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台湾

如何讓孩子建立自主學習能力?

如題,家中小孩8歲,希望能建立自主學習意識和行動,提高學習效率


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循序漸進引導孩子形成一種能力,就是「內驅力」。

列舉兩個我們經常在陪伴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會遇到情況:

孩子天天不配合,比如每寫五分鐘就要上個廁所,要個水果,喝杯水,各種借口都要找一遍;

又或者:

即便孩子坐在桌前,也非常不專心,這個題目看錯了,那個字寫歪了,姿勢不正確,筆畫又很慢等,真的是在旁邊陪著都成了一個「煎熬」。

其實這兩件事情反映出來的共性就是孩子的內驅力不足,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缺乏自主學習能力。

若是孩子的背後有內驅力在支撐著,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到孩子自動波一樣,主動地學習、做作業、應對挑戰,並調整自己的學習節奏。

內驅力就像一顆種子,萌發於孩子的內心,但非常依賴環境和水土,對於我們父母來說,就需要循序漸進地幫助孩子培育這份能力。

而在培養孩子內驅力這件事情上,你可以嘗試用這些方法:

1.孩子需要有感受「好奇心渦輪」的機會

「孩子,你在想什麼?」

好奇心渦輪的定義,是我在德國一本專著《FOCUS》(專註力)上學到的。我很贊同的一點是,好奇心雖然是對孩子與生俱來的東西,是孩子學習樂趣的基礎,但是只有將好奇心和學習興趣緊密結合起來,孩子才能最終形成渦輪連接感,把學習到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這裡反映的是孩子有沒有機會,去學習更多的擴展思維,生活中有沒有機會,讓他更多地去探究和討論思維。

一些小的思維工具,能夠幫助我們讓學習變得更有趣,比如思維導圖等。你會發現,其實每一次的學習、活動,都可以成為孩子探究鍛煉思維能力的機會。

△ Joshua 很喜歡思維導圖,幫助自己開拓腦子裡想到的東西

2. 孩子需要體驗興趣變成落地項目的機會

「孩子,我們一起試一試?」

如果孩子的求知慾只停留在表層信息,那孩子的熱情很快就會被動消退,最好的辦法是我們可以巧妙利用一些方法,激發孩子的執行力,讓孩子把熱情持續下去。

比如在孩子的宇宙啟蒙層面,我曾經自製過星空燈,也和孩子一起深度解讀繪本,圍繞一個宇宙的興趣,我們甚至可以畫上三個月來集中做項目,從頭腦風暴行星的居住環境,到演繹行星的兒歌等,這些都是幫助孩子延續熱情和執行力的「項目執行法」(Project-based Learning)。

3.孩子要感受我們身體力行的內驅力契機

「孩子,我也在學習,我們一起學習吧」

孩子第一個模仿對象是我們,所以他理解一件事情最初的價值觀、和方向標來自於我們。如果在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形象,是自律、自控並且能夠有良性的學習動力的人,那麼對於孩子來說,他想要效仿的那份熱忱自然是更高的。

其實要做到這點並不難,只要我們能夠在孩子需要陪伴的時候,也讓孩子明白我們是有持續在學習和進步的。之前Eric專註力並不夠,所以每次堅持的時間都不長,於是我們就約定了周末大家都有各自的「學習」時間,一起像上課一樣,排排坐,各自讀書、學習,相互交流故事,這些都是最簡單、但是又可行的「示範方法」。

當然,在運用這些方法時,我們也應該知道為什麼孩子的內驅力不強,只有知道了原因,才會在培養孩子內驅力的過程中事半功倍。

為什麼我們會把孩子的內驅力摧毀掉?

內驅力不足的孩子會有什麼表現呢?最簡單的,就是在學習和生活作息上顯得非常被動。在孩子的眼中,學習是一個過載的壓力,是一個被動的、必須得去做的事情。

如果成績並不理想的話,會自尊心受損、在周圍人的眼光和壓力下,很難找到走下去的勇氣。

回歸到導致這個局面出現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為不僅沒有做到前面的三點,還走向了另外一個對立方向,就是「控制感」。

很多時候,往往因為太著急,讓孩子內驅力「水土不服」了,可以看看平時有沒有不自覺地做過下面這三點:

1.孩子感覺自己被控制

「我強你弱,你當然得聽我的」

生活里,我們不自覺地以為爸爸媽媽是孩子規劃的主導者,輔食吃飯靠的是多哄、多喂;穿衣打扮、睡覺作息也是我們說了算,甚至由我們為孩子精挑細選興趣班,孩子只要出席就好……

