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三歲半的小孩聊天,聊著聊著就聊到了人會從幼年到少年再到青年中年老年,人到後面就會消失在這個世界上,小朋友問:媽媽會消失嗎?我說:會呀!小朋友說:為什麼呀?(小朋友的眼睛開始認真的盯著我,我一下不知道說什麼)我說:人都會生老病死的!然後我們講四眼對視了十秒以上我看到他眼裡有點小眼淚!我突然才意識到這個話題沒有把握好,聊壞了!我把他嚇到了!但是,當時他對視之後突然就玩其他的去了,好像沒什麼事一樣!晚上睡覺的時候,半夜突然爬到我邊上挨著我,然後眼睛睜的大大的,身體有點點小顫抖,我觀察一下然後把他抱著,問他怎麼啦?他說:他害怕!我說:怕什麼呀?是不是做夢了呀?他說:他怕火(去年四月份的時候樓下著火,火很大,那個家都燒的什麼都沒有了,他跟他奶奶在家,後面都是消防員救他們下去的,那時候他才兩歲多,這場火把他嚇得很厲害,心裡造成了陰影,天天說他怕火,天天不敢回家,天天在外面,在家呆了兩周都還是這樣,於是給他換了一個環境,回老家呆了一個月,我去接他的時候感覺他變了很多,內心特別膽怯,不敢跟人交流,現在上了一學期學才慢慢的有好轉!一個月回來他還是會提到他害怕火!這場火就給兩歲多的小孩留下了深刻的陰影了!)!一個晚上他都沒有好好睡,今天白天他說了一天的他怕坦克!就剛剛睡覺也一直在說,睡著了還在說我怕坦克!我不知道他是怎麼轉移到怕坦克上的!現在內心責備了自己一千遍,我現在只想怎麼讓他快點消除他的害怕,讓他能夠內心不要這麼的害怕!請有好辦法的朋友留下你們的建議,謝謝!


您好。看您的情況,應該像是孩子經歷過樓下著火的事情,而對自己造成了一定的陰影。孩子有可能因此害怕火,也害怕一切和火有關的東西,也會害怕死亡。

兒童心理學家Daniel Siegel《全腦教養法》中曾提過兩三歲的幼兒,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也許還不夠強,在經歷一些創傷的情況,不太懂得把情感表達出來,那會導致他們內心造成陰影和恐懼。

我們左腦主要負責語言和說話,同時也負責理性思考。而右腦負責表達情緒。當右腦情緒負荷過多的時候,人容易感覺害怕、恐慌、情緒失控

在幼兒經歷創傷性事件後,親密的人(如家長),可以通過語言的方法,幫孩子把負責情緒的右腦和負責理性思考的左腦聯繫起來。

通過說話,孩子的左腦要開始運作,而他的理性也會開始慢慢開始工作,右腦中被強化的情緒表達,也會慢慢地通過語言和理性思考,中合起來。

所以我建議,在開始給孩子死亡教育之前,先給他情緒做一個疏導,和孩子重新談火宅當天發生的事情:

一、情緒疏導

「能不能告訴媽媽,那天和奶奶在家,發生了什麼是?「

孩子可能會通過他的語言,複述情況。「哦,你和奶奶在家,然後樓下著火了,是不是?「「然後你和奶奶被困在家裡,是不是當時也感到很害怕?「 ...."然後呢?「 「後來有消防員叔叔把你和奶奶就出去了,對不對?「「噢,你被救出去以後,安全了,感覺是怎麼樣的呢?「

通過孩子自己用語言把當時的事情複述一遍,有助於孩子對情緒的舒緩。

二、對死亡的教育

死亡來講從來不是一個容易的話題,即使成年人要面對親人的生離死別,對於我們來說也是一件難受的事情,更不要說對小朋友了。

對幼兒(0-4歲)孩子來說,剛把喫喝拉撒和說話學會的他們,對「死亡」沒有概念,也很難明白死亡意味著什麼,他們也許從爸媽的口中知道,死亡是件不好的事。加上最近疫情的關係,可能我們在家也不可避免地談及一些生病、死亡的事情,甚至會對這些事情也表現出恐懼、恐慌的情緒,而孩子與我們一起,也會大概感受到,死亡,似乎是意見令人可怕的是。

