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病毒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小~

就好像,咱們在樓上,你能看見下面的汽車,那你能看見地上的螞蟻嗎?

——不能

所以啊,它非常非常非常小,比螞蟻還小好多好多,那我們就看不見了。

——「那媽媽,如果我離得很近很近,是不是就能看見了呢?」

那你試試看,如果你離得非常近,能看到手上的病毒嗎?

——「不能!」

你覺得為什麼看不到呢?

——「我手都貼到眼睛上了也看不到!」

那你覺得手貼到眼睛上,這個夠近了嗎?

——夠近了!

其實還不夠哦!你的手和眼睛,中間總得有個縫縫吧,我們就當它是……差不多1毫米吧!

那麼病毒有多大呢?來我們一起查一下,(掏出手機搜索「病毒 大小」),你看:

最小的病毒可以在20納米,最大的病毒也就在500納米左右

……

也就是最小的病毒為百萬分之二厘米,相當於,一顆花生米是病毒的1000萬倍大小。[1]

哇~~

花生米有點大,我們看看剛才咱們說你的手和眼睛1毫米,是他的多少倍啊。我算算,1個毫米是10的6次方納米,也就是100萬倍,那麼100個納米,1毫米就是它的1萬倍,500個納米,差不多是它的兩千倍。(↑這段兒自己念叨,並不對孩子說。我就是倒騰不明白,自己需要從這兒開始,但是凡是這樣的場景,不管他能不能聽懂,我都會把我腦子裡想的過程念叨一下,讓他能聽到)所以我們的縫縫,是病毒的至少兩千倍那麼遠。

哇~~~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emm……你看啊,小螞蟻差不多有1厘米?對吧,那如果我們有兩千個1厘米,那有多少呢?(用筆寫2000厘米)我們以前說過,100個厘米有1米(在2000厘米下面寫100厘米=1米)

那麼2000個厘米,有多少米?

——(算一會兒)20米!對啊,20米,那麼一層樓有3米,差不多相當於我們在7樓,往下看。能看到一隻小螞蟻嗎?——不能那所以啊,你覺得你的手離得很近了,只有一毫米。但是對這麼這麼小的病毒來說,它就相當於從7樓看一個小螞蟻。那能看見嗎?——看不見(說明: 米、厘米,在很久以前談論身高的時候就給他說過。後來我們也用尺子量過各種東西,所以他很早就會。 100厘米=1米,200厘米就等於2米,1000厘米就等於10米,劃掉兩個0就可以,他之前自己發現過)

我還預備了,如果他接著問貼得更近,我就討論:你貼那麼近,眼睛能看見什麼?一片黑對吧,那沒有光啊!沒有光怎麼看見東西呢,你想想看晚上關燈之後是不是也看不見?所以我們得用不能遮住光的辦法來看!接著往顯微鏡上頭引,它剛好有個小燈,能跟光這個事兒承接上(計劃通)

=======

在這裡使用到的技巧或思路:

①盡量使用孩子平時經歷過的事情,來做類比和解釋。比如我娃天天在樓上通過窗戶數樓下的汽車,所以我用了最開始的說法。

②數量級估算。

我們會習慣於從各種生活中能遇到的場景,去反覆做類似的估算。不要說孩子了,很多大人對於大數都是沒有概念的,10倍是多少大家都有感覺,1000倍、10000倍是多少,往往是缺乏直觀感受的。所以很多網路小說呀漫畫呀,都有戰力爆炸的現象。就是動不動搞出很大很大的數來。而這種只能堆砌數字的描寫,是非常空洞的。所以我希望能從小抓住一切機會,去幫孩子建立對於稍微大一點的數的感覺。

③「有些數據不需要記住,在需要的時候能搜索出來就可以了」。

這也是我刻意去給孩子展現的一點。

包括如何搜索、怎樣打開搜索網站、怎樣輸入關鍵詞、怎樣在結果中選擇可信的一個……我都會當著孩子來做,讓他有充分的機會觀摩。

因為我相信,「學會如何獲取信息」,在他們長大的年代,會比我們這個年代更為重要。知識是學不完的,問題是我們怎樣利用好電腦和網路這樣的第二大腦。知道我們需要什麼知識、知道怎樣找到這樣的知識。而不是試圖記住所有的知識。

④簡單的單位換算之類的,生活里能用得到的數學知識,我會零零碎碎地就教掉。很多時候,當我們只處理一個單獨的小點,孩子是能夠很快學會的。只要別沒事兒擴大化問他更複雜的題型就好。

一旦學過,之後其他能用到的時候,就會順手拿出來複習一下。都是很日常的操作。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的數學能力就會一點一滴地增長。

⑤到這個數量級,我懷疑眼睛的成像結構不支持這麼小的成像。但是我的生物知識儲備不足,而且也不知道有沒有現成的科普談論這個問題。要談成像原理,涉及到的前序知識也可能更多。

所以我不會=w=。期待在這個問題下看到更專業的回答,讓我長長見識。

參考

  1. ^https://m.baidu.com/bh/m/detail/qr_11212312758376602251


  • 你先給小朋友看看放大鏡,然後用放大鏡看葉片紋理,看螞蟻。
  • 這個時候他就知道了很多東西要放大才能看見。
  • 之後有機會再帶他看顯微鏡,實在不行就給他看網上顯微鏡下面的圖片,然後他就知道了原來有細胞,比細胞更小的有細菌,有病毒。

通過這種方法能夠培養小孩的直觀感受,而不是只是一味給他講解,這樣培養出來的科學素養會影響小孩的一生,啟發他不斷去觀察世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好巧,前段時間在給孩子看細菌、病毒的科普視頻,看完之後孩子就知道了,三歲多。


作為一個三歲孩子的爸爸,看到這個問題,就隨口問了閨女「什麼是病毒?」!

閨女的答案是:看不見的細小顆粒


個人認為閨女的描述應該算是比較準確的!

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並沒有刻意教小孩什麼是病毒,也沒有解釋為什麼病毒看不見?

唯一的原因可能是給她讀「神奇校車」和「我們的身體」這幾套系列讀本!

正版神奇校車全套 小學生課外閱讀書籍兒童科普大百科京東¥ 139.00去購買?

可愛的身體(愛心樹童書)京東¥ 162.70去購買?

還用解釋嗎?再多的解釋都敵不過陪她讀兩本書來的快!

神奇校車裡《戰勝病菌》中就有病菌的圖片和生病過程病菌的描述,可愛的身體里《血液兄弟好樣的》也有病菌的圖片及白血球消滅細菌的描述。

再加上日常有引導孩子「大」和「小」進行類比,比如不同大小的樹葉、水果等等。

估計根本不用撓頭想解釋!直接就告訴她病菌足夠小所以看不見


因為病毒特別狡猾,它生怕被人發現,所以它把自己的身體變得特別特別特別小。因為一旦人們發現病毒,就會想方設法的除掉它,從而保護我們的身體。所以啊,病毒只有變小了才能隱身不被發現。但小朋友也不要害怕,我們現在有一種特別厲害的武器,它可以幫助我們發現病毒,然後再消滅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