雖然這些都是生活里的瑣碎的事務,算不上什麼大事情,但當它們累積在一起時,就成了孩子世界的全部形態:控制。

2.孩子始終感覺父母很「焦慮」

「我天天都在為你操心,你怎麼就是長不大」

其實養育兩個孩子的過程中,我經常意識到,父母所擔心的東西,往往和孩子所擔心的東西,不一致。

比如我們認為孩子應該為「遲到早退」等負起責任,但是孩子可能更看重「早上起床的體驗舒不舒服」,而這種差異,是由孩子的認知程度決定的。

我們的焦慮對孩子來說其實成了一份很大的壓力。就好像一直不停地提醒孩子,你做了錯事,哪怕這個錯事孩子也不知道是什麼。

3.孩子感覺父母「言行不一」

「大人是大人,你才是小孩子,哪能一樣」

這個現象很常見,比如我們會認為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不足,但是孩子又很少在家裡看到爸爸媽媽在學習和閱讀,更多時候就是拿著手機坐在旁邊「督促」自己。

而,人在心不在的那份缺席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很鮮明的排斥感:原來我做什麼事情,對父母來說並不是那麼重要;原來父母所說的道理,只是針對我適用。

這種違和感,也會加大了孩子內心的不適。

我們如何改善,從何開始改善?

其實很多時候教養中的看似表面的問題,背後的原因往往錯綜複雜。但不管孩子是多少歲,實際上,你何時意識到這些方法,開始做起來都不會晚。

1.陪伴孩子一起去經歷」重複的練習」

「孩子,學習的確是一件苦事」

在Joshua學鋼琴前,我和他認真地討論過一件事情:「學琴很開心,但是有件事情我必須要告訴你,學琴其實很苦,他需要你每天都得堅持練習,做完老師布置的作業,並且保持上課的頻率,才能學好琴。」

Joshua第一次聽到這段話,根本沒有概念,我就真的帶他去體驗什麼叫做「重複的練習」。

我給了Joshua一本練習冊,我和他說,「重複的練習」的感覺就是,「你覺得你總是在做類似的題,重複一樣的做法,但是每個題之前的難度不一樣,你可能前面沒遇到問題,後面又遇到問題了。」

在孩子找到對的興趣之前,會有很多錯誤的嘗試很正常,但是讓孩子明白,學習一定是一個苦差事,需要韌性和重複,這對於彼此都是很好的心態的調整。

後來Joshua也把編琴譜作為自己的興趣之一

2.和孩子一起拆解問題,把目標小模塊化

「孩子,我們一起想辦法」

簡單來說,這一步就是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孩子進行問題拆解。和孩子一起聊一聊具體遇到了什麼問題,明確問題核心 ,把遇到的困難拆解成幾個小的步驟,再和孩子一起制定小的目標,重新練習。

在練習中,我們可以給到孩子積極具體的反饋,讓孩子在接下來的練習中更具有針對性。除此之外,我們需要同時創造機會,讓孩子感受到小技能的提升的成就感,通過鼓勵孩子積累量,從而影響目標的質變。

這也是挫折教育的核心:用積極的態度去理解孩子,情感上支持孩子;願意和孩子一起面對挑戰和困難,並且做出行動的過程。

END

我是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註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碼字不易

如果對你有所幫助

可以關注我

也可以點個贊哦


我來當一次知識的搬運工,因為,這值得搬運!

以下內容摘錄自香港衛生署官網家庭健康服務臨床心理學家的文章:

小孩本來就充滿好奇心,求知慾強,但很多時候,學校和家人對他們的期望過高,例如給他們過多的練習,或學習一些他們沒有興趣的活動,小孩自然對學習失去興趣,也容易引起親子衝突。

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建基於良好的親子關係。

孩子需要家人的關心和支持,爸爸媽媽可以多些投入跟孩子溝通,從而了解他們的需要,令孩子有穩定的情緒,願意去學習。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和學習方式,爸爸媽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孩子的獨特性和學習方式,因應他的特性而作出合理的期望。

例如,有些孩子在做功課的時候不夠專註力,爸爸媽媽可以跟他們細分做功課的步驟,幫助他們較容易地達到目標。

想要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爸爸媽媽便要從小跟他們訂立有規律的日常作息時間。

每天盡量安排時間跟孩子一起看書,例如在晚上跟孩子說故事,這樣可以幫助他們培養閱讀的興趣。多參與孩子的遊戲或活動,盡量讓他們做主導,避免直接指導他;還可以多跟他們討論,運用問題誘導他們自己解答,以啟發思維,這樣可以幫助孩子發掘興趣和發揮創意,盡量給他們自由和空間去探索,孩子便會更樂於學習。

適當的讚賞可以推動孩子積極學習。

稱讚的時候要有技巧,例如,孩子完成作業,爸爸媽媽可以讚賞孩子付出的努力:「你很用心寫字呀!」「這個字真不容易寫,但你也能寫,很努力啊!」,而不只是稱讚成果:「今次你的作業一定拿到100分!」,免得他拿不到100分時便失卻寫字的動機。

電子屏幕產品能提供極速的信息,並備有多姿多採的畫面和聲效,可以吸引兒童學習。但爸爸媽媽要確保小孩適當地使用科技產品,例如計算機、電視、手提電話和平板計算機,同時要有成人在旁指導他。二歲至六歲的小孩每天的累積熒幕時間不可超過兩小時,還要確保他們不會有過多的靜態活動。多些安排體能活動和戶外活動,一方面讓孩子有均衡的發展,也可以擴闊他們的學習空間。

如果要小孩做到以上各點,培養出積極的學習態度,記住良好的親子溝通至為重要,父母也要以身作則,讓孩子有好的學習榜樣,這樣小孩便會有好的學習成果!