  1. 用孩子熟悉的事物和比喻談死亡

這個階段家長可以用一些比喻擬人的方法解釋「死亡」,比如可以把孩子心愛的玩具比喻死亡,玩具壞了,沒法恢復了,就是死亡了。也可以把死亡比喻為人生很厲害的病,救不活了,要離開很長一段時間了,家裡有老人去世時,就可以這樣告訴他們,讓他們對死亡有個粗淺的認識。

2. 通過繪本給孩子死亡的概念

美國有一本繪本叫《一片葉子落下來》 講述一片葉子如何經歷過春夏秋冬,從生長到飄落。

一片葉子落下來:關於生命的故事(2014版)京東¥ 22.10去購買?

《當鴨子遇見死神》——用幽默的表現形式,和孩子講述死亡

新蕾精品繪本館——當鴨子遇見死神京東¥ 24.80去購買?

3. 以開放的態度和孩子談死亡

很多人談死亡色變,害怕談及死亡會令人傷心和害怕。所以很多人會認為避開這些話題能讓心情變好些,但這麼做只會讓一切無法溝通,加上小孩天生都是敏銳的觀察家,會從大人的表情和情緒中學到相同的處理方式,並且認為這是不能討論的??話題。避諱死亡而不談,反而會令孩子感到害怕。

可以給家長以下的意見:

1) 遇到合適的場合,家長可以找機會和孩子談論死亡,作死亡教育。

2)當爸媽對於所談內容感到難過或傷心,不需迴避或隱藏,可坦白告訴孩子,因為這是正常情緒之一,小孩也才能體會。

3) 聆聽孩子的感受,接受他們的想法。

4)千萬別告訴孩子「你年紀太小、不懂、別問太多」,這會讓他們退縮,無法勇於討論。

5)試著以簡單、符合小孩年齡的話語回答問題,讓他們能輕易明白。

4. 不要刻意迴避問題或者說謊

遇到孩子問的一些和死亡有關的無法回答的問題,不妨誠實告訴孩子:「爸爸(媽媽) 也不知道,但我想也許是...」、「雖然我也不清楚,但我相信是...」或「有些人認為死亡是...」,畢竟不是所有問題都會有答案,而父母真誠的回答可讓孩子明白雖然爸媽不是每件事都知道,卻願意和我討論。

只有以開放的心態和孩子一起討論死亡,真實地表達自己對死亡的感受,並接納孩子的情緒,告訴他:這是正常的。不要否認他的恐懼,告訴他「不要怕」,這樣他才會懂得如何把生老病死接納到生命中。

不要說對孩子,即使是對成人而言,死亡也從來不是一件容易接受的事情。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學習如何面對。


陰影每個人童年或多或少都有,只是情況及影響度不同而已。

同意樓下的觀點,這麼小的孩子是不可能說理解死亡這個概念的。

這個時間段多帶小孩子出去逛逛玩玩,真沒事,樓主敏感過度了


我是十二歲第一次自覺的意識到,我終有一天會死去。人終將死去,這是多麼淺顯的道理啊,但是一個孩子自己領悟居然需要十二年,那些自己想出哲學理論的哲學家真是太厲害了。這個小朋友還太小了,他是聽你說的,不一定真的明白什麼叫人會死亡,只能等他長大才能形成正確的認識。把話題岔開小朋友開心起來就忘記啦。

我記得我三歲的時候也有好多莫名其妙怕的東西,比如怕窗戶,怕老照片老雜誌,直到現在還能記得自己當年奇葩的腦迴路,我姥姥用了枕頭下面放剪刀等等迷信方法,結果自然毫無作用。我是獨生童年沒有玩伴,自然想的很多,多陪孩子玩一玩吸引他的注意力吧,長大了就好了。不過怕死是永遠無法克服的,人都怕死,哲學史課上我聽過一句話,哲學的終極命題就是人為何終將死去,哲學家都解決不了,何況是小孩子啊!


