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大一聲樂生。從小就很喜歡唱歌。從初三到現在保證每天都聽歌,時長大概幾個小時。而且如果是我非常喜歡的歌曲,感情會很自然代入。一聽歌就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持續保持忘我的狀態。誰都看不見,哪怕這個人在我面前。誰叫我也都聽不見。

但是因為比較迷茫高二才開始學習。老師只聽我唱了一句就說我嗓子很亮音色很純凈辨識度很高,音樂感覺也很好。於是我決定正式開始音樂藝考之路。備考過程還是很順利的。和我一起上課的還有一個學妹,學了十幾年的鋼琴。剛開始學習了一個月的時候,在一起學習樂理和視唱時她因為專業基礎好讓我很受打擊。後來我用一個月的時間成功碾壓她。挺奇怪,當時也沒有苦練什麼的。就是正常練習,老師讓做什麼就做什麼。所以老師就說這是天賦的原因。

後來筆試結束正式藝考面試的時候,由於疫情原因,備考面試學習唱歌我只學了不到一個月。更糟的是,考試改革,地點分散,使音樂走後門本就嚴重的現象再次加劇。我被嚴重壓分,考到一個不算非常好但是也還不錯的學校。開始正式學習聲樂而不是唱歌。

剛開始精力旺盛什麼比賽晚會活動都參加,我的嗓音驚艷了所有聽者。因為不管是什麼歌,我有自己的歌唱風格歌唱感覺歌唱處理歌唱表達。我可以很容易把任何一首歌的感情發揮得淋漓盡致。這讓任何聽者都為之震撼。剛開學一周的音樂測試,所有教師在我唱歌的時候因為被震撼到全部同一時間抬起頭來認真聽我唱歌。

因此,很多人都說:「就是震撼,不是單純的好聽之類的。是來不及反應就直擊靈魂了的震撼!」

高三假期三個月我每天都在自己摸索著練習唱歌。正常流行通俗方面的話,已經可以用實音唱到很高,歌唱技巧可以隨心所欲運用嫻熟。如果是說專業聲樂條件,用假音的話,音域已經可以包納三個八度。

事實上高三備考我只學了一個月不到。大部分都是高考之後自我摸索的。

曾經老師也說我這樣很好,說「藝術就是自我的。」但是放在現在來看,正是因為自己太過個性鋒芒畢露,招來很多麻煩。

我的歌曲根本不被那些老師們理解。晚會上初審,不論我怎麼問,他們只會說「對你的獨唱是認可的,但是人太少總歸單調,再言之你的歌唱風格不符合晚會主題。」有認識的學姐告訴我,我一站在舞台上就開始發光發熱大放光彩,那時全場都是我的。老師們想要的是統一性的晚會,而不是只屬於我的演唱會。沒關係,晚會而已,不參加也罷。但是平常隨性唱歌他們也是不承認我的。

我知道為什麼。我聽的是什麼呀?都是那些所謂非主流的沒水平的歌。我喜歡虛擬歌姬,喜歡好幾年,基本上只聽她們的歌。其實我知道她們聲音其實並不好聽。我也的確是這麼覺得的。但是在當時初三有想過如果聽歌手的歌,他們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風格而且較為鮮明,會影響到我對音樂本身直觀純粹的感受。但是我其實並不是喜歡這個歌手才喜歡TA的歌曲,而是純粹喜歡他們的歌本身而已。我喜歡的是真正意義上純粹的音樂。是那種沒有人聲處理的,純粹只有樂調和感情表達的音樂。例如純音樂或者非人所唱的音樂。

老師說這些是小兒科,是低水平,根本不算音樂。

但是我很奇怪的是,音樂原本就是產自民間,是直接性表達人們感情直接滲入內心的,純凈的存在啊。為什麼,現在的音樂只能是鑲有各種條條框框的人為成品呢?這難道不是一種束縛?難道不會抑制感情?學習音樂到底是為了放飛自我還是抑制自我?他們表達的到底是音樂本身還是學術論理呢?我根本不明白。或許是我想法幼稚吧……

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我到底有沒有學習音樂的天賦?我到底有沒有資格學習音樂?我到底應不應該轉流行專業繼續學習?是持續保持自我狀態還是想辦法完全抑制自己?真正的音樂到底是什麼呢?