原文鏈接:https://www.fhs.gov.hk/sc_chi/parenting_corner/expert_tips/child_study.html


自主學習是孩子內驅力的一種體現。

(網圖侵刪)

雖然說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兒,但並不是說,家長就可以對孩子放任不管。家長不僅要幫助孩子設定一個系統的學習計劃和目標,加強孩子對學習的態度,而且還要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力,不斷激發孩子,磨鍊孩子的意志力。促使孩子養成獨立的性格及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並能夠及時解決問題的能力。

幫助孩子建立自主學習的能力,建議家長這麼做:

1、輔助孩子培養學習興趣

想要培養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這就需要家長平時要放下家長姿態,真誠的與孩子溝通交流,並悉心觀察,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從多角度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指導孩子利用多種方式去發現、去探索。比如:利用工具書、網上搜索、圖書館查詢等,讓孩子充分體驗到攻克難題後的喜悅,以此逐步培養孩子的求異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2,幫助孩子設定合理的目標

大多數家長都會想當然的替孩子設定一個「成績目標」,比如:要求孩子期末考試必須第一,或者必須前十」。而忽略了另一種目標叫做「掌握目標」。即:把孩子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新技能來作為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的標準。

有大量的研究數據發現,「掌握目標」的孩子比「成績目標」的孩子更願意選擇有挑戰性的學習,在面對困難的時候更願意嘗試。所以,家長應當引導孩子選擇「掌握目標」,而不是替孩子設定一個「成績目標。」即:家長平時應多問孩子「學會了什麼」,而不是「考試考了第幾名」。

3,給予孩子適當的評價

當孩子取得好的成績時,家長可以對孩子適當獎勵,但一定要把握好「度」。過度誇獎和獎勵會使孩子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如果家長天天誇自己的孩子聰明是個天才,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多半也會這麼認為。如此以來,當別人告訴孩子其實並沒有那麼聰明時,孩子仍然會堅持自己的觀點,並深信不疑別人是在嫉妒他。甚至有可能認為別人是在詆毀他,從而對別人產生敵意。

一個人如果過度認為自己很完美,就會很自然的無法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建議,這往往會讓自己原地踏步、停滯不前。

因此,孩子做的好就要誇獎,給孩子一個客觀適度的評價。孩子做的不好時,家長則需要告訴孩子還需努力。

4,輔助孩子查找成敗原因,加強孩子學習的責任感

在家庭教育中,引導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成敗非常重要。當孩子學習成績不理想,或者沒有達到設定的目標時,家長不可以打擊孩子,摧毀孩子的自信心。應靜下心來幫助孩子分析查找原因,並給予孩子鼓勵。當孩子成績達到設定的目標時,家長也應適當的提醒孩子分析自己達到目標的因素,讓孩子對成功有個正確的認識,以此避免孩子容易得意忘形。

同時,家長要讓孩子明白他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家長沒有義務承擔本該屬於孩子的責任。當孩子具有高度的學習責任感時,便會主動地去學習,盡自己所能去學習。

5,家長應積極配合孩子的學校教育

在關注孩子的學習表現問題上,家長需要積極配合老師,經常與老師保持聯繫。當孩子的教育一旦出現問題時,家長需要與學校一起形成一股強大的教育合力,來引導孩子走出學習上的困境。同時,家長要鼓勵孩子多跟老師溝通,保證師生關係融洽,這樣,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才能真正做到相輔相成,對孩子的教育效果才能更加顯著。

此外,家長還應明確讓孩子知道,學習即是任務又不是任務。學習的過程是通過解決難題來鍛煉思維的一種過程。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家長不可代替孩子解決難題,而是給予孩子方式、方法上的指導 ,讓孩子在面對難題時,能夠學會審題、篩選題,並鼓勵孩子大膽嘗試用各種方法去解決問題。


謝邀 @知乎親子

自主學習能力即學習的內驅力。

1

內驅力是人人生下來就有的能力,它在「呵護」中發展,在「逼迫」「嘮叨」中被破壞抑制。只要讓孩子自己「覺得」他自己能學好,他就真的可以學得好。

有個概念叫「學習能力的自我感知」(Perceived Scholastic Competence),說白了就是一個人是否「覺得」自己能學好。

和以往的「你不要自我感覺太良好,驕傲使人落後」的觀念不同,研究發現:

只有孩子相信自己能學好,他才能在學習上形成良性循環,好上加好,越來越好。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Xinyin Chen教授與北京大學的Li Wang教授在今年聯合發表了一篇對於北京小學生的追蹤性研究,就發現了這樣的現象。

研究團隊對北京一所小學的1100多名孩子做了追蹤調查,結果發現:

決定一個孩子3-6年級成績好壞很關鍵的因素,是這個孩子是否自己「覺得」能學好。在「我覺得」和學習成就之間,有著螺旋式相互影響的關係。

當孩子「覺得」自己能學好,然後得到了一個好成績,他就會更加「覺得」自己學習能力強,有了正向的心理暗示之後,成績就更好了;反之,如果一開始,一個孩子「不覺得」自己能學好,然後得到了一個壞成績,就加強了他對於自己能力弱的判斷,這隻會讓學習成績越來越差。

這種「我覺得我行」的背後,其實是有內在驅動力的體現,這樣的孩子內心喜歡挑戰,好奇心強,願意嘗試新知識,願意去驗證自己的自信,如果會做作業,又會反過來增強他對於自己學習能力的判斷,產生更多正面積極的感受,從而讓他更有內在驅動力去學習和寫作業。

好消息是,內在驅動力,其實是人的本能。(壞消息是,它毀在了家長的逼迫中。)

即使是看起來調皮的孩子、坐不住的孩子、看起來不是「學習的料」的孩子,都是有內在驅動力的。只要你願意引導,孩子的內驅力會養成得越來越好,對學習的自主積極性也會越來越高。

如何保護孩子的自驅力?具體說就是整個學習過程,要滿足孩子的這三個心理訴求:自主感、勝任感、需要感。

這三大心理訴求來自兩位著名美國心理學家EdwardL. Deci與Richard Ryan在1970年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它解釋了人能持續有動力做事的原因。

1、自主感

自主感通俗說是孩子自己做主要學習,自己真心愿意做。

這個願意可能因為興趣,可能因為喜歡某個老師,因為好朋友去了某個興趣班也想一起玩,或者因為一點點天賦。不管因為什麼,當他與學習產生了那麼一點點火花,就趕緊抓住它。

經常聽我們APP上故事的小朋友,很多都把同齡的小小常當成是未曾謀面的朋友,所以在課程中出現小小常的形象,他們就特別願意學。這也是我們在設計課程時的一點「小心機」,來激發孩子學習的主動性,所以經常會收到類似下面的反饋:

其實小小常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會因為他的一個好朋友去學圍棋了,而他想和這個好朋友對弈,所以也主動要學圍棋。

孩子好奇心這麼強,其實興趣的火花是天天呲呲冒的,就看你能否抓住。父母要做的不是嘮叨孩子,而是先從打造內驅力自動發芽的環境開始。比如自己很努力,成為孩子追隨的榜樣。很多醫學世家、音樂世家、教育世家,都是這樣熏陶出來的,這一點作用不可小覷。

但是,光得到「自主感」並不一定能保證孩子有持續做事情的動機,這就要說到第二個重要的心理訴求——勝利感。

2、勝任感

勝任感是指這件事我覺得我能做到。

在孩子失去興趣的時候,孩子最容易說的理由是「我不喜歡」。這並不是真正的答案,只是很多時候孩子不知道如何去表達。

所以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去觀察、去找到實際上他為什麼不喜歡的原因。

一旦找到原因就可以採用具體的方式給孩子建立「勝任感」。

這種感覺通常有兩種獲取的途徑,一種是從內獲取,孩子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厲害,有能力;還有一種從外部獲取,像是別人點贊或者得獎。

用拉琴來舉個例子,剛開始的時候,孩子一定是被表揚聲包圍的,自己也是信心十足的。可拉著拉著,新鮮勁兒過去了,緊跟著的反而是枯燥的練習和背譜子,手型不對、拉錯音更是常有的事。孩子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做好,出現了畏難情緒。

這時候千萬不要揪著「自主感」不放:「當初可是你自己想要拉的,怎麼現在要打退堂鼓?」

而是要抓住這個幫孩子建立「勝任感」的好時機

比如,你可以讓孩子當你的小老師,教你小提琴,讓他從你身上找到優越感,從而獲取「勝任感」。同時你還可以接納孩子沮喪的情緒,試著幫助他平衡「勝任感」。比如說,「孩子,你是不是覺得現在拉小提琴有點難了,不像以前那樣很有成就感了?那這樣,以後練習曲子,我們搞個混搭。不要老練那些新曲子,也拉拉簡單的,你練得熟的,或者你喜歡的曲子,找找自信。自信被加滿的時候再去拉那些有點難度的曲子。」

