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學習校考設計,但是覺得自己做出來的作品沒有深度,請問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這樣的問題?


首先,看題主這個問題,雖然你闡述的問題是你的作品深度不夠,但是我的直觀感受是(從你問問題的方式),你更核心的問題可能是缺乏深度思考的習慣。

首先,設計的風格多種多樣,每個設計師走的路子也是五花八門。我舉幾個例子剖析一下;

從表象看:

小米——極簡主義

無印良品——純樸、本真

博朗——簡潔、細緻、有序

深度思考:

小米——小米的發家史和早期設計借鑒了很多日式風格,甚至現在的很多產品我們都能看到無印良品的影子,但是小米的設計哲學跟無印良品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小米的設計更多的一種減少主義,有點將「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一設計原則發揮到極致的感覺,理念非常接近深澤直人。個人感覺,小米所謂的「沒有設計」,是想要用設計引導用戶的視知覺,來達到一種看似無形的設計。

無印良品——雖然深澤直人是無印良品的靈魂人物,但是無印良品的設計風格卻和深澤直人的「極簡」有很大區別,我個人感覺,無印良品的設計理念是「追本溯源」,讓設計回歸本質。這其實和日本的文化思想有很深淵源,是一種追求「禪」的意境,更接近一種哲學層面的東西。所以,至少在層次上,無印良品還是要比小米高出一節的。

博朗——博朗的設計風格是一種簡約、秩序、可靠的設計風格,它主張的是將工業產品的工業屬性挖掘出來,用一種略加修飾的方式,將工業的美釋放出來。它的設計理念也是一種「追本溯源」的外在表現,只不過是更偏向工業風格。所以我們在博朗產品上能看到不同於日本設計的堅固耐用、誠實可靠的影子,這種設計又非常符合它的產品特性。

寫了這麼多,其實是就是想告訴你優秀的設計,都是在產品中打磨自己的設計理念,想方設法的把自己認識世界的哲思融入到設計中去。

至於設計的深度是什麼,就是你對你的設計深層次的思考和剖析了,把你的想法試著融入你的作品,慢慢的你要的深度就有了。


我認為所謂有深度的設計,可以換一種解釋,即是「好的設計」。個人認為可以 從以下幾個維度來理解:

  • 好的設計要解決問題
  • 好的設計需要有溝通力
  • 好的設計要打動人

好的設計要解決問題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一個好的設計要解決問題,甚至還能解決關鍵的問題。所以題主在做自己作品之前,首先要明確需要解決什麼樣的問題?是功能,美學,商業,還是成本?

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才叫設計,而好的設計不僅能解決問題,還能解決關鍵問題。

好的設計需要有溝通力

就像前面所說,設計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存在,那麼接下來就應該就應該像大眾傳遞設計意圖。

比如:

  • 林瓔用黑色的,像兩面鏡子一樣的花崗岩牆體來表達戰爭對地球的傷痕;
  • Dani Karavan的瓦爾特·本雅明紀念碑,通過空間的轉變以及視覺轉換營造出「看到卻無法到達」的體驗來表達本雅明的人生經歷;

以上案例答主可自行查找,或者關注我的公眾號 「Lvei的設計筆記

簡而言之,好的設計不需要過多的語言就能讓人明白設計的意圖,是具有溝通力的。

好的設計要打動人

?前面兩點是理性的剛需,而最後這點是偏向於感性的。 在當下,情感因素越來越重要,這甚至會成為一個設計成敗的關鍵。拿室內設計來說,要做出一個滿足功能需要或者是美學需求的空間不難,但是一個設計想要出眾,還需要能引導人的情緒。

打動人的設計,才是高級的。


校考設計是什麼方面的不太懂,留學作品集?

其實設計和藝術創作是有區分的,不非要強調設計的深度,設計能滿足需求就是好設計。如果要偏向藝術設計,應該可以從以下幾點表現深度。

1.作品其中的內涵

2.作品情感的傳遞

3.設計方式與形式上的創新性


看看小米的設計,是在做減法,將設計做到最精減,剩下的就是客戶看到的最實用的部分,所以,所謂的有深度並非是指搞得有多複雜!


第一步先「發現問題——尋找解決方案——做出回應——提升拔高」。能做到前三點基本上不會有人說你的東西「沒想法」,後面的拔高則需要多次實踐和失敗,累積經驗而成了。另外還有一點重要的是,多看書。

沒有速成的方法,也沒有廉價的知識,想要通過十分鐘的公眾號推送或者一小時的B站視頻課完成質變是不可能的。


等找到自己的風格以後,再去開發自己的風格裡面的元素,只有不斷的改變,積累經驗,做出的東西就會帶有一定的時間感,深度就不請自來了!


需要時間,和經驗一起沉澱!不要浮躁,多看看優秀的作品,學習人家的思維方式,慢慢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最後發現成自己的風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