從你的文字能夠看出你的確對歌唱、對音樂有著自己的執著和熱愛,但可能不被普遍所接受,所以會迷茫。

在西方音樂的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很多藝術家都對所謂的學院派有過反抗,認為學院派的教條限制了人們才能的發展。比如20世紀的極少主義音樂或者建築上的包豪斯。但從某種程度上說,某種音樂的形式或者說音樂的表達,都會有一個建構的過程,也就是說即使是一個初創的音樂表達,也會在之後的建構中變得僵化。這是為什麼?因為作為普及和教學,我們需要一個標準,一個具有普世性價值的標準,或者說是一個範式的建立。

從藝術的角度而言,對於藝術的追求(或者說學院派對藝術的要求)往往蘊藏情感與技術兩方面的要求,這個問題在美學也有著歷史悠久的討論,音樂的美源於形式?還是情感?至今都有不同的討論。看你的問題通篇說了很多情感,且是個人的情感,你如何將你個人的情感在聽者中得到普世的共鳴呢?是否你的情感表達可以通過現有技術層面表達呢?

從功利角度而言,能考上比較不錯的學校已經證明了你具備一些能力,但是否學院派的認可就是證明你藝術水準的憑證?這本身就是兩回事。你可以繼續你的藝術追求,但也可以遵循學校里老師的要求,這也未必不是一種增加體驗,學習技能的途徑。或許經歷別樣的學習,你更加堅定你自己的選擇呢?

最後,音樂是一個很私人的東西,你的情感和你的思想是獨一無二的,從聆聽和表達角度來說自我滿足就好。但從個人到公眾,從私人目的到社會意義,音樂的性質會變。所以是迎合大眾還是堅持自我,這是困擾從古至今的音樂家,無關乎對錯,每個人有不同的選擇,你的選擇也是這樣。希望能夠幫到你


音樂這種主觀的東西,不是自己喜歡就行了嘛?每個人對音樂的看法和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像華晨宇當初不一樣被那麼多人質疑嘛,但是人家堅持選擇做自己的音樂,一樣有大批人喜歡。本身唱歌就是為了釋放自己的情感,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反倒容易讓自己迷茫了。


無論怎麼做,總會有人認可你,也總會有人不認可你;有人欣賞你的獨特的審美取向,同時就必然會有人說你別太自我、應該隨大流。永遠都會是這樣。再者藝術性音樂的聽眾,必然也會少於流俗音樂的聽眾。

你永遠都無法迎合每個人的想法,關鍵在於看清你不同的選擇可能帶來的潛在影響然後做出選擇。例如晚會時唱自己風格的歌可能會收穫真正欣賞你的聽眾但可能被老師批評不合積極的主題,迎合老師的要求唱主旋律的歌可能會讓老師滿足但卻無法獲得欣賞你的聽眾。


魔音


感受


想問一下你平時唱的是什麼風格的歌曲呀,主要音樂這種東西本身就很主觀,反正我有時候也會因為喜歡和不喜歡一些音樂或者歌手和網友對線,比如我主要是聽英文歌,然後初中時候開始全面接觸英文歌,那個時候是艾薇兒還有餘熱,泰勒斯剛火,JB也剛出來,去聽他們的歌,真的覺得很一般,主要是他們仨唱腔和聲音我真get不到,技巧也不多,覺得不好聽,但是粉絲就是很多,我也不是很懂

然後我還記得當年我還把自己喜歡的歌手(個人認為唱歌技巧很多,音色也很不錯,能唱的風格也很多)給當時好朋友聽,結果他說難聽死了,我很驚訝,覺得這個歌手的歌最多也就是無感吧,但怎麼可能有人會覺得難聽呢

後來也想清楚了,反正音樂這東西就是主觀性很強,你如果真心喜歡自己的風格,就以自己喜歡的風格為主,如果有什麼商演或者演出需要你改變一下自己風格,可以偶爾變一下,但還是以堅持自己喜歡的風格為主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