不光鼓勵他「加油」,更要教會TA方法去解決問題,才能幫他重新找回「勝任感」。

另外有一個思路是將大目標拆分成小目標,降低難度。就像上樓梯,台階太高肯定累,變成更多的小台階,每一步就輕鬆一些,孩子才願意努力。

舉個例子,讓孩子實現英語的自主閱讀是大目標,自主閱讀的長句、陌生單詞比較多,就要先學短句、自然拼讀和高頻詞。要會單詞,就要認識字母。字母這麼枯燥,就通過兒歌、繪本、小遊戲、動畫片、尤克里里彈唱,變著法兒調動孩子手眼耳口去學習。(《別錯過孩子英語學習敏感期》的書中,為什麼要強調「分齡啟蒙路線圖」?就是為了根據孩子不同年齡的認知水平的興趣點,把「學好英語」這個大目標分解成每個年齡可以完成的具體的小目標。)

如果孩子完成了小目標,家長一定要肯定孩子努力的價值,強調他的付出,適時給予鼓勵和誇獎,讓他重新相信自己的能力,從而轉化為內在驅動。千萬不要橫向對比,只知道打壓孩子(現實中考99分還被打擊的孩子比比皆是)。

光有前兩點,能不能就讓一個人全心全意地積極投入了呢?還不夠,人是社會動物,所以特別需要「需要感」(relatedness),而這也是常常被我們忽視的。(這個relatedness從字面意思,也可以翻譯成歸屬感或連接感,但實操中我們更看重「被需要的感覺」,所以這裡翻成「需要感」。)

3、需要感

我公號的粉絲曾告訴過我這麼一個故事,有一次她帶著孩子和老人出國玩,在酒店辦手續的時候,孩子和老人在大堂休息,這時酒店工作人員很友好地跟老人和孩子打招呼,說了幾句很簡單的英語,但老人聽不懂,孩子充當了翻譯。結果自此以後,孩子對英語的好感度爆棚!以前是被家長趕鴨子上架地學英語,現在變成自己要求學英語!這就是孩子的「被需要感」得到了滿足而產生的主動性。

不一定非得出國才能培養英語方面的「需要感」,也可以讓孩子教你、教家裡的老人、教弟弟妹妹,畢竟「你們不如他」嘛,你們的崇拜、你們的進步,都會讓孩子覺得學以致用,「有人需要我」。

同理,當孩子告訴你他討厭彈琴的時候,你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我是否認真地當過他的聽眾?有過由衷的讚美?還是他彈他的琴,我嗑著瓜子玩手機?

其實「被人需要」是一種人人都有的非常高級的情感,一個人越能感覺到被很多人需要,格局就越大,就越能產生強大的動力做事。很多做大事的大人物常常能自我犧牲廢寢忘食,那真不是傻,是找到了自己活著的意義。

當孩子學習不自覺的時候,與其想著裝個什麼牌子的攝像頭更管用,不如從根上想一想,到底是孩子的哪個心理訴求沒有被滿足:

你是不是忘記了傾聽、沒有尊重他的興趣,使他沒有了「自主感」?

是不是只顧著抱怨,沒有與他一起解決問題幫助他重獲「勝任感」?是不是只讓他獨立練習讓他丟失了「需要感」

所以,從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時時注意滿足他自主學習的自主感、勝任感和需要感,養成一個主動學習的內驅力和好習慣,否則,等到初高中習慣養成,則為時晚矣!

我是常爸,關注我,和我一起科學育兒!


小學時,女兒的成績非常好。我對女兒特別用心,因為我想讓他優秀,就給他報了各種補習班,並且每天陪送她。晚上回家後,我不但會一直在身邊輔導孩子寫作業,還會督促孩子把第二天的用品全部收拾妥當,所以,孩子成績非常好,作業每次都能很好地完成。

上了初中後,孩子開始住校,結果一年下來,成績嘩嘩地下降。於是我們把孩子接回家住,目的是能看著她多些學習時間,想利用在家住的這段時間把孩子的學習管好。

但事與願違,孩子的成績雖然稍微有了起色,但再沒有回到從前的樣子。跟老師溝通過,老師說孩子沒有目標,找不到學習的樂趣,好像在為老師和家長學習。學習上主動性差,每天只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不會去主動預習或複習。

這次,看到成績我沒有罵他,但我的態度也不是非常好,跟孩子說:「為什麼又考成這樣?你就不能用用功?」孩子看可我一眼,就說下次努力。可是接下來的兩次月考成績依然一樣。我非常生氣說了些不該說的話,現在孩子啥也不跟我說了。

我現在很焦慮、很著急:「孩子為什麼沒有學習的動力?講了這麼多的道理為什麼就沒有效果呢?」

大家看完這個案例有沒有同感?你的孩子是否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https://zhuanlan.zhihu.com/p/344117264?

zhuanlan.zhihu.com

一、自主學習的作用。

主動性,是個體按照自己規定或設置的目標行動,而不依賴外力推動的行為品質。由個人的需要、動機、理想、抱負和價值觀等推動。

換句話來問,你為什麼要讓自己的孩子能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容易發揮出自己的內力,使學習能達到高效收穫對嗎?如果一個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強,自律性高,就可以讓一個孩子在離開成人的管教和幫助下,也能對自己的時間、學習、生活應付自如對嗎?