謝邀,簡單,讓他學慣用火,比如說教他怎麼開煤氣竈,怎麼用打火機。。。。。。好吧,這其實是個餿主意。。。下面認真說:

建議給他看《馴龍高手》系列動畫電影,火,勇氣,善良,親情,友情等因素都有了,廣闊而美麗的場景,氣勢磅礴的音樂,足以把內心最深處的陰霾吹走。

請注意,這個系列的電影對於不到4歲的小孩來說有點超前了,建議家長陪同,並隨時觀察小孩情緒變化,並及時以正能量的語言進行適當引導。


寶寶怕火怕死亡究其根本可能是他還不明白死亡的含義,怕東西消失再也不回來,也不知道具體什麼樣的原因會造成死亡,所以他會害怕。

死亡教育一直是我們文化中的禁忌,忌諱一切與死亡有關的話題和辭彙,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看起來與死亡相隔甚遠,也正是這樣,孩子更難知道死亡的真相,便會恐懼。

但很多事情都是猝不及防,就像人們常說的「不知道明天與意外哪個先來」。

作為自然界中的一員,人類跟植物、動物一樣,必然面對死亡。史鐵生曾說:「死亡是一個必將到來的盛大節日。它終將到來,我們無從躲避。」生命是如此脆弱,不是肺炎、也可能難擋意外傷害、疾病的重擊。

小侄子這幾天看到電視上關於疫情死亡人數的報道後,不停地追問她:「姑姑,你什麼時候會死?你能永遠陪著我嗎?」

孩子邏輯思維發育不成熟,不明白死亡的因果性,很容易將死亡歸因於無關因素,或是歸罪於自己、陷入長久的自責。

三四歲的孩子就會有了死亡的概念,如果無法得到正確引導,很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產生負面情緒,影響孩子的成長。

孩子對死亡的理解程度取決於心智發展水平和他的生活經驗。據研究統計,只有約10%的3歲左右兒童能理解死亡的不可逆。

在3-4歲這個階段,我們可以用自然和生活現象作比喻,讓寶寶明白什麼是死亡。

比如:「你春天看到的美麗的花,是不是冬秋天就枯萎了,因為它死去了,這是自然的變化。」

「隔壁王奶奶養的小狗花花前幾天死了,身體就不會動了,就像你的玩具沒電了一樣,但它們不能換電池,它們不會再回來了。」

用這些日常現象,讓孩子先對死亡形成一個認識。

藉助繪本帶孩子理解「死亡」

繪本《爺爺變成了幽靈》

死亡教育繪本:爺爺變成了幽靈京東¥ 20.40去購買?

因為爺爺忘記了做一件事,這件未做的事一直牽絆著他,讓他不能安心離去。所以,他要回來完成這件事,究竟是什麼事呢?

原來是為了能與艾斯本有一個告別。爺爺突然說:「啊,對了,是這件事。我想起來了,我想起來我忘記什麼事了。」爺爺說著,不再笑了:「我忘記對你說再見了,我的小艾斯本。」他們倆都哭了。祖孫倆鄭重地互道再見之後,爺爺說可以去見奶奶了,而艾斯本可以去幼兒園了,他們各自獲得了心理上的安慰與釋然。艾斯本找到了和爺爺親近的方式——在心中珍藏關於爺爺的記憶,可以時不時地想念爺爺。把爺爺的照片掛在牆上,可以經常看看爺爺。所以,他不再悲傷了。

藉助電影故事情節瞭解「死亡」

就如電影《尋夢環遊記》,它給孩子們塑造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生死觀」:被遺忘,纔是真正的死亡。

只要相親相愛、記憶長存,生命就永不止息。每一個亡靈節、清明節、中元節,都是我們寄託思念、重溫與亡者快樂回憶的美好時光!

理解和接納孩子的情緒

「寶寶,你很愛他,但他死了,你很傷心、很難受對不對?」

除了安撫,孩子們更需要的是理解和陪伴。給孩子擁抱和肯定,讓他知道父母可以接納他的各種情緒,包括悲傷和恐懼。

尋找合適的紀念方式

「寶寶,小貓死了,再也不會回來了,但我們可以用很多方式記住它。我們可以給它辦一個告別儀式,你可以永遠記住它?」

「奶奶去世了,我們要感謝她對我們的愛和照顧,祝福她在另一個世界快樂地生活。她會變成天上的星星陪伴你。想奶奶時,你可以看看星星,也可以寫信告訴她。」

死亡並不是終點,遺忘纔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