需要,那是我見識不夠了。

點個贊吧,給我勇氣繼續寫。


《被討厭的勇氣》

(截屏來自電影《海蒂和爺爺》)

書中有幾個觀點讓我受益匪淺,豁然開朗,比如:

[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義,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不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而是來自與「理想的自己」的比較。]

好書,有生之年估計會二刷。

一些摘記:

首先希望你能夠理解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發怒是交流的一種形態,而且不使用發怒這種方式也可以交流。我們即使不使用怒氣,也可以進行溝通以及取得別人的認同。如果能夠從經驗中明白這一點,那自然就不會再有怒氣產生了。

很多人認為朋友越多越好,但果真如此嗎?朋友或熟人的數量沒有任何價值。這是與愛之主題有關的話題,我們應該考慮的是關係的距離和深度。

  青年:我以後也可以交到好朋友嗎?

  哲人:當然可以。只要你變了,周圍也會改變。必須要有所改變。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不能等著別人發生變化,也不要等著狀況有所改變,而是由你自己勇敢邁出第一步。

當由朋友關係發展成戀愛關係的時候,一些在朋友之間被允許的言行就不再被允許了。具體說來,例如不可以跟異性朋友一起玩兒,有時候甚至僅僅因為跟異性朋友打電話,戀人就會吃醋。像這樣,距離近了,關係也深了。

  青年:是啊,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哲人:但是,阿德勒不同意束縛對方這一點。如果對方過得幸福,那就能夠真誠地去祝福,這就是愛。相互束縛的關係很快就會破裂。

  青年:不不,這種論調有不忠之嫌啊!如果對方非常幸福地亂搞胡混,難道也要對其這種姿態給予祝福嗎?

  哲人:並不是積極地去肯定花心。請你這樣想,如果在一起感到苦悶或者緊張,那即使是戀愛關係也不能稱之為愛。當人能夠感覺到」與這個人在一起可以無拘無束「的時候,才能夠體會到愛。既沒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優越性,能夠保持一種平靜而自然的狀態。真正的愛應該是這樣的。

  另一方面,束縛是想要支配對方的表現,也是一種基於不信任感的想法。與一個不信任自己的人處在同一個空間里,那就根本不可能保持一種自然狀態。阿德勒說:」如果想要和諧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須把對方當成平等的人。「

  青年:嗯。

青年:哈,請您不要兜著圈子地做誘導詢問。先生您應該也知道,就是所謂的「認可欲求」,人際關係的煩惱都集中在這一點上。我們在活著時常需要得到他人的認可。正因為對方不是令人討厭的「敵人」,所以才想要得到那個人的認可!對,我就是想要得到父母的認可!

  哲人:明白了。關於現在這個話題,我要先說一下阿德勒心理學的-個大前提。阿德勒心理學否定尋求他人的認可。

  青年:否定認可欲求?

  哲人:根本沒必要被別人認可,也不要去尋求認可。這一點必須事先強調一下。

 哲人:關於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只有「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別人對自己抱有怎樣的期待或者自己被別人寄予了什麼樣的希望,這並不難以判斷。另一方面,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卻非常難。自己期望什麼、想要成為什麼、希望過怎樣的人生,這些都很難具體把握。如果認為人人都有明確的夢想或目標,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這一點請你一定好好理解。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託付給別人,這是一種對自己撒謊也不斷對周圍人撒謊的生活方式。

  青年:那麼,您是說要以自我為中心任性地活著嗎?

  哲人:分離課題並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相反,干涉別人的課題才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父母強迫孩子學習甚至對其人生規劃或結婚對象指手畫腳,這些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

  青年:那麼,孩子可以不顧父母的意願任性地生活嗎?

  哲人:沒有任何理由不可以過自己喜歡的人生。

  青年:哎呀!先生您可既是虛無主義者,又是無政府主義者,同時還是享樂主義者啊!真是讓人既吃驚又覺得可笑!

  哲人:選擇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著自由活在當下的年輕人就會批判其「享樂主義」。當然,這其實是為了讓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種人生謊言。選擇了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不會說這樣的話,相反還會鼓勵年輕人要勇於爭取自由。

比起別人如何看自己,我更關心自己過得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地生活。

這裡有需要記住的行動原則。當我們在人際關係中遇到困難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時候,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傾聽更大共同體的聲音「這一原則。

  青年:更大共同體的聲音?

  哲人:如果是學校,那就不要用學校這個共同體的常識(共通感覺)來判斷事物,而要遵從更大共同體的常識。

假設在你的學校教師是絕對的權力主導者,但那種權力或權威只是通用於學校這個小的共同體的一種常識,其他什麼都不是。如果按照」人的社會「這個共同體來考慮的話,你和教師都是平等的」人「。如果被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那就可以正面拒絕。

  青年:但是,與眼前的老師唱反調應該相當困難吧。

  哲人:不,這也可以拿」我和你「的關係來進行說明,如果是因為你的反對就能崩塌的關係,那麼這種關係從一開始就沒有必要締結,由自己主動捨棄也無所謂。活在害怕關係破裂的恐懼之中,那是為他人而活的一種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青年:您是說既要擁有共同體的感覺,又要選擇自由?

  哲人:當然。沒必要固執於眼前的小共同體。更多其他的」我和你「、更多其他的」大家「、更多大的共同體一定存在。

例如,人怎樣才能夠獲得」勇氣「?阿德勒的見解是:人只有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可以獲得勇氣。

  青年:在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的時候?

  哲人:我們在討論自卑感的時候,不是說過這是主觀價值問題嗎?是認為」自己有價值「?還是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存在「?如果能夠認為」自己有價值「的話,那個人就能夠接納自我並建立起直面人生課題的勇氣。這裡的問題是」究竟怎樣才能夠感覺自己有價值「這一點。

  青年:是的,正是如此!這一點必須明確一下!

  哲人:非常簡單!人只有在可以體會到」我對共同體有用「的時候才能夠感覺到自己的價值。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的答案。

對別人寄予關心、建立橫向關係、使用鼓勵法,這些都能夠帶給自己」我對別人有用「這一實際感受,繼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氣。

哲人:的確,尊敬長者非常重要。如果是公司組織,職責差異自然也會存在。並不是說將任何人都變成朋友或者像對待朋友一樣去對待每一個人,不是這樣的,重要的是意識上的平等以及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

獲得貢獻感的手段一旦成了「被他人認可」,最終就不得不按照他人的願望來過自己的人生。通過認可欲求獲得的貢獻感沒有自由。但我們人類是在選擇自由的同時也在追求幸福。

  青年:您是說幸福得以自由為前提?

  哲人:是的。作為制度的自由因國家、時代或文化而有所差異。但是,人際關係中的自由卻具有普遍性。

  青年:先生你是無論如何都不肯承認認可欲求吧?

  哲人:如果能夠真正擁有貢獻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認可。因為即使不特意去尋求他人的認可,也可以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也就是說,受認可欲求束縛的人不具有共同體感覺,還不能做到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青年:您是說,只要有了共同體感覺認可欲求就會消失嗎?

  哲人:會消失。不再需要他人的認可。

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終會跳到哪裡誰都不知道。當然,作為跳的結果最終會到達某個地方。因為一直在跳動所以不會停在原地。但是,並不存在目的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