換句話說,就是讓孩子能主動地、自發地、心甘情願地、發自內心地把學習當成非常重要的事去做,真正地自己想學、想學好。

如果孩子真正達到這樣的狀態,咱們還會不會發愁孩子的成績?還會不會因此而焦慮和生氣?

二、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如何喪失的。

1、父母管的太多,讓孩子成了一個「拄拐棍」行走的人。

大家有沒有看到,孩子現在的情況也是因為媽媽所致,為什麼這麼說?就像案例中媽媽自己描述的:孩子在小學的時候學習很好,好的背後是什麼呢?媽媽一直在幫助孩子、督促孩子、檢查著孩子,也就是說,是一個很負責的媽媽形象。從孩子的作業,到孩子的成績,再到孩子的時間等等,媽媽都事無巨細地照顧的非常周全。

到了初中,孩子開始住校,離開了媽媽的陪伴和管束,孩子就像一直拄著拐棍走路,一下把拐棍撤掉了,孩子忽然感覺失去了平衡,她不知道如何使力才能立的穩、走的直,儘管如他所說,他也想努力,但管不住自己。原因在哪兒?

孩子太依賴媽媽這根「負責任」的拐棍了。

忽然離開,孩子當然沒有能力走下去,孩子也沒有信心自己走下去。這時候,媽媽看到了孩子的吃力和退步,於是,趕緊把孩子接回家,重新成為了孩子的拐棍,孩子的成績便又有了起色。但已經不像在小學時那麼優秀,為什麼?因為孩子已經在撤掉拐棍後不適應的時間太久了,功課已經落下很多。而媽媽又沒有去告訴孩子如何在沒有拐棍的情況去走好自己的路。孩子也不知道路應該是自己走的,所以孩子根本就沒有多少要努力自己走好的決心和信心。

這樣的狀態是誰造成的?

還是媽媽。孩子現在也想進步,也想聽話,但有很多時間管不住自己,不知道如何做才能真正有進步。再加上孩子有一段時間放鬆了自己,再想趕上去,會很費力,所以,有些時候努力後看不到結果,或者達不到媽媽的期望和要求,所以就會泄氣了。於是,便出現了成績反反覆復的現象。努力一下或者媽媽管的緊些,成績就上去一點,只要媽媽一撒手,或者自己一放棄,就馬上下降。孩子在學習方面的責任感差些,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2、父母在學習上太用心,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責任意識。

案例中,大家也可以看到,這個媽媽真的是非常用心地在管孩子,盡最大的努力在陪伴孩子的學習,可是到後來為什麼不管用了呢?

當父母管的太多的時候,孩子會失去一種自我管理學習時間、學習任務的機會,媽媽什麼事都給計劃好了,孩子也就不用操心了,媽媽說這一個小時應該學英語,那孩子就學英語,媽媽說該學數學了,那孩子就學數學好了,媽媽說5點要練琴,孩子就跟著媽媽去練琴,媽媽說睡覺前把全部作業、課本、文具等全部放進書包,孩子就依令而行。

大家看看,孩子成了什麼?

還用計劃自己的時間嗎?其實孩子自己根本沒時間。

孩子還用想自己應該學習哪一科嗎?不用,媽媽已經安排好了。

孩子成了木偶。木偶會有自己的思想嗎?木偶會有主動性嗎?木偶還要想怎樣做更好嗎?

所以啊,父母管的太多,就讓孩子失去了自己,也失去了很多鍛煉的機會,更失去了主動性。

比如說,我有一個同事的孩子從小依賴性特彆強,媽媽不在身邊陪著就不寫作業,媽媽在身邊看著,就能很快地完成。這是為什麼?

原因是,媽媽很要強,總是害怕孩子不會、寫不好,從上幼兒園起就養成了坐在孩子身邊陪寫作業的習慣,並且會隨時地指導孩子。時間久了,孩子覺得學習、寫作業不是他一個人的事,並且,如果他寫不好,好像媽媽會更著急、生氣。

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你覺得這件事,你必須自己負責完成,或者這件事,是幾個人共同的工作,哪種情況下你的主動性會強一些?

只要明白了這個道理,你就知道為什麼包辦代替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主動性了。

大家看到事實上,學習成了誰的事?是父母的事,父母的事,憑什麼讓孩子負責呢?

3、不當的管教方式讓孩子失去自信,內力減弱。

當孩子成績不好時,媽媽態度生硬地對待孩子,批評孩子、數落孩子、甚至對孩子有點惡語相向,大家想一想,這樣做最大的弊端是什麼?

就會失去自信,孩子很多時候會覺得連父母都看不起我、看不上我,覺得我不行,我可能真的是一個很差勁的孩子。

再加上,成績的不斷下滑,是不是對孩子的自信也是一種不小的打擊?

另外,一個成績不斷下滑的孩子,或者成績不好的孩子,在老師那兒是不是也得不到多少好臉色?

這些都會讓孩子越來越沒有力量,一個無力的孩子別說去戰勝困難了,可能連我們認為的最基本的事情也沒有自信做好是不是?

既然什麼都做不好,既然不能讓父母老師滿意,既然怎麼努力成績都不行,孩子還會努力嗎?

任何人都不會願意去做看不到希望的掙扎和努力對不對?

三、如何調動孩子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的積極性。

1、接納孩子、鼓勵孩子,給孩子自信,讓孩子增長內心力量。

這真的需要父母的智慧了。

比如說,當我們去獨立做一件事,而我們沒有把這件事做好時,你一般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和感受?你一般會採取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這件事?下次,你還會願意去做同樣的事情或類似的事情嗎?

我們一般都不願意去做自己做的不成功或不善長的事,這樣的心理應該說非常正常。

假如你的領導這時雪上加霜地對你一頓猛批,你還會想努力去做事嗎?即使去做,是不是多了應付,而少了主動性?

所以,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孩子成績的下滑,明白了嗎?

2、家長學會放手,讓孩子負責自己的事情。

媽媽總是在孩子的左右來來回回,讓孩子不明白他應該走自己的路了。所以,現在媽媽應該做的,就是告訴孩子應該走自己的路,因為路是他自己的,學習也是他自己的事。什麼時候孩子認同了媽媽的這個觀點,接受了這個「沒有媽媽和約束也可以自己走好」的觀念時,孩子的內力才會發揮作用,也就是才會有自主學習的動力。

內力和外力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給孩子前行的力量也是相差非常懸殊的。孩子的學習就好比在拉車,本來拉車是孩子自己的事,可是媽媽總是怕孩子走的慢,所以一直幫孩子拉著車,孩子覺得不費力就可以走的很好很快,有這樣好的事,他當然就欣然接受了。而當媽媽一旦不再給孩子使力,孩子覺得拉車真是非常費勁的事,他拉一小段就覺得太累了,所以他就會越走越慢,甚至因為落後而耍賴停下來。這時候,成績也就可想而知了。

最合理的方式是什麼呢?是孩子自己拉著車前行,讓孩子知道拉車就是他自己的事,而家長也不能完全地不管,而是把手搭在車後,讓孩子感覺到媽媽一直是陪伴著自己的,這是給孩子心理上的支持。當媽媽發現孩子遇到了一個溝坎,發現孩子拉的很吃力,孩子回頭要媽媽幫助的時候,媽媽就趕快使出自己的力量,幫孩子順利跨過這個坎。這時候,孩子不但會非常感激媽媽,會感覺到媽媽的愛和力量,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用更大的力就能越過這個溝坎。並且也會收穫跨越溝坎後的自豪感,從而找到一份自信。這樣幫孩子的方式,才是正確的方式。

一般來說,外力是通過內力來起到輔助作用的。如果孩子自己沒有興趣、沒有主動性、沒有對學習負責任的態度,只靠父母和老師去督促,一定效果不好。

孩子不再願意讓爸爸輔導,這是為什麼?

對於孩子不再讓爸爸輔導這件事,一樣是孩子一種宣示獨立的方式。他覺得自己不再需要父母手把手地教他,如果還像以前那樣教,他覺得自己還是沒長大的孩子,而他現在進入了青春期,所以,想要獨立,想要證明自己能行。所以,放手也是一種信任。

在這兒,大家可能有個疑問,我放手了,他不學了,或者學習退步了。

這種擔心我能理解,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你說的放手和真正的放手並不是真的一回事。真正的放手是什麼?是用言行和各種方式告訴孩子:你現在長大了,爸爸媽媽相信你自己可以了,所以,爸爸媽媽很放心你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即使孩子一時學習退步了,也不會失去對孩子的信心,更不會去焦慮和指責,而是鼓勵孩子:沒關係的,這只是一時的變化而已,爸爸媽媽相信你慢慢能適應自己走的狀態。真正地給孩子信心,真正地從內心相信孩子能行。

而我們一般父母所說的放手是什麼呢?老師說要放手,那我就不教、不管孩子了,但卻在內心嚴重地擔心著、恐懼著,不斷地念叨著這樣能行嗎?就像看著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一樣,雖然孩子不想再讓媽媽拉著走,可是媽媽總是害怕孩子跌倒,所以兩隻手在孩子左右護著。不知道大家經歷過這樣的時段沒有,孩子不斷地把我們護在兩邊的手打掉,要自己走。這是孩子覺得自己能行了,不需要父母這樣護著了。而我們一般表現的是擔心和不信任。更嚴重的是,當看到孩子跌倒一下,或歪了一下,馬上驚慌起來,抱起孩子,再也不敢放手讓孩子去走。學習上也是這樣,在我們半信半疑地放手不管孩子時,還是在旁邊擔心著、恐懼著、焦慮著,一旦孩子的成績有所下滑,便又要恢復包辦的狀態。而這時候,孩子已經有了獨立的意識,並且,你這時候的相幫,更讓孩子證明了一點:我自己是不行的,沒有爸爸媽媽是不行的。然而,他這個時期的發展特點又促使他想要獨立承擔。而退步的結果讓他感覺到自己的無能。再加上父母的不信任,讓他慢慢也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如果孩子是在小學,他會很順從地聽從父母的話,讓父母輔導,可是,青春期的孩子,已經不允許他再這樣,所以,他不但會失去自信,而且會惱羞成怒,這樣的怒氣本來是對自己無能的一種氣惱,這時候,恰恰父母伸手幫他,所以,他的怒氣便轉換了,變成了對爸爸媽媽的不滿,對自己管的太緊的一種痛苦和難受。於是,反抗便開始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什麼是真正的放手,怎樣的放手才是真正的放手。簡單地不管可不是放手,而是放棄。所以,放手先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相信孩子一定可以做好!然後,隨時準備給孩子鼓勵和加油,在需要的時候,幫孩子一把。這個度大家會覺得不好把握,所以得摸索著進行,但關鍵的一點你自己可以檢驗,我是否真正的相信我們的孩子,我能否接納孩子的任何狀態出現。

那麼道理明白了,就要去實踐,怎麼實踐呢?

第一,先跟孩子道歉,告訴孩子:「媽媽以前的做法錯了,不但沒幫到你,還給你幫了倒忙,致使你自己不會用力了。」

第二,告訴孩子:「以後媽媽要放手了,因為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媽媽能做的就是一直會用溫暖的目光注視著你,用愛的力量支持著你,媽媽相信你,你自己能行。如果有哪個地方你覺得需要媽媽幫忙,媽媽一定會儘力而為。」

對於學習,我們應該給孩子一種什麼樣的態度?

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媽媽會一直在身邊陪著你,當你遇到困難求助媽媽時,媽媽一定會伸出援手的。這樣,既在心理上支持孩子,給了孩子力量,又讓孩子覺得自己應該負起責任,用心去做他自己的事。這樣主動性是不是就出來了?

第三,道理講明之後,真的要放手,而不能反覆地去重新幫孩子拉車。這樣孩子會成為習慣,而更不用力,甚至存在僥倖的心理去等待有人幫他拉車。

第四,當你放手後,發現孩子果然退步了,果然管不了自己,你也不要焦慮,而是用坦然的心態去接納當時的一切結果,因為今天這個結果就是你自己造成的,所以,你必須接納。用你的冷靜告訴孩子:媽媽堅信,你可以自己走好!媽媽真的不用伸手了。孩子開始可能會很沮喪,也可能會很惱怒媽媽的不作為,但慢慢他會習慣,他會明白他已經沒有外力可借,要想走到前邊,只有自己使勁了。這時候,他的內力就會慢慢蘇醒。

第五,在孩子還在徘徊苦惱的時候,多鼓勵孩子,哪怕是一個小小的進步,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習慣的養成,也要拿出來,放大它,從而給孩子自信,讓孩子相信自己能行。這其實就是王金戰老師說的,要給孩子一個上升的台階,放像自己的期望值,讓孩子看到希望。假如你總是把目光放在以前孩子的優秀上,總是覺得孩子再達到小學階段時那個成績才算優秀,那麼,你的心態不會平和,你的要求就會變高,即使你努力讓自己不表現出來,但孩子能感覺到媽媽的失望。這樣孩子就會在你的失望中漸漸對自己失去信心,努力的盡頭也就慢慢變小了。

當然,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要說風險當然會有,也許孩子會有一個很長時間的不適應期,也許孩子會因此一年、兩年不能上路,但總比孩子以後的一生都這樣不會走要好的多。關鍵是,你在這樣做的同時,就要做好接納一切結果的心理準備。不管孩子怎麼樣,你都一如既往地愛著你的孩子,當一個孩子感覺到媽媽一直以來的無條件的愛,一直以來的接納與信任的時候,孩子的內力、孩子積極向上的本性就一定可以表現出來,你就會看到一個陽光、開朗、充滿正能量的好孩子了。

關於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書籍推薦一、《園丁與木匠》幫助父母構建正確的教育觀。這本書的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是國際公認的兒童學習與發展研究領袖 ,對於孩子心智、大腦和學習方式,她更了解。 通過這本書,你會詳細了解孩子獨特的學習機制,告訴家長其實孩子天生就是學習天才。家長要做園…7 贊同 · 0 評論查看完整文章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